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張良,字子房。城府(今安徽亳州東南)人。劉邦曾贊其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才能。
張良為韓國貴族出身。秦國滅韓后,張良用全部家財結交刺客,希冀有朝一日,為韓國復仇。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狙擊秦始皇失敗后,他就更名改姓,流落到了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張良閑時,喜歡到城外的一座橋上散步,常遇到一位舉止奇特的老人。一日,老人坐在橋頭,一不小心將鞋掉到橋下去了,張良將老人的鞋撿上來,並幫他穿上,於是老人交給他一部《太公兵法》,並對他說:“13年後,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13年後,張良跟隨劉邦路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黃石。後世稱黃石公為“圯(少,橋)上老人”,併流傳有兵書《黃石公三略》,共三卷。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率兵早於西楚霸王項羽進入咸陽,欲“止宮修舍”。劉邦的妻妹之夫樊噲諫曰:“沛公(劉邦)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侈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願急還灞上,勿留宮中。”張良也力勸劉邦接受樊噲的勸告。劉邦聽之,封閉秦朝寶庫,還軍灞上,並與江中父老約法三章。十二月中旬,項羽來到戲(今陝西臨潼東北)水,屯軍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與劉邦對峙。當時項羽有兵40萬,號稱百萬;劉邦只有兵10萬,號稱20萬,兩軍相距40里。
翌日,項羽即出兵滅劉邦。
項羽的叔父項伯曾因殺人逃至下邳,投奔張良,張良與之交為好友。聞聽此訊,項伯約張良隨之遠逃以免此難。張良說:“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走),不義。”於是,他據實告知劉邦,又約項伯來見劉邦。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盡述心聲。項伯回營勸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不如因善遇之。”
翌日晨,劉邦偕張良率百騎,來到項羽軍中謝罪。項羽疑慮解除后,即在軍營設宴招待劉邦一行人。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三次舉起玉佩,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不予理睬;於是范增起身外出,令項羽堂弟項莊去席間舞劍祝壽,藉機刺殺劉邦。項伯見狀也上前與項莊對舞,並時時護着劉邦。張良見勢不妙,趕忙離席告知樊噲。樊噲持劍盾闖到宴上,怒髮衝冠,指責項羽不義。項羽贊其勇士,賜座。一會兒,劉邦出恭(上廁所),招樊噲一同離席。在樊噲等人陪侍下,劉邦從小路回到灞上軍營,留張良在鴻門宴辭謝。
張良估計劉邦將至軍營,便回席上,借口沛公不勝酒力,向項羽奉上白璧一雙,向范增贈上玉斗一對。項羽忙問:“沛公安在?”張良答道:“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他),脫身獨去,已至軍矣。”范增得知劉邦逃脫,將玉斗當場擊碎,怒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項伯與張良對視微笑,徐徐引退。
鴻門宴后,項羽分封諸侯,將巴蜀和漢中封與劉邦。劉邦部下多以為不平,而張良卻勸劉邦隱忍以成大事:利用巴蜀物富民豐之利,暫避混亂局面,靜觀其變。劉邦聽從張良之計,入蜀后燒掉棧道以示自己並無野心,迷惑項羽;並依靠韓信,爭取英布,聯絡彭越,以圖一統天下的大業。為使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張良可謂是鞠躬儘力了。
公元前204年,劉邦於滎陽阻擊項羽。謀士酈食其讓他分封六國後裔,以解燃眉之急。張良趕到,勸阻道:如果現在分封六國舊王,將士們就會離您而去,各歸舊主,如此等於自取滅亡。劉邦急忙追回印綬,避免了一場災難。
第二年,韓信破齊,在酒席間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劉邦怒欲斥之,多虧張良腳下暗示。劉邦會意,轉開話題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啊!遂命張良將齊王印綬給韓信,並勸他出兵夾攻項羽,果收奇效。後來,項羽無力再戰,提出與劉邦划江為界,中分天下。張良建議他撕毀協議,趁楚兵疲乏追殺到底,終於迫使西楚霸王烏江自刎。
西漢王朝建立后,張良深知劉邦為人,只要了一個貧瘠地區做食邑,並稱病,專心地整理註釋春秋戰國以來的一百八十二家兵書,將其刪定編冊,不再出面過問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