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讀者文摘精華:秋》(11)

第三十四章《讀者文摘精華:秋》(11)

第10章學佛悟道

01驚喜失態

清朝時,有一個書生,每次參加縣試都不中。那時中了秀才叫“老生”,未中叫“童生”。這個書生已經過了中年,還是個童生,心裏難免不是滋味。

有一年,他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這一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裏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爸爸,我已考取第幾名了!”

老子在房裏一聽,便大聲呵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聲小叫!”

兒子一聽,嚇得不敢大叫,便輕輕地說:“爸爸,你也是第幾名考取了!”

老子一聽,便打開房門,一衝而出,大聲呵斥說:“你為什麼不先說?”

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連衣褲都還沒穿上呢!

這位老先生大概稱得上寵辱

若驚了,只是這一驚非同小可,

幾乎到了忘我的程度,又有點特

別。

我們平時把寵辱

不驚視為高姿

態、高境界。要

擺出這麼高的姿態還比較容易,

真到達到這麼高的境界,還是有

些困難。所以平時“受寵”時,

就會驚喜不已;一旦失寵或受辱,就會驚恐不安。

02榮辱自心知

田文當相國時,門下有食客三千人。後來,國王對他起了疑心,將他撤掉,結果那些食客幾乎都跑光了,只有一個名叫馮諼的人仍然跟着他。後來,在馮諼幫助下,田文重新當上了宰相,尊榮更勝從前。那些當初棄他而去的食客,都向他表示出很懊悔並想繼續追隨他的意思。田文很生氣,恨恨地對馮諼說:“他們當初棄我而去,現在還有臉回來?誰好意思走到我面前,我一定要將唾沫吐在他臉上!”

馮諼不以為然地說:“事物有它必然的規律,事情有它本來的道理,您何必生氣呢?”

田文說:“我比較愚蠢,不明白您的意思。”

馮諼說:“活着的人一定會死,這是事物必然的規律。富貴了,賓客自然多;貧賤了,賓客自然少,這是事情本來的道理。您一定見過菜市場的情景吧?早上,人們爭先恐後地擠進去,因為裏面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傍晚,人們甩開大步走過去,不會多看一眼,因為裏面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爭先恐後地來投奔您,是因為您這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後來他們離開您,是因為您這兒已經沒有他們需要的東西了,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裏的怨意頓消。

後來,那些食客陸續前來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們,毫無芥蒂。

因為得寵和失寵對自身關

系是如此之大,難怪人們

會絞盡腦汁甚至拼了命去

求寵而免辱。這就有點過頭了。正如老子所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等到把這條小命都拼掉了,即使想擔心都不行了。那還不如帶着擔心好好活着。如果能進而修鍊到寵辱不驚的境界,就更妙了!

03改變心態

有一次,英國遊客傑克到美國觀光,導遊說西雅圖有個很特殊的魚市場,在那裏買魚是一種享受。遊客們聽了,都覺得好奇。那天,天氣不是很好,但傑克發現市場並非魚腥味刺鼻,迎面而來的是魚販們歡快的笑聲。他們面帶笑容,像合作無間的棒球隊員,讓冰凍的魚像棒球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大家互相唱着:“啊,五條鯉魚飛到明尼蘇達去了。”“八隻蜂蟹飛到了堪薩斯。”這是多麼和諧的生活啊!傑克問那麼魚販:“你們為什麼這樣開心呢?”

魚販說:“幾年前,這個魚市場也是一個沒有生氣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對什麼都不滿意。後來,大家認為與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變工作的品質。於是,我們不再為錢做生意,而是把賣魚當成一種藝術。再後來,一個創意接着一個創意,一串笑聲接着另一串笑聲。”魚販還說:“大家練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馬戲團演員相媲

美。這種工作的氣氛還影響了附近的上班族,他們常到這兒來和魚販用餐,感染他們樂於工作的好心情。”

有不少沒有辦法提升員工士氣的主管還專程跑到這裏取經:“為什麼整天在這個充滿魚腥味的地方做辛苦工作,你們竟然還這麼快樂?”他們得到的回答是:“實際上,並不是生活虧待了我們,而是我們期求太高致至忽略了生活本身。”

有時候,魚販們還會邀請顧客參加接魚遊戲。即使怕魚腥味的人,也很樂意在熱情的掌聲中一試再試,意猶未盡。每個愁眉不展的人進了這個魚市場,都會笑逐顏開地離開,手中當然還會提滿情不自禁買下的海產品。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

生活真的糟糕到需要抱

怨,而是我們對生活的

企求太高;不是工作真的無聊到需要討厭,而是我們沒有把它當做一件有趣的事來做。一個不打算滿意的人,誰也沒辦法讓他真的滿意,只有轉變自己的心態,心靈才會變得快樂起來。

04不偏愛

戰國時的秦襄王,在管理國家方面,頗有一點“以百姓為芻狗”的味道。他不偏愛百姓,一視同仁;百姓偏愛他,他也很反感。有一次,秦國郎中閻遏、公孫衍外出辦事,在一座廟前看見一些人正在殺牛。他們感到十分奇怪,心想:現在不是祭祖的時節,他們為什麼殺牛呢?於是,兩人上前詢問原因。他們回答說:“殺牛祭祀老天爺,是為了還願。”

“還什麼願?”

“前些日子,聽說襄王病了,我們就買了這頭牛,來廟裏向老天爺許願:如果襄王病好了,我們就殺這頭牛祭天。現在大王的病幸而已經痊癒,我們就來向老天爺還願了。”

兩位郎中聽了,心裏很高興,回宮后,興沖沖地向襄王道賀:“大王的功德已經超過堯、舜了!”

秦襄王吃驚地問:“這是怎麼回事呀?”

兩位郎中回答:“堯、舜雖是聖人,他們的百姓還不至於為他們祈禱。

現在,大王病了,百姓自動買牛為您祈禱;您的病好了,百姓就殺牛還願。所以,我們私下認為,大王的功德已經超過堯、舜了!”

秦襄王忙派人調查,發現果有此事,就罰當地的里正和伍老各出兩副銷甲。閻遏、公孫衍驚訝地問襄王:“沒有獎勵也就算了,大王為什麼反倒懲罰他們呢?”

襄王解釋說:“老百姓之所以為我所用,不是因為我愛他們,而是因為我有權勢,他們才為我所用。現在,老百姓沒有接到命令,就擅自為我祈禱,這是他們熱愛我的表現。他們熱愛我,我該如何回報呢?如果我偏愛他們,就不能嚴格執法了。不能嚴格執法,就做不到令行禁止,這是亡國之道。所以,我懲罰里正與伍老,使百姓不能偏愛我,我也不必示愛於他們。這樣,才能嚴明治國啊!”

無論古今中外,無數歷史

事實證明,當權者的仁愛

對國家、對百姓帶來的

好處遠遠沒有弊端多,要想國家富強、百姓安樂,最好的辦法是制定公平的法令,然後一視同仁地執行;要想國家混亂、百姓怨聲載道,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今天出一條“善政”、明天搞一項“利民措施”。因為所謂善政、利民,說明當權者還是在為老百姓辦事,而不是干自己的本職工作;說明法令還沒有把當權者的職責規定清楚,他們還處於特權階級,有權進行管理,無須接受監督,辦事就有功,敗事也無過,遠未達到公平的境地。這樣哪能不混亂呢?

05道德感化

春秋時期,晉國盜匪四起,國君下令各級官吏要盡全力捕捉強盜,可是收效甚微,強盜反而一天比一天猖獗了。

有一個叫郤雍的人,他的眼光很厲害,光看相貌就能辨別誰是否是強盜。

京城裏負責捕盜的人,常常把他帶在身邊,效果十分明顯,沒過多久,就抓了很多盜賊,殺了他們的頭。一時間,京城的治安狀況大為好轉。

晉國國君非常高興,有一次他和趙文子聊天,談到郤雍這個人,稱讚說:“我因為得到了這個人,讓一國的強盜都跑不掉了。”

趙文子不以為然地說:“你只看到表面現象。用這種方法捕盜,雖然可以抓住很多,卻無法根除。因為強盜為了躲避抓捕,紛紛逃往山林之中,郤雍是不可能到那些地方去。再說強盜的兒子因自己的父親被殺,就會加入強盜隊伍,替父報仇,與官府對着干,這樣強盜就會層出不窮。再說,強盜們經常被抓,是因為有了郤雍,那麼郤雍的人身安全恐怕有危險了!”

果然,沒過多久,強盜們就設法將郤雍殺掉了。

晉國國君知道這件事後,十分震驚,立即召見趙文子商量對策。趙文子建議他運用賢人,施行教化。國君採納了他的建議,讓隨會來主持政事,選拔仁人賢士施行教化,一時間全國尚學成風,強盜們逐漸金盆洗手,社會風氣大有好轉。

此類說明,進行思想教育

和道德感化,對治盜有一

定作用,但不能根本解決

問題。雖然晉國的風氣因此好轉,但仍然是治標不治本之法。因為這本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問題。

06得饒人處且饒人

春秋時,秦穆公出外視察旱情。走到歧山腳下,他的馬車壞了,一匹馬脫韁跑了。找到這匹馬時,它正被一群農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秦穆公的侍從們十分生氣,準備將他們全抓起來處罰。穆公攔住侍從,對那些農夫:“吃了駿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會傷害你們的身體。”於是讓人送了一些酒給這些農夫們喝。

一年後,秦國與晉國在韓原交戰。

開戰不久,秦軍不利,秦穆公的兵車都被晉軍團團圍住了,他身上七層鎧甲已經刺穿了六層。在這危急的關頭,晉軍後面突然殺出一群農夫,他們手持各種農具,奮不顧身地擊殺晉

軍,救出了秦穆公。

秦穆公脫險后,秦軍士

氣大振,結果反敗為勝,全

殲晉軍,而且俘虜了晉惠

公。

戰鬥結束后,秦穆公要

重賞那些農夫。他們卻一起

跪拜在地說:“我們是為了報

答國君的不殺之恩,不是來

求賞的。”原來他們是那些在

岐山分食馬肉的農夫。

按照法律,懲罰這些農是

可以的,似乎也是應當

的,因為放縱有可能鼓勵

類似的行為。但秦穆公出於同情心,放過了這些農夫,結果卻為自己帶來了一場勝利,豈不是意外之喜?

07領導的威儀

清朝末年,國庫空虛,於是鬻官賣爵,設立捐班,定下價格,捐多少錢,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資斂取。

當時有一個發了橫財的船夫,捐了一大筆錢,得了一個七品頂戴,也在禮部學了禮,大概用苦功學了一段時間,在場面上也能擺出一副官架子來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階層的官員們在一起吃飯,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來夾菜之間,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飯時的習慣,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兩根筷子,弄得齊平。他的這個小動作,被同席的人看見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這還是小事。飯後大家坐下來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進士出身的清廉縣知事,穿的一雙靴子破了,但他仍毫無愧色地伸在前面擺開了八字腳。這位捐班的船夫看見了,於是說,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這位縣知事聽了不但沒有難為情,反而舉起腳來說:“我這靴子的面子雖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

這是一句雙關語,意思是說:我這縣官的底子,是憑學問考來的,不像你老哥這個官兒是用鈔票買來的,所以羞紅了臉垂下頭去的,反而是這位笑別人破靴子的船夫。

人的舉止都是多年習慣的

自然表達。像這位船夫大

人在手心裏齊齊筷子,就

透露出了他過去的職業。所以說,想當官、當老闆的朋友最好平時多在舉止方面進行訓練,免得將來心想事成時,一不小心就露餡,讓人家覺得“望之不似人君”。

08用財富推行善德

有一次,齊景公去晉國訪問,在宴會上,他向晉國名臣師曠請教為政之道。師曠默想片刻,答道:“您只要對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齊景公意猶未盡。過了一會,他又問:“大師,您看我管理國家應該注意什麼?”

師曠又說:“您只要對老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酒宴之後,景公走出王宮,前往賓館。師曠去送他。景公再一次向師曠請教。師曠還是那句話:“您只要對百姓多施恩惠就行了。”

路上,齊景公思索師曠的話,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兩位弟弟:公子尾和公子夏。他們兩家都很富裕,又樂於施恩,老百姓很愛戴他們。齊景公馬上明白了師曠的意思:如果不趕緊爭取民心,自己的權位將受到威脅啊!

回國后,齊景公下令打開糧倉賑濟廣大的窮苦百姓,打開金庫把多餘的銀錢賞給孤寡之人。此外,他還命令把後宮那些沒有被納為妻妾的宮女都嫁出去。

這些惠民措施使齊景公聲望日增。

過了兩年,他的兩位弟弟失了勢,跑到外國去了。

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當你

做善事時,不僅僅是受惠

者獲益,你獲得的利益

也跟受惠者一樣多。就是用財富從事慈善事業,使他人也能享受到你的財富帶

來的好處。這僅僅是一件表現好心眼的事,也不僅僅是一件獲得好名聲的事,它同時也是一種進取和自保的手段。

09享樂有度

春秋時,齊景公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得高興,想把酒席擺到晏子家去共飲齊樂。晏子聽說景公來了,馬上穿戴禮服,站在門前等候。齊景公來后,他就問:“是別的國家發生了大事嗎?是我們國家發生了大事嗎?您為什麼深夜來到我家?”

齊景公說明來意。晏子拒絕道:“替你鋪桌席、擺餐具的自然有人,我不敢參與。”

齊景公覺得很掃興,準備將酒席擺到司馬穰苴家去。司馬穰苴穿着盔甲,拿着戈,站在門口問:“外國挑起了戰事嗎?臣子中有人叛亂嗎?您為什麼深夜來到我家?”當他得知齊景公不過是想跟他喝酒時,他立即就拒絕了。

齊景公無奈,只好把酒席擺到大臣梁丘據家裏去了。

晏子和司馬穰苴無疑是懂得“善樂”的人,在不該享樂的時候,哪怕國君的面子也不給。齊景公在這方面就差遠了。

適度的享樂有益身心,一

旦過度,好事就可能變成

壞事。很多人倒在酒桌

上、倒在牌桌上,這都叫不善樂。

10國富與民富

春秋時,賢士董安於擔任趙國宰相,協助趙簡主治理國家。後來,趙簡主和董安於都去世了,趙襄子成了新的國家。有一年,晉國的智伯聯合韓、魏兩國,圍攻趙國。趙襄子急忙把謀士張孟談請來商量對策。張孟談勸不必擔心,並且說,當年董安於治理晉陽時,曾苦心經營,使城防堅固,民心歸服,足可一戰。

趙襄子稍感放心,便帶領隨從巡視晉陽。他發現糧庫的糧食不多了,府庫的錢財不多了,兵庫的武器不多了,不禁大吃一驚,頓時害怕起來。張孟談安慰他說:“我聽說聖人治政,財富藏在民間,而不是藏在公家的倉庫里;重在教化,而不是充實武裝。現在請您下令,讓老百姓備足三年的糧食、錢財后,其餘的全部上交國庫,並請民間的奇才俊士出來協助守城。”

趙襄子聽從建議,下達命令后,第二天,倉庫的錢財就堆得裝不下了。五天後,城池已修整牢固。趙襄子又聽從張孟談的指點,把董安於當年築在城牆中用於製造武器的材料挖出來,趕造兵器。所以,沒過多久,晉陽城已是兵精糧足。趙國在晉、韓、魏三國大軍的圍困下堅守了三年之久,最後趙國聯絡韓、魏兩國,一舉滅掉了智伯。

國庫的錢財堆得再多,也

不能說明國家富有;老百

姓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

國力強大。這就是要把財富儲存於民間的原因。與治理國家相似,一家公司如果只有老闆極少數高層人員富有,而員工比較貧窮,並不是真正的興旺發達。

只有員工共同富有,才是真正的生意興隆。

11多行善事

敝鄉有一長者,在本村創辦了一家大公司。他每年春節挨家挨戶給本村六十以上老人送禮,價值約二百元左右。有一次,我跟表侄談到這件事,表侄不屑地說:“他把好處給年輕人,還可以幫他做事。把好處給這些快要入土的人,有什麼用?”

我一下子火了,責備道:“你自己不能多做善事,還瞧不起別人!”

表侄辯解道:“我不是說他人不好,我是談辦事效果的問題。”

“你想談辦事效果,那麼我給你透露一點小聰明。”我說,“老人們雖然沒有勞動能力,但他們有閑功夫,有一張嘴,每天走門串戶,東家長西家短。

再說他們也沒有別的追求,就圖人家的重視,不要把他們丟在一邊不管。對他們好一點,他們就會感激不盡,盡談他的好事。這不是給他作宣傳嗎?再說本村不少年輕人在他的公司里上班,聽了老人們對他的誇讚,工作積極性肯定不一樣了。花二百元錢買到人家一張嘴,辦事效果不是很好嗎?”

西方哲人蘇格拉底說:

“美德即知識。”這個知

識可以作“智慧”理解。

如果人們能夠徹底了解自己的真正利益之所在,能夠完全洞察自己行為的未來後果,那麼他當然會按最有利的方式行事。而美德確實能夠給自身帶來最大利益,只不過有些人看不出其利益所在罷了。所以說,一個人不具備美德,往往不是修養不好,而是智慧不足。

12從齊家開始修鍊影響力

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是個好高騖遠的人,不到20歲時,就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以便享受至高地位帶來的榮耀。家裏人明白他的目標不現實,卻無法說服他,只好求助於蘇格拉底。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有什麼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了。因為,倘若你實現了目標,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是這樣嗎?”

“我想是的。”格老孔大為高興。

“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所貢獻。對嗎?”

“正像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又問格老孔打算用什麼方法為城邦做貢獻。格老孔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低下頭沉思起來。

停了一會兒,蘇格拉底又啟發他說:“為城邦做貢獻的方式,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

“是的。”

“實現富裕的途徑是不是讓稅收增多?”

“是的。”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問題: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麼?

格老孔表示自己對這些問題還沒有考慮過。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有關治理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

格老孔難為情地表示他對這些問題所知有限。

最後,蘇格拉底又問:“國和家一理。國家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個家庭,就可以着手幫助更多的家庭,你為什麼不試試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呢?”

格老孔說:“只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有所幫助。”

蘇格拉底笑了:“怎麼?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你將用什麼方法說服包括你叔父在內的所有雅典人呢?”

高傲的格老孔終於明白自己確實不適於做城邦的領袖。從此,他成了蘇格拉底的學生。

如果你想說服大眾,不妨

先嘗試說服自己的家人。

格老孔不能說服他的叔

父,是因為他的知識、經驗都有欠缺,只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提不出合理化建議。而蘇格拉底之所以能說服他,不僅靠口才,主要靠豐富的知識和對人性的洞察能力。這正是說服的要點。

13修身齊家

春秋時,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宰相,將韓國治理得很好。有一天,韓昭侯向申不害請教法治之道。申不害說:“所謂法律制度,就是根據臣民功勞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獎賞,根據他們才能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職,根據他們所犯過失的輕重給予不同的懲罰。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信賞必罰。”

韓昭侯聽了,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他的話。

申不害又臉色凝重地說:“現在,我國雖然建立了法律制度,您卻聽從左右大臣們的請求,不依法辦事。本該懲罰的,左右一請求,您就不了了之;不該獎賞的,左右一請求,您就給予獎賞。這樣一來,法律形同虛設。您覺得做不到令行禁止,原因就在於比。”

韓昭侯聽了,恍然大悟地說:“先生所言極是!從今以後,我知道怎樣實行法律制度了,也知道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了。”

過了一段時間,申不害的一位堂兄前來投靠他,想謀一個官職。申不害知道這位堂兄才能平平,本不想推薦他;但自己年幼時曾得到過他極大的幫助,兄弟二人感情甚篤。現在堂兄千里迢迢而來,自己身為宰相,怎好讓他空手而歸?於是,申不害找了個機會,私下向韓昭候提起此事。

韓昭侯笑笑說:“先生所說的不是我從先生那裏學到的東西啊!我如果聽從您的請求,就違背了先生教導我的話。我只好不聽從您的請求了。”

申不害聽了,羞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從第二天起,他搬出相府住了一段時間,以懲罰自己的過失。

申不害給韓昭侯講的道

理,堂堂正正,句句在

理。可是落到自己身上,

在自己的親人面前,就掌不住舵了。所以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德行,就怕德行不夠深厚堅牢,到關鍵時候出現情、理分裂和言、行分裂,影響就大了。

14修養的境界

孟嘗君任齊國宰相時,家中養了許多賓客,其中一位賓客與孟嘗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建議孟嘗君將此人處死,孟嘗君淡然一笑:“喜愛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來那位賓客,對他說:“你在我門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到現在還沒有適當的職位給你,心裏很不安。現在衛君與我交情很好,不如讓我替你準備車馬銀兩,你到衛國去做官吧。”

這位賓客來到衛國,受到衛君的重用。後來齊國和衛國關係緊張,衛君想聯合各國攻打齊國。此人對衛君說:“我之所以來到衛國,全賴孟嘗君的推薦。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經相互約定,將來子孫絕不彼此攻伐,而您卻想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齊國,不僅違背了先王的盟約,同時也辜負了孟嘗君的情誼。請陛下取消攻打齊國的念頭吧,不然,我願死在您的面前。”

衛君佩服他的仁義,於是取消了攻打齊國的念頭。

如果一個人寬容大度,能

夠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

那麼遇到自己輕視和討厭

的人,處理問題的境界就大不一樣了。

古人認為“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乃是不共戴天之仇,那個賓客搶了孟嘗君的女人,孟嘗君非但不加懲罰,還以德報怨,這種修養功夫就很讓人敬佩了!

15控制自己的心

有一天,列子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之術。列子拉足弓弦,箭頭與弓背齊平,又在握弓的手臂上放了一杯水,以顯示自己高超的技能。準備完畢,他氣定神閑,把箭一支一支地射了出去,箭箭中的。

表演完畢,列子得意洋洋地問伯昏無人:“先生看我箭術如何?”

伯昏無人說:“你的箭術雖好,但並未達到無心而射的境界。假如我帶你攀上一座高峰,讓你腳踏懸崖,你還能這樣射箭嗎?”

列子想了想說:“我願意一試。”

於是,兩人來到懸崖邊,伯昏無人背對着懸崖,半隻腳掌懸空在外面,然後叫列子上去。此時,列子已嚇得渾身發抖,冷汗淋漓,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他趴在地上,根本就無法行動,更談不上射箭了。

伯昏無人說:“你現在面臨深淵,恐懼得冷汗直冒,渾身發抖,連箭都無法拿穩,哪還談得上射箭呢?看來,你的箭術離真正玄奧的境界還差得太遠。”

有時候,我們不是才能

不夠好,不是智慧有所

不及,由於不能控制自

己的心,到了關鍵時刻,心慌意亂,表現出來的結果跟平庸者沒有兩樣。真正能夠“正其心”的人,不僅心中沒有外物,甚至連自己都要忘掉。這樣,不管遇到多麼危險的事,都能面不改色心不跳;不管遇到什麼態度的人,都能寵辱不驚;不管遇到怎樣的變故,都能處之泰然。這樣的人,已經稱得上“大人”

了。

16打好每一錘

從前有個老鐵匠,他打的鐵鏈比誰都要結實,但他賺的錢並不比同行多。

因為打一條好鐵鏈花的時間會更多。但他仍一絲不苟地把鐵鏈打得結結實實。

有一次,他精心打制的一條船用巨鏈被安裝在一條大海輪上,做了主錨鏈。那天晚上,海上風暴驟起,巨浪濤天,船上所有的錨鏈都放下了,可那些劣質鐵鏈就像紙做的一樣,全都折斷了。只有老鐵匠打制的鐵鏈經受了海浪的考驗,保住了全船一千多乘客的生命。

風浪過去,黎明到來。全船的人都為此熱淚盈眶,歡騰不已。他們自發地聚集到老鐵匠的店鋪前,向他表示誠摯的感謝。自此,老鐵匠打制的鐵鏈成了名品。

世上無數災難的發

生,都是粗率、馬

虎、不負責任造成

的。世上無數失敗的發生,都是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言行造成的。所以,“慎獨”不僅對他有利,對自己也同樣有利。只要像這個老鐵匠一樣,始終認認真真地打好每一

“錘”,又怎麼可能默默無聞呢?

17貪慾的陷阱

古時候,菩薩轉生為樹神。有一次,波羅奈舉行祭祀活動,人們在廣場、大路等各個地方撒下魚肉等許多食物,還放置許多碗,裏面盛滿了酒。

有一隻豺,半夜偷偷地吃了魚和肉,還喝了酒。

由於酒喝得有點過量,豺昏頭昏腦的,鑽進樹叢,一覺睡到天亮。醒來一看,天已大亮,心想:人們看見我,肯定會打死我,現在我不能出城。於是,豺走到路邊,趴在隱蔽的地方,盯着來來往往的行人,一聲不吭。後來,豺看見一個婆羅門在水池中洗臉,心想:“婆羅門都是貪財的。我如果用錢財引誘他,他肯定會答應我的要求。”

於是,豺走過去,對婆羅門說:“婆羅門啊!我有兩百金幣,如果你將我抱在懷中,藏在衣服里,不讓任何人看見,帶我出城,我就告訴你金幣在哪兒。”

婆羅門一聽,馬上就同意了。他依豺所說,將豺帶到了安全地方。豺說:“婆羅門啊!將你的上衣鋪在地上吧!”

婆羅門一心想着財寶,把上衣鋪在地上。

“你就在這棵樹底下挖吧!”

婆羅門專心挖地的時候,豺爬到婆羅門的上衣上,在四角和中央塗上屎和尿,把上衣弄得又臟又濕,然後溜進墳場的樹林裏。

菩薩站在樹枝上,念了一首偈頌:財迷心竅婆羅門,居然相信偷酒豺,一百貝殼也沒有,兩百金幣從何來?

在這個故事裏,豺隱喻社

會上那些偷盜行騙的壞

人。我們看這個故事時,

肯定覺得這個婆羅門太傻了,居然相信一個壞蛋。這是因為我們此時對這二百金幣沒有貪慾的緣故。如果受到現實中某個壞蛋二百金幣的引誘,腦筋是否還有這麼靈光,就不一定了。否則,生活中也不會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受人利用。

18樂極生悲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奢侈享樂,濫施刑法。儒士侯生和盧生認為亡國徵兆已現,就結伴逃走了。秦始皇聽到這件事,大怒道:“我厚待盧生,給他高官厚祿,他竟敢誹謗我。我聽說讀書人喜歡說怪話,迷惑百姓。”於是,他下達了“焚書坑儒”的殘酷命令。

後來,盧生不知去向,侯生卻被逮住,秦始皇準備用酷刑處死他。行刑前,秦始皇親自召見侯生,大怒道:“你這個老東西太壞了,竟敢誹謗我,還敢來見我!”

侯生面無懼色,說:“我聽說自知必死的人一定很勇敢,您肯聽我說幾句話嗎?”

秦始皇說:“你還想說什麼?快說!”

侯生說:“我聽說從前大禹立了一塊‘誹謗之木’,目的是鼓勵人們批評他的過失。現在您奢侈無度,失去了治國根本;荒淫放蕩,已走上窮途末路。

宮室樓台,一座接一座修建;珠玉寶貝,堆積成山;綾羅綢緞,塞滿倉庫;美女歌妓,數以萬計;歌舞音樂,從未停止;美酒佳肴,擺滿眼前,奢侈放蕩到了極點。然而百姓財窮力盡,苦不堪言。你不肯自我反省,還痛恨別人的批評,用殘酷的刑罰壓制人民。人民變成了啞巴,你也變成了聾子,所以我們離開。我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為您的國家滅亡感到可惜啊!”

秦始皇沉默良久,說:“你為什麼不早說呢?”

侯生說:“那時您春風得意,受到天下頌揚,自以為了不起,上瞧不起五帝,下看不起三王,丟掉樸實的本質,追求奢侈的享受,哪聽得進別人的忠言呢?您亡國的徵兆已經出現很久了,我們知道說也無益,反而自取死亡,所以才逃走。現在我已經死定了,才把這些話告訴您。雖然不能使您免於滅亡,也能讓您有自知之明。”

秦始皇說:“我還可以改變嗎?”

侯生說:“大勢已成,您坐下來等待亡國吧!即使您想改變,能做到像堯、舜那樣嗎?如果不能,改也無益了!”

秦始皇長嘆一聲,下令釋放了侯生。

古人講的“樂極生悲”的

規律,總是不停地上演,

原因在於那些人只懂得追

求“禽獸之樂”,或者說感官之樂,而不懂得追求精神之樂。雖然舊的時代滅亡了,在新的時代,“樂極生悲”的規律也不會失效的。對那些身處富貴中的人來說,還不到可以掉以輕心的時候。

比如現在比較嚴重的“仇富”心理,就很值得警惕。

19盜亦有道

宋國的窮人向氏去向齊國的富豪國氏請教致富之術。國氏說:“我擅長偷盜。第一年我家就衣食不愁了;第二年便豐衣足食了;第三年就富甲一方了。

我用偷來的錢救濟本鄉的窮人,他們衣食富足了,也很感謝我。”

向氏得到了致富秘訣,非常高興,就去打洞爬牆,偷人家的財物,不料沒過多久就被抓住了,不但贓物全部收繳,連原本屬於自己家裏的東西也被沒收了。

向氏認為國氏欺騙了自己,就去國氏家抱怨。國氏問他是怎樣偷盜的,他把詳情說了一遍。國氏聽了,哈哈大笑道:“怎麼能這樣呢?你太不會偷盜了!我告訴你我是怎麼偷盜的吧:天有四時,地有蘊藏,我偷盜天的寒暑冷熱、地的肥沃、雲雨的潤澤,用來使五穀生長。我收割莊稼,並用來建築我的圍牆,蓋起我的房屋。我獵取陸地上的飛禽走獸,釣取水泊中的游魚龜鱉,這些東西沒有不是偷盜的。但我偷盜的東西都是自然產物,不是某個人的私有財產,不會給我帶來任何禍害。你偷的那些金銀珠寶、珍品古玩、穀物錢財都是別人的私有產物,你偷得越多,罪過越大啊!”

真正愛財的人,憑正當手

段致富並贏得人們的尊

敬。如果用損人利己的手

段獲得贓錢,那是玷污錢財,而不是真正的愛財。

20忠國忠民

馮道在後唐皇帝李嗣源手下做戶部侍郎時,父親去世,他回鄉守孝。期間家鄉鬧飢荒,馮道便將家裏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自己住在茅草屋裏,當地的官吏送來的東西他都沒有接受,當時契丹也仰慕馮道的大名,想出奇兵把他搶走,由於邊境防守嚴密,沒有得逞。

馮道後來被李嗣源任命為宰相。有一年,全國豐收,李嗣源很高興地與馮道談起此事。馮道卻憂心忡忡地說:“我以前在先帝庄宗幕府做事的時候,有一次奉命出使到中山去,經過井陘縣。那裏的地形非常險惡,路況又不好,崎嶇不平的,我深恐摔下來跌死,所以兩手緊緊地抓住韁繩,兩腿用力夾住馬身,小心翼翼地走,才僥倖沒有出事。等走過了這段險路,到達平坦大道上的時候,心理上放鬆了,手腳也放鬆了,不料卻狼狽地摔下馬來,跌了一大跤。所以我想到,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從事天下國家大業的時候,大概更要時時留意。”

李嗣源被潑了一盆冷水,訕訕地問:“今年雖然豐收了,老百姓的糧食夠吃了嗎?”

馮道說:“農家在歉收的凶年,很可能會餓死。如果豐收了,則所謂穀賤傷農,穀米多了,賣不出高價,還是吃虧受損。所以無論豐收或歉收,農民的生活都很苦。我記得進士聶夷中曾經有這樣一首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這首詩雖然淺白,卻寫盡了種田人家的實在情形,在士農工商四民之中,農民是最辛勞也是最困苦的,這是身為人主不可不知道的。”

李嗣源是個大老粗,立刻命令旁邊的人把聶夷中的這首詩記錄下來,時常朗誦給他聽,以示不忘農民的疾苦。

馮道活到七十多歲,其一

生大概可用他自己所說的

兩句話來概括:口無不

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財。像馮道這樣的人,大概從來沒有為哪個帝王死節的心情,但他能夠盡忠職守,能夠憂國憂民辦好事,就是一個大大的忠臣,比那些平時不作為,亡國了拼一死的所謂“忠臣”要貨真價實多了!

21不厭生死不涅槃

據說,在羅閱祗城有一個婆羅門,他常聽說舍衛國的人孝養父母、信仰佛法,心中十分嚮往,想去舍衛國觀光並學修佛法。

他來到舍衛國,看見農夫父子二人在田中耕地、播種。忽然,一條毒蛇爬到那兒子跟前,將他咬死。那父親不但不管兒子,仍然接着幹活,連頭也沒抬。

這個婆羅門大為驚奇,便上前問他原因。農夫說:“人的生老病死及世間萬物的成好壞失,都是自然規律,憂愁啼哭有什麼用呢?如果傷心得飯也不吃

水也不喝,不是跟死人一樣嗎?你要進城,路過我家時,請替我捎個話:兒子已死,不必準備兩人的飯菜了。”

這個婆羅門心裏暗想:“這個人真沒有人情味啊!”

他進入舍衛城,來到農夫的家,見到他的妻子,便說:“你兒子已經死了,他的父親讓我捎話說,準備一個人的飯就行了。”

他以為那婦人會號啕大哭,誰知他卻說:“人生如住店,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我兒子也一樣啊!”

這個婆羅門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國家,他心裏暗道:我聽說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慈愛、如何孝順,才想來這兒學佛修道,沒想到,如今碰上這種沒有人情味的人。這種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去請教偉大的佛陀。佛陀已明白他的來意,故意問他為什麼憂愁。

他說:“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憂愁。”

佛陀又問:“遇上何事不合你的想法呢?”

他如實向佛稟告了他路上所見之事。

佛陀說道:“善男子,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們知道人生無常,傷心悲哀無濟於事,故能正視世間及人生的自然規律,也就無有憂愁!塵世之人不明白生死無常的道理,互相貪着愛戀,等到突發事件一來,就懊惱、痛苦得難以自制。”

佛陀又說:“世間俗人長時間被貪、瞋、痴三種煩惱侵擾,不能自拔。

如果能明白無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滅、道的道理,那麼自然煩惱盡除,都能成就佛道啊!”

這個婆羅門恍然大悟!於是他決定皈依佛法,精修出世法。

在這個故事中,農夫夫婦

的兒子死了,他們卻表現

得平靜如水,毫無悲哀,

這種反常的舉動確實讓人想不通。即使經佛解說,仍然難以想通。其實,我們用不着把所有的問題都想通,也不可能辦到。既然如此,就用不着多想。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人和事,用不着按自己的標準批評或肯定,只需知道,世界上有這樣的人,有這樣的想法,僅此而已!

22女人是老虎

有一首歌,唱得很幽默:“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老虎會吃人,你見了千萬要躲開……”

這首歌取材於一個佛教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想找一個合適的人繼承衣缽。可惜世上的人都被慾望污染得太壞了,他找來找去,找不到乾淨人。最後他到孤兒院去領養了個幼兒,帶上山去當小和尚,什麼都不教給他,讓他自然成長。小和尚成年後,什麼都不懂。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剛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來探望,看到小和尚連一般待人接物的禮貌也不懂,於是道友就教他如何問訊、行禮,等等。老和尚回來后,看見小和尚居然知道這些俗禮,氣得不行了:唉!花了十幾年的心血,一不小心,白紙般純凈的一個孩子,被那傢伙教壞了!

老和尚心想,既然他已經學了世禮,不如帶他下山見見世面。下山之前,特別提醒小和尚,要小心一種叫老虎的動物,模樣兒跟你我差不多,頭髮長長的,在頭上做個髻,看到這種東西,要趕緊躲開,否則會吃人的。然後師徒倆下山去了,在城市裏逛了一圈。

回到山上,老和尚問:“山下什麼東西最可愛?”

小和尚說:“老虎最可愛。”

這個老和尚千防萬防,怕小和尚受到老虎“傷害”,誰知就像那首歌唱的,“老虎已闖進我的心裏來”。

慾望是如何產生的,至今

還是一個尚未搞清的問

題。但正如佛祖所說,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慾望會催發愛意。因為有愛,就有追求,愛美人就追求美人,愛財富就追求財富,愛權勢就追求權勢,愛名聲就追求名聲,愛生命就追求長生。因為有追求,就有競爭,情場競爭,商場競爭,官場競爭,名場競爭。因為有競爭,就有成敗,勝者得意洋洋,負者垂頭喪氣;然後就會產生厭憎、痛恨、嫉妒、抱怨等多種情感,人也變得像地獄的餓鬼一樣,要多苦就有多苦;而且總是一種苦未盡,另一種苦又接踵而來。

23出家

有一位將軍,厭惡了沙場的血腥

廝殺,也許是懼怕了死亡,找到大慧宗杲禪師,要求剃度出家。宗杲禪師說:“現在國難當頭,正需要你們這些忠義之士抗敵救國,你怎麼能臨陣脫逃呢?”

將軍說:“我並非貪生怕死,而是真正看破了紅塵。請大師慈悲,收留我作弟子吧!”

宗杲禪師打量了他一會兒,淡淡地說:“你業習太深,恐怕還不能真正放下。”

“我什麼都能放下!家庭、名譽、地位、權力,我都厭惡了,請您即刻為我落髮吧。”

大慧宗杲禪師笑而不答,起身離去了。將軍只好無可奈何離開。但他並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又來到寺院,恭恭敬敬地站在方丈門外等候。宗杲禪師打開房門,看見將軍,已知其來意,卻佯裝不知,問他這麼早來幹什麼?將軍口佔一偈:“為除心頭火,清早禮師尊。”

大慧宗杲禪師也說出一偈:“凌晨離夢鄉,不怕妻偷人?”

將軍頓時惱羞成怒,罵道:“你個老禿驢,說話太傷人!”

宗杲禪師哈哈一笑說:“你既要出家,何怕妻偷人?輕輕一撩撥,怒火又燃燒。施主現在還不宜出家,以後再說吧!”

將軍紅着臉離開了,以後再也沒提出家的事。

這位將軍厭倦了沙場征

戰,也許真的想放下,但

不是什麼事都能放下。他

既怕“妻偷人”,就得盡丈夫的義務,供給她吃,供給她喝。那麼就得去工作。等到生下一堆小孩子,光是工作還不行,要拚命工作多賺錢。他別的工作不擅長,還是得去打仗。一打起仗來,更是不由自主,事情更多。

24但凡盡心

有一天,一個學僧來請趙州從諗禪師開示禪的真諦。趙州反問:“你吃粥了沒有?”

“吃了!”學僧老老實實回答。

“去食堂洗缽盂去!”第一位學僧聽到這些似有開悟。

一個新來的學僧也來請趙州從諗開示禪的真諦,趙州問他:“你來多久了?”

“今天剛到!”

“你吃過茶沒有?”

“吃過了!”

“到客堂報到去!”

一個隨趙州從諗修學了十幾年的學僧不滿地說:“弟子前來參學,十年有餘,不曾蒙受老師開示,今日想辭別下山,到別處去參學!”

趙州故作驚訝地說:“你怎可如此冤枉我,你每天拿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裏有一處沒有教導你?”

學僧聽了,若有所悟。

趙州又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這個學僧終於恍然大悟。

趙州從諗禪師開示的禪

理,耐人尋味:每個人只

需要順從本心,自然而然

地做自己想做又該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不想做或不該做,就不要做好了。如果認為只能對現實屈服,做不想做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去做。因為想做不想做的事,等於想做的事,何必憤憤不平、滿腹抱怨呢?總而言之,只要順眾本心,自然而然,沒有多餘的想法,心靈自然清凈,也就近於佛道了。

25莫學小鳥笑大鵬

朱溫沒有當皇帝之前,可憐得很;媽媽帶他三兄弟給人家幫工,他自己也要去幹活。老闆一天到晚罵他:“你這個傢伙個子大大的,活懶得干,還光吹牛。”

朱溫給罵急了,就說:“你們這些

人都是鄉巴佬,光知道蓋房子,置財產,我們大丈夫做事,你懂個屁啊!”

老闆很生氣,要打他,老闆的媽媽說:“不能打,這個孩子將來前途無量,要好好對他。”

老太太問朱溫:“你這也不肯干,那也不肯干,究竟想幹什麼?”

朱溫說:“我想借桿打獵的槍,到山裏給你打打獵,弄點好菜給你吃吃。”

老太太說:“好吧,你要什麼都行。”

後來朱溫當了皇帝,對老闆的媽媽好得很,把她同自己的媽媽一起接來,盡心照顧。看到那個老闆恨不得把他宰了:“你這個傢伙,眼光那麼小,瞧不起人!”

人生的變化,難說得很。

有富甲一方而倒閉的人,

也有一貧而洗而發家的

人;有權勢灼人而落馬的人,也有出身卑賤而顯貴的人,哪能以一時境遇而定評呢?像小鳥一樣嘲笑大鵬,就更無必要了。當然,有“大鵬”般志向的人,也不必瞧不起那些追求普通生活的人。

那也是一種追求,那也是一種生活。不一定當大鵬就好當小鳥就不好。兩者都是一種生活選擇,無所謂好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者文摘精華:春夏秋冬(共4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讀者文摘精華:春夏秋冬(共4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讀者文摘精華: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