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譯者序(7)
此外,我們還無法忽視的是,中國社會的變革力量從哪裏來?作者在兩部書中都反饋了他一貫堅持的觀點,那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強人政治時代之後的沒落。***由於中央的分工負責制和集體領導制,碎片化的條條和塊塊使得中央的改革創議能力已經大為削弱。那麼,改革的動力從哪裏來呢?作者在兩本書中的回答很明確:地方政府和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有效的改革基本先來自地方。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端不是中央政府的創議,而是小崗村農民的創議,雖然事實上之前已經有其他地方開始了類似的舉動,但是小崗村的經驗是最終得到國家認可並作為模式推廣的。參見[英]羅納德·哈里·科斯、王寧著,徐堯、李**譯:《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隨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保護,並在卓有成效之後上升為國家經驗,最後推廣到全國。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因此,“行為聯邦制”為地方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保護。同樣,舊有的不合理的政策實踐在中國是如何得到改進的?社會創議在這中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它們並非是唯一推動改變的因素。政策實踐不合理,體會最深刻的群體先必然是直接受到相關政策影響的社會群體。由於缺乏正式的制度化表達渠道,這種影響不得不通過社會運動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誕生,使得這種社會運動以更加便利的方式組織起來,從而有效地推動政策的轉變。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再提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國政治的碎片化。其中,中央的改革派領導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地方政府的經驗進行保護、提升、總結和推廣的,毫無疑問是中央的改革派領導人;同樣,對社會運動的訴求作出回應和改變的,也是中央的改革派領導人。在這樣的一個結構中,無論是在處理中央-地方關係上,還是處理國家-社會關係上,改革派領導人的作用得到了極大的揮。因為現存的結構允許他們拓展自己的手腳與外部的世界形成合力,無論是與地方政府,還是與社會。中國政治的碎片化,進而要求對國家(政府)進行分解式研究,國家(政府)並非鐵板一塊,而是有着不同利益的條條和塊塊,它們之間可能彼此協調,也可能彼此衝突,在每一個問題領域揮着不同的功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樣,在社會群體裏、在地方政府中,這種碎片化現象也是存在的。不同的社會群體在不同的問題領域裏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與此類似,在面對集權還是放權的問題上,東部省份與西部省份、甚至同一個地區的不同省份之間,都會存在受益與損益的問題。因此,在圍繞每一個問題領域展開互動博弈的時候,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定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分解式研究為我們觀察每一個角色的定位提供了一個視角,並且有助於理解每一個角色在特定場景下的立場和利益,從而作出符合其利益定位的分析和判斷。這也是這兩本著作最大的特色所在。
三、中國的互聯網政治及其新展
除了《技術賦權》一書外,作者並無其他專著論述這一話題,不過,還有另外一本編著涉及了這個主題,那就是作者與張曉玲教授合編的英文著作《中國的信息和通訊技術革命:社會的變化與國家的反應》,xiaolingzhang,yongnianzheng,china‘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revolution:socialchangesandstateresponses,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2009。該書主要是一本論文集,集中了國內外許多有關互聯網與中國政治的高水平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看。另外還有一些採訪、演講、會議論文等,均可在網絡上搜尋到。例如鄭永年:《互聯網的宏大敘事:內政外交的雙刃劍》,光明網:http://int。gmw。cn/2013-01/21/content_6444266。htm;鄭永年:《網絡時代的中國政治變革》,載《聯合早報》,2013年1月1日,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30101-55038。作者在這些文章或採訪中的基本觀點是,互聯網起到了打破“城堡政治”的作用,迫使官員開始回應社會的需求,增加了政治透明度和政治開放性,網絡問政、網絡參政和網絡反腐等已成為中國政治領域的關鍵詞。但是,也還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表明,互聯網可以直接促成一個國家民主政治體制的建立。因此,作者認為,如何充分釋放互聯網有助於社會秩序建設的功能,而削減其弱化社會秩序的功能,這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這與作者長期主張的漸進變革具有的內在性是一致的。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中國台北:吉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