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全力提升,謀定而後動
琢磨拳法的時候,心不能亂。
此時的蕭雲不適合再繼續練拳。
就先去林子裏找些合適的小樹,弄幾個回來製作大杆子,練習槍法。
也不清楚哪種更適合練習,所以多砍了幾根,反正這裏的樹還是不缺的。
製作大杆子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熟悉長兵器,適應長兵器的作戰方式。
而且據廖老說,大杆子也是練拳的助力。
準備工作做好之後,蕭雲按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訓練計劃。
除了抖大杆子,還恢復了在軍中時的訓練。
越野,游泳,只要是有條件做的,都要做。
這樣可以確保自己身體素質能有所提升。
常規訓練的同時,還要做挖土伐木,撈海草,為建車庫做準備。
蕭雲在海邊長大,不管是海里的還是樹林裏的,不用擔心特訓時食物短缺。
由於車廂里還有很多快遞,所以建房子的時候,首先不是考慮車庫,而是優先保證快遞的擺放。
將一些保質期短,易腐爛的東西都清理出來,有一些瓜果的種子也被蕭雲搜集起來。
本來蕭雲還準備將手機中的有關明朝的小說看一遍。
雖然小說里的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但是也肯定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真實的。
或多或少也能幫助自己熟悉歷史。
只是當蕭雲在快遞中發現裏面竟然有學習機之後,就不敢亂用電了。
希望汽車裏的油足夠給學習機充電,讓蕭雲把學習資料整理出來。
不過這些都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現在沒足夠的紙和筆什麼也做不了。
整理快遞的時候,蕭雲連膠帶都捨不得扔,都要一一擺放整齊。所以過程非常的漫長。
不過還好,特訓的時間也足夠長。
而拆快遞恰恰可以作為一個娛樂項目,讓他的生活增添不多的樂趣。
一轉眼,十多天過去。
特訓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感覺身體素質比年輕的時候還要好一些。
在這個時代,蕭雲很清楚未來將會有多兇險。
除非去荒島當野人,否則就不能把自己的命寄托在運氣上。
這就需要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去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不僅如此,他更希望通過親身體驗鍛煉增強的過程,並且結合後世,從而總結出一套適應冷兵器時代的訓練之法。
主要是為了操練士兵,而自己現在用的方法不適合普通人用。
當然急於求成是不可取的。
無論是自身實力的提升還是研究新的訓練方法,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這段時間,蕭雲在快遞里,又得到一把剔骨刀,還有幾把短刃。這些東西作為防身還是很管用的。
把單刃的、未開刃的磨成雙刃,可以當飛刀用。
於是他又多一個特訓項目,練習飛刀。
至於匕首搏擊,他自己本身就是高手。
雖然這些在戰場上作用不大,但是接下來行走江湖,必然用的到。
武器除了飛刀之外,還有自己製作的棱棍。
這次為了增加棱棍的結實程度,蕭雲在棱棍的表面纏了金屬絲。
當然由於物品缺乏,金屬絲長短粗細都有,勉強拼湊起來。
有了像樣的武器,蕭雲就方便出入叢林。
畢竟狼肉和零食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
儲備食物是一方面,尋找野獸練習實戰更重要。
可惜除了狼還有些挑戰性,其他的動物已經對蕭雲沒有太大威脅。
這裏畢竟不是原始森林。
好在,飛刀的技能在叢林裏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管是訓練還是進林子打獵,除了偶爾選擇在夜間進行的特訓,都會選擇在白天。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過去。
快遞終於搞完了,沒想到最後的幾個快遞,找到了一個十分令他意外的東西:太陽能發電機。
這算是氣運加身了?
不過當他看到收貨地址就釋然了,原來是船上用的。
後世膠東地區漁業也很發達,能碰到這東西,也不算是運氣。
驚奇大於驚喜,一個小發電機解決的事情也不多,汽車的發動機提供的電,足夠將學習機里的學習資料整理完。
畢竟不需要全抄錄,只要把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下來就行。
任何時代都是有聰明人的,只要給他正確的方向,總會發展起來的。
不過這對生活品質提升是很有幫助的,至少現在可以正經的刮鬍子了。
蕭雲對着鏡子一番忙碌之後,突然發現了自己好像變年輕了!
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雖然再沒有發現其他變化,但自己變年輕這件事好像是真的。
是因為練拳?氣候或者是穿越時造成的?
算了,不糾結了,也不重要。
自從電力充足之後,在車廂里看小說是蕭雲每天的功課,不僅要看,還需要做記錄。
不但要記錄,而且還要對比分析小說中描述的可靠性。
從大量的信息中總結出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有哪些人是需要主動接觸的。
他可不會奢望什麼主角光環,出一趟門就能收小弟。
小弟當然是要收的,不過不是碰運氣,而是主動尋找或者創造機會。
不過這都是特訓以後的事情了。
時間過得很快,眼看着房子一天天的建好了。
特訓即將結束。
這天晚上,蕭雲還和以前一樣在車廂里看資料。
把小說當珍貴檔案仔細研讀,收穫還是有的。
除了一些著名的人物信息外,有一件事引起了蕭雲的注意,那就是墨家。
根據某本小說中描述,墨家是在古代對科學研究最多的一個學派。
如果真的存在,或許有些用處。
而且在儒家的強大光環下,墨家的生存壓力應該不會小。
這種情況下的求生欲會更強,符合蕭雲的要求。
只是小說中有提到明末可能是最後一代墨家傳人,所以現在也可能已經消亡了。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蕭雲需要的並不是墨家傳人,甚至不是墨家。
有墨家更好,沒有墨家,總該有研究墨家學問的人,這樣的人也可以,說不定更容易溝通。
但要怎麼把他們找出來呢,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