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釜底抽薪(1)
第34章釜底抽薪(1)
原典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譯文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戰勝敵人,就可以轉而削弱其力量的源泉。這就是《易經》兌下乾上的“履”卦推崇的方法:尾隨居下,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解讀“釜底抽薪”,顧名思義是說水在釜中沸騰,就是因為柴火在釜底燒。從釜底把“薪”抽去,就自然止住了水的沸騰。這就是告訴人們,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與水沸釜中的形式是一樣的。與對立勢力的較量,也與制止水沸的道理相同。正面攻擊,等於用熱水止沸,勞而無功;而抽取沸水的能量來源,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迫使對手喪失力量供給的來源和有利條件,使對手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盛轉衰,便可置其於死地。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兜底戰術”。在相互對壘、劍拔弩張,而又無法直接迎擊敵人強大的正面力量時,就要消滅敵人強大力量藉以生存或產生的根源。就是說從對方的幕後下功夫,側面暗算,從根本上削弱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古今中外,不論是在戰場、商場、職場或是在政治舞台上,運用釜底抽薪之法來解圍取勝的例子不計其數。而在使用這一計時,關鍵要把握好兩點:一是準確認清敵人的“釜底之薪”是什麼。這是實行此計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凡是影響敵人後勁的力量,都可以作為“抽薪”的目標。二是要在以柔克剛的原則下運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針對敵人“釜底之薪”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適宜的方式、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而當對方採用釜底抽薪之計時,我們也應採取以下防範措施加以應對。
一、備足柴草,應對不測。為防止被對方抽走釜底之薪后陷入尷尬,我們必須準備足夠多的柴草,以保證釜底之火綿延不絕。否則,所備的積薪少,即使不被抽走,也會因柴草接濟不上而無法補救,導致火勢斷絕。所以,足夠的防備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去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避免彈盡糧絕,自取滅亡。
二、嚴守鍋灶,防敵抽薪。首先,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鍋下之火的重要性,才會對鍋灶嚴加防守。只有嚴密看管,才可以在敵人動手抽薪之前,將其擊退。或者至少可以在薪被抽走時,及時發現,並採取相應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另外,將鍋蓋蓋緊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釜底之薪被抽走後,蓋緊鍋蓋,保留水的餘溫,可以為己方贏得一定的時間進行補救。
三、及時添柴,迎難而上。柴被對手抽出后,不能手足無措,消極等待。“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要及時拾起柴草,扭轉被動局面。甚至在鍋灶被毀后,都可以在別處另起鍋灶,重振旗鼓。
總之,運用此計與防備此計,都需要提高素質,增長見識,增加謀略,這是此計見效的關鍵,也是取勝的關鍵。
智慧典例
美軍的“飢餓”戰
“釜底抽薪”,關鍵在洞察對方,識其根本所在,尋找並瞄準其生命線,穩、准、狠、快地出招,才能收到實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作為島國,資源匱乏,很多物質都依賴從國外進口。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隨着軍事工業的擴大,日本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的進口額大幅度增加,海上交通線更成為日本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鑒於這樣的形勢,美軍決定痛擊日本要害,扼其生命線,一舉將其制服。這次以“飢餓”為代號的戰役,對於日本的經濟潛力以及軍事工業生產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而美軍行動一開始,便遇到了難題。由於日軍在九州、四國和本州沿海水域佈設了大量水雷障礙和防潛網,加上海岸防禦炮火的威脅,美軍潛艇和水面艦艇難以進入日本近海執行布雷使命。但讓美軍可喜的是,隨着戰略轟炸的展開,日軍航空力量受到了嚴重削弱,日本近海地區的制空權已牢牢掌握在美軍手中,使用飛機實施航空佈雷的條件已經成熟。
1945年1月,美軍出動B-29轟炸機在越南金蘭灣、西貢和新加坡海域布下593枚水雷。這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大規模實施航空布雷行動,也是為即將開始的對日大規模布雷而實施的一次實戰演練。
美軍“飢餓”戰役歷時共四個半月,它的成功實施,幾乎徹底摧毀了對日本至關重要的海上運輸。1945年3~8月,下關海峽運輸量下降98%;而瀨戶內海進口物資也驟降90%,因為只能通行機帆船之類的小型船隻,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除此之外,日方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或關閉;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由於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無法轉運。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日本國民的糧食供應被降到最低限度,人們食不果腹,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
美軍在實施此次戰略性的攻勢布雷時,準備充分,計劃周密。海空兵力協同配合,投入兵力之集中,布雷海域之廣闊,布雷強度之密集,堪稱史無前例。尤其是在最後兩個半月中,美軍共出動飛機878架次,布雷7288枚,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效果,最終實現了全面、徹底封鎖日本海上交通的戰役企圖,讓日軍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徹底潰敗。
“飢餓”戰役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釜底抽薪”謀略運用規模最大、效果最顯著的戰例。美軍這一招擊中了日本的死穴,最終將日軍送上了不歸路。
船王直擊“釜底之薪”
“釜底抽薪”之計,在軍爭中運用,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同樣,商戰中也可靈活運用而取奇效。20世紀50年代初,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就是運用“釜底抽薪”的策略,差一點將沙特阿拉伯石油海運權拿到手,實現他做石油大王的美夢。
當時,美國的阿美石油公司和它的股東們不僅壟斷了沙特阿拉伯石油的開採權,還用有形和無形的高牆嚴密地保護着他們的特權。企圖染指這裏的石油開採,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夢想做石油大王的奧納西斯,仔細地研究了阿美石油公司的運行及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國王所訂的壟斷開採石油的合同。按合同,每采出一噸石油,阿美公司就要付給沙特相當數目的特許開採費。石油采出后,再由阿美公司的船隊運往世界各地。奧納西斯還發現,石油如果不運出沙特,就無法獲得它應有的市場價值。而當時,陸上運輸費用過高,根本無法與海運的優勢相比。
因此,奧納西斯得出結論:阿美石油公司勢旺,就旺在海運權。只要設法壟斷了沙特阿拉伯石油海運權,阿美石油公司的勢力就會大大削弱,從而能夠迫使它轉讓出公司的部分股份。這樣,自己就可以實現直接插手石油業的夙願了。總之,奧納西斯決定一手抽掉阿美公司釜底下的“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