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生存本領》(6)
隱忍不發:耐心堅持的成事藝術
古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讓,便會敗壞大事業。忍能使人免受外界襲擾,不夾在矛盾的風浪尖上,不陷入無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時間了解社會、感受職場,有飽滿的精力思考人生,謀划事業。大智若愚者深知忍耐對於謀事成事的重要性,他們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作為處世的原則,不爭眼前高低,不為小事生氣,謙讓優先,沉穩為上,在面對不利條件下能夠做到堅忍不摧,以忍耐作為策略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人生需要沉穩和忍耐
人生需要沉穩與忍耐,愛因斯坦認為自己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夠把散落在草垛里的針全部找出來,這是一種何等的耐性啊!
如果你幾乎總是急躁不安,你也許是覺得自己太重要了,等待不了任何人或任何事。你當然沒有這麼重要,我們誰也沒有這麼重要。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一點,即這個世界是供我們去體會的,而不是為我們提供方便的,我們就會過得更平和些,就會更耐心地對待生活中的變遷。
誠然,忍耐的人生有時不免要甘於寂寞,好在寂寞是生命的多數事實之一,是提升自己的源泉,而成功者正是在此種忍耐寂寞的跋涉中走出了平凡的世界,讓自己最終接近於不平凡的世界。
正所謂“忍得過,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靜觀皆自得”,因為忍得一時之氣海闊天空,既是海闊天空,就能從從容容,那麼,又有什麼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忍耐也是一種修養。我們常說用人要德才兼備。所謂德才兼備,也包括了忍耐。人說,有才必須忍耐,忍耐才能有德。這句話很有道理。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裏坐着,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着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
誰知老人反而得寸進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
老人穿上后笑着離去了。一會兒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老人後來將《太公兵法》傳授給張良,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自我剋制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才能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
忍耐不僅是一種處世的策略,更是一種藝術。大忍者,大智也。忍耐能夠達到貌似愚蠢的程度,是謂大智若愚。而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也是比較容易成功的人。
修鍊自己的忍耐功夫
宋朝王安石曾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莫之大禍,起於斯須之不忍。”由此可見,忍的重要性之極大。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進入競爭的時代,就連小學生也懂得樹立競爭意識,凡事當仁不讓。何況作為一向以能忍而著稱的中國人,剛剛迎來一個破除精神束縛,大膽解放思想的新時期,何以又搬出古老的“忍”經,彈奏起“不諧和音”?
不錯,越是競爭的時代,這“忍”字經就越難念;但越是競爭的時代,“忍”字經越得念,而且還得常念,方能確保競爭狀態始終旺盛不衰。今天,如果一個人只懂得競爭、進取;衝擊,卻不懂得忍耐、剋制,甚至退讓,那他就只能算一個沒有頭腦的“勇夫”。處在這個彰顯自我的時代浪潮之中,人人都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危機感,拼搏、進取、競爭都是正常的。不堪寂寞、焦躁不安、躍躍欲試,成為一種傳染病。於是,改行的、跳槽的,下海經商的,出國“洋插隊”的,幹什麼的都有;人心思變,人心思動,人心思錢,大家都想趁此良機,干大事,掙大錢,成大器,重新顯示自己的人生價值,尋找自己的社會位置。然而時代只提供了機遇,卻無法保證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甚至一舉成功。凡事均有長有短、有陰有陽、有圓有缺、有利有弊、有勝有敗,何況人生,從生命的孕育期就充滿了矛盾,遍佈坎坷和曲折。要想經受人生的種種磨難和時代的考驗,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承受挫折、失敗和痛苦的心理素質,“忍”字經在這期間將是你勝不驕,敗不餒,能進能退,能屈能伸的“良師益友”。
有時,我們之所以需要“忍”,倒不在於單單積蓄力量、掌握主動權。為了真正地在某一事件中弄清真相,了解實情,而不莽撞貿然地憑着一時的衝動和義氣辦事,也需要“忍”。記得有這樣一位小夥子;幹事的確有一股子闖勁。敢說敢做,而且,也敢於承擔責任。然而,這樣一種本來非常好的性格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次,他的一位同事在廠外與人打架,衣服撕破了,身上也打出了血。跑到車間上晚班時,簡直就不像個樣子。這位小夥子一見,也吃了一驚。這位同事本來吃了虧就心裏不服氣、想報復,撈回面子。見小夥子問起此事,便添油加醋地大大誇張了一番,並且還把這位小夥子也扯了進來,說是對方也要“治他”,叫他“別神氣”。這位小夥子不聽則罷,一聽便火冒三丈,當即便抄起一根木棍,跑去找人算賬。結果,不分青紅皂白地將那人打了一頓。後來;他為此受到了十分嚴厲的批評,賠償了對方的醫療費和營養費。事後,據調查,對方根本就未曾提起他。儘管兩人彼此也認識,但與那位同事的打架僅僅是他們倆人之間的私事。這位小夥子懊惱不迭,直埋怨自己太衝動,頭腦簡單,以至犯下了大錯。
顯然,在自己受到攻擊、侮辱、謾罵等等之後,首先“忍”下來,認真地、仔細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再作判斷,無疑是一種強者的風格和心態。真正有本事回擊自己的對手,又何必一朝一夕呢?只有充分相信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夠處變不驚。先“忍”住,把事情搞清楚,再做決斷不遲。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一類事情。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於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明察事理,則很容易把事情弄壞。甚至把好事辦成壞事。而“忍”則有助於我們推遲判斷,獲得時間和機會去把事情弄清楚。而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掌握了充分的證據和理由,豈不是更有力量去應付人生的種種挑戰,解決存在於生活中撲面而來的困難嗎?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強者嗎?相反,毛草輕率,感情用事,必然會在無理的情況下落敗而逃。儘管威武有力,又怎麼能對付得了人世間的撲朔迷離,紛繁複雜呢?
具體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忍”功的修鍊可以從以下幾點着手。
首先,吃虧而不慌。人們通常總是非常害怕吃虧,把這看成是一種人生的倒霉事。究竟什麼是“吃虧”呢?究其根底,無非是個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損害。於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虧,便慌張起來,趕緊採取一些什麼補救措施,力求把受損的利益補回來。而這樣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亂,一出亂,災難隨之來矣;因此,“吃虧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種常見的形式。
在這種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便是“不慌”。吃虧是經常的事,而且它本身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就一般人而言,吃了虧,心裏總是不好受的,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失落感,這是不奇怪的,在心裏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脫。關鍵在於不能為此而慌張起來,急於要把損失奪回來、補上去。“忍”就是“忍”在這裏。必須看到,自己吃了虧,實際上也是自己得了一個教訓,學聰明了一些,為人生交了一次“學費”,以後,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機警、更聰明一些。如果急於想要去做就事論事的補救,可能會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卻常常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認為是吃了虧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切不可事事過於功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別慌,“忍”下來,總歸是有好處的。
其次,“上當”就“上當”。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誤信了某人的話、某件事、某個消息,而採取了錯誤的決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實施了錯誤的行動,而導致某種不利的結果,稱之為“上當”。很多人一旦“上當”之後,往往惱羞成怒,一味地指責那些促成自己上當的當事者。這顯然是不理智的。“上當”就“上當”,則是“忍”的又一種形式。既然已經上了當,又怎麼辦呢?你接受不接受這一事實都是同樣的。會“忍”的人則往往採取某種比較機智的做法,既然已經上當了,就心平氣和地認可它,並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種調侃般的語言進行自我解嘲。
在這種“忍”的形式中,“就”這一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人們接受某種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的坦誠心態,有了這樣一種心態。便很容易把這種上當的事看成不足掛齒的瑣事,以至於將它作為一種笑料豐富自己的生活。很顯然,在已經上當的情況下,你就是把有關的當事人大罵一通,對自己也無濟於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第三,容人之過。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錯誤,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一有某種過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以某種眼光去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這也是一種“忍”的形式。
孰人無過呢?誰都可能犯錯誤。這樣一般而論,可能比較容易。而“容過”講的則是這樣一種“過”,它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損害,或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有關。例如,自己的下屬有了過錯,自己的合作者有了過錯,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麼過錯,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過”,當然是衡量人的素質的一個標準。“容過?這種忍就是要壓制或克服自己內心對於當事人的歧視,儘管自己心裏並不痛快,感到懊喪,但卻應該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着想,考慮一下自己如果在這種場合下會如何做,在做錯了某事之後又有何想法,當然,這裏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對於當事人本人,而對於具體的事情本身則應該講清楚,該批評的必須批評。
由此可見,“容過”這種“忍”的形式主要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寬厚、寬恕的人格。很顯然,能夠“容過”的人,往往能夠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們的讚許和認可。
第四,戒遷怒。有時,人們可能在某一特定場合中出於一定的原因暫時地“忍”下來了。可是,人們往往還是壓不住心頭之火。於是,便隨意地找一個對象加以發泄。這便叫做“遷怒”。而“戒遷怒”也是“忍”的一種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遷怒”,是衡量一個人是真“忍”,還是假“忍”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受了上司的批評,回來后對着自己的下屬發脾氣;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順、受了委屈、出了紕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撒氣。這樣,無疑是缺乏修養的表現,而且是害人又害己。“戒遷怒”則正是要防止和杜絕這一類現象。曾經有人這樣認為,有氣憋在肚子裏,對身心健康不利。此話當然是有道理的。有氣可以向一些適當的對象排遣,但是,絕不能隨便地發泄。從心理學上講,這種遷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於一時自己心裏拐不過彎來,又無法轉移自己的內在注意力所致。“戒遷怒”便是希望人們在心裏堵着一團火的時候,儘快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這樣,便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解脫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當這樣一種“氣”使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時,或者說被用於某種有益的工作時,它往往會產生一種更好的效果。例如,某個人物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窩了火。於是,回到家裏,便拿起斧子,拚命地劈柴,一下子滿院子的大木柴都給劈好了。這豈不是反而做了好事嗎?這可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講的那種“升華”吧!不難知道,如果人們不能夠真正地“忍”,而總是借遷怒去發泄自己的憤恨,反而會給人們帶來一種對自己的蔑視,認為是沒有本事,只能拿好欺負的人出氣。而一旦做到這種“戒遷怒”,則反而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認為你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漢。而且,由此還可以獲得人們的信任。
做到忍耐須目光遠大
忍耐對於古人成就一番事業是一劑良藥,良藥雖苦,但是治標治本,總可以解決根本的問題。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忍耐則更像是一句忠言,僅憑忍耐不能讓人走向成功,但是如果不懂得忍耐,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對比而失去了一顆平常心,那麼第一個打敗你的將是你自己。
伍奢和費無忌同是楚國太子建的老師,但費無忌對太子不忠,設計陷害太子建,伍奢替太子辯解,反而遭楚平王詬病,將伍奢打人天牢。費無忌為了陷伍奢於死地,又怕他的兒子們來報仇,因此對楚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很賢明,如果現在殺了伍奢,他的兩個兒子定會為他報仇,到時候對楚國一定是巨大的憂患。”
於是楚平王就召喚伍奢的兩個兒子說:“如果你們來自首,我就讓你們的父親活命,不來,我就殺掉你們的父親。”
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為人仁慈忠義,二兒子伍員,則是一個忍辱負重的人。伍尚要去,伍員阻止他說:“楚王召喚我們並不是要放我們的父親,而是怕殺死父親后,我們會成為楚國的禍患,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去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父子三人一同被奸人所害,到時候我們都死了,誰還能替父親報仇呢?”
伍尚卻說:“我知道去了也救不了父親的命,但是如果不去,就會背上一個不孝的罪名,如果我現在不去,以後也不能為父親報仇,那豈不是要遭天下人的譏笑嗎?”
於是伍尚一個人去了楚國,伍員則逃走了,最終伍奢和伍尚都被楚王殺死了。伍員逃走後遭到追殺,他一路乞討來到吳國,吳國闔閭知道他的賢能,於是重用了伍員,伍員便是伍子胥。伍子胥後來幫助吳王伐楚,最終報了殺父之仇。
伍尚為了不背上不孝之名,寧願同父親一起赴死,看似死得忠義偉大,但司馬遷卻將伍尚的為父犧牲形容為螻蟻之死。而伍子胥的忍辱偷生,則被司馬遷形容為大丈夫的作為。我想,這是因為伍尚雖然忠義孝順,但這種行為未免目光短淺,白白浪費了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伍子胥卻更懂得忍耐之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伍子胥只是暫時將殺父之仇掩藏起來。但是這種掩藏並不意味着忘記,如果伍子胥有一刻忘記了報仇的念頭,恐怕在逃離楚國的過程中早就餓死路邊,而不是沿街乞討,飽受侮辱了。
只有胸懷大志者才持有積極的忍耐之心。西漢最具才能的將軍韓信叱吒風雲,擊潰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並非他打不過別人,而是胸懷大志,認為與小人爭鬥,斗贏斗敗都沒有多大意義。
積極的忍耐品質是“宰相之胸”、“大將風度”。其實積極忍耐者多是志大慮遠之人,為防止微小事件干擾破壞宏圖大業所採取的正確謀略,決非是胸無大志、目光短淺者所能做到的,不忍者多是無能無謀之輩。
在洛克菲勒創業之初,由於資金缺乏,他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邀請到加德納先生入伙,對此洛克菲勒很是高興,因為有了這位富人的加入,就意味着他們可以做他們想做、有能力做、只要有足夠資金就能做成的事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克拉克帶來了一個錢包的同時,卻送給了洛克菲勒一份屈辱,他們要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更名為克拉克—加德納公司,而他們將洛克菲勒的姓氏從公司名稱中抹去的理由是:加德納出身名門,他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洛克菲勒回憶自己當時的心情,說:“這是一個太刺傷我尊嚴的理由!我憤懣如此!我同樣是合伙人,加德納帶來的只是他那一份資金而已,難道他出身貴族就可以剝奪我應得的名分嗎?但是,我忍下了,我告訴自己:你要控制住你自己,你要保持心態平靜,這只是開始,路還長着呢!”
洛克菲勒故作鎮靜,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告訴克拉克:“這沒什麼。”事實上,這完全是謊言。想想看,一個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自尊心正受到傷害的人,他怎麼能有如此的寬容大度!但是,洛克菲勒用理性澆滅了自己心頭燃燒着的熊熊怒火,因為他知道這樣才會給他帶來好處。
忍耐不是盲目的容忍,你需要冷靜地考查情勢,要知道你的決定是否會偏離或違背自己的目標。洛克菲勒知道:對克拉克大發雷霆不僅有失體面,更重要的是,這會給他們現在的合作製造裂痕,而團結則可以形成合力,讓他們的事業越做越大,他的個人力量和利益必將隨之壯大。
洛克菲勒知道自己的目標。在這之後他仍舊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熱情工作。到了第三個年頭,他就成功地把那位極盡奢侈的加德納先生請出了公司,將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又重新豎立了起來!當地的人們開始尊稱他為洛克菲勒先生,他已成為富人。
忍耐並非忍氣吞聲,也絕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種策略,同時也是一種性格磨礪,它所孕育出的是好勝之心。
洛克菲勒回憶自己與克拉克的合作時說:“我崇尚平等,厭惡居高臨下發號施令。然而,克拉克在我面前卻總要擺出趾高氣揚的架勢,這令我非常反感。他似乎從不把我放在眼裏,把我視為目光短淺的小職員,甚至當面貶低我除了記賬和管錢之外一無所能,沒有他我更一文不值。這是公然的挑釁,我卻裝作充耳不聞,我知道自己尊重自己比什麼都重要,但是,我在心裏已經同他開戰,我一遍一遍地叮囑自己:超過他,你的強大是對他最好的羞辱,是打在他臉上最響亮的耳光。”
後來,洛克菲勒轉身投資於石油業,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永遠成為了歷史,取代它的是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洛克菲勒從此搭上了成為億萬富翁的“特快列車”。
千萬別為小事而抓狂
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生活中的小事也有如蟻穴,千萬別為生活中的小事而抓狂,要儘早釋懷,否則,生活便會一團糟。
有一個人夜裏做了個夢,在夢中,他看到一位頭戴白帽,腳穿白鞋,腰佩黑劍的壯士,向他大聲叱責,並向他的臉上吐口水,嚇得他立即從夢中驚醒過來。次日,他悶悶不樂地朋友說:“我自小到大從未受過別人的侮辱,但昨夜夢裏卻被人辱罵並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這個人來,否則我將一死了之。”於是,他每天一早起來,便站在人潮往來熙攘的十字路口,尋找夢中的敵人。幾星期過去了,他仍然找不到這個人。結果,他竟自刎而死。
看到這個故事,你也許會嘲笑主人公的愚蠢,做夢乃是一件極其稀疏平常的小事,做惡夢也是常有的事,怎麼能為此而大動干戈呢?可生活就有許多人為小事抓狂,為一點小事而和別人鬧翻臉,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每天在街上都能看到。
中國有句古話說:“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有的時候,事情雖小,但殺傷力卻很強,小則破壞人的好心情,大則可以讓人前功盡棄,甚至送命。歷史上有多少大幾大浪都過來了,卻在陰溝裏翻船的例子啊?今天不也正在上演一幕幕這樣的悲劇嗎?
在科羅拉州長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樹的殘軀。居當地人講,它曾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它都挺過來了,但在最後,它卻在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下永遠倒下了。那些甲蟲從根部向里咬,一開始樹還沒有感覺,但卻漸漸傷了樹的元氣。最後,這樣一棵森林中的巨人,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也沒能把它摧毀,卻栽倒在小小的甲蟲手裏。
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例子,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艱難險阻,卻被小事搞得灰頭土臉,垂頭喪氣。家務事雖小,再大的清官卻也斷不清。其實並非清官無能,而正是他們的高明之處。親人之間,為一點點小事而反目成仇,實在是不應該,為何要給他們分個一清二白呢?就讓他們糊塗到底吧,這樣反而比分清誰是誰非更好。
別為小事抓狂,對待一些委屈和難堪的遭遇,在內心轉變成另一種心情,以健康積極的態度去化解這一切。如果能從中得着更大的益處,不也是另一種收穫嗎?這不是比到處記恨別人,處處結下冤家強嗎?有一則小故事說,有一個人經過一棵椰子樹,一隻猴子從上面丟了一個椰子下來,打中他的頭,這人摸了摸腫起來的頭,然後把椰子撿起來,喝了椰子汁,吃了果肉,最後還用外殼做了個碗。
我們之所以對小事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說明我們沒有把精力放在更為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我們首先要問自己:“這是我生活目標中至關重要的事情嗎?為此花費時間與精力值得嗎?”
忍辱負重方可謀大業
人生在世,任重而道遠。這要求我們心胸寬廣,意志堅強,並且能夠忍辱負重,在各種不利情況下仍堅持自己的理想!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有被人誤解的時候。人和人消除誤解的方式不同。有的人火冒三丈,非要找人弄個是非分明,水落石出。有的人淡而處之,讓時間的流逝和事態的發展去洗掉層層塵埃,最後將事實自然澄清。三國時陸遜的弘毅與忍辱負重,就是后一種。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屬江蘇省)人。為人忠厚,凡事都能容讓別人,不計恩怨。
由於陸遜受到孫權的器重,有的人就愛在孫權那裏告點狀。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淳于式對陸遜不滿,給孫權上書,指責陸遜在打仗過程中,向老百姓徵收物資數量太多,給百姓造成困難和憂慮;事情講得有誇大的地方。
戰事結束后,陸遜回到孫權身邊。孫權將淳于式的指責轉告給陸遜,陸遜沒有說什麼。孫權接着又問淳于式的為人和表現怎麼樣?陸遜極力稱讚淳于式,說他是個很好的官吏。
孫權奇怪地問陸遜:“淳于式背後告你狀,你卻如此讚揚他,這是為什麼啊?”
陸遜回答說:“淳于式告我的狀,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因為他告了我的狀,我就在您面前講他的壞話,那我就不是一個正派的人了。”
孫權聽了,很欽佩陸遜的為人,說:“你真是個忠厚的人,胸懷如此寬闊,一般的人是很難做到的啊!”
吳黃武元年(222年),劉備領兵征討吳國,孫權命令陸遜為大都督,指揮朱然、潘璋、宋謙、孫恆等5萬大軍抵抗劉備。陸遜當時統率的各部隊的將領中,有的是孫策的老將,有的是皇親貴戚,資歷比陸遜老,地位比陸遜高,有些看不起陸遜。因此打起仗來,往往不聽陸遜的指揮,各行其是。陸遜看到這種狀態,很是着急。在一次戰鬥之前,陸遜又碰到難處,有幾位老將軍不服從軍令,各持已見。陸遜沒有辦法,只好以手握劍,十分嚴厲地說:“你們應該知道,劉備是聞名天下的英雄,連曹操都很怕他。現在劉備的軍隊已侵犯了我們的邊境,大敵當前,我們應該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抵抗劉備。你們各位將軍都是身負重任的人,而現在卻互不協調,不聽指揮,實在太不應該了。”
聽陸遜說這番話,將領們才有所收斂。
陸遜接着又說:“我是書生出身,資歷威望都不如各位老將軍。但我已受命指揮大軍作戰。國家給予我這樣的重任,是相信我能不負重託、忍辱負重,團結大家完成使命。國家委屈各位將軍,接受我的指揮,各人都應承擔自己的責任,沒有理由推辭。否則如何對得起國家的恩典呢?”
最後,陸遜嚴肅宣佈:“軍令如山倒,有誰敢任意違抗,我只能依法懲處了。”
各位將領這才統一行動,不敢各行其是了。
陸遜在戰爭中出了很多計策謀略。用火攻的辦法燒了劉備的營寨。結果連破劉備四十多個軍營,蜀軍將士死傷數萬人,把劉備打退到白帝城。
戰爭結束后,大家總結打勝仗的原因,很多成功的計謀都是陸遜策劃的。那些老將們才真正口服心服了。從此陸遜的威信大大提高。
有一次,孫權問陸遜:“在擊退劉備的戰役中,你遇到這樣大的困難,當時你為什麼不把將領不聽指揮的情況報告我啊?”
陸遜回答說:“各位將軍都是國家的功臣,要依靠他們創建大業。您對我如此信任,交給我的重任和我的才能很不相稱,但為了對國家有利,我能做到忍辱負重。從前藺相如能容忍廉頗、寇恂能包涵賈覆的佳話,實在叫我欽佩。我和他們相比,還相差很遠呢!”
孫權聽了,連連稱讚:“說得好,做得對!”於是聘任他為輔國將軍,封他為江陵侯。
忍辱負重與忍氣吞聲絕對不是一碼事。忍氣吞聲者沒有原則,無論事大事小,一概逆來順受。忍氣吞聲者也無自信,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
忍辱負重者則不同。以陸遜為例,他之所以能忍受部將對他因誤解而產生的不敬,是因為他身負抵禦蜀漢大軍的重任,他不能因小失大。同時他也堅信,隨着最終打敗蜀漢的進攻,一切誤解也將煙消雲散。陸遜在面臨老將軍們蔑視小看他、不聽指揮的困難情況下,忠厚待人、忍辱負重,不以統帥自居,對各行其是的將領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以超眾才能和智慧戰勝了劉備。這種為了大局委曲求全的處事態度也最終得到了別人的尊敬和信服。陸遜的弘毅與忍辱負重,是一種大將風度、大將胸懷、大將謀略!
以小忍成就大的事業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忍是一種修養,忍是一種智慧,忍是一種成就未來大事業的謀略。
俗話說: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人意。怎樣來處理人生之中這些不如意的事,往往構成了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界線。成功者,尤其是那些成就偉業的人,他們有着超強的耐力,能忍常人之能不忍,不讓小事情來打斷自己的整個計劃,在忍耐中伺機尋找機會,使自己的目標得以實現。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與越王勾踐的事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漢光武帝劉秀小時候,在家表現得十分勤快,尚干實事不尚虛誇,顯得十分憨厚、平和。他雖想出人頭地,但從來不露聲色。為此,他的哥哥劉寅自比劉邦(少時是一個浪蕩公子),把劉秀比做劉邦的二哥劉喜(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很是瞧不起他,並常常以此嘲笑劉秀。劉秀去長安讀書,當他讀到《論語》中“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句時,簡直是手舞足蹈地說:“說得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針見血!”從此,他便以這句至理名言規範自己的言行。
劉寅、劉秀兄弟二人發動青陵起義,結果皇帝卻被劉玄當上,致使劉寅心中不快。劉玄也清楚劉寅性情蠻橫,又野心勃勃,再加上以他為首的青陵兵在與王莽的軍隊作戰中,節節勝利,戰功卓著,無疑,這一切對自己的皇帝寶座是個巨大的威脅。所以,總想找個借口除掉劉寅。劉稷是劉寅的部將,聽說劉玄當了皇帝,心中也十分不滿,便大發牢騷說:“今起兵圖謀大事,全是劉寅的功勞,他劉玄算個什麼東西,有什麼資格配稱皇帝?”劉玄聽后,想收買劉稷,封他為抗威將軍,劉稷拒不接受。劉玄要殺劉稷,遭到劉寅反對。劉玄一怒之下,便將劉寅、劉稷一起殺掉;爾後,為了斬草除根,便伺機將劉秀殺掉。
劉玄為找借口,便派人去對劉秀宣佈詔書說:“太常偏將軍劉秀英勇善戰,特封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還沒等劉秀謝恩,接着又宣佈說:“大司徒劉寅,一向圖謀不軌,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殺了。”以此來試探劉秀的反應,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將其正法。劉秀是何等聰明,對劉玄的這點用意怎能不知?小不忍則亂大謀。劉秀聽完詔書後,極力剋制住內心的殺兄之恨,慌忙磕頭謝恩說:“陛下賞罰甚明。我建功微小,不值一提,皇上如此嘉獎,秀實在受之有愧。兄劉寅素有反意。我也常勸他野心必斃,但他就是不聽,發展到今天刑及其身,實在是罪有應得。”劉秀一席話語,表現得十分真誠,不要說報信宣詔之人深信不疑,就連他的部下也都信以為真,無不為劉秀的大義滅親之舉感動得流下眼淚。宣旨人走後,劉秀回到帳內,關緊房門,便捶胸大哭,恨得咬牙切齒地說:“殺兄之仇不報,還配做人!”但在第二天,他又立即跑到劉玄住處,言必稱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蕩,絕不提昆陽大捷之功。既顯得十分恭謹,又表現得粗獷大度,平時談吐不透半點哀痛意,也不為劉寅服喪,飲食談笑和平常二樣。
劉秀“以小忍成大謀”的表演,終於使劉玄解除了猜忌,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以為劉秀真的忠於他。三個月以後,劉秀以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從此,劉秀便擺脫了劉玄的監視和控制,迅速招兵買馬,網羅人才,擴充實力。他在到任后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便發展到十餘萬人,有了一大批既能征慣戰,又對其忠心耿耿的戰將,使其很快具備了和劉玄抗衡的力量。之後便公開和劉玄分道揚鑣了。
劉寅易於喜怒,專橫跋扈,鋒芒外露,成了劉玄的刀下之鬼。劉秀性格內向,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時而不亂大謀。當劉寅被殺的消息傳來時,劉秀為避免過早與劉玄發生正面衝突,極力剋制自己,立即從出征的戰場趕來當面向劉玄謝罪:他對自己所立戰功隻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責,也不為其兄服喪,飲食言笑如同平常,毫無喪兄之痛的表示。這番成功的韜晦表演,終於使劉秀轉危為安、逢凶化吉,不僅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加官晉爵,為其以後建立東漢王朝保存了實力,最終成就了東漢王朝的一統大業。
越王勾踐也是忍耐的高手,在絕境中他不惜卧薪嘗膽,忍辱偷生,直到有利時機的出現。
春秋末年,吳越兩國軍隊展開激戰,結果越國被打得大敗,越王勾踐只帶了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吳兵又層層圍攻,勾踐無奈,只得聽從大夫范蠡的勸告向吳王夫差投降:“勾踐情願為大王做臣子,而我的妻子也願意為大王做妾。”吳王夫差尚存一絲仁慈之心,缺乏猛追窮寇、斬草除根的決心,見越王如此謙卑,就不顧大夫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勾踐的請求。於是,勾踐帶着妻子來到吳國。想當初,越王夫婦二人是何等的尊貴,而現在卻穿着打工的短衫布裙,幹着養馬除糞的粗活,而且一干就是三年,毫無怨恨之意。這一切,都被夫差看在眼裏。夫差認為勾踐表現得不錯,能悔過自新,於是,也就放鬆了對他的管制。後來夫差得了一場重病,過了三個月還未痊癒。勾踐聽說了這件事後,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可用之機,於是在夫差召見時,跪在地上,請夫差讓他“嘗嘗大王的糞便,以判斷病情”。說著,便用手撈起夫差的糞便,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過了好一會兒后,勾踐忽然滿臉笑容,大聲說道:“囚臣勾踐再次恭賀大王,大王的病馬上就要好轉了。”夫差聽了,將信將疑,問道:“你怎麼能知道呢?”勾踐回答道:“臣過去曾師從名醫,對如何從糞便觀察病情頗有研究。凡糞便的氣味與節氣相順,就無大病。如今大王的糞便其味酸苦,順應了春夏之氣,由此可知大王的病很快就會好轉。”夫差聽后十分感動,情不自禁地稱讚起勾踐:“你真是一個好人!”於是就讓勾踐搬到宮中居住,勾踐終於如願以償。范蠡又用重金買通夫差身邊的侍臣,向吳王進獻絕代佳人西施。夫差見了西施,頓時神魂顛倒,於是投桃報李,特赦勾踐。勾踐回到了越國,刻苦自勵,立志復國。他叫文種管理政治,范蠡訓練軍隊,號召全國人民,發憤圖強,準備以十年的時間獎勵生養、積聚財物,並在這十年之中,加緊教育、訓練軍民,即所謂“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計劃十年後打敗吳國。勾踐為了堅持鍛煉自己的鬥志,不忘國恥,不睡好床,而睡在柴薪上,飯前總要嘗一下苦膽,以激勵自己發奮圖強。這就叫“卧薪嘗膽”。功夫不負苦心人,沒出十年,越國就發展壯大了起來。只一仗越國就打敗了吳國。又過了幾年,勾踐帶着文種、范蠡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吳軍大敗,夫差逃到姑蘇山(在今江蘇蘇州西南),派大夫公孫雄赴越求和。勾踐不願重蹈夫差縱虎為患的覆轍,只同意保留夫差一條性命。夫差愧恨交加,伏劍自殺。這樣,勾踐就取代吳王夫差,成了新的霸主。
勾踐可以說是最了不起的善於忍耐者。從一國之君而淪為執役之奴,沒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地位反差的;嘗人糞便,經羞辱而不怒,沒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這麼巨大的精神折磨的;漫漫十年,沒有非凡的忍耐力,是經受不了這麼漫長的歲月考驗的。然而,勾踐都忍耐下來丁。正因為他有非凡的忍耐力,才最終成就了非凡的事業,復國雪恥,奪回了喪失的權力。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條真理的正確性。
事業的成功需要個人具備一些基本素質,而忍耐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這是因為大多時候人的一生不是充滿着鮮花,而是鋪滿着荊棘,需要面對大量的困難和解決大量的問題,在這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如臨薄冰般地小心行事,而是不能容忍而得罪他人或者快意恩仇,就會使自己長期的艱苦奮鬥毀為一旦,這不但是歷史上無數人的失敗史已經證明了的真理,也是我們今天要想成就事業必須遵循的準則!
忍耐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忍耐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可能遭遇它。忍字心上一把刀,忍耐的過程是漫長的,忍耐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忍耐本身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是如果經不住忍耐的考驗,我們的人生將會是一片蒼白和不堪一擊。
山東張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願,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過了九十九次之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人,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先於他做一夜夫妻,這一件事使張公很感為難,但他寬大一想,我什麼侮辱事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什麼不能呢?於是勸其孫兒,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後來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裏不停地說:“看得破,跳得過”。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駭叫起來,待眾人來看時,已變成了一個金人,由此致富。故說張公百忍成金,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紀念他忍辱的德行。
我們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有句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當宰相官雖然大,權雖然重,但是也要受得百官氣。因為人家官雖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給你出麻煩。所以各種各樣的氣都要受。因此才有這個比喻。這也說明量大福大。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福報。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係要和諧,就只有靠一個“忍”字,能互相忍讓,關係就和諧了。國際關係也是如此。主持一個國家的人,能夠剋制、忍讓,就可以化於戈為玉帛,避免戰爭的爆發。
忍讓是做人的一種大智慧,有時忍讓是為了改變不利的處境,贏得勝利的機遇,如果在不利的情況下不學會忍讓,硬拼蠻幹,就會把老本都輸光,連扳本的機會都沒有了。
西楚霸王項羽當年何等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當他兵敗垓下的時候,漢兵追來,烏江亭長駕船前來接他,亭長說:“江東雖然狹小,地方也有千里,百姓幾十萬人,也足以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來了也沒有辦法。”項羽笑着說:“老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不肯上船,把自己的坐騎送給了亭長,自刎而死。
對於項羽自殺垓下的所為,後世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評說頗多。記得女詩人李清照寫過一首詩:“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讚揚項羽的傲然骨氣躍然於紙上。而唐朝詩人杜牧寫的《題烏江亭》則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期。”貶抑項羽缺乏忍讓智慧的行為盡在詩中。杜牧的意思是說項羽的逆商不夠高,忍受羞恥的能力不夠強,因此喪失了機遇。如果項羽乘船過了烏江,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中國的歷史重寫也不是沒有可能。
忍耐並非貪生怕死,退後並非畏懼,而是不使衝突發生,也是在尋找更好的時機。如勾踐為吳主打掃馬房,不是且偷生、貪生怕死的行為,而是為了等待機會雪恥復國;韓信受胯下之辱,不是怕死、逞強,而是為了將來想創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困苦、傷痛、艱難、挫折、孤獨、寂寞……幾乎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經歷過這樣的磨難,當你不甘心命運的安排但又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之時,你必須也只有學會忍耐。
唐朝人朱仁軌寫了一首《誨子弟言》,其中有一句:“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意思是一輩子給別人讓路,也不過多走幾百步;一輩子給人讓田界,也不會損失多少田地。朱仁軌教育弟子們要注重忍讓。可見我國古代的賢者智士都非常崇尚忍讓美德,他們關於忍讓的論述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唐朝寒山與拾得曾有一段對話,原文是這樣的: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兩位大師一定是世間的高人,洞察人世,看穿百態,面對欺辱處之泰然,可貴可敬。
一時不忍易釀成大錯
忍耐就是克服自己急躁、魯莽,剋制衝動妄為的有效方法。它是緩壓劑、減壓器,可以培養人們沉着、冷靜的優秀品質。
在法國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里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里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着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着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后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里克連開四槍,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做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不能剋制自己,而引發爭吵、打架,甚至流血衝突的事情。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在乘地鐵時爭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都可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或拳腳演練的導火索。在社會治安案件中,相當多的案件都是由於當事人不能冷靜地處理事情而發生的。
女人無力尋短見,男兒有氣敢拚命。人都有忍耐性,而忍耐又都有限度。所以,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女人尋短見,男人就要拚命。所謂“拼一個夠本,拼兩個賺一個”。為國、為民,拚命也值得,但許多青年人卻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拚命,得不償失。
人皆有七情六慾,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和心理反應。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後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在面對人際矛盾時,要學會克制,學會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點就着。
晉朝人王述,原來氣量狹窄,心胸不開闊,為鍛鍊氣度,每遇不順心之事,就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有一次一位同事跟他鬧翻了,到王述的家惡言惡語罵聲不斷。王述就站在大門口聽罵,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動不動,直到那人走了,才回屋坐下。經過不斷磨鍊,王述終成為胸懷寬廣之人。暴怒的性格一旦主宰了人,理智就會喪失,做事就會方寸大亂,焉能成功?縱觀歷史,一切暴怒之輩無不是從愚蠢舉動開始,以懊惱結束。
如果你忍不住別人的刺激,快要如火山一樣爆發的時候,就試試美國前總統傑弗遜所教的方法:“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十,如果非常憤怒,先數到一百。”
也許當時忍耐的心情是痛苦的,但它結出的果實卻是甜美的。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例如在公共汽車上,因車行不穩相互踩腳的事時有發生,其實都是無意的,互相道個歉,賠個不是就過去了。但也有的小青年互相指責,互不服輸,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送掉了性命。為區區小事丟掉寶貴的生命是多麼的不值得。通過此類事例我們就可能明白,積極的忍耐是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素質,是千金難買的良好氣質。
不去爭眼前高低
俗話說:“忍得一時忿,終生無煩惱”。在生活中,如遇到一些小矛盾,則應冷靜思考,理性對待,切勿盲目衝動!
有一戶人家非常好客,凡是有朋友來訪,主人總是準備美味可口的飯菜,熱忱地招待客人。直到喝得酩酊大醉,賓主盡歡才罷休。
一天,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友來訪,主人喜出望外,熱情地炊燒菜肴,忽然發現醬油沒了,急忙叫小兒去買。“爸爸,你放心!一切都包在我身上!”小兒子拍拍胸脯走了。主人安心地折回廚房,二十分鐘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他想,也許是雜貨店的老闆生意忙不過來也未必?再耐心地等一會就好了。但是一個小時,甚至是兩個小時都過去了,兒子還是杳無蹤影,客人餓得飢腸轆轆,主人也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猜想兒子也許在路上出了意外。
最後,主人終於按捺不住了,奪門而去尋找兒子。他焦急地向街口奔跑而去,找了一遍沒有,從另外一條路返回,卻忽然發現兒子正站在一座橋的中央,和另外一個孩子青眼對着白眼,彼此對峙着,誰也不讓誰,兒子的手中正拎着一瓶烏黑的醬油。主人十分生氣,上去對著兒子就是一頓大喊:“你還楞在這裏幹什麼呢?知道不知道家裏正等着你的醬油下鍋啊?”兒子動也不動,嘴上說著:“爸爸,我買好了醬油,正要趕回家,沒想到在橋上碰到了這個人,擋住了我的去路。說什麼都不讓我過橋!”兒子的口氣中雖有委屈,但更理直氣壯。
主人似乎被激怒了,“喂!你這個小孩子,怎麼如此不講理呢?居然擋住我兒子的路!趕快讓開啊!”“奇怪了不是?不知道是誰擋住了誰的去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咱們本來就該誰也不犯誰的!明明是你兒子擋住了我的路,我礙住你們什麼了?”那個孩子也毫不示弱地搶白着。
氣急敗壞的主人居然指着對方的鼻子開罵:“你這個小東西!一點也不知道尊老愛幼,禮貌謙讓!兒子,醬油你先帶回去,讓爸爸我在橋上跟他對着站!”說完,自己一個箭步衝上了橋面,一老一小正經八百地站在上面僵持起來。結果可想而知,客人感覺很不舒服,主人也感覺很不舒服。這是一場不愉快的見面,全因這橋上對峙的毫無意義。
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個案子:張某帶着女朋友在酒店用餐,不小心踩了一旁的鄭某,在道歉之後,鄭某仍出言不遜,張某為了挽回面子,一個電話把朋友召來,狠狠地教訓了鄭某一頓。結果,張某因故意傷害被判處拘役三個月,而鄭某在醫院的病床上躺了半個月,兩人都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生活中一些較大衝突的釀成,起因往往是當事人對一些小事互不相讓,致使事態逐漸升級,走到不好收場的地步。其實,明智的人對生活中的小事、糾紛能夠泰然處之。在發生衝突的時候,如果對方是不明真相,可以讓時間去證明一切。如果對方是惡意侮辱,也應冷靜對待,做到既不失原則,又不使矛盾激化。倘若採取走極端的解決方法,結果往往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不是不要尊嚴,而是冷靜、理智、心胸豁達的表現。來日方長,又何必去爭眼前高低呢?
面對困難需要堅忍的精神
人生猶如大海波濤,有浮有沉,千萬不要因為眼前的逆境而迷惑或灰心喪志,只要能夠堅忍,終會有否極泰來、轉禍為福的一天。
古羅馬思想家朗加納斯說:“爭奪光榮的桂冠是崇高的,也是最值得爭奪的勝利,即使在競賽中遭到挫敗,也沒有什麼不光彰。”
每當遇到困難時,我們不一定會順利地去把困難克服,但這個過程會讓你在智慧上、經驗上、心志上、胸懷上都有所增長,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也!這對你日後面對困難有莫大的幫助,至少你學會了“不怕困難”,也習慣於“應付困難”。如果你順利把困難克服了,那麼在這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和信心將是你這一生當中最可貴的資產。
你是否曾逃避過困難?從今天起,堅強、勇敢地面對它吧!
如果你遭遇挫折,陷於無助狀態,深感世態炎涼,這個時候,請你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那是無濟於事的,只有勇敢面對現實,方能獲得身心的安寧平靜。
凡事只要選擇正確的方法,下定決心認真去做,都有成功的可能。當然,也有人一無所獲。但是,倘若一開始就畏縮不前,那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希望可言。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因此“跌倒”在所難免,差別只在有人跌得輕,有人跌得重。有人頭破血流不當一回事,有人稍微破皮就灰心喪志。
你跌倒了,如果你本來就是不怎麼樣的人,那麼別人會因為你的跌倒而更加看輕你;如果你已有所成就,那麼你的跌倒將是許多懷嫉意的人眼中的“好戲”。所以,為了不讓人看輕、保有你的尊嚴,你“一定”要爬起來!
“跌倒”並不代表永遠不起,爬起來,才能繼續和他人競逐。躺在地上是不會有任何機會的,所以你“一定”要爬起來。
如果你因為跌重了而不想爬,那麼不但沒有人會來扶你,而且你還會成為人們唾棄的對象。但如果你忍着痛苦要爬起來,那麼遲早會得到別人的協助。喪失“爬起來”的意志的人,是得不到幫助的,因此,你“一定”要爬起來!
意志可以改變一切,跌倒之後忍着痛爬起來,這是對自己意志的磨練。有了如鋼的意志,便不再懼怕下次“可能”還會跌倒了。因此,為了你往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你“一定”要爬起來!
有時候人的跌倒,心理上的感受和實際上傷害的程度不一樣。因此你“一定”要爬起來,這樣你才會知道,事實上你可以應付這次跌倒。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能力所在。如果自認起不來,那豈不浪費了大好才能?
總而言之,不管“跌倒”受的傷輕或重,只要你不願爬起來,那麼你就會喪失機會,被人看不起,這是人性的現實,沒什麼道理好說。所以說:跌倒了,“一定”要爬起來!就算爬起來又倒了下去,至少也是個勇者,而絕不會被人當成弱者。
從小嬌生慣養、在溫室中長大的人,往往禁不起小小挫折;而在社會上經過層層磨練的人,即使遇到逆境,也能堅強地迎向挑戰,渡過難關。
人唯有與逆境對峙過後,才能深刻體會順境的幸福與寶貴。因為自己周圍有困難存在,才會鼓起勇氣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