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十一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二章涵養: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

一個大格局的父母,凡事定能以大局為重,遇事不驚慌失措,

不小題大做,不計較雞毛蒜皮,不糾結於他人過失……這樣的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孩子在潛移默化下也定能保持心平氣和,這是一種廣度的涵養,這樣的孩子運氣永遠不會太差,未來的路也一定越走越寬。

一怒之下踩石頭,只會痛着腳指頭

當父母無緣無故對你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你的時候,你心裏會如何想?

當戴安娜6歲的時候,她心裏想的是:希望媽媽早點死掉。

或許很多父母覺得非常震驚,一個小女孩怎麼會有如此可怕的想法。其實,如果我們了解了戴安娜的故事,或許就不會如此想了。在戴安娜的眼中,媽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人,脾氣非常暴躁,情緒隨時都會失控,動不動就會責罵甚至是打她和姐姐。而每當這個時候,戴安娜不是躲在桌子底下就是藏在卧室的角落裏,心裏希望媽媽早點死掉。

也許你會覺得,可能是戴安娜和姐姐太調皮了,媽媽忍無可忍才會沖她們發火。可事實上,姐妹兩人非常乖巧和聰明,很少做出過分的事情來。而且,不管姐妹兩人做得多好、多優秀,媽媽永遠都會找到新的理由來責罵她們,動不動就會向她們發泄自己的怒火。

慢慢地,戴安娜開始想:“是不是我是多餘的?”“是不是我真的非常糟糕?”“是不是我從一出生,發出第一聲啼哭就是一個錯誤,就讓媽媽感到失望和生氣?”於是,她開始逃避,開始避免與媽媽接觸。不管媽媽提出的要求有多麼過分,她都會盡量去做,去努力,因為她知道只有這樣自己才能躲避媽媽的怒火和責罵。可即便是這樣,媽媽的責罵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慢慢地,戴安娜長大了,為了逃避媽媽,她在17歲的時候就和交往了3

涵個月的男友結了婚,搬到了英國生活。因為她覺得這裏沒有媽媽,沒有責罵,沒有怒火,更沒有壓抑的生活。可是,她錯了,丈夫也是一個暴躁的人,時常挑剔她、責罵她。這時,戴安娜再次選擇了逃避,躲進了自己的“殼子”中,盡量順從、逃避丈夫,盡量避免與他發生衝突。就這樣,她的婚姻只持續了5年,而這時戴安娜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個女兒一個兒子。

離婚之後的戴安娜,由於生活的各種壓力也變得和媽媽一樣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動不動就對自己的孩子發火,動不動就打罵孩子。一開始,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變化,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自己小時候寫的紙條:當我成為媽媽后,我絕對不會對孩子發火,絕對不會輕易打罵他們,責罵他們搞砸了一切。這時候,她才發現自己雖然討厭媽媽,也急於離開媽媽,可是在無形中她的性格和心理卻被印上了媽媽的印記,成了像媽媽那樣的人。

當然,故事的結尾是好的,戴安娜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也及時看醫生、調整心態,讓自己避免了媽媽的悲劇。同時,她還積極幫助媽媽,嘗試着和媽媽溝通,及時讓媽媽避免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她的孩子。漸漸地,媽媽也有了改變,脾氣不再那麼暴躁,不再動不動就發火。

戴安娜把自己和媽媽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名字叫作MOM,MANIA,andME。這個故事真的非常值得父母們思考和反思。雖然故事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展開的,但卻揭示了一個最普遍的教育問題。我們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扮演着戴安娜媽媽的角色,讓自己的孩子成了可憐的戴安娜?如果不是戴安娜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並且做出了改變,那麼她的孩子會不會又變成了另外一個媽媽?這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們常說,父母這個職業是最簡單的,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上崗,只要可以生育就可以。可是,父母這個職業卻也是最複雜和深奧的,因為你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會直接關係到他的道路是否越走越遠,他的人生是幸福

還是不幸。

如果父母能夠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自然就會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樂於傾訴自己的心事,更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自信、更溫和。可如果父母像炮仗一樣一點就着,無法控制自己的怒火,那麼就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怯懦自卑,甚至讓孩子從此變得自閉起來。還會像以前的戴安娜一樣,也變成一個容易暴躁、容易發火的人,然後將自己的悲劇傳給自己的孩子。

怒火和發脾氣對孩子的殺傷力是非常大,一位教育學家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如果父母不想傷害到孩子,那麼就盡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衝著孩子發脾氣。

事實上,很多時候,每次沖孩子發完脾氣之後,父母自己也會感到非常內疚,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於是,事後這些父母就會鄭重地告訴自己,以後決不再對孩子發火,絕不大聲喊叫,甚至做出懲罰自己的事情。但是,當孩子繼續任性胡鬧的時候,憤怒仍然會無可避免地再次襲來,自己的情緒仍然會無法控制。以至於孩子逐漸疏遠父母,加深對父母的恐懼,從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就像是一怒之下踩石頭,腳指頭也會疼痛一樣。動不動就向自己的孩子發火,不管對孩子還是父母都是一種傷害。更何況,人們不是常說,憤怒只是無能的表現,除了發泄負面的情緒,只會顯示你沒有涵養和氣度。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憤怒對於教育孩子根本沒有太大的用處。

誠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父母怒不可遏的事情肯定是存在的,父母因為孩子的頑皮搗蛋而發怒也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做出令父母抓狂的事情來。可是,不管父母想要衝孩子發火的時候,或是動手打孩子的時候,都應該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避免讓孩

涵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冷靜下來,讓自己深呼吸,真的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父母發現自己有憤怒、發火的前兆,那麼就提醒自己閉嘴,心裏數5個數字,然後深呼吸3次,等到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和孩子交談。

相信,當你做出改變,控制自己的怒火之後,孩子也會走近你,願意主動給你擁抱。

要講道理,不要大喊大叫

現代生活中,經常有父母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看到孩子頑皮或是犯錯誤的時候,動不動就大聲呵斥孩子,對着孩子大喊大叫。比如,當孩子穿着鞋子踩在沙發上時,父母便會大吼大叫地訓斥道:“你給我下來!不許穿鞋踩沙發!”當孩子因為想要超市中的玩具而耍賴皮時,父母往往會忍無可忍地大聲命令:“不許哭!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我們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是故意對孩子大喊大叫,都不是故意想要傷害孩子,只是一時的情緒失控才如此。可遺憾的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喊大叫已經成為新的一種體罰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基於體罰對於孩子身體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傷害,很多父母決定不再體罰孩子,或是不再打孩子。當孩子淘氣或是犯錯的時候,他們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就採取了大喊大叫的方式,訓斥和制止的孩子的犯錯。他們或許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聽從自己的管教,樹立自己的威信,還避免了體罰孩子的不良影響。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大聲地呵斥也是一種變相的體罰。

有些父母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會採取溫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會選擇講道理、勸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可一旦說一次不聽,再說一次還不聽,父母的情緒就會失控,失去了講道理的耐心,而對孩子發火,甚至是大吼大叫。

涵也就是說,雖然一些父母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的體罰打罵孩子,卻讓大喊大叫成了新的體罰方式。這不僅給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都帶來極大的危害,還破壞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的心與父母越來越疏遠。我們相信,這些都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但是這樣的事例卻每天都發生着。

一天,王聰正在院子裏踢球,不小心將家裏的玻璃踢碎了。他立即向媽媽承認錯誤,原本以為媽媽會原諒自己。可誰知,媽媽異常憤怒地大聲罵道:“早就說了,不要在院子裏踢球!你就是不聽!下次再看到你在院子裏踢球,看我怎麼揍你!”

原本,王聰已經向媽媽道歉了,可還是被媽媽大聲訓斥了。他感到非常委屈,覺得媽媽太不講道理了。從那之後,不管媽媽說了什麼,他都不往心裏去了。每當媽媽大喊大叫地教育他,不准他這麼做不許他那麼做的時候,他都在心裏說:“你儘管大聲罵吧!反正我就是壞孩子,我不會聽你話的!”就這樣,王聰和媽媽的關係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媽媽越大聲訓斥他,他就越叛逆,而他越淘氣搗亂,媽媽就越無法控制情緒,忍不住對他大喊大叫。

其實,王聰本來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及時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如果媽媽用心平氣和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只是點撥一下孩子不要在院子裏踢球,那麼問題就會得到完滿的解決,相信王聰之後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可是,媽媽卻採用了相反的、錯誤的方式,不顧孩子的認錯態度,一味地對孩子大喊大叫,使得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喊大叫是很多父母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遺憾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似乎沒有太大的效果,只是大人們負面情緒的發泄。因為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也許會如你所願地被嚇住,聽你的話改正自己的錯誤。但是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了。當你喊叫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神遊太虛”,根本沒有在聽你講話;或許他正在想“剛才我做的事情很有趣,趁着媽媽不注意,我可以再做一次”;或許他還會想“媽

媽就知道大吼大叫,看她的頭髮都凌亂了,好像頭頂在冒火一樣”。試問,這樣的喊叫,除了讓自己情緒失控,還有什麼作用?

或許有些父母認為,大喊大叫對於小一些的孩子還是管用的,因為他們通常不像大孩子那樣有自己的主意。但是父母想錯了,這樣的方式對幾歲的孩子同樣沒有效果。大喊大叫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同時,當父母因為生氣而大聲訓斥孩子的時候,孩子的精神就會變得緊張起來,大腦就會自動進去逃生機制,使他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這時,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如何逃過一劫,如何避免被媽媽懲罰,根本聽不進去你的話。那麼,你即便是聲音再大也是白費了。

當然,父母還應該注意,大聲喊叫還有另外一個後遺症。因為孩子是非常善於模仿的,你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時常大聲吼他,那麼他也會養成這樣的壞習慣,時不時大聲吼自己的朋友、同學。而孩子一旦脾氣不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後的生活和學習就會遇到很多障礙,沒有好人緣,甚至交不到好朋友。

所以,不管到什麼時候,作為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講道理。因為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和溝通方式,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不僅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道理,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更知道為什麼父母會禁止自己這樣做。同時,只有不吼不叫的教育,孩子才能主動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父母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孩子的問題,從而贏得他的信任和尊重。

更關鍵的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培養良好的涵養。如此,孩子之後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涵接納孩子的情緒,比什麼都重要

絕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會告知孩子,受到了表揚不要驕傲,受了批評也不要沮喪,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更不要亂髮脾氣。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情緒是由內心而發的,做得好就會興奮,受到了批評就會難受,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就會生氣、鬱悶,而生氣了自然也想要發發脾氣。

況且孩子只是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也是在所難免的。這情緒包括了正面的喜悅、快樂、幸福;當然也包括了負面的驕傲、自滿、沮喪、憤怒,等等。身為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不是以平常心接受,反而採取了壓制的手段,或是感到煩躁不已,顯然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父母們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難道我們大人就沒有情緒嗎?難道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嗎?當我們遇到讚揚的時候,就不會驕傲、心生得意嗎?當我們受到批評的時候,就不會沮喪難過嗎?在生活中,我們就很少憤怒和發脾氣嗎?

事實上,很多父母都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為什麼要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誠然,負面情緒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東西。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可能做出一些不冷靜的事情,甚至是錯誤的決定。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十幾歲的孩子,都有着些許的叛逆思想,容易滋生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

因為心智的不成熟而無法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但是,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並不是否定它,要求孩子壓抑自己。這隻會讓孩子更加煩躁,甚至會否定自己,做出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的事情來。父母首先應該告訴自己,任何情緒都是孩子真實感受的體現,是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應,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情緒,別把它想得太嚴重,而不是急着指責孩子、糾正孩子。如此,才能逐漸地幫助孩子正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負面情緒始終圍繞着自己。

事實上,很少有父母教會孩子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也很少有父母嘗試着接納孩子的情緒。正因為如此,當父母真正地接受了孩子的情緒,理解和認可了孩子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時候,父母才能夠讓孩子徹底打開自己的心扉,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想法和建議。而父母越是坦然地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那麼孩子就越容易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就越能夠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變得樂觀向上。

當然,接受孩子的情緒,並不是說要溺愛和縱容孩子,並不意味着縱容孩子無理取鬧、肆意發泄。當孩子因為不高興而摔東西的時候,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和接受孩子本身的情緒,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高興”,然後再詢問他為什麼不高興,傾聽他內心的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巧妙地幫助孩子釋放情緒,解決問題。最後要讓他明白,摔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他可以選擇其他合適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此一來,孩子才不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旋渦之中。

一位名人小時候脾氣非常不好,每當發起脾氣來就像火山爆發一樣,亂摔東西,不管不顧。小朋友都遠遠地躲着他,生怕被他的壞脾氣招惹上。其實,他也知道自己脾氣不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父母看到這個情況,於是想到了一個方法: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就釘一顆釘子在木板上。第一天,他就釘下了8顆釘子,很快整塊木

涵板就快釘滿了。於是,他有意識地控制自己。這時他發現,控制自己的情緒好像比釘下那些釘子還要容易些。之後,他發脾氣的次數一天比一天少。

看到這個情況,父母又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拔出一顆釘子。一段時間后,他把所有的釘子都拔了出來。之後父母拿着那塊滿是釘子孔的木板,對他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要知道,亂髮脾氣就像這些釘子也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儘管你承認了錯誤,也會給別人留下傷疤。”

至此,他才明白父母的苦心,之後始終堅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亂髮脾氣。而他的人緣也越來越好。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然要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不僅是孩子自身意志發展的標誌,也是孩子日後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如果一個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很差,那麼他就會表現得任性、衝動,將來對於人生髮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錯的不是情緒本身,也不是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的行為,而是父母對待情緒的態度。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就是他內心想法傳遞的信號。如果父母一味地讓孩子壓抑自己,使其情緒表達不出來,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並沒有太大的好處。因為一個人的情緒就像是壓力鍋中的蒸汽,發散不出來就會不停地堆積、堆積,直到最後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會爆炸。所以,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巧妙地為孩子的情緒降降溫,讓負面情緒發泄出來,進一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接受孩子的情緒,用自己的愛和理解來感受他的情緒,然後加以正確的引導。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不僅給了孩子一個釋放情緒的窗口,更在親子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橋樑,讓孩子的心更加明媚快樂起來。

永遠不要取笑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父母喜歡以逗弄孩子為樂。孩子高高興興地唱歌,父母卻哈哈大笑地說唱得太難聽,就像是鴨子叫一樣;孩子比較活潑,喜歡蹦蹦跳跳的,父母則取笑孩子像猴子一樣。

事實上,當父母取笑孩子唱歌像鴨子,或是行為像猴子,從而導致孩子自尊心受損、心靈受到傷害的時候,父母就笑不出來了。當孩子因為父母的取笑而產生敵對情緒,或是憎恨父母的時候,父母就更笑不出來了。而且,這並沒有什麼好笑的。孩子所有的表現都是天性使然,他們高興所以會唱歌,他們天真活潑所以會蹦蹦跳跳。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取笑他們,那麼孩子就會形成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是不是很糟糕?爸爸媽媽是不是覺得我很可笑?當他們自己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就會失去了信心。

同時,對於孩子來說,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不喜歡別人議論和評價自己。父母的取笑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表現出強烈的叛逆情緒,“叫我向東我偏向西”,還會影響到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等孩子到了十五六歲時,獨立性與自主性已經完全成熟,這個時候,他們對自尊的追求也達到“頂峰”,從而更加無法接受父

涵母對自己的取笑。即便這份取笑是善意的,是無心的。

十幾歲的然然非常喜歡唱歌,平時高興的時候總要哼唱幾句,自從網絡上唱吧、K歌等APP火了之後,他就好像是找到了展現自我的舞台,總是將自己的得意作品傳到網絡上,希望更多人肯定自己的歌聲。

一天,他上傳了一首李榮浩的《李白》,短短十幾個小時,就受到了很多好評,這令然然非常高興。吃完晚飯之後,他回到了自己屋子裏,高興地哼唱着這首歌曲,心情非常舒暢。這時候,爸爸敲門進來,找他有事情說。聽到孩子正在唱歌,不自覺地說了句:“這都唱得什麼啊!我一句都沒有聽懂,不知道你每天都唱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然然反駁說:“這是李榮浩的《李白》,現在很流行的。我上傳了自己唱的到網絡上,還受到很多好評呢!”

誰知爸爸笑着說:“你唱得還好聽?我怎麼覺得越聽越像鴨子叫呢!”

然然一聽愣住了,心想:我唱歌還好吧,要不怎麼那麼多人給我好評!可爸爸為什麼非要說我像鴨子叫呢?難道我唱得真的很難聽?然然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覺得爸爸完全就不懂自己,更不尊重自己。因為這件事情,然然在爸爸面前再也沒有唱過歌,和爸爸的距離也逐漸疏遠。

很顯然,爸爸的取笑讓孩子接受不了,深深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我們都知道,爸爸是愛孩子的,也許並不是真的覺得孩子唱歌不好聽,這只是一句玩笑話罷了。可就是這言不由衷的話讓孩子受到了傷害,也讓孩子的心裏產生了隔閡。

還有些父母總是習慣把諷刺挖苦的話掛在嘴邊,不管時間和場合地諷刺孩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還能做什麼啊!”或許父母的諷刺都是無心的,或許父母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孩子進步。可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正是這樣無心的行為,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刺痛了孩子脆弱而

敏感的內心。

取笑是一把刺向孩子的鋒利的劍,讓孩子失去了自信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傷,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一位美國教育家曾這樣說過:“永遠也不要取笑孩子,因為沒有什麼比取笑更能讓一個孩子變得無禮、粗暴、心理扭曲了。”

身為父母,我們都愛孩子,可就是無意間因為教育方式的不當而傷害了孩子。所以,身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主,在任何時候都以平和、友善的方式來和孩子交流,不要用取笑和諷刺的口吻對孩子說話。同樣的意思,用取笑和諷刺的口吻,與用鼓勵和平和的方式來表達,效果完全不一樣。你的取笑和諷刺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只會讓孩子感到無地自容。既然我們是愛孩子的,為什麼又非要用這種錯誤的方式呢?

更何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大人都反感別人的取笑和諷刺,又為什麼非要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當孩子因為天真的本性而做出讓人忍俊不禁的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要失聲大笑;當孩子因為高興而高歌或是手舞足蹈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取笑他們像鴨子、像猩猩;更為重要的是,當孩子某件事情做得不那麼好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想要激勵孩子,而把諷刺挖苦的話掛在嘴邊。因為這隻會傷害到孩子。

父母應該學會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隨意取笑他們,這不僅是對自己孩子的一份尊重,更是良好涵養的一種體現。當然,也只有父母給予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從心裏更願意接近父母,更尊重父母。

同時,面對別人對自己孩子的戲弄和取笑,父母也應該理直氣壯地拒絕——對不起,請尊重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不要怕丟

涵面子,不要怕得罪人,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更應該看重孩子。不是嗎?

用鼓勵和安慰來替代取笑和諷刺吧!換個態度、換個說話方式,你將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你的孩子將更自信地面對成長和未來!

在別人面前挨罵,孩子也覺得很丟臉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作“堂前教子,枕邊訓妻”。這句話出自《朱子家訓》,意思是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在人前,這樣孩子知道了羞恥,就會儘快改正錯誤不再犯。而對於妻子,應該顧慮妻子的顏面,不能在人前教育妻子,這樣才能使得妻子改正錯誤,夫妻之間的感情更加和睦。

事實上,很多父母好像都沿襲並認同這一教育方式,喜歡在別人面前教訓自己的孩子。碰到朋友的時候,當面數落自己的孩子,“你看看這個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現在成績總是排在後幾名,你說愁人不愁人”;或是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不管是在公眾場合,也不管有多少人在場,開口就教訓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又把衣服弄髒了,就不該帶你出來玩”“別人都好好在玩,你為什麼總是犯錯誤”……

大多時候,父母因為孩子的不聽話,不分場合就一頓教訓。或許有些父母是無意的,只是當時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或許有些父母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正常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接受教訓,下次才不敢再造次。

殊不知,當眾教訓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長記性,還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也是最錯誤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即便是做了再糟糕的錯事需要教訓,也應該分清時間和場合。因為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自尊心又是非常強烈的。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尊心

涵會越來越強。如果父母當眾教訓或是責罵孩子,很容易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傷,並且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同時,這樣的教育還可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糟糕,日後在公共場合表現得更加粗魯、粗暴無禮,甚至是故意地目無尊長。

要知道,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法有千千萬,可重建自尊的過程卻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父母在別人面前教訓孩子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尊,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起來。真的這樣了,父母再想要重建孩子的自尊,那麼就比登天還難了。

李磊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學習比較優秀,平時喜歡唱歌,人緣也非常好。學校社團組織了一個歌唱比賽,李磊積极參与並獲得了合唱團主唱的位置。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磊每天放學之後都會到社團排練。不過,一天幾個同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了點小摩擦。平時比較斯文的李磊不知道為什麼把一個同學的鼻子打流血了。

爸爸接到老師的電話之後,立即趕到了老師辦公室,看到這個同學鼻子堵着紙團,還流血不止,立即就賠禮道歉。雖然對方家長的態度還比較客氣,同學也表示雙方都有錯,但是李磊爸爸還是非常生氣。他當著老師、同學和其他家長的面,大聲罵道:“你真是出息了!這麼大就學會打人了!你這麼厲害怎麼不到其他地方顯顯身手!”

李磊本來已經承認了錯誤,可聽到爸爸的話就不服氣地頂了句嘴:“又不是全怨我!他也有錯啊!”

爸爸這下更怒了,要不是別人拉着,甚至還要打孩子一頓。“我給你提供最好的條件,是讓你好好學習的,不是為了讓你打架的。你小小年紀還學會打人了,真是丟人現眼!”事後,儘管李磊跟着爸爸回了家,可內心卻受到了傷害。他覺得爸爸可以批評自己,也可以罵自己,但是不能在那麼多人面前教訓自己。“我已經沒有尊嚴了,在同學和老師面前丟盡了臉面。我還怎麼

面對他們呢?”從那之後,李磊不再是一個乖孩子,越來越叛逆。

就如同英國作家洛克說過:“對兒童進行批評時,要在私下裏執行;對兒童的讚揚,則應當著眾人的面進行。兒童受到讚揚后,經過大家的一番傳播,意義會很大,他會以之為驕傲和目標,並在以後的歲月里更加努力去獲得更大的讚揚。而當眾宣佈他的過失,會使他無地自容,會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也就是說,自尊是一個人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一旦孩子失去了自尊,那麼就會肆無忌憚了。他的品德會瓦解,他的行為會變本加厲。一些人之所以變成了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就是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自尊,已經不再在乎別人的眼光。所以,如果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那麼就必須避免當眾教訓孩子。

事實上,在一些人的觀念中,父母是絕不能在外人面前訓斥孩子的,即便是孩子所犯的錯誤讓父母非常難堪,錯誤非常大,父母也不會輕易在外人面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為他們明確地知道,這樣的行為會使孩子的心裏受到嚴重傷害,會不利於他們的成長。而在他們的心裏,與孩子的心理健康相比,這些錯誤都是不重要的。所以,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避免在別人面前或是公眾場合教訓自己的孩子。即便孩子做了再糟糕的事情需要教訓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

或許有父母要說,難道孩子做得非常過分,也當看不見嗎?不,我們並不是這個意思。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給予制止,適當地給予警告,但是並不是當眾責罵和批評。父母可以把孩子叫到一旁,遠離他人的視線,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剛才的行為是錯誤,必須停止這樣的行為。因為現在有外人在,我不會教訓你,但是到家之後,你就要接受教訓。

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不僅可以收斂,還會感謝父母顧全了他的面子。而這樣的教育方式,起到的效果要比當面的教訓更有效,更讓孩子

涵長記性。

改變“堂前教子”的思想和習慣吧!你會發現這對於孩子改錯和成長真的有很大幫助!

孩子,你要學會原諒別人的錯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從小就嬌生慣養,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因為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孩子很少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又因為不懂為別人着想,所以孩子往往在行為上表現出自私、心胸狹窄、對人不友善等特點。正是因為如此,絕大部分孩子總希望別人能夠理解、支持自己,卻很少能夠主動顧忌別人的感受,能夠包容和寬容別人。

一家研究中心曾經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對於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選擇原諒和寬容嗎?”有24%的學生表示絕不原諒或是很難原諒,29.9%的學生表示會選擇原諒,其餘的56.1%則表示可以原諒,但是絕不會忘記別人給予自己的傷害。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能夠主動原諒別人的人實在是太少了,能夠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別人的也實在是太少了。可實際上,孩子的寬容心是非常珍貴的,它能夠給孩子帶來大海一樣的胸懷,也能夠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成長經驗,並且在孩子之後的人際交往、生活事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們注意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那些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是善良、溫和、惹人喜愛的;而那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的孩子往往是自私、偏執、不易為人親近的。因此,教會孩子寬容是尤為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與小夥伴之間的關係,還可以為孩子的將來打下更好的基礎。正如美國著

涵名文學家愛默生所說的:“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

當然,孩子的寬容之心需要父母細心地培養,需要父母播下寬容的種子。只有父母有大格局,凡事懂得為別人着想,不糾結於別人的過失,孩子在潛移默化下才能學父母那樣主動寬容和原諒別人,變成一個心胸寬廣、性情溫和的人。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度假村的大廳中,一位滿懷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在安慰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顯然是受到了很大的驚嚇,哭得已經聲嘶力竭了。原來,這個小女孩是媽媽帶來的,準備參加兒童網球訓練課。可是由於當天參加活動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這位工作人員又是新來的,因為一時的疏忽,把小女孩遺漏在空曠的網球場上。小女孩獨自一人留在偏遠的網球場,找不到工作人員,也找不到媽媽,受到了很大的驚嚇,哭得稀里嘩啦的,很是可憐。好在工作人員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更嚴重的事情發生。

就在工作人員安慰小女孩的時候,女孩媽媽來了,看到自己可憐的孩子。

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媽媽,會怎麼做呢?痛罵那位不稱職的工作人員,還是直接向領導抗議?是退出網球訓練課,還是要求賠償?相信很多父母會大發雷霆吧!因為確實是工作人員的疏忽,孩子也實在太小了,並且受到了不小的驚嚇。

但是,這位媽媽的做法卻令人震驚,也令人感到敬佩。她蹲了下來,把孩子抱在懷中,輕輕地安慰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她溫柔地說:“寶貝,已經沒事了,不要害怕了!那位姐姐因為找不到你也非常緊張難過,你看她也快急哭了。而且她並不是故意的,之前她把你們照顧得也很好,是不是?”

小女孩點點頭。接着女孩媽媽說:“現在你親親那位姐姐吧,安慰她一下。

她確實也嚇壞了。”之後小女孩走到工作人員身邊,親了親她的臉頰,並學着媽媽的口吻說:“不要害怕,已經沒事了。”

可以說,故事中的母親是偉大的,因為她不僅寬容了工作人員的失誤,而且還將這種美德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告訴了孩子應該寬容。而小女孩雖然受到了驚嚇,但是在媽媽的安慰和教育下,懂得了寬容和原諒。我們相信,小女孩在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善良、友愛、寬容的人。我們也相信,這樣的孩子運氣永遠也不會差,生活也一定會幸福快樂。

而對於孩子來說,從接觸這個世界開始,就開始了漫長的學習。由於他們心智不成熟,再加上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以當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就會本能產生憤怒、還擊的行為。比如別的孩子打了他,他就會本能地反擊;別的孩子搶了他的玩具,他就會本能地以攻擊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憤怒,或是強硬地搶過來;別的人傷害了他,即便是無意的,他的內心中也會心生恨意和報復的衝動。

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好好地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當別人的傷害是無意的時候,讓孩子學會寬容,嘗試着站在別人的角度上。事實上,有時候,父母的一句話就能改變他。如果父母教導孩子寬容,那麼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自然就會多一些寬容;如果父母只會教孩子斤斤計較、睚眥必報,那麼孩子在將來也會心胸狹隘,對人不會寬容。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負,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當孩子與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們就會憤恨地教訓孩子說:“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嗎?你怎麼這麼懦弱啊?”“別人欺負你,你就要報復回去。這樣他下次就不敢欺負你了!”有些父母甚至採用了更極端的方式,時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在學校只要不挨欺負就好了。你打了別人,爸爸媽媽可以給別人賠禮道歉,但是你要是被別人打了,哭着回家的話,不僅得不到安慰,還會受到懲罰。”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吃虧、反擊別人,從不教孩子

涵忍讓、包容,就更別提教育孩子原諒和寬容別人的錯誤和過失了。

試問,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學會寬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父母要知道,教會孩子愛和寬容,可以說是父母的必修課。因為自私狹隘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沒有任何好處,會讓別人對孩子避而遠之,更會讓孩子失去美好的素質和涵養,失去健康快樂成長的機會。

教會孩子寬容,這樣他們才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子教育必讀指南(套裝共7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