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
孫臏,齊國人,生於阿(山東陽谷東北)鄄(山東鄄城北)之間,是孫武的後裔。原名不詳,因曾受臏刑(去掉膝蓋骨),故世人稱之為孫臏。生卒年月史無記載,主要活動於齊威王、齊宣王在位期間(公元前356~前301年)。著有《孫臏兵法》,是我國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謀略家。
孫臏青年時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后龐涓任魏國將軍,嫉妒孫臏才能,設法把孫臏騙至魏國,借故處以臏刑。孫臏身殘志堅,受辱不屈,暗自準備逃走。當齊國使臣來魏時,孫臏往見使臣,訴說自己的遭遇與見解,深為齊使所賞識,就秘密將他帶回齊國,在齊將田忌家作門客。當時齊威王常和貴族大臣們一起舉行馬車賽跑。用重金賭輸贏。孫臏見他們駕車戰馬的速度相差無幾,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進行比賽。他就向田忌建議,用上等馬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用下等馬對上等馬的方法,謀取兩勝一負的勝利。他這種符合運籌學博弈原理的方法,後人稱之為“三駟之法”,田忌因此而看出孫臏的足智多謀,就把他推薦給齊威王。威王通過與孫臏談論兵法,很賞識他的軍事才能,就任命他為軍師,參與戰略決策,成為齊統治集團中的重要智囊人物。孫臏一生的戰績主要是輔佐田忌,在桂陵、馬陵兩次大戰中,大敗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與“減灶誘敵”兩種戰法的範例。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率軍八萬包圍了趙都邯鄲。次年,齊威王派將軍田忌率軍八萬救趙。田忌本欲直趨趙國,孫臏勸阻他說:“解亂麻不能生拉硬扯,勸鬥毆豈能自己捲入。魏軍主力精兵盡在趙國,國內多是老弱之軍,在此情況下,應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向魏都進軍,以調動在趙魏軍回師自救,而於其歸途中與以截擊,既可解趙之圍,又可誘殲魏軍,一舉兩得。”並建議“南攻平陵(河南睢縣西)”。平陵是魏國東部平原地區的軍事重鎮,較難攻取,且有受魏軍夾擊被切斷後方聯絡的危險。孫臏對此本來也很了解。他之所以決定向平陵進攻,就是為了使龐涓產生齊將指揮無能的錯覺。田忌採納了他的建議,揮軍南進。當齊軍接進平陵時,孫臏又建議只派一部兵力佯攻平陵,並指示他們,如果遭到魏軍的夾擊,就假裝敗退下來,進一步使龐涓產生齊軍戰鬥力很差的錯覺。此外,還另派一部輕車部隊及少量步兵“西馳梁郊”,佯示襲擊大梁(河南開封),以激怒龐涓,誘其急速回救,而將主力埋伏在判定魏軍必經的桂陵(河南長垣北)附近。龐涓果然中計,盡撤邯鄲之圍,晝夜兼程南下,在桂陵遭到齊軍主力攻擊。經過在邯鄲與趙軍的長期對峙,魏軍實力已大為削弱,加以長途跋涉,已成疲憊之師,突然遭到以逸待勞的齊生力軍的截擊,倉皇應戰,終於慘敗,遭到殲滅性的打擊。
齊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魏軍攻韓,戰於南梁(河南汝州南)。韓向齊求救。次年,齊派田與孫臏率軍救韓,直趨大梁(魏國都,河南開封)。“魏將龐涓聞之,卻韓而歸。”魏惠王命太子申、龐涓率軍十萬,經宋國邊邑外黃(河南民權西北)北進迎擊。孫臏對田忌說:“魏軍素悍勇而輕齊,”正應利用其輕敵心理,“因其勢而利導之”。於是採用了示弱誘敵、設伏聚殲的方針,由齊西境廩丘(山東鄆城西北)地區進入魏境后,第一天做十萬人飯灶,第二天做五萬人飯灶,第三天只做三萬人飯灶。進至煮棗(山東荷澤西南)一帶時,知魏軍已東進至外黃,即偽示不敢與魏軍決戰而退走。龐涓進至濟陽(河南蘭考東北),得知齊軍撤退和逐日減灶的情報,向太子申說:“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即亡過半矣。”遂率輕銳,以一日走兩日路程的急行軍追擊齊軍。齊軍退至齊邊境之馬陵(山東范縣西南)時,孫臏據魏軍行軍速度預計當晚追至馬陵。馬陵道狹地險,兩旁樹木茂密,便於設伏。孫臏把主力隱蔽於預定伏擊地域兩側,並在伏擊地域的前方,用戰車、大盾、蒺藜等構成野戰壁壘以截斷敵之進路;又派出萬名弩兵,隱蔽於道路兩側森林中,按規定信號發起攻擊。不出所料,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陷入重圍。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龐涓憤愧自殺,主帥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一蹶不振,“諸侯東面朝齊”,孫臏也因之名揚天下。
馬陵之戰後,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始終支持孫臏的田忌,在內部鬥爭中失敗,被迫逃去楚國,孫臏從此也不知所終,僅有所著《孫臏兵法》傳世。
《孫臏兵法》是繼《孫子兵法》之後,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它是孫臏及其後學所著。《漢書·藝文志》稱之為《齊孫子》。據說原書共八十九篇,附圖四卷。大約在東漢以後散失。直到1972年,才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葬中重新出土。一部竹書可惜僅存三十篇,而且殘缺不全。
《孫臏兵法》不僅繼承了《孫子兵法》光輝的軍事思想,而且結合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是先秦時期戰爭實踐的總結,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珍貴遺產。通過《孫臏兵法》,可以看出孫臏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