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拿得起放不下的歐洲史(下)》
哈布斯堡王朝
原本希望一統日耳曼世界,重振神羅帝國雄風的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後卻落得個一地雞毛。從公元1254年開始,持續近二十年的大空位時期出現,就是對霍亨斯陶芬家族當年所做出的,對王權與教權雙重加持的報復性反彈。
這段時間,政治上的各路諸侯勢力,宗教上的羅馬教廷勢力,都在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肌體內野蠻生長。由於缺乏中央政府的監督與管理,大空位時代尖銳的政治矛盾,宗教矛盾,普通老百姓的哀鴻遍野成了德意志諸邦的另外一張名片。
其實所謂的“大空位”,也並不是真的沒有國王,只是說上台的這個國王無法得到所有諸侯的認同。換句話說,當時的國王已經弱勢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只剩下了一個虛名。而即便如此,選出一個能夠服眾的傀儡,也成了一種奢望。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273年。
鷹堡家族
新德王魯道夫一世(RudolfI)的橫空出世,算得上是眾望所歸了。
當時德意志境內諸侯爭霸不休,南邊還有個羅馬教廷也不甘寂寞。教皇隔空向德意志群雄喊話:趕緊立一個國王,同時要保證所有人都認可,不然的話,教皇可就要自己指定人選去給你們德意志人當國王了。這還不算,要知道當時神羅體系下,波希米亞王國也算是“德意志諸邦”之一。而且糟糕的是,當時的波希米亞王國極其強大,其疆域更是諸邦之中最為遼闊的。波希米亞王國的領路人,此時還是普舍美斯王朝。而我們知道,普舍美斯王朝是妥妥的斯拉夫貴族階層。如果讓一個斯拉夫貴族出來競選德意志國王,這事從勝算上來說不大,但如果按照拳頭大有理的老套路,這件事又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所以,在一眾德意志人的夾縫中生存了三四百年之久的普舍美斯王朝,我們確實要給它送上一個大大的贊。
因此,在種種客觀條件下,德意志諸邦領袖們,最終選擇了看上去還算不錯的人選——魯道夫一世。
首先來講,這一年的魯道夫一世,已經五十五歲了,年老體衰想來也不會有太多窮兵黷武的雄心;而且當年在先王腓特烈二世的治下,魯道夫一世曾通過法定宗教程序,認腓特烈二世做“教父”,也就是天主教意義上的乾爹。不僅如此,魯道夫一世出身於一個並不怎麼起眼的伯爵家族。這個伯爵家族,叫作“哈布斯堡家族”(CountofHabsburg)。
哈布斯堡家族,據稱起源於法國阿爾薩斯(Alsace)的首府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後來這個家族的祖先,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城堡(HabsburgCastle)。再後來,家族後人們就紛紛以Habsburg為自己的家族名字了。當然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哈布斯堡這個名字來源於今天瑞士南部日耳曼人所建立的“鷹堡”。
魯道夫一世當時的頭銜,就是哈布斯堡伯爵,只不過這個頭銜所承載的意義已經聊勝於無了。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地盤,只在德意志王國境內的上勃艮第有少量領土。這樣的實力,在當時的德意志王國內部簡直小得可憐。
如此一來,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落魄貴族出任德意志國王,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魯道夫一世,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為了拿到德意志國王頭銜,魯道夫一世向教皇承諾了很多東西。比如國王宣佈放棄法律意義上對教皇國的宗主權,以及對西西里島的擁有權。轉而依然聚焦於德意志本土,以及意大利北部。然而,如此的讓步,是基於哈布斯堡家族一窮二白的現實境況而言的。
誰也不能忽視,老謀深算的魯道夫一世同樣有一顆王者之心。
剛剛上台不久的魯道夫一世,就迫不及待地對那個曾經有可能拿到德意志國王頭銜的實力派奧托卡二世(OtakarII)發動了戰爭。當然,既然已經做到了國王大位上,就不能是師出無名的。當時戰爭的借口是,普舍美斯王朝趁着大空位時代的大混亂,偷偷地佔有了緊鄰的奧地利與施蒂里亞(AustriaandStyria)兩個公國。
奧地利我們都很熟悉,這個施蒂利亞,分屬於今天的奧地利與它的鄰居斯洛文尼亞。其中的大部分在奧地利境內,並且奧地利境內的這個施蒂利亞州,還曾經誕生過荷里活著名影星阿諾·施瓦辛格。
話說奧地利公國與施蒂利亞公國,原本屬於德意志諸邦中的巴本堡家族(HouseofBabenberg)。這個巴本堡家族最早起源於法蘭克尼亞公國,如果往上追溯的話,跟法國的卡佩王朝其實是一個老祖宗。因此,這個家族還是頗有來頭的一股勢力。巴本堡家族後來受德意志奧托王朝的奧托二世(OttoII,奧托一世之子)之封,來到當時的巴伐利亞東部邊防區(CountoftheBavarianEasternMarch)做了伯爵。於是,在此基礎上,巴本堡家族勵精圖治,逐漸向東開拓,最終有了奧地利和施蒂利亞兩塊地盤,並最終都升級為公國。
不過,到了公元1246年,巴本堡家族的末代公爵在同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戰鬥中陣亡,留下了身後奧地利公國與施蒂利亞公國兩塊無主之地。所以說,別看當年貝拉四世同蒙古人的作戰占不到任何便宜,但是五年之後的貝拉四世,虐一虐周邊小國依然還是綽綽有餘的。
那麼到了大空位時期,眼看着周邊奧地利與施蒂利亞兩塊肥肉,波希米亞王國蠢蠢欲動。普舍美斯王朝的奧托卡二世忍不住百爪撓心,最終從那個平行四邊形的波希米亞高地上走了出來,趁德意志諸邦大亂,一舉拿下了包括奧地利與施蒂利亞在內的大片領土。不僅如此,奧托卡二世向北還一度打到了波羅的海,向南則步步為營兼并了匈牙利的部分國土,版圖到達了亞德里亞海。
最終魯道夫一世不負眾望,於公元1278年擊敗波希米亞軍隊,奧托卡二世陣亡。戰後,魯道夫一世代表德意志中央政府,收回了奧地利與施蒂利亞兩塊土地。從此以後,這兩塊土地也就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祖產,代代相傳。
這件事,就是典型的以公肥私。
不過,以公肥私的事情顯然還不止這一件。後來魯道夫一世的胃口越來越大,發動的戰爭也越來越多。向東兼并了原摩拉維亞,向西一路打到了法國,並驚動了當時的法王腓力四世。
如此雄心勃勃的魯道夫一世,卻觸動了德意志貴族們心底最脆弱的那根神經。
這樣的魯道夫一世,根本不是當初他們所設想中的那個人,恰恰相反,這樣的人根本就不受控,也並不符合德意志貴族們心中所神往的自由空間。
於是,魯道夫一世死後,繼承他王位的人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一個不相干的人,“拿騷的阿道夫伯爵”(CountAdolfofNassau)。只不過,這個拿騷的阿道夫,並沒有斗過魯道夫一世的兒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AlbertI),最終被後者所殺。
公元129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登上德意志之王寶座。
選舉制度下的民主選民們,默默接受了這個無奈的現實。
直到十年之後,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同樣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侄子所殺。
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建立王朝的第一步,就算是戛然而止。
歐版襄陽
魯道夫一世父子相繼,薪火相傳,不僅為德意志王權復興做出了巨大努力,也為哈布斯堡家族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間。尤其是到了公元14世紀後期,由於舊瑞士聯邦(OldSwissConfederacy)的崛起,哈布斯堡家族喪失了原有屬地,最終確立了以奧地利為中心的核心疆域。這樣的變遷,則更加凸顯了當年魯道夫一世父子為整個家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而且,從地緣角度上來看,奧地利這塊土地也確實是價值連城。
多瑙河走廊的最東端,就在多瑙河入海口附近,這裏同時也是當年羅馬帝國的東部疆界——麥西亞邊牆的所在地。
如果我們往多瑙河走廊的最西端看,最西端基本上算是被群山環繞的一個大盆地。盆地向西,穿越斯洛文尼亞的狹窄通道,可以到達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如果要想直接進入亞德里亞海,則必須要翻過迪納拉山脈。目光向北移動,當我們沿着多瑙河一路溯源而上,就會發現一段被波希米亞山地與西喀爾巴阡山夾在中間的山間谷地。
這個地方,堪稱連通波德平原與多瑙河走廊的咽喉要道。
想當初蒙古入寇,大軍分三路出擊,北路走波德平原,中路翻越喀爾巴阡山,南路走多瑙河走廊。北路完成任務之後再南下,就必然會經過這塊咽喉要道。
我們從宏觀上來看,維也納盆地的位置實在是驚心動魄。
這塊盆地,恰好卡在了歐洲兩大山脈——西歐的阿爾卑斯山脈與東歐的喀爾巴阡山脈之間。而且,向南跨過多瑙河,就是匈牙利王國腹地潘諾尼亞草原與匈牙利草原;向北,就是那個十分迷你的“摩拉維亞平原”,過摩拉維亞平原出奧德河河口,就是波德平原了。
如此看來的話,我們之前所說的那個“歐版三國演義”,倒真不是蓋的。如今這個摩拉維亞平原與維也納盆地組成的咽喉要道,怎麼看都像是中國版三國演義中的“天下之中”——荊州。
當時的荊州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江漢平原,一部分是北過襄陽之後的南陽盆地。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順着長江流向,南北之間的爭奪焦點,往往也有兩個。東邊就是南京,西邊就是襄陽。拿下南京,就可以拿下南方的腹地江南;而如果突破了襄陽,就可以攻佔江漢平原,進而沿長江東去,整個南方也就盡收眼底了。
所以,我們驚奇地發現,如此的地緣結構,倒是像極了東歐。
長江比作多瑙河的話,麥西亞邊牆就是南京。西邊的話,中國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恰好對應歐洲的維也納盆地與摩拉維亞平原。進一步分析,在中國古代,襄陽的城市戰略地位,就相當於歐洲維也納盆地核心——維也納。
事實上,在歐洲歷史上,維也納也的確起到了類似襄陽的作用。
前文所講的蒙古人,在蒂薩河之戰後,曾經短暫地控制了匈牙利,但當時的蒙古人往北,最遠也就是到達了維也納附近;多年之後,奧斯曼突厥人也曾經想越過維也納盆地,一舉拿下整個波德平原。但最終兩次兵臨維也納,也沒有能夠前進半步。
有了維也納盆地這塊區域,哈布斯堡王朝等於是撿到了一塊寶。從此之後,哈布斯堡王朝以維也納為核心站穩了腳跟,從而矗立在歐洲長達六百多年。
不得不說,當年哈布斯堡先祖魯道夫一世,眼光毒辣,居功至偉。
盧森堡家族
魯道夫一世父子的優秀,最終遭到了來自德意志貴族的抵制。
於是在阿爾布雷希特一世死後,德意志貴族們對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繼承權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各路諸侯為了抵消哈布斯堡家族的影響,甚至不惜讓來自法國卡佩王朝的王族,介入下一個德意志國王的競選活動。而且要說,這幫貴族看人的能力、押寶的能力,也都算是上乘。他們看中的候選人,正是來自瓦盧瓦的查理。我們知道,這個瓦盧瓦的查理,就是卡佩王朝一代英主腓力四世的親弟弟,也是後來瓦盧瓦王朝創朝太祖腓力六世的親爹。瓦盧瓦的查理本人雖然沒有稱王,但很顯然,這個人在瓦盧瓦的風水,絕對是虎踞龍盤的態勢。
只不過,各懷鬼胎的德意志諸侯們前面一頓猛操作,之後卻齊心協力,選出來一個德意志諸侯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HenryVII)。所以說,搬出卡佩王朝王室貴族,本意只是個幌子,作用是為了壓制聲名日隆的哈布斯堡家族,而並非要真的選一個法國人做德國人的國王。那麼壓制哈布斯堡家族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幌子後面站着的人,就是亨利七世了。
盧森堡家族,起家於今天的盧森堡。盧森堡這塊地方面積並不大,放在今天的歐洲也是一個妥妥的袖珍國。但這塊地方在地緣上,屬於德法之間的陸路交通要衝,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能夠以運河水路最快速度北上京津的臨清、德州。正因為如此,德意志王國後來就在盧森堡這個地方設立了一個盧森堡伯國。當時的亨利七世,就是以盧森堡伯爵(CountofLuxembourg)的身份承繼大統的。
為了壓制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諸侯們可謂是機關算盡。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他們絞盡腦汁選出來的亨利七世,依然走了之前魯道夫一世的老路。他並沒有成為德意志諸邦心目中的完美傀儡,反而在上任后不久,就開始為自己的家族拓展地盤。這一段掌故,我們在前文也曾經講到過,亨利七世為自己的寶貝兒子“瞎子約翰”選定了一門好親事,強娶了波希米亞王國末代國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妹伊麗莎白(ElizabethofBohemia)。此後,瞎子約翰順利地繼承了波希米亞國王的頭銜。
那麼如此一來,波希米亞王國普舍美斯王朝就算是壽終正寢,而波希米亞王國也就正式成為了盧森堡家族的家族產業。就像當時為哈布斯堡家族奪取奧地利以及施蒂利亞的魯道夫一世一樣,以波希米亞為根據地,後來盧森堡家族也就成了叱吒風雲一個多世紀的德意志強藩。盧森堡家族入主波希米亞這件事也意味着,波希米亞人為波希米亞王、“波人治波”的好時光悄悄遠去,斯拉夫人迎來了德意志貴族掌權的新時代。那麼也正因為如此,波希米亞王國也就形成了德意志貴族+斯拉夫中下層的特殊二元政治生態。
所以,我們再回頭看當年德意志貴族對於哈布斯堡家族的抵制,確實有點想當然了。
德意志貴族們打得一手好算盤,第一是不許德意志國王坐大,最好是能做一個聽話的傀儡;第二是不許國王對德意志的王權統一有非分之想,最好是一直能夠保持來之不易的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民主自由局面;第三是不許國王帶領德意志人發家致富,不準整合德意志諸邦勢力,不準覬覦南方的教皇國和意大利王國,更不準對當年腓特烈二世的西西里王國有領土主張。
德意志國王在沒有上台之前,就規定了如此之多的緊箍咒。人家千辛萬苦拿到的德意志鐵王座,雖然不怎麼值錢了,但總要做點什麼吧?嘴上雖說是傀儡不假,但不能真把人家當成紙糊的吧?
所以,德意志貴族們打倒了一個哈布斯堡王朝,順手又扶植了一個盧森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殺掉了波希米亞國王,拿下了奧地利與施蒂利亞,好在沒有滅掉斯拉夫人的普舍美斯王朝。但盧森堡王朝一出手,就直接讓人家普舍美斯王朝進入波希米亞人民博物館了。兩家乾的事,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些許的區別就是盧森堡王朝搞的是“巧取”,哈布斯堡王朝搞的是“豪奪”。
如此而已。
正因為雙方都是揣着明白裝糊塗,互相之間也心有芥蒂,如此一來,盧森堡王朝對哈布斯堡王朝更是嚴防死守。德意志國王的權力固然越來越弱化,雖然他沒啥權力,但他也不能讓競爭對手有權力。
盧森堡家族此後的登峰造極之作,就是涉及選帝侯資格的《金璽詔書》頒佈。
這件事我們前文也曾提到過,那就是公元1356年,盧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瞎子約翰的兒子)頒佈《金璽詔書》。《金璽詔書》以立法的形式,約定了法律程序意義上的德意志國王推選流程,以及候選人資源池。與此同時,詔書的頒佈說明,德意志諸侯分裂勢力得到巔峰,王權以官方的形式被限定在了小小的牢籠之中。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意味着,自薩利安王朝至今,數次的教權與王權的爭鬥告一段落。德意志人自己選擇自己的國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教權雖然對王權的控制再也沒有那麼明顯,但王權本來就已經聊勝於無,越來越像一個擺設。反過來講的話也成立,教權對於王權以下的大小貴族們的控制,則更加無孔不入了。
更加驚心動魄的是,《金璽詔書》中所約定的七大選帝侯,包括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維滕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選帝侯以及波希米亞國王。
其中,唯獨少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這事,確實是盧森堡家族的刻意為之,目的就是不讓哈布斯堡家族有出頭之日。
哈布斯堡家族的眼睛顯然是雪亮的。而且這種雪亮是一貫的,是絕對揉不得沙子的。
翁婿之爭
查理四世長袖善舞,他的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女婿坐不住了。
查理四世的女婿叫作魯道夫四世(RudolfIV),是魯道夫一世的曾孫,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正宗接班人。魯道夫四世於《金璽詔書》頒佈的第二年,迎娶了查理四世的女兒嘉芙蓮(CatherineofLuxembourg)。轉過年來的公元1358年,魯道夫四世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頭人。
魯道夫四世這輩子,都在跟自己的老丈人較勁。
首先就是《金璽詔書》這檔子事。
既然詔書的頒佈木已成舟,哈布斯堡家族沒法力挽狂瀾,況且詔書頒佈的時候魯道夫四世還並非哈布斯堡家族枱面上說了算的那個人。這點遺憾,就只能是事後補救了。於是,魯道夫四世即位之後,迅速炮製並公開了一個被稱為“大特權”(PrivilegiumMaius)的官方文件。這個文件聲稱,紅鬍子腓特烈在位期間,曾經給予了奧地利公國以“大公國”(Archduchy)的地位,而不是“公國”(Duchy)。如此“大公國”,在地位上應該等同於選帝侯,並且擁有在大公國內長子繼承世襲罔替的獨特權力。
只不過,老丈人查理四世代表盧森堡家族嚴詞拒絕承認這份文件,並且駁斥魯道夫四世的文件是偽造的,也是並沒有法律效力的。然而,這份文件在當時所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為後來哈布斯堡王朝重新上位,奠定了理論基礎。
不僅有大特權的爭論,魯道夫四世還矢志於給老丈人找不痛快。
比如當時的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在布拉格建立了中歐第一所大學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UniversityofPrague),也就是今天捷克聞名遐邇的布拉格大學的前身;女婿魯道夫四世迅速反應,在維也納也建立了一個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ofVienna),而這個維也納大學,到今天也成了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又比如查理四世在布拉格新建了聖維特大教堂(St.VitusCathedral),而國民好女婿魯道夫四世針鋒相對,馬上在維也納開始擴建聖史蒂芬大教堂(St.Stephen'sCathedral)。並且順手,還提升了維也納教區的地位。
不得不說,當年的這對翁婿之爭雖然並沒有大起刀兵,但卻無意中造就了後來享譽全球的一對中歐城市姐妹花——布拉格與維也納。這就是這對翁婿,為後人所留下的最大財富。
魯道夫四世,最終只活了二十六歲,但他留下的故事卻依然為人傳頌。
雖然在多年之後,我們重新再來鑒定“大特權”這份文件的時候,依然會得出一個“純屬偽造”的結論,但魯道夫四世的努力是為他背後的整個家族所銘記的。魯道夫四世後來被歐版謚號贈了一個“奠基者”(TheFounder)的名頭。
這種褒獎,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魯道夫四世應得的。
胡斯戰爭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盧森堡王朝的末世。末代君主是查理四世的兒子,他的名字叫作西吉斯蒙德(SigismundofLuxembourg)。
要說這個西吉斯蒙德,怎麼看都不像是有亡國之相。
恰恰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講,西吉斯蒙德還算是一位文治武功的君主。
西吉斯蒙德年輕時候,就曾經鞍馬勞頓來到對奧斯曼突厥人的作戰一線,參與過“尼科堡戰役”。戰役雖然打輸了,但西吉斯蒙德在波希米亞以及整個德意志的名氣卻越來越大。他後來又重新組織了一個叫作“龍騎士團”(OrderoftheDragon)的聖戰組織,專門用來應對奧斯曼突厥異教徒對自己江山社稷的巨大威脅。
不僅如此,作為盧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亞王國祖產的繼承者,西吉斯蒙德並沒有滿足於困守小小一塊波希米亞高地,他在位期間,甚至全盤拿下了匈牙利王國。
我們前文曾經講過,匈牙利王國到了公元1301年的時候,阿帕德王朝絕嗣。此後就進入一個外國君主兼任匈牙利國王的困窘局面。阿帕德王朝之後是短暫的波希米亞普舍美斯王朝,再之後是來自德意志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再之後,匈牙利的馬扎爾人終於抱到了一個如假包換的大粗腿。那就是來自法國卡佩王朝的安茹家族(1)。請注意,這個安茹家族也是以屬地命名,跟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前身安茹家族,只是出身於同一個封地,而並非同一個家族。
安茹家族在匈牙利家族建立安茹王朝,統治了八十多年,就遇到了盧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西吉斯蒙德惦記安茹家族手中的匈牙利王國和克羅地亞王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因此早早地就同安茹家族的公主瑪麗(MaryofHungary)訂婚了。西吉斯蒙德的老岳父拉約什一世(LouisI)死後無嗣,匈牙利的錦繡江山傳給了瑪麗。
瑪麗也就成了匈牙利王國安茹王朝的末代女王。
於是順理成章地,瑪麗的老公西吉斯蒙德後來就繼承了匈牙利王國。
所以,西吉斯蒙德麾下的盧森堡家族,已經遠遠超過了原波希米亞王國的領地,從而擴展到了喀爾巴阡山和亞德里亞海。只不過,西吉斯蒙德在位期間,最讓他殫精竭慮的事情並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
話說自從大空位時代以來,一直到盧森堡王朝,德意志諸邦的宗教壓迫一天甚似一天。貴族在金字塔頂端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底層老百姓的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中世紀的歐洲人普遍還認為末日審判馬上就要到來,因此需要在末日審判來臨之前洗清自己的“原罪”,以全新的形象來迎接彌賽亞的下凡。因此,上天堂這事時間緊任務急,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老百姓要想走捷徑就只能買贖罪券。當然要想不買的話也容易,去戰火紛飛的耶路撒冷朝聖,也是捷徑之一。再不濟,就是就近到羅馬,直接捐錢給羅馬教廷。
德意志諸邦的其他區域也就算了,最倒霉的要數波希米亞。我們知道,在德意志王國都是盧森堡王朝掌權的情況下,波希米亞的盧森堡家族變得更加強勢。為了鞏固德意志貴族在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中的合法統治,盧森堡家族鼓勵大量德意志貴族和教士進入波希米亞。這些人搖身一變,就掌握了大量的耕地與地產。再之後,德意志騎士來了,德意志農民也來了。各種矛盾激化,受傷害最深的還是普通波希米亞斯拉夫老百姓。
因此,如果說德意志諸邦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話,波希米亞老百姓的水更深、火更熱。矛盾激化的結果,就必然產生反抗,反抗的突破口,就選在了天主教會改革上。
當時站出來振臂一呼的人,恰好就是來自天主教“體制內”的胡斯(JanHus)。
中世紀的波希米亞,教會大部分高級成員都是德意志人,胡斯算是鳳毛麟角的波希米亞本地人。胡斯的理論經過了深思熟慮,他認為教會掌握大量財產是社會矛盾尖銳的萬惡之源。只有沒收教會財產,解救被教會奴役的勞苦大眾,大家才會有活路。胡斯並不是一般的教會僧侶,他擁有十分強大的內心世界,並且還曾擔任布拉格查理大學的校長。胡斯的所有思想,都以書籍為載體,被波希米亞人爭相傳抄。關鍵是,胡斯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斯拉夫人,他能夠熟練地運用波希米亞本地語言,對那些不能夠讀書的普通波希米亞老百姓進行度化。
所以,胡斯的思想不僅暗合了當時的社會思潮,而且還能夠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以最大的能量在波希米亞進行傳播。胡斯的活動,最終引起了羅馬教廷的警覺,而這種披着宗教改革外衣的波希米亞早期民族主義的抬頭,也惹怒了當地的德意志貴族。
公元1411年,羅馬教廷將胡斯開除教籍。
公元1415年,胡斯在德意志王國的康斯坦茨(Konstanz)被施以火刑。
胡斯被處以火刑,徹底點燃了波希米亞斯拉夫人心中的怒火。同時,胡斯被開除教籍的這一年,恰好就是西吉斯蒙德當選德意志國王的同一年。剛剛新官上任的西吉斯蒙德馬上對緊張局勢進行了彈壓與疏導,但維穩的效果並不明顯。反而是在公元1419年這一年,發生了布拉格暴民將包括市長在內的七名市政官員扔出窗外,導致七人摔死的市民騷亂。這件事情被稱為“第一次擲出窗外事件”(FirstDefenestrationofPrague)。
隨即,一場燎原式的大起義於1419年爆發。
這場戰爭因胡斯而起,因此被稱為“胡斯戰爭”(HussiteWars)。
半個月之後,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的同父異母哥哥瓦茨拉夫四世(WenceslausIV)驚懼而死。西吉斯蒙德火線兼任了波希米亞國王職務,並且利用自己德意志國王兼波希米亞國王的雙重身份,對胡斯起義進行鎮壓。所以說,某種意義上講,西吉斯蒙德也算是時運不濟,上任就遇到胡斯出事,而擲出窗外事件爆發則索性把他徹底拖下了水。
因為胡斯戰爭的規模,估計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料到。
在胡斯戰爭之前,百年戰爭中的法蘭西和英格蘭,曾經因為戰爭的創傷,在公元14世紀先後爆發過農民起義。但無論哪個起義,都無法與胡斯戰爭的規模相提並論。
胡斯戰爭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434年,其間大部分的主流中世紀德意志邦國都被牽扯其中。而在胡斯起義軍一側,他們則得到了來自波蘭和立陶宛的幫助。
戰爭的十幾年間,西吉斯蒙德作為德意志一方的主要領導人,可謂焦頭爛額。並且胡斯戰爭不僅在波希米亞一地打得熱鬧,甚至一度戰火還燒到了匈牙利。
西吉斯蒙德無奈,只好向自己的近鄰,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求助。
哈布斯堡家族的帶頭大哥,當時是阿爾布雷希特二世(AlbertII)。既然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分上,幫自己的德意志兄弟出頭,也算是水到渠成。然而,同盧森堡家族這幾十年的恩恩怨怨,讓哈布斯堡家族變得十分精明。既然鄰居有難,可以雪中送炭,當然也可以是狠敲一筆竹杠的絕佳時刻。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沒有放棄這個天賜良機,他提出了要迎娶西吉斯蒙德女兒——盧森堡的伊麗莎白(ElizabethofLuxembourg)。
這個事如果怨,也只能怨當年西吉斯蒙德的貪得無厭。
本來迎娶安茹家族的瑪麗,是為了得到匈牙利。然而把她娶來了之後,反而把盧森堡家的生娃風水也攪亂掉了。西吉斯蒙德和瑪麗生不出男娃,後來又娶了一房媳婦,依然生不出。
最後,西吉斯蒙德只能是把江山社稷的繼承權給了自己的掌上明珠伊麗莎白。如此一來,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這個竹杠,就恰好敲到了西吉斯蒙德的七寸上。這個竹杠,可謂是敲得山響。
公元1437年,同胡斯戰爭一起折騰了半輩子的西吉斯蒙德,在胡斯戰爭結束后第三年駕崩。德意志國王的新人選,就是阿爾布雷希特二世。
風水輪流轉。
西吉斯蒙德費盡心思娶了拉約什一世的女兒,得到了匈牙利王國。只是沒有想到辛辛苦苦幾十年,老江湖卻為哈布斯堡家族做了嫁衣裳。到頭來盧森堡家的伊麗莎白嫁給了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整個波希米亞王國和匈牙利王國,都成了價值連城的陪嫁嫁妝。我們不妨再回頭想一想,當年的盧森堡家族,不正是通過和另外一個伊麗莎白(ElizabethofBohemia)聯姻,從而一舉拿下的波希米亞嗎?
盧森堡家族,興於伊麗莎白,亡於伊麗莎白。
所以,伊麗莎白女王,才是盧森堡家族的命中剋星。
盧森堡家族遠去了,接棒的哈布斯堡家族又重新走到了歷史台前。
王朝恆久遠
公元1437年,哈布斯堡家族重新攀上了德意志國王的寶座。
而且令人艷羨的是,此時此刻的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坐擁奧地利大公國、匈牙利王國、波希米亞王國三大領地,整個東歐連成一片,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基本盤。(2)並且從此時開始之後的近五百年時間裏,哈布斯堡家族幾乎把持了德意志王國的王冠,其中只有三年時間旁落。
要知道,此前的盧森堡家族雖然致力於排除哈布斯堡家族,但也並沒有徹底壟斷王位。基本上,盧森堡家族的統治,算是和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所共享。因此,給波希米亞的盧森堡家族一個“盧森堡王朝”的尊號,有點算是人為拔高了。盧森堡家族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對德意志王位的把持,則是幾乎做到了沒有他人染指。
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童叟無欺的哈布斯堡王朝。
正因為所經歷的年代綿長,所以關於哈布斯堡王朝的故事,我們後文還會多次涉及。關於一個家族名號的傳奇,仍將繼續。
(1)安茹家族:CapetianHouseofAnjou,也就是卡佩家族在安茹的分支。
(2)作者註:前文說過,匈牙利王國在二十年後,又重新交給了匈雅提將軍的兒子馬加什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