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利益最大化

第325章 利益最大化

第325章利益最大化

“老叔,嬸兒,你們倆親自來接小賢放學啊?”幼兒園門口,劉圓圓老師看到劉之野夫婦,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熱情地打着招呼,語氣中透露着驚喜和親切。

劉之野夫婦是劉圓圓的堂叔堂嬸,兩家是還沒出五服的關係,跟她父親是在第四服上。

那什麼是五服?估摸着現代好多人都搞不明白了。五服就是親人死後,要為之穿喪服的五類親人。

一服主要是至親,發喪的時候要穿最破爛的喪服。一服一定是與死者有直接生養關係的,譬如死者的父母、兒女等。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孫子孫女、親侄子、親伯親叔、親姑姑等,發喪的時候要穿較破的衣服。二服的話,死者的親爺爺是大家的共同祖先。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堂姐妹、堂姑等人。所謂三服,就是死者的曾祖,也就是其爺爺的父親,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四服是更遠的,通常大家不是很近,卻又都是死者的爺爺的爺爺(高祖)的直接後代。

五服是宗親關係中最遠的,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四服的親戚生養的孩子。

再往外就是出五服了,出了五服不意味着大家沒有共同血緣,而是大家的關係沒有那麼近而已,同輩的只能說是族兄、族弟、族姐姐、族妹妹。

儘管劉之野和劉圓圓的父親在家族譜系中是第四代的親屬關係,似乎相隔遠了一些,但實際上,劉之野的爺爺與劉圓圓的曾爺爺是實打實的親兄弟。

這兩位長輩不僅血緣關係緊密,而且至今仍健康地活着,見證着家族的歷史變遷。

所以兩家的關係因為老一輩地原因,是真正的一家人。

對於劉之野,這位家族中的佼佼者,深受年輕一代的敬仰與親近。

他們深知,今天這幸福美好的生活,全賴他的辛勤付出與不懈努力。他的成就不僅為自己贏得了榮譽,更為家族帶來了繁榮昌盛。

“圓圓,當幼兒園老師地感覺怎麼樣?你喜不喜歡這份工作?”甘凝很喜歡這個才初中畢業沒多久的小姑娘,有心幫她一把。

劉圓圓,這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女孩,對甘凝的問題充滿了熱情。她露出兩顆小虎牙微笑着回答:“感覺很棒,嬸兒。我喜歡和小孩子們在一起,看到他們快樂地成長,我也感到很快樂。”

劉之野微微頷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喜歡就好,工作嘛,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動力。”他心中覺得這樣安排甚好,劉圓圓雖然學業平平,但初中畢業后,便足以應對生活的需求。況且,他們老劉家今時不同往日,早已今非昔比了。

甘凝瞪了劉之野一眼,對他的不負責任感到不滿。

然而,她是真心喜歡這位性格開朗的侄女,希望她能去高等學府繼續深造,不能一輩子困在村裡,一眼望到頭。

雖然劉家莊的生活條件並不比京城差什麼,但甘凝深以為,只有不斷地學習,走出去多看看,才能讓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於是,她言簡意賅地勸說道:“圓圓,身為幼兒老師,持續學習、自我充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你才能以更科學、更專業的方式……”

劉圓圓驚愕地張大了嘴巴,難以置信地問道:“嬸兒,難道當幼兒園老師也需要去專業學校學習嗎?”

甘凝微笑着反問:“你覺得呢?我國早在30年代就有了專門的幼兒師範教育,別以為當幼兒老師就是輕鬆陪玩,其中蘊含的學問可不少。”

“我就問你,你想去學習嗎?”

劉圓圓小雞啄米般點頭,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嬸兒,我想去,我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如果能深入學習專業知識,我義無反顧。”

劉之野也覺得這樣安排挺好的,“小凝,你有門路?”

甘凝點點頭,對他二人道:“你還記得咱們結婚時,來參加咱們婚禮的那位張伯父嗎?”

“他就是京城幼稚師範學校的校長!”

“淳樸兮孩子,淳樸兮孩子,未來世界好壞之主體,渾然心地,不知害利,樂哉遊戲,不計非是。社會價值在沒我,沒我以利人。先利小孩子。”

“這是他們的校歌,我小時候也是在這所學校附屬幼稚園長大的。”甘凝陷於了短暫的回應中。

接着,她又對劉圓圓道:“還有幾個月就要中考了,我建議伱找你二叔公(劉竟齋),讓他給你輔導輔導文化課,今年就去報考這所學校吧!”

“放心,文化課有個大差不離就成,嬸子一定幫你進這所學校學習的。”

劉圓圓高興的直點頭,“謝謝!嬸子,您真好!”接着,又想起了什麼,“謝謝!老叔,您也真好!”

劉之野與甘凝聞言一樂,“這孩子……哈哈哈……”

“叮鈴鈴……”這是幼兒園放學了。

本來在附近嘮嗑的老頭老太太見狀,“哄!”地一下就圍在了幼兒園的大門口,焦急地守望着自家的小孫子小孫女。

不一會兒,一群小朋友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有模有樣的排着隊伍從教室里走了出來。

“虎子!看這裏……看這裏……”

“玲玲,奶奶在這……”

“快走,家裏燉了雞,回去晚了,你就吃不到嘍!”

“哇!有雞吃嘍……”

“小兔崽子,咋這麼皮捏,好好的衣服,又讓你弄破了,說,你是不是又打架了……”

在這片喧囂中,劉之野並未感到混亂,反而內心異常平靜。這種接地氣的熱鬧,充滿了生活的活力,正是他所追求的。

小賢瞪大了眼睛,在這群老人中想找到自己的爺爺奶奶,可惜找了半天卻沒有發現他們,正有些失望的時候。

突然,小賢瞥見爸爸媽媽面帶微笑,向她招手。她驚喜地叫出聲:“爸爸,媽媽,是你們來接我了嗎?”心情瞬間愉悅起來,她毫不猶豫地撲進了劉之野的懷抱。

“開不開心?”劉之野“吧嗒”親了小丫頭一下。

“開心!小賢最開心了!爸爸你跟媽媽每天都來接我就好了!”小丫頭眯着眼,使勁地摟着他的脖子,眯着眼笑道。

甘凝假裝吃醋,“好啊,你個小東西,就想着抱爸爸,媽媽就不用抱了是吧?”

小丫頭可是人精,立馬“叛變革命”,投入甘凝的懷中,還討好似的親了親她。

就這樣,一家三口一路有說有笑地返回了老宅。

………………

家中此刻顯得格外冷清,只有大伯母和鄧茹這兩位妯娌在家中忙碌着。

“之野,今兒個中午咱吃包子啊!可能有些晚,你們要是餓了,就先墊吧墊吧。”

“這是你大伯母特意去給你摟的槐花,咱們包槐花包子吃!”

劉之野一聽眉開眼笑地道:“這玩意兒好,那我不吃別的了,就留着肚子吃這個。”他向來鍾愛野味,而槐花包子更是他前世記憶中難以忘懷的美味之一。

當然,這年月里吃什麼槐花、野菜、地瓜葉、馬芷菜這等東西是因為沒東西吃,不得已而為之。

而且,吃這些東西,肚子裏沒有油水的話,那就不是在享受,而是在遭罪了。

因此,槐花包子的美味離不開肉的點綴,少了它,滋味便會大打折扣。

劉家莊的日子逐漸紅火,隔三差五的,村民們便能享受一頓肉食。因此,像槐花這樣的尋常之物,也在近兩年內搖身一變,成了村民們眼中的珍品。

劉家莊的養豬場如今規模龐大,養殖了兩萬多頭豬。

這些豬不僅供應給各大單位,剩下的還能給村裡人享用。雖然數量不多,還不能敞開了供應,但足以確保村民們每個大集都能夠吃上一回豬肉。

如今,村民們購買豬肉已無需肉票,這一變化無疑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

當然,外人沒票是買不到的,這只是本村村民們的一個福利。

若非受制於養豬飼料的供應限制,劉家莊的養豬業必將持續壯大。

他們的遠大目標之一,便是讓村民的餐桌上每餐都能有肉類的陪伴。

針對這一問題,劉之野與劉元海等三位大爺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他們看來,民以食為天,無論何時何地,飲食問題始終是人們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

儘管劉家莊經濟繁榮,但僅有財富並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物質條件的跟進同樣重要,而當下,人們的最大願望就是能夠頓頓有肉吃。

養殖業是糧食消耗的大戶,然而在這個糧食緊缺的時代,人們連自己的溫飽都難以保障,又怎麼可能有餘糧來餵養豬呢?

劉家莊的糧食供應日趨緊張,隨着工廠數量的增加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湧入,糧食問題愈發嚴重。

除了“京西稻”這一經濟作物還能勉強維持銷售外,其他糧食作物幾乎全部用於自給自足,糧食問題也因此變得捉襟見肘起來。

對此現象,劉之野等人其實也早有預料,這就是開啟工業化后的必然結果。

全村本地人口接近一萬三千人,其中超過四千人在各類工廠和企業中辛勤工作,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成為了工人。

此外,還有一萬餘名外來務工和學習人員,他們並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村裡剩下的人口除了老人孩子們,只有不到一半的勞動力,這些人要就要靠種植糧食,養活這麼多人口,這壓力可想而知。

儘管近年來,村裡大力發展農業,不僅擴大了種植規模,還引入了肥料和機械化,使得農業生產煥然一新,但這一切似乎仍然難以與村裡迅猛發展的工業相抗衡。

要解決糧食問題,大農業生產是必由之路。然而,劉家莊的地理環境卻極為不利,周邊多為山區,平原稀缺,且正逐漸被大規模的“大棚”種植所侵佔。

糧食短缺之際,明智之舉在於轉向肉類、魚類食品,以此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從而減少對糧食的依賴。

這不僅滿足了身體對營養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

話又說回來了,歸根結底就是,必須擴大養殖規模,增加豬、羊、雞等家畜的出欄率。

“咱們村的好地已經所剩無幾,大部分已被開墾殆盡。

剩下的土地大多位於山區和丘陵地帶,灌溉條件極為不便,只能靠天兒吃飯。

此外,這些土地分佈零散,東一塊西一塊,極不利於大規模的機械化種植。”三大爺憂心忡忡地說道。

劉元海皺起了眉頭,似乎劉之野的想法有些不以為然,畢竟倫種地還是他們這些老農專業。

但劉之野卻滿懷信心地繼續說道:“三大爺,我覺得我們的思路可能需要調整一下。

其實,丘陵地帶並非不能種植莊稼,咱們就種抗旱的農作物,比如玉米、紅薯、土豆、大豆這些高產量作物。

關鍵在於化肥的供應要及時跟上,加上抽水澆地,這產量未必就會低。”

眾人紛紛點頭,一致認同這是個好主意。這些農作物雖然屬於粗糧,但在養殖業中卻有着極高的實用價值。

玉米桿、地瓜葉等也不會浪費,還可以作為青儲伺料使用。紅薯晒成干,極易保存,人畜皆可食用。

此外,紅薯、大豆和土豆不僅是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的代表。在寒冷的北方冬季,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它們製成的粉條。

這些粉條,晶瑩剔透,口感爽滑,是北方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不僅如此,紅薯、大豆和土豆還可以進一步加工成粉條、澱粉、豆腐、豆腐皮、豆油、豆腐乳等產品,通過開設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滿足市場的需求,成為一條具有潛力的產業鏈。

“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真是顯而易見。我們還在為如何填飽肚子而苦惱,而人家卻已經在思考如何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還要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劉元海無奈地搖了搖頭,大傢伙的思考都未能觸及核心,而劉之野的一句話卻如醍醐灌頂,揭示了問題的本質。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簡潔而深刻。

大伯沒想到種個地,還能有這麼多的彎彎繞繞,“老三,那咱們就這麼搞?”

劉元海果斷地一拍大腿,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當然得這麼做,而且要迅速行動。春天已經來臨,我們必須趕在這一季的播種之前完成。”

“跟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們聯繫一下,瞧瞧現在有沒有產量更高更抗旱的良種,咱們就當這些大學的實驗田了。”

“另外,再增加一座豆製品廠,一座紅薯、土豆深加工廠。不會就出去學,請人回來……”

“爭取,今年入冬后,咱們就吃上自己生產的,粉條,豆腐,臭豆腐,呵呵……”

老京城人最愛吃豆腐,幾百年來,京城民間有無數個製作豆腐的作坊,簡稱豆腐坊。

有關豆腐的地名更是多達十幾個,豆腐衚衕、豆腐池衚衕、豆腐巷、大豆腐巷等。

豆製品的種類更是多,有凍豆腐、豆腐乾、豆腐絲、豆腐皮、凍豆腐、豆腐乳、臭豆腐等等。

尤其是這豆腐絲,它是京城人眾多下酒菜中不能缺少的一員。

老京城人豆腐的吃法也多,像小蔥拌豆腐,這是京城人最常吃的一道小菜,可能是因為太愛吃它了,還有了“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這樣的歇後語。

剛開春的時候,上房摘上點香椿,和豆腐一拌,那味道,也是沒誰了。

當然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白菜熬豆腐,放上一把粉條,有條件的在切上幾片五花肉,那滋味沒誰了。

“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老京城人只認王致和的臭豆腐,這會兒還不興買瓶裝臭豆腐的時候,每次買完臭豆腐還得找人再要上點湯兒,為的是回去用它拌麵條。

另外,王致和臭豆腐還有一吃法,把它抹在剛炸好的饅頭片兒或是窩頭片兒,聞着臭,但吃着香。

而且,劉之野清楚如今的大豆可不是後來的轉基因大豆,這可是正宗的華夏原產大豆,做出來的豆腐口感,不是轉基因大豆所能比的。

於是,在短短几句對話中,他們敲定了1964年的宏偉藍圖。計劃播種的面積超過兩萬畝,涵蓋了玉米、土豆、紅薯和大豆等多種作物。

不僅如此,他們還計劃增設兩座食品加工廠,以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相對應的,就是養豬養雞規模的再擴大,計劃到65年底,生豬的出欄率達到四萬頭以上。

蛋雞五十萬隻,肉食雞三十萬隻,肉食填鴨十二萬隻。

京城填鴨,作為世界肉鴨的鼻祖,是全聚德烤鴨的主要原料。這種鴨子是由南方的胡鴨和京城潮白河的白鴨雜交孕育出的,具有肉質鮮美、肥而不膩的特點。

提及填鴨,這已成為村裡自主拓展的新業務。得益於獨特的水利優勢,此地成為養殖鴨類的理想之地。

因此,劉家莊與“全聚德”烤鴨店達成了一項協議,承諾每年至少供應十萬隻以上的鴨子。

近期,劉家莊正積極向上級申請,計劃在村內建設一座專業的屠宰廠。此舉旨在充分利用村莊豐富的養殖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火紅年代: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火紅年代: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5章 利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