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爭論
衛民文得瑟一笑,道:“大柱國說得輕巧,但你可知波斯離我大唐有多遠?若是按照大柱國所言出兵相助的話,糧草損耗、錢財消耗都會極為恐怖,在下也因為興趣看過一些兵書,孫子兵法第一章講的就是糧草,若沒糧草,拿什麼打仗?”
一言就令主戰派陣營里無話可說,因為衛民文說得話句句屬實,如果要出兵的話,路途遙遠,可能還沒到波斯,路上大軍就將糧草都吃完了,糧草都運不過去,那還拿什麼打?
更重要的是補給線會拉得很長,出動十萬大軍,往往需要二十萬的勞役來保證補給線的正常運輸,波斯離長安這麼遠,到底要徵發多少民夫來保證這條補給線?
要知道隋朝就是死於大規模的徵發民夫和長距離遠征的,唐朝皇帝對此深以為忌。
程處嗣給出了他的辦法:“我們可以以戰養戰,搶敵人的糧食來補充自己,同時令西域各部族來相助我軍,能大大的緩解補給的壓力。”
衛民文似乎早就知道了程處嗣會說這段話,立馬組織語言反駁道:“將軍可別忘了,內戰已經令大唐內耗嚴重,一年兩年期間是很難恢復過來,如果大規模遠征的話百姓將會活在怎樣的水生火熱之中將軍可曾想過?”
“先帝曾說過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若是過得不好便會造反,到時候又得麻煩將軍去鎮壓了。”
“將軍不會知道,因為將軍只想着建自己的功,立自己的業,又怎會想到其他地方呢。就算贏了,丹青上也只會記錄將軍的功勞,忘卻百姓之苦!”
不愧是太子太師,一番話令朝堂鴉雀無聲,無人能出聲反駁,秦懷玉也是自小讀書,此刻卻組織不出一句話來反駁,心中甚至覺得衛民文是有道理的,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太過激進了。
李治也點點頭同意衛民文的說法,在他說完后大聲鼓掌。
“說得好,不愧是朕曾經的老師,哈哈哈!”
衛民文也對自己剛才的一番話極為自滿,於情於理,他想不到主戰派還有什麼話能夠合情合理的反駁他。
“各位將軍還有什麼話可說嗎?”衛民文得意不已的道。
大部分都低下頭來不再言語,程處嗣看向秦懷玉,他漸漸放棄了主張,心裏有點認同衛民文的說法,出兵遠征確實是損傷國力,特別是內戰之後,相比之下,不出兵顯然更有力一些,沒必要為了虛名而不顧百姓的死活。
見狀程處嗣有些急了,怎麼連秦懷玉都低下了頭,難道真的要認輸了嗎?
他將目光移向最後的希望——許牧身上,只見他閉上了雙目,閉嘴沉默,似是也放棄了。
許牧也放棄了嗎,看來皇上要接受他們的主張了。
就在程處嗣準備接受現實之時,許牧突然睜開了雙眼,目光陡然變得凌厲。
“誰說相助波斯就一定要從大唐出兵?”
衛民文本以穩操勝券,聞言轉過身來,說道:“難道大柱國還有更好的辦法?在下洗耳恭聽。”
許牧道:“我確實有辦法,不用大唐出一兵一將,但是皇上要答應此事由我全權負責。”
說完他的目光看向皇上,目光銳利卻不帶凶意,這是要逼皇上做決定嗎?
“大柱國你是在威脅皇上嗎,皇上大可以對此全然不顧,能讓我等在此大明宮討論此事已是對波斯仁至義盡!”衛民文怒道。
“我並沒有威脅皇上,只是將要求先說出來罷了,免得有些人到時候說我恣意專權,我許牧可沒有那愛好。”許牧絲毫不讓的反駁道。
“你——”
“衛尚書不必動怒,且不妨聽聽大柱國有何看法。”李治揮手說道。
待到全場安靜下來,許牧斜看了他一眼,只見衛民文狠狠的瞪着自己,他心裏莫名的快活。
“臣一人去波斯足以,至於糧草嗎也不用朝廷給我撥糧,臣這些年攢的錢也不少,足夠臣去一趟波斯走走看看了,只是若是臣凱旋的話,皇上可不要吝嗇賞賜喲。”許牧道。
他這話在別人眼裏就是大放厥詞,諸臣皆震驚,秦懷玉和程處嗣震驚的看着許牧,一個人去波斯這也太冒險了吧!
衛民文冷哼道:“大柱國倒是好自信,不過一個人未免也太自負了吧,大柱國可知吞食波斯的國家是何國,實力如何,到了波斯又該如何自處?”
衛民文連問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足以拷打在場的任何一個人,但是這難得倒前世的高材生嗎?
“為何不知,泰西之地有一國名為大食,短短時間內便迅速崛起,組建了一個強大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旗幟尚白的為白衣大食,尚黑的為黑衣大師,還有一個綠衣大食,能夠吞併波斯的話,實力應該與大唐不相上下。”
流利的回答讓所有人都聽懵了,衛民文的問題讓人費解,許牧的回答則讓他們震驚。
此時西方崛起的大食就是後世所謂的阿拉伯帝國,經過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之後,結束了紛爭的場面,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帝國,實力空前的強大,即使是東羅馬帝國也不敢與其爭鋒。
所以波斯王子才會想到來大唐求助,因為此時世界上能跟阿拉伯帝國對抗的唯有同樣強大的大唐,像東羅馬這樣的國家根本不會接納他。
波斯國之事看似只是幫忙,但實際牽扯到東西兩大強國的碰撞,此事萬不可小覷。
實際上就連衛民文都不算很清楚大食國到底有多強,他只是來嚇唬許牧罷了,沒想到許牧竟然對大食國了如指掌!
“至於到時候我會怎麼做,就不關尚書大人的事了。”
許牧露出自信的笑容,然而在他人眼裏,卻是那麼的氣人。
“不行,朕不同意,此事還需要多多商議,若是今天沒結果,諸臣就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議吧,朕也累了,先回去休息了。”
說罷李治竟然直接離場,爭論在李治的突然離場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