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三教異同之點
老子重在窺探造化的本源,故絕聖棄智,無知無欲,於至虛至靜之中,領會那寂然不動、虛而逍遙之妙,故而像一初生之嬰兒。不是所有小說網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151+看書網你就知道了。向後走是出世法,向前走是世間法。
春秋戰國時,列國並爭,同時學術界,也有百家爭鳴,自秦以後,天下統一,於是學說隨君主之旨意,也歸於統一。秦時奉法家的學說,此外的學說,皆在所排斥。漢初改而奉黃老。到了漢武帝表章六經,罷黜百家,從此以後,專奉孔子之學。而老子的學說,勢力也很大。孔老二教,在中國成為兩大河流。隨後佛教傳入中國,越傳越盛,成了三大河流。同在一個區域內,相推相盪,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天然有合併的趨勢,於是宋儒的學說,應運而生。
我們要談宋儒的學說,須先把三教異同研究一下。三教異同古人說的很多,無待我們再說,但我們可補充一下:三教均以返本為務。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但返至身,還不能終止。孟子又曰:“孩提之事,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可知儒家返本,以返至孩提為止。老子一書,屢言嬰兒,請問孟子之孩提,與老子的嬰兒,同乎不同?答曰:不同。何以故呢?孟子所說之孩提能愛親敬兄,大約是二三歲或一歲半歲。老子曰:“如嬰兒之未孩。”說文:孩,小兒笑也。嬰兒還未能笑,當然是指才下地者而言。老子又說:“骨弱筋柔而握固。”初生小孩,手是握得很緊的。可見老子所說的嬰兒,確指才下地者而言。孟子所說的孩提知愛知敬,是有知識的。老子曰:“常使民無知無欲。”是莫有知識的。可知老子返本更進一步,以返至才下地的嬰兒為止。
但老子所說的雖是無知無欲,然猶有心;故曰:“聖人當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釋氏則並心而無之,以證入涅槃,無人無我為止。禪家常教人“看父母未生前面目”。竟是透過娘胎,較老子的嬰兒更進一步。他們三傢俱是在一條線上,我們可作圖表示,如圖:儒家由庚返至丁,再由丁返至丙。老子由丁返至乙。佛氏由丁返至甲。我們可呼此線為“返本線”。由此可看出三家的異同。要說他們不同,他三家都沿着返本線向後而走,這是相同的。要說他們相同,則儒家返至丙點而止,老子返至乙點而止,釋氏直返至甲點方止,又可說是不同。所從三教同與異俱說得去,總看如何看法。
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從“身”字追進兩屋,直至“意”字,從誠意做起走。但是有意就有我,老子以為有了我即有人,人我對立,就生出許多膠膠擾擾的事,鬧個不休。有我即身,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倘若無有我身,則人與我渾而為一,就成了與人無忤,與世無爭,再不會有膠膠擾擾的事。故曰:“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書上種種譏誚孔子的話,與夫老子謂孔子曰“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等語,都是根據這個原理。試問如老子所說,是個什麼境界呢?這就是所說的“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了,也即是“嬰兒未孩”的狀態,自佛學言之,此等境界是為第八識,釋氏更進一步,打破此識,而為大圓鏡智,再進而連大圓鏡智也打破,即是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了。
據上面所說,似乎佛氏的境界,非老子所能到,老子的境界,非孔子所能到,則又不然,佛氏說妙說常,老子曰:“復命曰常。”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氏的妙常境界,老子何嘗不能到呢?孔子毋意必固我,又曰:“無可無不可。”佛氏所謂法執我執,孔子何嘗莫有破呢?但三教雖同在一根線上,終是個個獨立。他們立教的宗旨,各有不同,佛氏要想出世,故須追尋至父母未生前,連“心”字都打破,方能出世,說是要出世,所以世間的禮樂刑政等,也就不詳加研究了。孔門要想治世,是在人事上工作上,人事之發生,以意念為起點,而意念之最純粹者,莫如孩提之童,故從孩提之童研究起來,以誠意為下手功夫,由是而正心修身,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的宗旨,即是想治世,所以關於涅槃滅度的學理,也就不加探討了。老子重在窺探造化的本源,故絕聖棄智,無知無欲,於至虛至靜之中,領會那寂然不動、虛而逍遙之妙,故而像一初生之嬰兒。向後走是出世法,向前走是世間法。他說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字,即指乙點而言,是介於入世出世之中。佛氏三藏十二部,孔子《詩》、《書》、《易》、《禮》、《春秋》,可算說得很多了。老子卻不願意多說,只簡簡單單五千多字,扼着乙點立論,含有“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意思。他的意思,只重在把入世出世,打通為一,揭出原理,等人自去研究,不願多言,所以講出世法莫得釋氏那麼精,講世間法莫得孔子那麼詳。綜而言之,釋氏專言出世法,孔子專言世間法,老子則把出世法和世間法,打通為一,這就是他三人立教不同的地方。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後,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他是用致虛守靜的功夫,步步向內收斂,到了歸根復命,跟着又步步向外發展,所以他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彰,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孔子之學,得之於老子,其步驟是一樣。《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是步步向內收斂。“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又是步步向外發展。老子歸根復命的工作,與佛氏相同,從“修之於身”,以至“修之於天下”,與孔子相同,所以老子之學,可貫通儒釋兩家。
北方人喜吃面,南方人喜吃飯,孔子開店賣面,釋迦開店賣飯,老子店中,面和飯皆有,我們喜歡吃某種,進某家店子就是了。不能叫人一律吃面,把賣飯的店子封了,也不能叫人一律吃飯,把賣面的店子封了。賣面的未嘗不能做飯,賣飯的也未嘗不能做面,不過開店的目的,各有不同罷了。儒釋道立教,各有各的宗旨,三教之徒,互相攻擊,真算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