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9章 回歸雲夢澤,三人論道
第9章回歸雲夢澤,三人論道
此次回雲夢澤花費會時不時間並沒有太多,僅兩萬年就到了。
主要是後面帝俊有些急躁,和太一用了金烏化虹之術帶着祈飛。
洪荒太大了,太一與帝俊很是感慨,如今他們己成太乙,速度較之前快了許多,卻依舊耗時極久,想當初從太陽飛到不周山也僅花費一萬餘年。
本想撕裂空間走的,祈太一不願意,畢竟洪荒美景眾多,又無要事,何必如此呢。
看着到了家,祈取出雲夢大陣的靈珠,法力催動,雲氣以靈珠為核心向周圍擴散,再將蓮池取出,道場於水面上顯現出來。
一片超巨大的蓮葉浮在水面上,葉上有假山靈泉,如同一個島嶼一般。
祈很自豪,這片蓮葉是他專門培育出來的,在洪荒遊歷這些年裏,他也沒有見過比這片蓮葉更大的了。
沒有別的特點,就是大,圓,葉面更柔韌很多。算不上靈根,但也是仙草了。
三人也在蓮葉上開始正式的講道交流,帝俊最先。
帝俊浮空而起,言道:“少陽者,外陽內陰,為五行之木,為陰極生陽,數七……”
在帝俊講道時天地道音響起,與帝俊的聲音響應。
白日而飛霞光,霞光入水,照入蓮池,蓮池中不少蓮花由色白轉青,幽香沁人,道音內響之內,草木伸展。
天上太陽星與之相配,整個雲夢澤如大日初升,朝陽之期。
此象持續七個小周天年,道音環繞了整個雲夢澤,這七百五十六年中雲夢澤大日沒有升落,一直如朝陽初升。
帝俊的聲音也愈發自信,從初時尚有停留逐漸變成口若懸河,彷彿在不斷確定自己的道。
道言音也從初時只在蓮池擴散到整個雲夢澤,同時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講道結束時帝俊身上的疲憊肉眼可見,但精氣神上的改變也極為明顯,整個人處於亢奮的狀態。
講道並不是單純的一張嘴說,要以自身道韻來勾連天地,讓天地知道並回應你。
同時也要不斷地展示自己道的演變過程,表現形式。
聽道的人也極為重要,聽道之人對於天地的影響比重也是天地回應你的參考。認不認可都影響極大。
講道與其說是傳授不如說是交流,與天地對答案,道音就是天地的提示。
在講道中道音的變化,對於己道的梳理極為重要。
聽道者對講道者如同考官與出題人,與天地交流的見證人,看你如何說服他們,讓他們認可伱的道是正確的。
同時還要梳理自身的道途和理解,結合天地變化與道音表達出來。
所以,講道對外的作用其實只是目的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和梳理自己的道。
這是一個極耗心力的過程,不僅僅要悟的正確,還要講得明白,讓人聽得明白。
太一與祈皆言道:“大善。”
帝俊回到蓮葉上,趺坐在太一身側,臉上的笑容連疲憊也不掩蓋,於祈言道。
“道友,請。”
祈也不露怯,十二品凈世白蓮止在身前,祈於蓮台中趺坐。
言:“凈者,無垢穢也,劫氣不染,因果業罪不沾,心凈而不至強欲滓穢太清,辟萬邪而明道,去繁為簡,復以萬象根本相……”
祈講道時,帝俊講道的異象全然消失,柔和的清光充斥着天地間。
道音若有若無,細聽下如幻夢般不存,不經意間卻又清晰可聞。
雲夢澤日月更替,無有異常,天地清濁歸位,萬氣流轉如意。
雲夢澤的水清澈見底,游魚如同在空中飛翔,萬物不染纖塵,天地同凈。
又隨着時間的流逝,講道持續,天地變化,道音大如洪鐘,雲夢澤澤水化為水氣,水中生靈在水氣中遨遊,不覺有變。
大地化為濁氣流動,卻又與其餘的氣涇渭分明。
天地失色,雲彩化為白色雲氣遊動,時與天空化為的清氣相撞,雲氣被清氣分割得支離破碎,卻又在天空中重新彙集。
此時的雲夢澤上空飛鳥不度,只能在低空徘徊。
同水中游魚不同,水氣於靜時平和,對他們無影響。
濁氣內本就沒有生靈,更被水氣壓着,雖動卻不傷外物。
但云氣卻是遮蔽心神,觸之幻象叢生,清氣更是鋒銳無比,觸碰不得。
此次進道祈講了一千零九十五年,合計三個大周天,從凈化之道到有無轉換,十多個元會的積累全盤托出,於蓮台上下來時幾乎心力交瘁。
但同樣興奮無比,對於道徹底的梳理和重新了一遍,外界天地也隨着祈的停止而逐漸恢復正常,靈盛之態更勝以往。
大地濁氣中積攢的各類毒氣升騰起來,被清氣雲氣絞殺殆盡,化為純粹的天地靈機,迷漫整個雲夢澤。
不通靈智的凶獸很多也因觸碰各種氣而被侵蝕抹殺,化為雲夢澤的養料。
太一和帝俊眼中的驚嘆讚賞毫不掩飾,拍手贊曰:“此道大善!”
輪到太一講道。
飛身而起,趺坐於天。
明明是同樣的動作姿勢,卻比之帝俊霸氣得多,帝俊多了幾分威嚴和溫和。
而太一則是純粹是一種天上天下,捨我其誰的氣質。
只聽太一言道:
“太陽者,太者大也,陽盛之極,太陽,日也,取數之極九,為極陽,總領群星天下之陽氣,謂之扶光……”
隨太一之言,於雲夢澤中,天地光茫萬丈,大日橫空,陽氣升騰,衝散清氣,雲氣一沾就被焚燒空白,天地邪穢照之無所遁形,盡被焚化。
大澤水氣蒸騰,靈機迷漫又被梵燒成一粒粒微小的光點落入水中。
草木被陽光照射到乾枯倒地,根系卻在不斷深入地下,枝葉燃起熊熊大火,化成灰燼,大地之下卻在蘊孕着蓬勃生機。
太一講道僅持續一個大周天三百六十五年,期間大日橫空,大澤很多水泊被晒乾,露出地表,澤底乾裂,裂縫深處卻有魚蝦在泥濘里生存。
有的澤地花草樹木蔥鬱,飛禽走獸在其中追逐嬉戲,狩獵生存。
天地正是如此,環境再如何變化,總有生靈會去適應,改變自己,去接手那些不適應環境而消失的物種留下來的空白,繁衍生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