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零章 暗手
太史慈抓住機會,趁勢猛攻,夏侯惇不甘心奮起反抗,但是卻還是難以應對太史慈的攻勢,最後,這場大戰以太史慈的勝利告終,最後也在三成這個數字上定格下來。
定下之後,曹操倒是沒有再插手,而是把事情交給了程昱和郭嘉之間談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最後才就這方面達成了共識。
宣佈合作之後,曹操也是有些感嘆,自己和張成之間已經合作好多次了,開始他幫過張成,不過那時候是想將張成收為己用,不過現在張成獨霸河北,曹操自然沒有這種想法了。
曹操賣糧食的消息瞬間傳了出來,這下整個天下人都傻眼了,本來缺糧的曹操,怎麼會現在賣糧食?
只是普通百姓根本不會考慮這些,只知道現在能夠買到糧食了,眾人頓時興奮無比,經歷過飢荒的人,才會體會到這糧食究竟有多麼的重要,百姓和商賈包括不少士族都爭相將自己的五銖錢拿出來買糧食,雖然這糧價對於太平時候,乃是一個天價,但是在這亂世,哪怕是天價,也有人要買。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曹操就收攏了近千萬錢,才把糧食賣出去一半,這樣一來倒是讓貨幣變得開始值錢了,也讓貨幣流通了起來,不像是之前那樣,貨幣完全成了雞肋一般的存在。
還剩下百萬糧草,曹操只收五銖錢,自己轄區內是不多了,大漢各地的人都涌往中原,前來買糧食。
不過馬上各地諸侯就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勁,曹操就算是有糧草,也不可能有這麼多啊,百萬糧草,現在還在賣,這已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
於是不少人開始懷疑曹操得到了張角留下的寶藏,也有人懷疑曹操和張成之間偷偷的在合作,還有人宣稱親眼看到過河北運糧船在黃河上出沒。
只是這些都只是猜測,並沒有真憑實據,但是卻讓一些人開始擔憂了,這些人不是別人,正是董承等人。
董承最近是心驚膽戰,低調了不少,因為這個時候董承已經意識到了曹操謙遜的外表之下,是一顆虎狼之心。
輕而易舉的滅掉了自己的黨羽,一個活口都沒有留,心狠手辣!
所以最近董承終止了自己許多暗中的活動,不過張成勾結曹操這件事,倒是讓董承吃了一驚,他日夜盼着張成和董承兩人打起來,可是沒有想到,弄到最後這兩人竟然混一起去了。
董承無奈之下,只能喬裝打扮,來到了太尉楊彪的府邸。
“國舅快請”楊彪一看董承一身僕人的打扮,頓時嚇了一跳,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關上門之前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四周,發現沒有什麼異常之後,才關上了門。
沏好茶之後,楊彪這才忙完坐了下來。
“曹賊已經和河北張成聯手了”董承剛一坐下,就來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
“你怎麼知道?”楊彪有些奇怪道。
“我在曹操身邊安排的細作說的,他親眼看到了河北郭嘉出現在曹操的府邸,現在看來,曹賊和張賊不會這麼快就打起來了”董承急道。
倒不是董承等不起,而是董承現在如坐針氈,自從上次被曹操清理了黨羽之後,董承幾乎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他知道,曹操不死,他在這許昌城裏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險。
“看來傳言是真的,曹操真的在幫張成賣糧食,只是我就奇怪的是,張成坐擁四州之地,獨霸河北,帶甲數十萬,袁術滅亡之後,他可是天下最強的諸侯,但是這一年下來,張成始終按兵不動,還賣糧草”
尤其是這糧草上面,是董承最難以接受的,要知道現在糧草的重要性,天下有幾路諸侯,是不缺糧草的,分別是劉璋,劉表還有孫策,都是在江南,但是也沒有聽說誰會把糧食拿出來賣的。
“這也是我擔心的地方,你說這曹賊和張賊合作之後,曹賊就能騰出手來,對付我們了,而且現在兩人合作,利益相關,短期之內是不可能再有大戰了,要是這樣下去的話,這大漢何日才可中興啊?”
“可是我覺得這也是一次機會”
“機會/”董承一愣,隨機明白過來,小聲道:“你是說破壞他們之間的合作,讓他們反目成仇?”
“不錯,不管張成怎麼運送糧食,都要經過黃河,如果這些糧草都沉到河底了,你說這張成還能坐得住嗎?”楊彪冷笑道。
“話是這麼說,可是太尉,這些糧草護衛森嚴,我們如何得手?”董承問道。
“我們可能無法得手,但是劉備卻可以,雖然他是客居徐州,但是此人一心向著大漢,中心絕對沒有問題,他帳下有幾員猛將,截下這批糧草應該不成問題”
楊彪的話一出,自己都感覺有些凝重,因為這是一招險棋,尤其是對於他們兩個來說,無疑是刀口舔血,隨時都有可能喪命,但是他們也知道,現在沒有退路,只能硬着頭皮上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一定要多加小心,只是我還有一件事,劉備的大軍怎麼樣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進入黃河一線?哪裏可是有夏侯淵重兵防守”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夏侯惇的大軍在,劉備想要過來談何容易?
“這個我倒是有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楊彪神色一振道。
“曹操的父親曹嵩現在還在老家沒有過來,聽說曹操已經派人去請了,只要曹嵩和曹氏的族人來,勢必要經過徐州一帶,肯定要讓陶謙派人護送,到時候何不讓劉備的大軍混入護衛之中,名義是保護曹操的父親,到了之後,立即動手,只要毀掉糧草,張賊和曹賊之間勢必要有一場大戰,到時候我們的機會就來了”
“國舅看來是有備而來啊”
“我等這些大漢老臣已經不多了,要是再拖延下去的話,我們的勢力會越來越弱,而曹操勢必會越來越強,前沿日久,必生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