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資本主義也是文化體系(3)
資本主義制度性質明確,可以讓我們更明智地制定政策方針。***資本主義是文化制度,是一般慣例,不是自然系統。它就像天氣,可以反映出美國的外交政策,而且政策建立的條件和資本主義的假設基本一致。反對者認為,市場不是自我調節的體系。我們是市場的個別參與者,也是收取或支付工人生活工資的社會成員,經濟自主權的假設使我們很難看清,市場實際是在為我們服務,它為我們提供了全民醫療保險和好學校,並將人道主義揚到了全世界。在資本主義佔領高地的關鍵時刻,文化影響和社會實現的價值在概念上仍舊模稜兩可。我們需要把這些清晰化。
在這本書中,我想要陳述的資本主義歷史不再是一幕道德劇,裏面的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雖然每段歷史都少不了道德意義,但是歷史學家必須保持中立的態度。他們必須能夠識別出道德如何影響了人們過往的行為。經濟學家喜歡把自己的學科看作一門科學,他們盡量弱化了財富分配的道德色彩,可忽視人們強大的是非之心其實只是在逃避現實。經濟生活怎麼會與我們的價值觀,進而與我們的政治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繫?民主國家的人民加深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可以在經濟制度的形成中起到更積極、更有利的作用。如果你不同意我關於資本主義歷史的說法,那麼我的這些話似乎有點自以為是。不過,我提出的只是意向,而不是結論,究竟相信什麼還是要由你自己決定。
在結束引前,我想重申一下自己關於“資本主義”的定義。資本主義是深植在經濟實踐中的文化體制,這些經濟實踐圍繞着私人投資者的要求展開,從而獲取利益。逐利通常會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比如推動勞動分工,產生規模經濟,提升專業化,擴大某個商品市場,尤其是起創新。因為資本主義是文化體制,而不單單是經濟制度,所以不能只用26物質要素來詮釋它。資本主義方式一開始就招致了鋪天蓋地的批評和抵抗。在這一投資者驅動的經濟里,競爭讓所有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投入他們的資金,推銷他們的產品,或是出賣他們的勞力。從18世紀利用燃煤和水產生蒸汽開始,一系列利用自然能源的明使經濟展越來越離不開化石燃料。煤和石油一度被認為是無窮無盡的,可是如今它們成了稀缺資源,這不禁讓我們懷疑,我們的經濟體制是否仍可持續。
我的挑戰是要提起你們對一個極為熟悉的制度的興趣。你們熟悉這個體制,因為一個概念曾經告訴你們,人性存在某些資本主義固有的東西,而這種說法實際上遮掩了資本主義和傳統經濟之間真正的衝突。資本主義在17世紀的歷史舞台上顯身,從根本上背離了古老的習俗。資本主義方式侵蝕了傳統社會的道德觀念,進而獲得了立足點,佔據了有利位置。自此之後,資本主義的創富能力才變得更有說服力。西方企業家總是想要“更多”,這種衝勁鞭打着他們滿世界地尋找商品和勞動力。他們自我驅動,掀起了一場資本主義的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