137.第137章 包羅萬象,一個晚上親自參與
第137章包羅萬象,一個晚上親自參與!
“以點帶面,開設特別府城!”
劉溫再看這幾個字,似是而非,每個字他都懂。
可是!連在一起他卻如同“天書”。
“開設特別府城。”
俞客慢慢停筆。
這個提議看似荒誕,其實它的可行性極高。
當年有位真正的偉人在地圖之上畫了一個圈。
真正跨越歷史的智慧,風雲際會的年代!這個能用嗎?能!不過要結合如今的北地的情況,建造首府,以宏觀的角度來統看全局。
因地制宜的使用此法!北地歷經戰亂洗禮后,十五年正步入一個相對安定的新局面。
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人口增長與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石,隨之而來的將是經濟繁榮的紅利期。
此時,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清晰浮現——
“打造特區經濟,鑄就亮點城市。”
北地也是繁榮之地,徽宗時代的大慶舊都,
順都!歷經十五載的恢復與發展,順都已經復蘇。
在生產力和資源有限的當下,只需要秉持傳統的智慧。
如均田制、輕徭薄賦等策略,穩步推動北地走向繁榮。
順都直接輻射住了周邊的郡縣,帶動了北地的東部發展。
雖然其繁榮尚不及江南的朝陵,但已無可爭議地成為天下間的大城。
北地的經濟文化中心。
俞客沉思片刻,心中有了明確的籌謀。
他決定採取兩手策略。
首先,針對北地的治理,他強調領導者必須摒棄奢靡之風,戒除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節流”!相反!應深入民間,關注民生,將重心放在促進農業生產上,鼓勵農耕,這是恢復與發展北地的根本途徑。
不給百姓添麻煩!這不僅是興邦強國的正道,也契合了道家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核心思想。
在楚國!公孫中庶,將道家與儒家思想融合一體,其創立的公孫儒家。
楚國正是受益於這種思想,勇於革新,推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稅制改革。此法將原本分散複雜的田賦、徭役及各種雜稅統一整合,實行銀兩徵收,按畝折算,既簡化了稅收流程,又方便了百姓繳納,同時也增強了官府對稅收的統計與管理能力。
這一改革不僅有效遏制了地方官吏的貪腐行為,還使得國家財政更加充盈,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力隨之增強。
有人走過的路,只需要結合實際應用就行。
還有有一點!北地的西部還是處於相對落後的情況。
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東部。
北地整體而言,已擁有五州之廣袤,其疆域與江南大慶相比亦不遑多讓,人口數量更是實現了顯著的增長。
近年來!得益於江南地區戰亂,不少民眾選擇北遷至此,為北地帶來了新鮮血液與活力。
陸家軍這些年也極大地拓展了北地的疆域,他們成功收復了北猿、蟶夜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盤。
地盤增大,人口增長!隨着戰亂的平息與領土的擴張,百姓們紛紛向東部較為發達的地區聚集,而西部以為地利條件稍差和歷史因素,則相對被忽視,開發程度較低。
面對這一現狀,開發貧瘠西部。
以東部帶動發展,又重新打造西部。
就是現在北地的大的計劃和方針!俞客提着筆寫下!“以點帶面,重點在東部。”“亮點在西部,政策在北地!”
“在西部重修官道以通衢,百姓參與其中可以論功賞賜周邊的土地。”
要想富,先修路,無論那個時代都不會錯。
“西部廣袤無垠,荒地待墾,召百姓以力耕,三十稅一歸於北地,余皆歸耕者。”
土地開墾的基本盤在,北地的不會虧,算是雙贏!“一人攜二人至北地,獎之以實惠,減其稅賦。”
以人口帶動人口!“建立坊市,設立關稅,對外邦之貨,從西部商道而進,減十分之一關稅,以廣招徠,吸引四方商賈。”
吸引商業!“北地舉辦科舉,當以西部履歷者優先擢拔,以才引人。”
吸引人才!……
……
隨着俞客筆下生風,一條條政令如行雲流水般湧現。
太和殿內燭火搖曳,宮女們頻繁更換着即將燃盡的蠟燭。
太監們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或蹲或立,手執毛筆,爭分奪秒地抄錄著俞客的每一個字句,生怕遺漏一詞一句。
周錦瑜作為研墨之人,靜靜地立於一旁,作為研墨。
她的雙手早已被墨色輕染,卻渾然未覺,心中唯有那桌上鋪展的宣紙,以及其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俞客所書寫的政令,涵蓋了治國之本的方方面面。
從根本的人口問題出發,到經濟政策的規劃與調整,再到政治制度的革新與法律體系的完善。
在應對大災年的策略上,他提出了有效的預案與應對措施,確保民眾為先。
對於貪污腐敗這一沉痾宿疾,他明確提出了“不輕放”的處理原則。
法律的重修與完善更是他關注的重點之一。
他強調“以人為本”,致力於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律法,保障百姓的權利。
此外!他還對朝廷班子的設立與人才選拔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去掉臃腫的官員制度,“簡單化,職權化。”
同時注重宏觀經濟上的和微觀的調控,落在實處。
沒有一句廢話,句句珠璣。
又包羅萬象!整個太和殿內,除了筆尖觸碰紙張的沙沙聲和偶爾傳來的翻頁聲外,再無其他雜音。
看着這一份詳盡而全面的政令!周錦瑜已經整個人呆住了,從第一條政策開始不覺為意,可是通篇讀下來。
她不由吞了吞口水!幾乎每一條都是治國安邦之策!她整個人處於不敢置信的狀態。
莫非天下人都錯了!這位陸少保的強項不在打仗,而是在治國上。
隨着夜色緩緩加深,宮牆之內,萬籟俱寂,只余太和殿內燈火通明。
俞客終於完成了這最後的一筆,他的臉上露出了淡淡的滿足之意。
在政令的末尾,他特意添上了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語:
“我書寫之法,亦可隨世而變,世間並無絕對完美的政策,唯有不斷探索,百姓為重。”
俞客緩緩抬起頭,目光穿越燭光,隔着那深邃的夜空,彷彿是在與天地對話。
時間應該差不多了,這次親自參與時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