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章 銀屏(2)
加西亞·馬爾克斯提到二流電影不是因為他心血來潮。***電影是他的業餘愛好之一,也是一種他施展才華的藝術形式。他之所以來墨西哥城,就是因為能有機會圓自己的夢想,為電影創作劇本。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僅觀看了無數墨西哥的喜劇,還接觸到高格調的戲劇。墨西哥城是一流電影業的中心,這裏拍出的電影在西班牙、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大受歡迎,就連美國也不例外。荷里活明星、導演和攝影師來這裏訪問。這座城市對歐洲流浪者有着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來自西班牙的流浪者。
墨西哥電影的黃金時代從1935年開始到1960年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和美國的電影業百廢待興。人們渴望娛樂,但市場對此又無法滿足,所以墨西哥的電影業才變得一片繁榮。這裏的電影人希望推出一流的影片,他們不僅要吸引西班牙語世界的觀眾,還要吸引其他地方的觀眾。在墨西哥拍片成本較低。這個國家有明星級的演員和導演,還有企業家製片人,他們急着把錢投入電影業,探索另一片天地。還有一點,現代性正從根本上改變墨西哥社會的走向,這一變化成就了太多的故事,人們為了適應生的變化,自然要在社會裏百般掙扎,演繹出新的故事。
1945年成立的克魯伯斯科工作室坐落在墨西哥城裏,也是最老的工作室之一。工作室以驚人的速度推出黑白片,而且不失藝術水準。電影的主題涉及牧場生活、城市生活的殘酷與混亂、農村天主教的狂熱(在基督徒造反之後,20年代末又打了一仗,這次事件也與農民革命有關。對一些人來說,這一次是反革命,是對1917年憲法反教會條款的回答),墨西哥革命期間軍事題材的影片和描寫移民美國的影片也在其中。菲爾南多·德·富恩特斯導演了《大莊園那邊》和《讓我們加入潘丘·維拉的隊伍》。佩德羅·因方特、豪爾赫·尼格里特、多利斯·德爾·里約及瑪麗婭·菲利克斯等演員被電影公司追着不停地拍片。
黃金時代確立了一種新的美學。墨西哥被描寫成對比鮮明的地方,在這個國度里,現代性與貧窮、哥倫布之前的傳統和粗放的感並存。演員們以並不感到愧疚的、甚至是傳奇式的方式扮演貧苦大眾,希望藉此走出民族集體身份的迷宮。英俊的混血面孔和無與倫比的自然風光被搬上銀屏之後,觀眾無不為之傾倒。在很大的程度上這種美學是加夫列爾·菲格洛亞等電影藝術家一手創造的,他們借電影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描繪墨西哥。丑角和其他街頭喜劇演員的出現也令觀眾耳目一新,如為人所熟知的馬里奧·默里諾和格爾曼·瓦爾蒂斯,還有pachuco(墨西哥混混)小丑廷坦,他飾演的喜劇大片借用幽默來探索政治的、社會的、種族的、宗教的緊張關係。(pachuco這個字用來指稱從30年代到50年代的墨西哥裔美國青年,奇裝異服,滿嘴粗話——後來一些粗話演變成西班牙式英語——反抗美國白人壓迫的造反精神,墨西哥混混以此著稱。)這些演員嘲笑城裏人,那些很有魅力的混混,他們用自己的俏皮話來款待大家,但卻找不到一份固定的工作;還捉弄那些城裏的居民,他們希望越過邊界生活在洛杉磯,因為那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墨西哥人。
電影業成長之後,墨西哥城和其他重要省城的中上層社區里開始出現藝術水平較高的劇院。還好,社會下層的觀眾也能買得起門票,這還要感謝墨西哥奇迹。墨西哥有一大批觀眾關注電影業,每周都要購買門票。
電影熱並未僅僅限在當地。墨西哥電影在西班牙語世界各地行——從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到哥斯達黎加的聖何塞——觀眾對墨西哥影片喜歡的程度已經超過了荷里活。但荷里活並不遙遠。兩地總有合作:《瑪麗婭·坎德拉利亞》的演員多洛利斯·德爾·里約就趕到洛杉磯拍片,艾米利奧·菲爾南德斯還導演了《珍珠》,此片根據約翰·斯坦貝克的小說改編。
在電影業干一番事業,這個想法對加西亞·馬爾克斯很有誘惑力。他希望安頓下來,生出更多的孩子。此時他還沒花過一分錢的版稅。說不定電影能讓他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