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譯者序(1)

1.譯者序(1)

《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社會》(以下簡稱《技術賦權》)是鄭永年教授撰寫的一部解釋互聯網如何影響了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著作。***這部著作以英文撰寫,以期向西方世界解釋中國的互聯網政治。東方出版社決定將其譯成中文,希望其中的觀察能夠對中國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國家與社會積極地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推動中國政治的進步。譯者現對此書的大致內容和特點以及相關信息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技術賦權》:內容及特點

(1)互聯網對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影響

中國讀者對鄭永年教授的熟識,大多通過其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寫的專欄。作者對中國問題的分析幾乎深入到中國研究的各個領域,外界觀其特色,大多不明在這龐大的研究領域背後的真實線索。事實上,鄭永年教授的學術興趣在於研究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並且所有其他領域的問題分析視角大多是從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視角進行切入的。國家與社會在不同的問題領域中互動,從而造就了不同的行為體(actor),作者對這些行為體的角色(role)進行準確定位,從而構建了其學術分析和時評分析的基本框架。

《技術賦權》就是站在國家-社會關係的角度上來寫作的一部著作。作者在這本書中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互聯網究竟如何影響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圍繞着這個核心主題,全書七章分別從不同的部分對這個核心問題展開回答。

在第一章中,作者進行的是歷史回顧和文獻回顧。作者先回顧了“科學”與“民主”在中國近百年來的演變和分野,闡釋了中國近百年各政治力量一直追求的目標是“富國強兵”,並接受“科學”為富國強兵的手段;而“民主主義”則為“民族主義”所取代,成為建設強大民族國家的精神動力。隨後,作者回顧了中國研究領域裏的三類著作,它們分別是:研究后**時代國家-社會關係的著作、研究技術官僚政治運動的著作和研究中國媒體改革的著作。在回顧了這些著作后,作者分別指出了它們在解釋中國互聯網政治上的不足。作者在第一類文獻中又做了兩個歸類,即互聯網對國家進行賦權的觀點和互聯網對社會進行賦權的觀點,前者包括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lessig)、詹姆斯·博伊爾(jamesboyle)、香提·卡拉希爾(shanthikalathil)和泰勒·鮑爾斯(taylorboas)等人;後者包括米高·切斯(michaelchase)和毛文傑(jamesmulvenon)、楊國斌、埃里克·哈維特(ericharwit)和鄧肯·克拉克(duncanclark)等人。最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四個觀察,為全書的鋪開闡明了自己的理論觀點。

在第二章中,作者先將民族國家建設理論和信息技術聯繫起來,並闡述了為什麼展信息技術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指出“科學的思維觀念”是如何以“技術民族主義”的方式影響了近百年來當代中國的政治精英,從而推動他們利用科學技術來建設民族國家。信息技術的展在這種背景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作者隨後列舉了許多表格來證明這種展。這種展反過來催生了一個信息社會,這個信息社會使得國家和社會都受益,國家開始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開啟了“電子政務”等一系列工程;社會精英則利用信息技術大大拓展了商業經營水平。當然,信息技術的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展,也導致了中國網絡抗爭政治的興起,這些集體行動的原因,針對的是**和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在這裏,作者借用了社會抗爭理論的觀點,來解釋國家塑造的過程如何引了集體行動。最後,作者總結道,正是互聯網的這種雙重功能,開啟了國家和社會在互聯網公共領域內的互動,從而為後續幾章的內容奠定了背景基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技術賦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技術賦權
上一章下一章

1.譯者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