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尸諫

第一百三十二章 尸諫

“回頭六十八年事,往事空談愛與忠。坯土已成皇帝鼎,前星預祝紫微宮。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欲識孤臣戀恩所,惠陵風雨薊門東。”

養心殿,東暖閣,慈禧沉着張臉讀罷手中所拿這份摺子裏的這首詩,一時間都有點不敢去翻看另外那份靜靜擺放在炕頭案桌上的摺子,但卻還是忍不住要去看。

眼中的目光,有躲閃,怨恨,畏縮,焦慮,意外,很複雜!

這份靜靜擺放在炕頭案桌上的摺子,是一道遺折。

而慈禧此時手中拿着的這份摺子,則可以稱之為案桌上這份遺折的說明書。

也就是另外一位在世官員為轉遞案桌上這份遺折而專為此事所寫的一份說明書。

不過這份說明書,只是詳細說明了案桌上這份遺折的來由,但卻並沒對這份遺折的內容,做任何的簡介說明,也沒有發表任何傾向性意見,僅僅只是詳細介紹了這份遺折的來由罷了。

遺折,就是遺書。清大臣臨死前,一般都會寫兩份遺書。

一份留給自己的家人,也就是那什麼他死後家裏財產該怎麼分?身後事該怎麼辦?等等之類的遺囑。

另外一份則是留給朝廷留給組織的,相當於臨死前向組織提出的要求建議書。

正常情況下,一般是先給組織提點那什麼建設性意見,然後再提點他個人私利上小小的要求。

譬如說我死後建議組織派誰來接替我的工作比較合適呀?這是建議。我死後請組織上考慮給咱兒子安排個好點的工作呀?則是要求。

當然,這份留給組織的遺書,只有等到這位大臣死了以後,才能上呈組織。而如果死者生前政治地位還足夠高?則可以再送達御前。

這種遺書,除國家級高官外,一般在送達御案前,已經由他生前所在上級領導部門組織進行了公開研討,並寫了份說明書,然後再連同他的這份遺書,一起送達御前。

但是慈禧現在看到的這份說明書,卻並沒有做出這樣的說明,反而專門註明並沒有拆看那份遺書。

因為這份遺書,很特殊!所以連寫這份遺書者的上級領導組織部門,都不敢拆看,怕沾惹上點什麼是非。

這的確是份很特殊的遺折!

是一位叫做吳可讀的漢臣,以尸諫這種方式,於今天此刻剛送達慈禧御案的遺折。

至於慈禧剛才口中念的那首詩,則是在說明書中註明是這位尸諫大臣吳可讀在他自殺現場牆壁上留下的一首絕命詩。

尸諫這種傳說中玩法,終於在大清出現了。

吳可讀,字柳堂,漢族,甘肅蘭州人,道光年間進士,現年正好六十八歲。

所以這首絕命詩開篇頭一句言道,回頭六十八年事。

這位吳可讀大人究竟為何事想不開而不惜以死進諫呢?嘿嘿,正是載治兄那位好幕僚杜文所策劃的為大行皇帝同治哥立嗣一事。

意思是責備朝廷當局,居然不為大行皇帝同治立嗣,承繼大行皇帝的皇位,而是為什麼大行皇帝老爹咸豐帝立嗣,承繼先帝的皇位。

這不是那什麼違法亂紀行為嗎!身為臣子,要諫!

但是進諫者考慮到自己現在官卑職小,無法直接進諫,上達天聽。再加上他也知道自己所諫之事一定不會被朝廷所容。所以他乾脆以死進諫。

一來可以大大增加諫言的份量,從而能引起朝廷的充分重視,甚至納諫。二來也可以充分表明他為國盡忠死而無憾的磊落情懷。

這樣的遺折,矛頭直指國家最高領導人,當然是極燙手山芋,誰都不願沾惹。

所以寫那份說明書的人,當然不願也不敢拆看這份遺折了,只好原物轉呈,略做說明。

不過他們當然還是在說明書中簡要彙報了進諫者究竟是為何事?要那什麼殺生取義捨身成仁的。

所以慈禧現在雖然還沒拆看這份遺折,但卻不難猜出遺折中寫了些啥?應該就是上述中內容。

四五年時間過去了,慈禧都以為已經把那什麼父死子承立劉清為帝的案子,辦成了鐵案!但卻終於還是有人開始為這事翻案。

而且還是以尸諫這種震驚天下的最極端形式,翻案。

要知道慈禧可是那什麼用擺事實講道理來掌控大清皇權的,所以她當然一直都很注重社會輿論。

社會輿論這玩意?雖說挺虛,但卻也很容易由量變到質變,化虛為實,變成一股實打實足以顛倒乾坤之巨大的建設力或破壞力。

歷朝歷代,但凡無視或輕視社會輿論的統治者,其下場,往往都挺悲劇。

慈禧可以說就是憑她皇太后的大義名份,在社會輿論的保駕護航下,才能有今天。

所以她當然一直都很注重社會輿論,對之高度重視。

但現在這位吳可讀大人,用尸諫翻案,人家連命都已經捨棄掉了!只為上這道遺折,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輿論的風向標,當然已經全都轉到了這位吳可讀大人身上。

而如何應對這種社會輿論已經一邊倒的不利形勢?對慈禧來說,無疑很棘手,是個大大的難題!

因為你必須對人家這道遺折有所表示呀!

然而該怎麼表示呢?

首先你得表態說人家是忠臣,大大的忠臣!對人家這種以死進諫的行為,表示肯定。

這是一定的,沒有任何折扣可講。

因為人家現在已經去了呀!死者為大,且人家之所以死,就是為了給你提點建設性小意見。

這是何等的風骨!又是何等公而忘私奮不顧身!簡直就是以死殉國!

所以你身為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又怎能不先肯定一下人家的這種行為呢?

否則你鐵定會被社會輿論攻擊淹沒,那你離垮台也就為期不遠了。

要知道社會輿論,事實上也就是官情民情,是那什麼社會主流力量的一種外在表現。

其力量之大?假以時日,是可以那什麼顛倒乾坤滴!

可問題是你肯定人家的這種行為,容易!

但是肯定后又該對人家所上的這道遺折,做何回應呢?

也就是對人家的尸諫,納不納諫呢?

從諫如流,向來都是古往今來為帝者美德中的標杆,也是古往今來衡量一位帝王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標準之一。

這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做到從諫如流?那麼你這位帝王在世人心目中就不怎麼合格了。

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這可是我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一種思想認識,早已被社會大眾所公認,是一種社會共識。

慈禧現在雖無帝王之名,但卻顯然已有帝王之實。

而她以女流之輩,竊據大位,手握皇權,行帝王之實,這原本就不怎麼合理合法。

所以慈禧上位后當然要更加註重納諫,以建立威望,鞏固皇權,維護統治。

納諫,也不是說人家的諫言,你就一定要納。

而是你必須對人家的諫言,做到好則納,不好則駁,用理由去駁。

也就是要光明正大地做出你應有的反應。

吳可讀的這次尸諫,對慈禧來說,無疑是個兩難的考題。

一來她得先肯定人家的這份忠心,承認人家是忠臣,而不是什麼奸臣逆臣。

二來她又不能接納人家以死所上的諫言,也就是不能納諫。

否則劉清這位光緒帝,就要下台了,慈禧慈安也得從皇太後退居為太皇太后。

這顯然是絕無可能的事!

可不納諫?現在進諫者人都已經死了!你又不得不承認人家是忠臣。而既然是忠臣?那麼人家所上的諫言,當然也就是那什麼忠諫忠言了。

所以你這不納諫,就不是正常的不納諫,而是不納忠諫。

這罪名可不輕!

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所有帝王都最不想也最怕背負的一項罪名。

因為古往今來帝王們都背不起這項罪名呀!

有史為證,但凡敢於背負這項罪名的帝王,差不多都是亡國之君。

即便不是,也大都會被青史冠以昏君的光榮稱號,遺臭萬年!

所以這些古往今來帝王們誰又敢輕易去背負這項罪名呢?

連正兒八經的皇帝,都背不起這罪名,慈禧當然更背不起這罪名!

真真是其心可誅!

慈禧盯視着案頭上擺放的這道遺折,驀地把眼睛一眯,眼中射出道道寒芒。

這一刻的慈禧,怨恨,憤懣,鋒芒銳利,絕對是那什麼把這位尸諫者吳可讀鞭屍的心,都有!

但是她很快就把這股氣勢,泄了。

徹徹底底地泄乾淨了。

哎!這可該怎麼辦?!慈禧長嘆一口氣,像突然泄了氣的皮球,一下子,殃了。

臉上的神色,也在這一刻,顯得是那樣的孤獨無助,無可奈何。

彷彿還原成一位孤立無助的弱女子,而不是什麼大清的西太后慈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親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親政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二章 尸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