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拖出去,杖斃
大慶殿中
趙桓落坐於龍椅上。
一眾大臣齊齊躬身行禮。
“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端坐於龍椅上,看着文武百官向自己躬身行禮,趙桓內心激動。
兩世為人。
這是他第一次當皇帝,第一次上早朝。
身份地位的轉變如夢一般。
輕撫着龍椅上那顆栩栩如生的龍頭。
一股睥睨天下,執掌寰宇的帝王霸氣由心而生。
“從這一刻起,朕便是這大宋天子,萬里江山的掌舵者,普天之下唯朕獨尊,無人可及。”
收攏心神,趙桓虛手一抬:“眾卿平身”
“謝陛下萬歲”
趙桓環視着這殿中大臣。
憑着腦中印象,這些大臣都認識。
站在前面的乃是太宰白時中,少宰李邦彥,中書侍郎唐恪等朝廷重臣。
這些人是典型的主和派和投降派代表。
白時中,李邦彥這些人的權勢和蔡京、童貫、高俅等人比起來那又差了一大截。
只不過,因為蔡京、高俅等人跟着趙吉祥跑到亳州避難去了。
他們幾人才能站在一眾大臣的前列,統帥群臣例行早朝。
看着站在前面的白時中,李邦彥等人。
趙桓有着很強烈的危機感。
這些人都是趙佶在位時的老臣,親信之臣。
如果不除掉這些人。
趙桓要想執掌大權,施展自己的抱負將會難上加難。
當然。
趙桓心下也很清楚。
眼下的重中之重是全力擊退完顏宗望率領的數萬金兵。
如果不能解除東京之圍。
後面很多事也就不用考慮了。
大家一起完犢子吧。
大慶殿內。
趙桓沒有開口,大臣們也保持着沉默。
再加上金兵攻破滑州,兵鋒直指東京城。
不少大臣心下慌亂不安。
一時間,大慶殿內的氣氛是極其的沉重壓抑。
殿內大臣的異樣神情,趙桓盡收眼底,他深呼吸一口氣,開口了。
“諸位愛卿,北方傳來的最新軍情急報,想必你們已經知曉,完顏宗望率領的金國東路軍,已經攻破滑州,兵臨黃河北岸,
一旦金兵跨過黃河,東京城將直面金兵鐵蹄,諸位愛卿都說說看吧,這東京城該如何防守,這仗該怎麼打。”
趙桓將目光看向了太宰白時中,問道。
“白時中,你身為朝廷太宰,統率中樞,說說看,朝廷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白時中也沒想到,天子會第一個問自己的意見,有些意外。
但既然天子問到了,就得回答。
稍作沉思,白時中開口回稟。
“啟奏陛下,完顏宗望率兵攻破滑州,意味着東京城北面無險可守,無城可防,一旦金兵跨過黃河,東京城危矣……”
白時中墨跡了半天,也沒抓住重點,趙桓很不滿。
“白時中,你說的這些朕也清楚,撿重點說,該如何面對即將兵臨城下的金兵!”
見天子語氣不滿,白時中連忙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微臣建議,趁着金兵還沒跨過黃河,陛下可先行遷都南下,避敵鋒芒,待到各路勤王大軍匯聚,再行商議下一步計劃。”
金兵都快兵臨城下了。
竟然還想着跑路,還遷都南下,真特么個混賬東西。
趙桓衝著問白時中一聲呵斥。
“白時中,金兵已經逼近東京城,此時遷都南下,你這是要讓朕置祖宗江山社稷,朝廷中樞,城中百萬百姓的安危於不顧嗎?”
“你這是要讓朕落個棄城逃跑,不顧百姓死活,無能昏君的名聲嗎?”
白時中見趙桓發飆,嚇了一跳,連忙請罪。
“陛下,微臣有罪,微臣不敢。”
趙桓越說越氣,衝著白時中一頓痛罵。
“朕問你,你說遷都南下,這天下還有比東京城更堅固的城池嗎?能往哪遷?真是個混賬東西。”
白時中被趙桓罵了個狗血淋頭,站在原地不敢吭聲。
旁邊的李邦彥和白時中平時不太對付。
見白時中被罵,他心下很爽,志得意滿的站了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陛下,金人自荒蠻之地而起,他們攻城掠地,無外乎就是為了金銀財寶,觀我大宋地大物博,國庫充盈,微臣建議,可向金人上貢金銀財寶,只要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定會退兵,如此一來,東京無憂矣”
趙桓一聽李邦彥這話,就氣樂了。
得,這不愧為是投降派的典型,這仗還沒開始打呢,就開始想着送銀子求和,也是沒誰了。
趙桓剛想狠批李邦彥一通。
和李邦彥關係很好,同為投降派的中書侍郎唐恪站了出來,一本正經的說道。
“陛下,李少宰所言甚是,我大宋物資充盈,人口眾多,只要能讓金人退兵,大可放棄北方部分國土,也可從民間挑選美貌女子,
送與金兵統帥完顏宗望處,只要討得完顏宗望的歡心,或許便會退兵,東京之危方可化解。”
看到沒,遷都,送銀子這都不算啥,含蓄了點。
這來了個更狠的。
割地送女人的主意都來了。
讓趙桓更氣的是。
他這主意,竟然還獲得了一部分朝中大臣的贊同。
卑躬屈膝的嘴臉,氣得趙桓差點罵街。
趙桓冷眼看着唐恪,厲聲呵斥。
“唐恪,你身為中書侍郎,朝廷肱骨,國之棟樑,金兵來襲,你不思退敵之策,竟然想着割地送女人以討好金人,乞求退兵,
你這卑躬屈膝的嘴臉,朕都替你臉紅,真是丟了你唐家祖宗的臉。”
趙桓衝著殿外大喝到。
“王宗濋何在?”
身穿盔甲,孔武有力的殿前都虞候王宗濋邁着沉穩的步子跨進殿內,躬身抱拳。
“末將在。”
趙桓指着殿內一臉淡然的唐恪,給王宗濋下令。
“把這個混賬玩意給朕叉出去,杖斃。”
原本還一臉淡然的唐恪被趙桓這個命令給嚇了一大跳。
“陛下,您,您……”
唐恪認為自己剛才的建議是為了大宋好,咋就要被杖斃,這還有沒有道理了。
唐恪不服,大聲抗議。
“陛下,微臣此番想法,是為了讓大宋黎民百姓免於兵戈之禍,一心為了大宋江山社稷着想,
陛下你怎可如此對待微臣,微臣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