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謀反
然而這一等,便足足等了三日。
到了第三日,沉寂已久的山林有火光亮起,首陽長公主披甲上陣,領軍包圍了鳳凰山。
當下,所有人這才知曉,大盛朝這位巾幗女將,堂堂鎮國長公主,竟然反了。
隨行的官員聚在了元景帝暫居的鳳棲殿,都在議論紛紛,吵亂不已。
元景帝坐在高位上,垂首一看,發現人群之中少了幾個人,心裏大概就有數了。
“稟陛下,屬下剛剛得到了消息,說是守衛長安城的青城王不知何時已經投靠了長公主,與長公主手下蔡將軍鄭將軍裏應外合,攻佔長安城,上官宰相已經殉職,那人頭就掛在了敵軍陣前。”
“長公主以各家文臣武將的家眷威脅,讓我等投誠,若是不願,家中妻兒老小恐怕性命不保。”
“長公主欺人太甚!”有官員氣罵出聲,“昔日我還覺得長公主一介女子,能有此能也是巾幗,沒想到她竟然如此卑鄙無恥,行這些小人之事!”
縱然文臣武將對元景帝忠心,可在家中妻兒老小性命的威脅下,確實很考驗人。
“平清王,此事你怎麼說?”
有人將矛頭指向了平清王。
“今日包圍鳳凰山,領軍的左先鋒就是你的嫡長子,你怎麼還有臉站在這裏!”
有人又道:“我還聽聞,投靠了長公主的,便有謝二郎,據說他親自打開了長安城東門,迎敵軍入城!”
“平清王,這些事情你還有什麼要說的!”
平清王四個兒子,長子已經是叛軍先鋒,次子也參與了謀反,便是這三子,也很可能就是被囚禁東宮的太子,如此,他參與其中就大有可能。
有人建議道:“陛下,得先將平清王拿下!”
“就是。”
“好了。”元景帝看着眾人憤慨激揚,恨不得立刻將平清王剁了喂狗,這才開了尊口,“此事往後再議,平清王。”
“臣在。”
“既然叛軍之中有你的兒子,朕便限你領兵,將其抓拿前來問罪,天亮之前,朕准你抓活,若是天亮之後,朕便要你將其斬於馬下。”
“亂臣賊子,得而誅之,不可手下留情。”
平清王頓了好一會兒,最終才應了一聲‘是’,然後僵着一張臉告退。
眾人對着他的背影議論紛紛。
“陛下,這平清王如今已然是不可信了,他兩個兒子都謀反了,若是讓他領軍去對陣,那豈不是給他機會,讓他帶着人去投靠長公主嗎?”
“是啊,鳳凰山的守備並不多,就近的北大營又被永平侯調遣平西越去了,餘下的還得派去解救長安之危,若是平清王反叛,鳳凰山危矣。”
此時確實是首陽長公主謀反的最佳時期。
距離長安城最近的北大營已經被紀青淮抽調了軍隊西行平西越國之亂,所剩人數已經不多,大約只剩五萬人。
拱衛長安城的十六衛,有兩衛掌控在首陽長公主手裏,也有不少行走各地,餘下的,陛下出行之時,留了大半鎮守長安,帶來的不過是兩萬人。
此時長安已經出事,便是聯繫上北大營,那讓北大營去解救長安再來鳳凰山護駕,畢竟大家的妻兒老小都在長安,誰也不敢說舍了一家老小這種話。
便是陛下,那也有諸位嬪妃和兩個皇子在宮中。
可若是如此,那鳳凰山這裏,便是孤立無援只能死守,等北大營平定了長安之亂再來援軍。
這一次元景帝點了平清王同行,也讓他帶了不少人出來,若是平清王反叛,鳳凰山就危險了。
正在這時候,齊王站了出來:“父皇,當務之急,便是要派人突出重圍,去往北大營接掌軍隊,平長安之亂,父皇,兒臣願去。”
元景帝道:“去往北大營的人,朕已經安排好了,老二,你便與平清王一同,盯着他,若是他有反心,便命人即刻拿下。”
“父皇,兒臣......”
“好了,此事就這麼辦了。”元景帝打斷了齊王的話,“你去看着平清王去。”
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在人的心中,權勢和親人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元景帝不敢保證平清王為了兒子造反,也不敢保證齊王領兵解救長安,會不會直接佔領長安,自己來一個謀反。
齊王無法,臉色不大好看地應了一聲‘是’,然後看了謝琅一眼,便轉身去追平清王去了。
謝琅這時候也站了出來:“陛下,臣願去北大營,領軍解救長安。”
“你也留下。”
“陛下,臣......”
元景帝揮手讓一眾臣子下去,這才道:“行了,朕知道你想什麼,難不成你是信不過朕,還是信不過青城王?”
謝琅心中很不安:“臣只是心中擔憂,若不能親眼所言,便不能放心。”
雖說元景帝有元景帝的安排,可他聽說薛空青已經投靠了首陽長公主,心頭也是狂跳了好幾下,站在這裏,渾身難安。
“而且陛下,這裏有陛下在就可以了,臣在不在,並不重要,請陛下准許臣領軍解救長安。”
“誰說你不重要了?”元景帝瞪他,“她想要朕的命,難不成就會放過你了?你死了,太子才有機會登位,她才有機會獨掌大權,成就她的女帝之位。”
“唯有你與朕都葬身在此,她才能掩蓋一切。”
“可是陛下,六娘她......”
元景帝生氣了:“六娘六娘,如今到了這個時候,眼裏只想着六娘,你難不成不知,她是不會放你離開了,你若是踏出了這鳳凰山,等待你的,可能便是死路一條。”
元景帝真的頭疼,他這兒子,確實也算是聰慧有手段,教一教也算是當用了,可唯獨‘痴情’這一點,確實是叫人很頭疼。
“朕都說了,六娘不會有事的,你難不成就不能相信朕一回?還是朕就是這麼不值得你相信?”
謝琅沉默了一會,最後道:“陛下的話,臣自然是相信的,只是臣不曾見到人,心中難安,實在是怕有個萬一,這是臣不能承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