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卡爾馬同盟
在上文的莫斯科公國一節中,間歇性地出現過北歐諸國的身影,比如當年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公爵聖亞歷山大一世,曾經在涅瓦河戰役中擊敗了瑞典人。那麼在此後伊凡雷帝爭奪利沃尼亞的戰爭中,瑞典和丹麥也都曾起到關鍵作用。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中世紀的北歐諸國北歐諸國聽上去挺氣勢洶洶的。
其實不然。
如今我們提到北歐,一般都知道北歐五國。但事實上在歐洲古代歷史上,只有挪威、丹麥、瑞典這北歐三國或者說北歐三王國才真正有點存在感。維京時代的主角也恰恰就是以這三者為主。現代的北歐五國中,冰島是被挪威人發現的;而芬蘭則是被瑞典人發現的。在北歐三大王國中,挪威屬於長期被打壓和被損害的一個,所以只有丹麥和瑞典,才能算得上是北歐的兩大霸權。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當時在利沃尼亞戰爭中,我們只是提到了丹麥和瑞典。
這樣一來,關於北歐的國家脈絡,也就清晰多了。
而如果單算丹麥和瑞典的話,丹麥屬於中世紀小霸,而瑞典屬於後起之秀。我們在維京時代一節中曾經提到過,挪威人和丹麥人是早期維京海盜的代表,而瑞典人則更加註重商業拓展。瑞典人的足跡遠到裏海與黑海沿岸,並且與東羅馬帝國以及中東地區有過比較多的商貿往來。並且憑藉遠播四海的名氣,瑞典人海早早就派出了留里克三兄弟,為羅斯人創建了基輔羅斯。而且我們知道,在上一節中叱吒風雲的,不管是弗拉基米爾公國還是莫斯科大公國,其實都算是留里克王朝後人。
即便如此,歐洲歷史關於瑞典王國的最早記載,也已經開始於公元11世紀。而且各種零散的記載也大多閃爍其詞,語焉不詳。要知道,在同時期東方的中國,此時此刻我們已經入了北宋盛世,《清明上河圖》中的繁榮與富足,估計當時的瑞典人連做夢都不敢想。
所以在北歐歷史中,相對瑞典而言,我們先研究早期先發的丹麥更有說服力。
我們不妨把目光再次移回當年的那個空前絕後的“北海大帝國”。
帝國紛爭
北海大帝國,囊括了當時的挪威王國、丹麥王國、英格蘭王國。
但是我們知道,這個把北海變成了內海的大帝國,只存在了曇花一現的短短七年。公元1035年,克努特大帝駕崩,他身後的大帝國也就隨之分崩離析了。
克努特大帝的死,來得太過突然,給當時的英格蘭重新帶來了王位上的紛爭,最終你爭我奪幾十年,讓一個外來戶私生子威廉火中取栗,拿下了英格蘭王冠,創建了英格蘭諾曼王朝。
其實,當時的北歐人民也沒閑着。
挨揍的不列顛是名不虛傳的,既然私生子威廉可以跨海征東,北歐人民又為什麼不可以舉兵南下呢?事實上,北海大帝國的出現,空前串聯了北海商圈的各大奸商,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我們知道,當時英格蘭的王位之爭,諾曼第公主埃瑪是最大贏家。
埃瑪是當時諾曼第公國開國公爵羅洛的曾孫女,她為了諾曼第公國與英格蘭王國的諾英親善關係,一嫁嫁給了英格蘭韋塞克斯王朝的埃德雷德二世。此後,克努特率領無堅不摧的維京海盜軍團,擊殺了埃德雷德父子(1),並拿下英格蘭王位。諾曼第公主埃瑪二嫁又順勢嫁給了前夫的大仇人克努特大帝。
話說克努特大帝跟埃瑪的結合,也是二婚。
不僅是二婚,而且是重婚。
克努特大帝一婚娶了北桑普頓(英格蘭七國時代中的一個古地名)的艾爾夫吉夫(?lfgifuofNorthampton),生了兩個寶貝兒子。但在沒有同艾爾夫吉夫解除婚約的情況下,克努特大帝登陸英倫,又匆匆收了埃瑪做姨太太。當時歐洲還存在一夫多妻制,也從側面說明了基督教對於歐洲的影響,尚處於由淺及深的過程之中。所以,前有克努特一夫多妻,後有威廉一世私生子揚威,也就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埃瑪後來不負眾望,為克努特大帝生下了一子一女。
克努特大帝死後,遵照他的遺願,帝國被重新一分為三。
他同大老婆所生的長子斯凡·克努特森(SweynKnutsson)已經是挪威王國的共治國王了,所以他對挪威王國的繼承沒有異議;克努特同大老婆所生的次子哈羅德一世,被安排繼承了英格蘭王國;而小老婆埃瑪所生的哈德克努特,則被安排去繼承丹麥王國。
克努特的這個安排,顯然是很有問題的。
相對於較早開發且氣候溫暖的英格蘭,丹麥王國當時還算是苦寒之地。維京海盜之所以肆虐海上,是因為他們完全是沒有草原的游牧民族屬性。英格蘭人來打維京人,根本找不到維京人。而維京人在暗處來找處於明處的英格蘭人,則是一打一個準。況且即便是英格蘭的軍隊來到維京海盜人的老家維京人也不怕,因為英格蘭人過不慣這裏茹毛飲血的生活,戰爭一結束,英格蘭還是得撤回老家,這裏依然是維京人的天下。
所以,即便是克努特大帝本人,他也基本上都是在英格蘭生活,而原本他的地盤丹麥,則很少回去。而如今他劃地盤,卻把英格蘭這塊大肥肉分給了哈羅德一世,卻把他本人並不喜歡的丹麥本土給了小兒子哈德克努特。
你考慮埃瑪的感受了嗎?
埃瑪,那可是在更加富庶而溫暖的諾曼第公國出生的金枝玉葉。
所以,結局我們已經知道了。
同父異母的兩兄弟——哈羅德一世同哈德克努特開戰,此後平分英格蘭。再後來哈羅德一世去世,哈德克努特全盤拿下了英格蘭王國。哈德克努特也就成了丹麥和英格蘭雙王。再之後,公元1042年,哈德克努特也早早離世,埃瑪的另外一個兒子——懺悔者愛德華跑來繼承了英格蘭王位(2)。
於是到懺悔者愛德華這裏,才算是復辟了韋塞克斯王朝。
奧拉夫二世
英格蘭尚且如此,克努特大帝的北歐老家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首先來講,克努特大帝對於挪威王國的主權,完全是靠武力所得。
我們前文說過,公元1028年,奧拉夫二世國王治下的挪威發生內亂,克努特才得以在挪威貴族的幫助下打進挪威,拿下了挪威王國。
這個奧拉夫二世,又是何許人也呢?
別看我們前文提到奧拉夫二世,只是一筆帶過。但實際上奧拉夫二世在當年也並非浪得虛名的人物,他是維京時代威名赫赫的幾個大海盜頭子之一,他早年曾經參與過英格蘭戰事,同英格蘭人打過,也同自己的老鄉丹麥人打過。後來他又輾轉到達了西法蘭克王國,並且在這個文明故里接受了基督教洗禮,成為挪威歷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徒。並且奧拉夫二世曾經利用行政力量,強迫挪威老百姓放棄北歐原始崇拜,轉而信仰基督教。
正因為如此,在挪威歷史上,這位後來失國於克努特大帝的亡國之君,依然能夠被上尊號“聖奧拉夫”(St.Olaf)。
況且我們退一步講,奧拉夫二世的覆滅,不是因為國力衰竭。恰恰相反,是因為國勢太盛,盛極而衰。公元1026年,奧拉夫二世考慮到克努特大帝長期滯留在英格蘭不回丹麥處理政事,丹麥必然是疏於防範。於是奧拉夫二世聯合瑞典人,一起偷襲克努特的丹麥本土。而當時同奧拉夫二世結盟的,則是瑞典傳說中開國國王之一的阿農德·雅各布(AnundJacob)。
最終,偷襲被克努特大帝所粉碎。
反過來,克努特大帝反攻挪威本土,奧拉夫二世才被挪威王國內部的貴族們所拋棄。之後,奧拉夫二世開始流浪於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諾夫哥羅德。公元1030年,奧拉夫二世捲土重來,並且在斯蒂克萊斯特戰役(BattleofStiklestad)中陣亡。
風水輪流轉。
公元1035年,克努特大帝去世。
挪威貴族們,對於丹麥人做國王,顯然已經是十分厭倦了。早在公元10世紀的時候,來自丹麥的哈拉爾藍牙王(HaraldBluetooth)就跑過來統治挪威。後來更是有斯凡八字鬍須王,克努特大帝等人跑來到挪威抖威風。等克努特一死,他的長子、挪威共治國王斯凡·克努特森顯然就待不下去了。十七歲名義上的挪威國王,只能同自己的母親一起逃回丹麥,不久之後死去。
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亞的名劇《麥克白》(Macbeth)中,也曾經出現了斯凡·克努特森的身影。他在劇中的名字叫作“斯文諾”(Sweno)。名字雖然不同,但原型人物毫無疑問就是他。
既然作為丹麥人的克努特大帝長子決定不了挪威人民的命運前途,挪威貴族們所擁戴的新王,就另有其人。
這位眾望所歸的新王,就是奧拉夫二世的私生子馬格努斯一世(MagnustheGood)。馬格努斯一世首先在公元1035年繼承了挪威國王的頭銜。此後,又在公元1042年,哈德克努特死後,繼承了丹麥王位。
馬格努斯雖然身負國恥家仇,但是他做了挪威與丹麥雙王之後,並沒有因為當年奧拉夫二世之死而大開殺戒。所以,馬格努斯的歐版謚號是“好人馬格努斯”。
馬格努斯一世心中,也有一顆征服北海之心。然而最終,他的計劃卻並沒有成行。他只是寫了幾封用來威脅的信件,只是英格蘭人並沒有理會如此低智的忽悠。據傳,埃瑪曾經跟馬格努斯一世有過一些相關承諾,但最終也都煙消雲散。
然而,也並不是完全沒有付諸實踐。
公元1047年,馬格努斯一世準備跨海遠征,結果他本人從船上失足落水,出師未捷身先死。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馬格努斯一世死後,丹麥重新歸了丹麥人,繼承丹麥王位的人是斯凡二世(SweynIIEstridsson)。這個斯凡二世,是當年斯凡八字鬍須王的親外孫,當然也是克努特大帝的親外甥。
那麼在挪威一邊,繼承挪威王位的人,是馬格努斯的親叔叔——哈拉爾三世(HaraldⅢ)。
王太叔即位,其中又有何種隱情呢?
斯坦福橋之戰
哈拉爾三世是奧拉夫二世的弟弟。
這是北歐一位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他的傳說故事足以湊一本《射鵰英雄傳》。
哈拉爾三世同奧拉夫二世一樣,兩個人都成長於維京海盜四起的壯懷激烈的歲月里。但是對於挪威人來講,非常不爽的一點就是連續很多年的時間裏,挪威都是被外來的丹麥把持了話語權。雖然挪威海盜同丹麥海盜一樣地英勇善戰,但總是在政治上被丹麥人所鉗制。正因為如此,哈拉爾三世同奧拉夫二世一直都致力於奪回屬於挪威人自己的挪威王位。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大成人之後,奧拉夫二世終於拿回了挪威王位。
但是,以奧拉夫二世為代表的維京人骨子裏的好戰,最終又讓勝利化為烏有。
在公元1030年的“斯蒂克萊斯特戰役”中,為了幫助哥哥奪回王位,哈拉爾三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但他並沒有擋住奧拉夫二世的失敗。最終,兄長被殺,北海大帝國稱雄一時,弟弟哈拉爾三世被迫流亡到了東方。
流浪生活,反而給哈拉爾三世帶來了打怪升級的契機。
在東方,哈拉爾三世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YaroslavtheWise),雅羅斯拉夫一世是留里克王朝開國太祖留里克的玄孫,也基輔大公伊戈爾的曾孫。雅羅斯拉夫一世在位期間的基輔羅斯,正值自己的黃金時代,無論內政還是外交。在雅羅斯拉夫一世手下,哈拉爾三世一混就是很多年,期間被大公所重用,一直擔任雅羅斯拉夫一世的衛隊隊長。
此後,當哈拉爾三世謀求更高層次發展的時候,他選擇離開了基輔羅斯。他帶着五百名親隨,投奔了當時的東羅馬帝國。
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的當家人,是馬其頓王朝的米海爾四世(MichaelIVthePaphlagonian)。馬其頓王朝可謂東羅馬帝國的中興時代,當年的巴西爾一世、君士坦丁七世、巴西爾二世,個個英雄了得。然而米海爾四世時期,馬其頓王朝卻已經來到了自己的末期。此時此刻的帝國內部,各種暗流涌動,並且在宗教上同羅馬教廷矛盾越來越激烈,一場大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就外部來講。
西面,西西里正在被諾曼征服所統治;帝國北方,無論是保加利亞還是塞爾維亞人,都在蠢蠢欲動;而帝國的東面,老對手阿拉伯帝國雖然已經式微,但沒有想到一個更加強大的塞爾柱帝國正處在一個大崛起的前夜。
當然,對於哈拉爾三世來講,這正是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於是,哈拉爾三世帶着自己的五百親隨,加入了東羅馬帝國瓦蘭吉衛隊(VarangianGuard)。
瓦蘭吉衛隊,是成軍於公元10世紀到公元14世紀之間的,東羅馬帝國的皇家衛戍部隊。這支部隊的兵源比較單純,主要由來自於挪威、瑞典、丹麥、冰島等地的維京人,以及來自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組成。這些人在政治上較少有本地瓜葛,經濟上依附於東羅馬皇室,軍事上的作戰能力極強。應該這樣講,當時的瓦蘭吉衛隊,作風優良,戰鬥專業,不怕犧牲。
這樣的部隊,別說是做皇帝的衛戍部隊,就算是參加大規模戰爭都不遑多讓。
在這樣的部隊中,哈拉爾三世獲得了千金難買的成長經驗值。在此期間,哈拉爾三世參加過西西里島以及意大利南部的作戰,參加過巴爾幹半島同保加利亞人的戡亂之戰。在多年之後,哈拉爾三世已經百鍊成鋼。
然而實際上,米海爾四世生前並沒有給哈拉爾三世更高的頭銜,充其量算是一名大比武的優秀士兵頭銜(manglabites)。只是,哈拉爾三世對此並沒有任何怨言,在他的心目中,所有的頭銜也許都比不上日後在挪威的復國更加重要。
公元1042年,二十七歲的哈拉爾三世,經由基輔羅斯,踏上了返回故土之路。
公元1046年,哈拉爾三世迫使自己的親侄子馬格努斯一世任命他為共治國王,而到了第二年馬格努斯一世戰死沙場,王太叔也就成了真正的挪威國王。
不得不說,在東方鍛煉了一身本領的哈拉爾三世,確實是一位有道明君的好坯子。他機敏睿智,英明果敢,文可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多年來的抱負,似乎一下子就可以實現了。
而且,他確實也在身體力行地這樣做,比如繼續率領挪威人民拋棄舊教,接受天主教;又比如他在位期間,建設了新城奧斯陸(Oslo),從此之後就將挪威王國的首都固定在了奧斯陸,直到今天。
然而,哈拉爾三世卻並沒有預料到,內政順風順水,而到了外交層面,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就如同飛鳥愛上了魚。
哈拉爾三世是飛鳥,大國之夢是一條魚。
哈拉爾三世夢想能夠復辟“北海大帝國”,因此,他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丹麥人的戰爭。從公元1048年到公元1064年,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裏,幾乎每年哈拉爾三世都要發動一次對丹麥王國的攻勢。在這種一年一度的節日氣氛中,哈拉爾三世的部隊總能找到機會給丹麥人造成重大殺傷,卻沒有一次真正意義上對丹麥人的完勝,或者說決定性的一戰。
毫無意義的勞民傷財,毫無意義的空耗國力,最終只能妥協。
公元1064年,哈拉爾三世同斯凡二世達成停火,並簽署了無條件和平協議。
然而,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哈拉爾三世,心中夢想依然不滅。
北海大帝國的夢想,就像是一劑毒品一樣,侵蝕着哈拉爾三世的內心。
公元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駕崩,他最終將王位傳給了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英格蘭大貴族哈羅德,後人稱之為“哈羅德二世”。此舉,最終引起了英格蘭王位大紛爭。
哈拉爾三世在躍躍欲試,諾曼第的私生子威廉也在厲兵秣馬。
哈拉爾三世,最終在挪威王國籌集了三百條船,其中有戰船兩百條,補給船一百條。對於連年戰火,土地貧瘠的挪威來講,這幾乎已經是全部家當了。顯然,國王是要孤注一擲。
公元1066年9月,挪威軍隊同英格蘭軍隊在英格蘭東部約克郡(Yorkshire)展開大戰,哈拉爾三世戰死沙場,挪威軍隊十去其九,幾乎全軍覆沒。當然,面對有備而來的維京人,英格蘭人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價。
這場大戰,被稱為“斯坦福橋戰役”(BattleofStamfordBridge)。
毫無疑問,對於挪威人來講,斯坦福橋戰役是一場完敗;而對於英格蘭人來講,這是一場徹徹底底的慘勝。因為就在這場戰役的幾個星期之後,私生子威廉也在英格蘭登陸,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在黑斯廷斯戰役徹底將英軍擊潰。
哈拉爾三世陣亡后整三個月,私生子威廉就成了英格蘭之王威廉一世。
要知道,威廉一世被遠道而來的哈拉爾三世先行登陸,恰好是因為英吉利海峽的天氣不太適合戰艦渡海,從而出發時間一拖再拖;要知道,此一役威廉一世從富庶的諾曼第,帶了不少於七百艘戰艦,還有不少於一萬人的跨海遠征軍。
正所謂,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提前知道這一切,哈拉爾三世還會選擇在斯坦福橋同英軍決一死戰嗎?如果能夠重來,哈拉爾三世還會夢想復辟那個縹緲的“北海大帝國”嗎?哈拉爾三世死後,被謚為“無情者”(HaraldHardrada)。
因為夢想而死。“無情”是對飛鳥來生的一種希冀嗎?
斯坦福橋之戰,是維京海盜時代,在激情消退的最後一次高潮。當然,也是在傳奇國王哈拉爾三世帶領下的,挪威王國一次悲情英雄式的絕唱。
此戰之後,北歐也正式進入中世紀。
海陸轉向
哈拉爾三世出征英格蘭的三百條戰船,最終只有二十四條返回挪威,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就在返航的船上。其中,有長子馬格努斯二世(MagnusII),還有次子奧拉夫三世(OlafIII)。
兄弟兩個齊心協力,保證了慘敗之後的挪威王國的穩定。
再之後,從公元1130年到公元1240年,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裏。由於在基督教和封建制的建設上還處於最原始階段,很多法律條文尚嫌欠缺。因此挪威進入了一個大混亂時期,史稱“挪威內戰時代”(civilwarerainNorway)。
其實,對於中世紀的挪威來講,內戰未必就是壞事。
首先,我們曾講過關於挪威的一些地理地緣特點。由於峽灣等地貌的存在,再加上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挪威是世界上少有的很難自然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的地方。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就挪威的地緣條件而言,分裂是常態,統一才是變態。既然如此,如果不能從內部產生統一的力量,或許保持分裂,又或許從外部引入統一的動力,才是正道。
此外,就當時的自然環境和土地資源而言,即便一個統一的挪威王國出現,也很難同周邊鄰國進行爭霸戰。古代不像現代,當時人們最看重的是農林牧副漁這些最基本的生產條件,而對於挪威人來講,除了漁業資源幾乎一無是處。我們不要拿今天的經驗來對比古代,今天的挪威盛產石油,擁有非常好的漁業資源以及旅遊業資源,在此基礎上打造了全民高福利的社會制度。但在古代,這裏的人們首先要承受極寒與極夜的挑戰,還要忍受缺衣少穿,在這種情況下,挪威王國很難保有大量的常住人口。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從公元11世紀到公元14世紀這三百年間,挪威王國的人口總量,僅僅是從總人口十五萬,增加到了四十萬。這樣的人口保有量,是根本無法在列強之間縱橫捭闔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哈拉爾三世之敗,就是對挪威王國最大的警示。
所以,一百多年的內戰,挪威長期以來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效的中央政府,反而是為挪威王國增加了一層保護色,讓它順利地度過了中世紀最開始的那段日子。
所以,此後的歷史發展,丹麥和瑞典開始唱主角。
北海大帝國給早期的北歐人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他們冥冥之中覺得,只有真正強大的君主,才能建立一個像克努特大帝一樣的大帝國。這種心理暗示,有點像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真正強大的君主才可以進軍羅馬,獲得加冕,並且才能夠一統德意志本土以及北意大利。
因此,像哈拉爾三世一樣夢想一統北海沿岸的,依然後繼有人。
我們前面已經說到,斯凡二世後來繼承了丹麥國王的頭銜,他有個兒子,叫作克努特四世(CanuteIV)。克努特四世後來也做了丹麥國王,他在位期間,也曾經籌劃征服英格蘭。但這個計劃最終胎死腹中,而這位克努特四世,也最終成了丹麥農民起義的殉難者。只是,因為這位國王對教會的虔誠,他死後也被羅馬教廷尊稱為“聖克努特”(CanutetheHoly或SaintCanute)。
真正讓丹麥人擺脫了“北海大帝國”迷思,開始集中精力守望歐洲大陸的君主,是瓦爾德馬一世(ValdemarI)。瓦爾德馬一世在位期間,丹麥人新建了哥本哈根(Copenhagen),並且從此哥本哈根就成為丹麥的中心城市。
以此為根據地,丹麥人開始慢慢向歐洲腹地發展。
在瓦爾德馬一世的率領之下,丹麥人成為日德蘭半島一霸,並且向南同文德人開戰,佔領了文德人所在的呂根島(Rügen),梅克倫堡,波美拉尼亞等地區。在同化文德人的歷史進程中,丹麥人的確是主要參與者之一。並且在隨後不久,丹麥人把吞併的文德人易北河以北的區域,有計劃地部分贈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獅子亨利,並且向紅鬍子腓特烈宣誓效忠。
因此,瓦爾德馬一世不僅一統丹麥,而且還為丹麥人建立了中世紀早期霸權,早早就開始拓展日德蘭半島、德國北部以及波羅的海東岸等地區。
丹麥人在12世紀後半葉的開拓,為這個國家在中世紀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卡爾馬聯盟
挪威人度過內戰時代,自給自足,各安天命;丹麥人向歐洲腹地拓展,穩紮穩打,霸氣初現;瑞典人也開始進入相對比較穩定的福爾孔王朝(Foikungar)時代,慢慢有將波羅的海囊括為自己內海的架勢。
看起來,如果沒有其他意外,北歐三王國也都會平靜地度過自己的中世紀後半期,到最後也能夠成為我們現代人口中所講的最理想的天堂國度。
不過,最終一個商業組織的興起,徹底打破了北歐人平靜的生活。
這個組織的名字,叫作“漢薩同盟”(HanseaticLeague)。
漢薩同盟,是一個由德意志北部城市為核心成立起來的保護貿易利益而結成的商業同盟。其中的“漢薩”也就是德語中的“Hansa”,其原本就是聯盟的意思。我們今天看到的“漢莎航空”(DeutscheLufthansa),其實就是因“Hansa”而得名。
漢薩同盟,最早是為了繁榮北海商圈的貿易而建立,宗旨是打擊掠奪,打擊海盜,終止一切不合理的通行稅等。但後期已經慢慢擴展到了波羅的海商圈,同時在宗旨上也慢慢演變成武力保護貿易的模式。
傳說當年獅子亨利經營呂貝克時期,就已經開始推動以呂貝克為中心的各種商業聯盟。這種日復一日的經營,到了公元14世紀的時候已經初具規模。城市範圍從德國威悉河口的不來梅(Bremen),一直綿延到了波蘭維斯杜拉河口的但澤(Danzig)。於是到了公元1356年,以呂貝克為中心的漢薩同盟,正式宣佈成立。
巔峰時期的漢薩同盟,城市數量高達一百六十多個。所跨越的範圍包括德意志北部,條頓騎士團區域,還有瑞典南部等地區。其中在幾個著名的大城市,西起倫敦,中間經布魯日(Bruges),北至挪威的卑爾根(Bergen),東到諾夫哥羅德,處處都有漢薩同盟的商站。
按照常理來講,以德意志王國為主體,形成類似的商業聯盟並不意外。因為德意志王國長期以來得不到統一,大小邦國林立,各自為戰。既然在政治上無法統一,索性採取一種商業的模式進行資源整合,也算是順理成章。但是要知道所有的商業都涉及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必然產生矛盾。因此,以商業為目的的漢薩同盟,慢慢開始轉變性質,由一開始純粹的經濟聯盟,形成了後來的經濟、政治、軍事聯盟。
這樣一來,就出現問題了。
因為歐洲歷史的開端,就是商業立國的古希臘。在資源比較匱乏的情況下,發展出蔚為大觀的商業並不稀奇。但要知道,歐洲歷史上的商業,無不跟戰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遠的如迦太基王國,近的如諾夫哥羅德。以戰爭為手段,為商業保駕護航;以商業為幌子,推銷政治、宗教、軍事內核,歷來是歐洲各國互相進行攻戰的不二法門。
這事不看別的,看看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鴉片戰爭,就很清楚了。
所以,漢薩同盟這麼一搞,立馬牽扯很多人的利益。
崛起中的波蘭和立陶宛,崛起中的莫斯科公國,還有原本過着無憂無慮生活的北歐三王國,不可避免地都會被拖下水。這個地區利益都歸了漢薩同盟,就必然會有紛爭,有紛爭就必然會有對抗。
果不其然,該來的總會來,而且來得很及時。
公元1370年,漢薩同盟同丹麥宣戰,在戰場上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逼迫丹麥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斯特拉爾松德條約》(PeaceTreatyofStralsund)。條約規定,從條約簽訂之日起,丹麥外貿利潤的百分之十五,都要如數上交給漢薩同盟。
恥辱,奇恥大辱。
要知道,漢薩同盟自成立之初,就刻意排除掉了兩個丹麥城市——哥本哈根和赫爾辛堡(Helsingborg,今屬瑞典)。如今一場大戰,丹麥人成了最大輸家。默默品嘗這種恥辱的,就是在戰場上輸得一敗塗地的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ValdemarIV),以及他的女婿——挪威國王哈康六世(HaakonVI)。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上帝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了北歐人一邊。
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有個女兒,名叫瑪格麗特(Margaret)。瑪格麗特同時也是前面說的挪威國王哈康六世的妻子。瑪格麗特在十歲這年,早早就嫁給了哈康六世,而後來兩個人生了一個兒子——奧拉夫。而且奧拉夫從生下來那天開始,就被指定為挪威的王儲。
公元1375年,瓦爾德馬四世去世。
由於老王的兒子死在了他的前面,因此王位繼承者只能在女兒們中間考慮。
瓦爾德馬四世活下來的女兒中間,一個是瑪格麗特,另外一個叫作英格堡(IngeborgofDenmark)。話說瑪格麗特做了挪威人的媳婦,而英格堡則做了梅克倫堡公爵亨利三世(HenryIII)的媳婦。老爹瓦爾德馬四世同漢薩同盟交手占不到任何便宜,只能答應漢薩同盟死後把王位傳給漢薩同盟成員之一的梅克倫堡家英格堡的兒子阿爾布雷希特(AlbertIV)。
只不過,兩姐妹之中,更有手段的是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搶先一步,為奧拉夫加冕,奧拉夫也就成了丹麥國王奧拉夫二世(OlafII)。
其實,也不全是瑪格麗特一個人的功勞。
丹麥貴族們對於失敗記憶猶新,對於梅克倫堡家族的人入主,也存在着極大的敵意。畢竟因為當時梅克倫堡家族的人,已經有一個在瑞典稱王了。這個人就是亨利三世的親弟弟,瑞典國王阿爾布雷希特(Albert)。
隨後,在公元1380年,哈康六世去世,奧拉夫順利即位,成為挪威國王奧拉夫四世(OlafIV)。
這一年的奧拉夫,只有十歲,只能是瑪格麗特代為攝政。
奧拉夫同學年紀輕輕就成了挪威和丹麥雙王,但是他終究享不了這個福。
公元1387年,奧拉夫意外去世。
群龍無首。
一向富有反抗精神的丹麥貴族們又一次沒有讓我們失望,他們選擇繼續支持瑪格麗特,並稱呼瑪格麗特為“挪威與丹麥攝政王”(RegentofNorwayandDenmark)。除了漢薩同盟的壓力,或許我們還應該考慮另外一個近鄰的選擇。公元1386年,來自立陶宛的大公雅蓋沃,正式入主波蘭王國,同時將波蘭與立陶宛兩個國家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所以,瑪格麗特繼續執政,既是意氣之爭,又是現實考量。
從這個角度而言,丹麥貴族們確實很聰明。
當然,瑪格麗特也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
當時的瑞典國王阿爾布雷希特是個聲名狼藉的人,瑞典人民甚至稱呼他為“無褲王”(KingPantsless)。瑞典貴族們於是就想出來一個以狼驅虎的好辦法,來自瑞典的反對派們向瑪格麗特授予“瑞典君主與統治者”(SovereignLadyandRuler)的榮譽稱號,並且希望借兵,趕走阿爾布雷希特。
公元1389年,瑪格麗特率挪丹聯軍,大勝阿爾布雷希特。並且隨後,雙方又用了六年的時間,爭奪瑞典的核心城市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要知道,當時的斯德哥爾摩是一個基本德意志化的城市。但瑪格麗特依然用了長時間的耐心來征服並消化這座城市,並且在公元1395年,俘虜了阿爾布雷希特父子。
此後,瑪格麗特釋放了這對父子,並且要求他們三年內支付六萬馬克的贖金。
至此,瑪格麗特一番輾轉騰挪,基本拿下了丹麥、挪威、瑞典三國的統治權,可謂大權在握,風頭無二。
公元1397年,丹麥、挪威、瑞典三國在瑞典小城卡爾馬(Kalmar)召開會議,宣佈三國合併為“卡爾馬聯盟”(KalmarUnion)。三國將擁戴同一個君主,並且在此基礎上各自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
然而,這個擁戴的君主並非瑪格麗特本人,而是由瑪格麗特指定的她本人的一位親戚,年僅十六歲的艾立克三世(EricofPomerania)。瑪格麗特又一次以攝政的名義,退居了二線。
這樣算下來,從1387到1397年,瑪格麗特實際在位做女王的時間,只有十年。又過了十幾年,公元1412年,鞠躬盡瘁的瑪格麗特死在了公差的路上,死因是感染了當時肆虐歐洲的黑死病。
公元1398年,阿爾布雷希特的贖金無法支付完成,於是他的瑞典王位,被正式免除。與此同時,漢薩同盟以整個聯盟的名義,承認了瑞典對於斯德哥爾摩的永久擁有權,以換取瑪格麗特能夠支持漢薩同盟在其境內保留商業特權。幾十年後,公元1436年,斯德哥爾摩正式升級,成為瑞典王國的首都。
卡爾馬聯盟從1397年成立,一直延續到了1523年6月6日(瑞典國慶日)瑞典王國重新獨立。聯盟因對抗漢薩同盟而起,而又因為漢薩同盟派兵支持瑞典王國鬧獨立而終止。期間雖然丹麥與瑞典矛盾重重,但這個聯盟卻在一定歷史時期發揮了它在特殊年代的作用。三國合一的時期,剛好經歷了英法百年戰爭、漢薩同盟、波蘭立陶宛聯合、莫斯科公國崛起,甚至條頓騎士團在波羅的海的開拓。但就是在這樣一段艱苦歲月里,這個聯盟足以傲視整個歐洲。
當然,卡爾馬聯盟期間,丹麥與瑞典結下了梁子,從此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與此同時,丹麥與挪威的王國聯合,又持續了四百年,從此兩國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甚至直到今天,當年從挪威劃過來做嫁妝的格陵蘭等地區,一直還握在丹麥人手中。
此外,卡爾馬同盟期間,丹麥人曾經揮師南下,拿下了原屬於德意志王國的石勒蘇益格(Sleswick),荷爾斯泰因地區(Holsatia)。這件事情也為將來兩國之間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1)作者註:這裏的兒子,指的是英王埃德蒙德,EdmundIronside,埃德雷德一婚所生。
(2)作者註:只有英格蘭,沒有丹麥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