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佛教藝術的發展》(14)
圖片來源
第一節
圖1-1-1:佛足印,《古印度文明:輝煌的神廟藝術》,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52頁。
圖1-1-2:桑奇三號塔,Indian:History-and-Treasures-of-an-Anchient-Civilization,First-Published-in-Indian-in-2007-by-Roil-Books,-p78-79。
圖1-1-3:阿育王柱柱頭,Indian:History-and-Treasures-of-an-Anchient-Civilization,First-Published-in-Indian-in-2007-by-Roil-Books,-p80。
圖1-1-4:桑奇一號塔,Indian:History-and-Treasures-of-an-Anchient-Civilization,First-Published-in-Indian-in-2007-by-Roil-Books,-p72-73。
圖1-1-5(1):桑奇一號塔北塔門,Indian:History-and-Treasures-of-an-Anchient-Civilization,First-Published-in-Indian-in-2007-by-Roil-Books,-p71.
圖1-1-5(1):桑奇一號塔葯叉女,Indian:History-and-Treasures-of-an-Anchient-Civilization,First-Published-in-Indian-in-2007-by-Roil-Books,-p70。
第二節
圖1-2-1:迦膩色迦王金幣,《犍陀羅美術尋蹤》,(日)宮治昭著,李萍譯,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第220頁。
圖1-2-2:犍陀羅佛立像,The-Exhibition-of-Gandhara-Art-of-Pakistan,-Janpan-Broadcasting-Corporation,-1984-p20。
圖1-2-3:秣菟羅佛立像,《日本·インド國交樹立50周年記念:インド·マトゥラ-彫刻展》,東京國立博物館編,2002年10月29日發行,第23頁。
圖1-2-4:菩薩立像,《日本·インド國交樹立50周年記念:インド·マトゥラ-彫刻展》,東京國立博物館編,2002年10月29日發行,第20頁。
圖1-2-5:佛坐像,《日本·インド國交樹立50周年記念:インド·マトゥラ-彫刻展》,東京國立博物館編,2002年10月29日發行,第22頁。
圖1-2-6:佛祖釋迦牟尼坐禪像,《古印度文明:輝煌的神廟藝術》,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54頁。
圖1-2-7:佛立像,The-Exhibition-of-Gandhara-Art-of-Pakistan,-Janpan-Broadcasting-Corporation,-1984-p22。
第三節
圖1-3-1:四川麻浩崖墓橫枋上的佛坐像,《佛教美術全集(七):佛像鑒定與收藏》,金申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第10頁。
圖1-3-2:陶塑錢樹座佛像,《佛教美術全集(七):佛像鑒定與收藏》,金申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第11頁。
第二章
第一節
圖2-1-1(1):笈多式佛立像(薩爾納特),Reflections-of-Indian-Consciousness,-National-Museum,-Janpath,-New-Delhi,-2008-p32。
圖2-1-1(2):笈多式佛坐像(薩爾納特),Reflections-of-Indian-Consciousness,-National-Museum,-Janpath,-New-Delhi,-2008-p50。
圖2-1-2(1):阿旃陀石窟外景,The-Ajanta-Caves:-Ancient-Paintings-of-Buddhist-India,-Benoy-K-Behl,-p17。
圖2-1-2(2):阿旃陀石窟遠眺,Ajanta-&-Ellora:Cave-Temples-of-Ancient-India,First-Published-1998,-Lustre-Press-Pvt-Ltd-1998-p20-21。
圖:2-1-3:阿旃陀石窟分佈圖,Ajanta-&-Ellora:-Cave-Temples-of-Ancient-India,-First-Published-1998,-Lustre-Press-Pvt-Ltd-1998-p16-17。
圖2-1-4:難陀出家(難陀王妃),The-Ajanta-Caves:-Ancient-Paintings-of-Buddhist-India,-Benoy-K-Behl,-p78。
圖2-1-5(1):阿旃陀第2窟坐佛群像(局部)The-Ajanta-Caves:-Ancient-Paintings-of-Buddhist-India,-Benoy-K-Behl,-p124。
圖2-1-5(2):給佛獻花的小天使,The-Ajanta-Caves:-Ancient-Paintings-of-Buddhist-India,-Benoy-K-Behl,-p141。
第二節
圖2-2-1:巴米揚石窟大佛,Indian:History-and-Treasures-of-an-Anchient-Civilization,First-Published-in-Indian-in-2007-by-Roil-Books,-p103.
圖2-2-2:麥積山石窟第121窟比丘,《佛教美術全集(十八):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馬世長、丁明夷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第159頁。
圖2-2-3:炳靈寺石窟第169窟,《佛教美術全集(十八):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馬世長、丁明夷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第103頁。
第三節
圖2-3-1:釋迦牟尼佛(泰國早期),《泰國佛教文化藝術》,(泰)彼利雅·蓋勒著,傅雲仙-譯,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47頁。
圖2-3-2:釋迦牟尼佛(泰國5世紀晚期),《泰國佛教文化藝術》,(泰)彼利雅·蓋勒著,傅雲仙譯,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49頁。
圖2-3-3:吳哥寺外景12世紀初,《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92頁。
圖2-3-4:坐佛(緬甸,哈馬烏扎),《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5頁。
圖2-3-5:佛陀施說法印(越南)-6~7世紀,《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30頁。
圖2-3-6:如來立像(印尼),《インドネシア古代王國の至寶》,東京國立博物館、インドネシア共和國教育文化省,1997年17日インドネシア·日本友好祭’97事務局,第74頁。
圖2-3-7:觀音菩薩立像(印尼),《インドネシア古代王國の至寶》,東京國立博物館、インドネシア共和國教育文化省,1997年17日インドネシア·日本友好祭’97事務局,第88頁。
第四節
圖2-4-1:韓小華造彌勒像,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圖2-4-2:賈淑姿造佛三尊像,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圖2-4-3:尼智明造佛三尊像,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圖2-4-4:佛立像,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圖2-4-5:佛立像,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圖2-4-6:立佛(北齊),青州市博物館編著:《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圖2-4-7:佛立像,Return-of-the-Buddha:-The-Qingzhou-Discoveries,-2002Royal-Academy-of-Arts,-London,-p131.
圖2-4-8:立佛(北齊,無頭),Return-of-the-Buddha:-The-Qingzhou-Discoveries,-2002Royal-Academy-of-Arts,-London,-p135.
第三章
第一節
圖3-1-1:鎏金菩薩立像(東晉),《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3-魏晉南北朝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圖版第27頁。
圖3-1-2: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新田集藏,1991年1月再版,第151頁。
圖3-1-3: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佛,《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新田集藏,1991年1月再版,第154頁。
圖3-1-4:金銅佛坐像(局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3-魏晉南北朝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圖版第27頁。
圖3-1-5:康勝釋迦諸尊像(四川成都),《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三國·南北朝》,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小學館,2000年11月初版,第261頁。
圖3-1-6:四川廣元千佛崖石窟第187窟及四周龕窟,《佛教美術全集(十八):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馬世長、丁明夷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第23頁。
圖3-1-7:圓覺洞內的觀音立像(安岳石刻),《佛教美術全集(十八):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馬世長、丁明夷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第289頁。
圖3-1-8:大足北山第117窟泗州大聖(北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2四川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圖版第149頁。
圖3-1-9:彌勒佛(飛來峰石刻造像),《佛教美術全集(十八):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馬世長、丁明夷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第297頁。
圖3-1-10:武周山遠眺,《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2~3頁。
圖3-1-11:雲岡第20窟主佛,《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圖版第72~73頁。
圖3-1-12:雲岡第19窟二窟主佛,《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圖版第169頁。
圖3-1-13:雲岡第18窟主佛半身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圖版第161頁。
圖3-1-14:雲岡第16窟主佛,《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圖版第152頁。
圖3-1-15:雲岡第8窟后室南壁拱門上側供養天,《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177頁。
圖3-1-16:雲岡第7窟后室東壁第5層南側佛龕,《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146頁。
圖3-1-17:雲岡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佛龕側面),《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55頁。
圖3-1-18:雲岡第5窟北壁坐佛,《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27頁。
圖3-1-19:雲岡第2窟中心塔柱及東壁,《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11頁。
圖3-1-20(1):雲岡第1窟中心柱塔,《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5頁。
圖3-1-20(2):雲岡第1窟東、南、西壁,《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圖版第6頁。
圖3-1-21:龍門石窟古陽洞窟頂,《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三國·南北朝》,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小學館,2000年11月初版,第232頁。
圖3-1-22:如來三尊像(龍門石窟古陽洞正壁),《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三國·南北朝》,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小學館,2000年11月初版,第231頁。
圖3-1-23:如來五尊像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正壁,《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三國·南北朝》,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小學館,2000年11月初版,第237頁。
圖3-1-24: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窟頂全景,《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三國·南北朝》,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小學館,2000年11月初版,第236頁。
圖3-1-25:龍門石窟蓮花洞正壁及窟頂,《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三國·南北朝》,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小學館,2000年11月初版,第240頁。
圖3-1-26:鞏縣石窟寺遠眺,《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河南文物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圖版第1頁。
圖3-1-27(1):鞏縣第1窟外壁東側大佛像,《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河南文物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圖版第2頁。
圖3-1-27(2):鞏縣第1窟南壁東側及中心柱東面全景,《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河南文物研究所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圖版第3頁。
圖3-1-28:麥積山石窟遠眺,《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2頁。
圖3-1-29:麥積山第74窟右壁佛(北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6頁。
圖3-1-30:麥積山第78窟正壁主佛(北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9頁。
圖3-1-31:麥積山第115窟正壁阿彌陀佛(北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9頁。
圖3-1-32:麥積山第142窟正壁結跏趺坐佛(北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40頁。
圖3-1-33:麥積山第133號窟第10號造像碑(北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51頁。
圖3-1-34:交腳彌勒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前正中北涼),《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7-敦煌彩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圖版第1頁。
圖3-1-35:佛敦煌莫高窟第259窟(北壁東起第1龕北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7-敦煌彩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圖版第8頁。
圖3-1-36:禪僧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南龕內西魏),《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7-敦煌彩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圖版第32頁。
圖3-1-37:北響堂第4窟中心柱正壁龕全景,《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111頁。
圖3-1-38:坐佛像天龍山東峰第3窟,《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81頁。
圖3-1-39:盧舍那佛坐像大留聖窟,《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148頁。
圖3-1-40:三尊像小南海西窟,《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156頁。
圖3-1-41:右脅侍像天龍山東峰第8窟(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90頁。
圖3-1-42:麥積山第13窟摩崖大佛與文殊、普賢菩薩(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8-麥積山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圖版第156頁。
圖3-1-43:安陽大住聖窟正壁龕全景(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178頁。
圖3-1-44:青州駝山第2窟造像(隋),《佛教美術全集(十二):山東佛像藝術》,劉鳳君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第151頁。
圖3-1-45:青州雲門山第2龕右脅侍菩薩像(隋),《佛教美術全集(十二):山東佛像藝術》,劉鳳君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第173頁。
圖3-1-46:菩薩敦煌莫高窟第420窟西龕內南側(隋),《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7-敦煌彩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圖版第40頁。
圖3-1-47: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佛教美術全集(十八):中國佛教石窟考古概要》,馬世長、丁明夷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第243頁。
圖3-1-48:天龍山西峰第9窟彌勒大佛全景(唐),《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3鞏縣天龍山、響堂山安陽石窟雕刻》,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圖版第91頁。
圖3-1-49:東平縣理明窩第1龕第5像,劉鳳君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第152頁。
圖3-1-50:趙王福造像,《佛教美術全集(十二):山東佛像藝術》,劉鳳君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第140頁。
圖3-1-51:一佛二弟子北石窟寺第222窟(唐),《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9-炳靈寺等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圖版第138頁。
圖3-1-52:菩薩像炳靈寺第6窟(北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9-炳靈寺等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圖版第103頁。
圖3-1-53:菩薩像炳靈寺第4窟(唐),《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9-炳靈寺等石窟雕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圖版第111頁。
圖3-1-54:陝西彬縣大佛寺大佛,《佛教美術全集(九):陝西佛教藝術》,李凇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第73頁。
圖3-1-55:陝西慈善寺南窟立佛,《佛教美術全集(九):陝西佛教藝術》,李凇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第97頁。
圖3-1-56:鎏金菩薩,《佛教美術全集(九):陝西佛教藝術》,李凇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第159頁。
圖3-1-57:金棺銀槨,《佛教美術全集(九):陝西佛教藝術》,李凇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第163頁。
圖3-1-58:佛敦煌莫高窟第322窟西龕內(初唐),《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7-敦煌彩塑》,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圖版第80頁。
第二節(無插圖)
第三節
圖3-3-1:禪定佛陀(泰國墮羅缽底),《泰國佛教文化藝術》,(泰)彼利雅·蓋勒著,傅雲仙譯,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73頁。
圖3-3-2:八臂觀音像(室利佛逝風格),《泰國佛教文化藝術》,(泰)彼利雅·蓋勒著,傅雲仙譯,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03頁。
圖3-3-3:十一面觀音(高棉風格),《泰國佛教文化藝術》,(泰)彼利雅·蓋勒著,傅雲仙譯,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63頁。
圖3-3-4:結跏趺坐祈禱的佛,《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46頁。
圖3-3-5:摩羅唯遮耶(泰國烏通樣式),《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8頁。
圖3-3-6:坐佛(緬甸蒲甘時期),《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7頁。
圖3-3-7:摩羅唯遮耶(老撾),《世界藝術寶庫:東南亞藝術》,郎天詠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81頁。
第四章
第一節
圖4-1-1:林伽,《古印度文明:輝煌的神廟藝術》,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84頁。
第二節(無插圖)
第三節
圖4-3-1:吐蕃時期壁畫度母像,《藏傳佛教藝術》,劉勵中編輯·攝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出版,1988年6月第1版,第158頁。
圖4-3-2:釋迦牟尼像,《佛教美術全集(一):佛教大觀》,林保堯編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第207頁。
圖4-3-3:四臂般若佛母坐像(吐蕃時期),《中國藏傳佛教雕塑全集·2·金銅佛(上)》,楊新、王加鵬主編,北京攝影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9頁。
圖4-3-4:密集金剛(明代),《中國藏傳佛教雕塑全集·2·金銅佛(上)》,楊新、王加鵬主編,北京攝影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5頁。
第五章
第一節
圖5-1-1:金銅菩薩立像,《佛教美術全集(十一):韓國佛教美術》,陳明華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第23頁。
圖5-1-2:延嘉七年銘金銅如來立像,《佛教美術全集(十一):韓國佛教美術》,陳明華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第46頁。
圖5-1-3:石窟庵金剛力士,《佛教美術全集(十一):韓國佛教美術》,陳明華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第88頁。
圖5-1-4:鐵造盧舍那如來像,《佛教美術全集(十一):韓國佛教美術》,陳明華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第62頁。
第二節
圖5-2-1:法隆寺伽藍鳥瞰圖,《日本美術史》,徐小虎著,許燕貞譯,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6年8月初版,第18頁。
圖5-2-2:救世觀音像立像(局部),《日本美術史》,徐小虎著,許燕貞譯,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6年8月初版,第24頁。
圖5-2-3:釋迦牟尼三尊像,《日本美術史》,徐小虎著,許燕貞譯,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6年8月初版,第25頁。
圖5-2-4:觀音像,《日本美術史》,徐小虎著,許燕貞譯,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96年8月初版,第33頁、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