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科學打灰,從我做起(4)
同時進行的還有“實驗室條件下的混凝土強度測試”。
混凝土的強度測試則分為“抗折”和“抗壓”兩個方面。
早在獸欄的“一號實驗公路”上,李維就進行過簡單的壓力測試;修建土樓時,李維也對牆體有過簡易的荷載檢測和強度檢測。
這些都是基於生產實踐的檢測,屬於“先上車后買票”的行為。大規模工業生產的話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而進行實驗室條件下的強度檢測,首先要製備大小統一的混凝土塊若干,養護成型——這點和抗凍性測試並無區別。
……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壓力」和「壓強」的概念。”
學習班上,李維正在給工程營的學徒們上課——大批量的檢測工作自然不能只靠李維一個人完成,這幫完成了掃盲的學徒們正合適。
這幫學徒在白馬山的生活異常“充實”——清晨被騎士們操練,白天參與勞動或者實驗,晚上還要接受數理化的轟炸。
海因利希、夏洛特和奧爾良等三名男爵之子充當李維的學生兼助教。
由於良好的教育基礎,這三人的接受能力要強得多,省去了李維給學徒們一個個“喂飯”的煩惱。
畢竟李維也不是真的要讓這群人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而是參考了特殊年代的速成教育方法,只教授他們和工作相關的原理。
剩下的部分可以等到往後“夜校”開辦了再補。
而對於這幫學徒來說,光是不愁吃喝和足以養活一家人的工資,就足夠他們拼盡全力、努力學習了。
畢竟,李維也說過“不合格者會被淘汰。”
李維拿出一根彈簧——煉金工坊里的手搓彈簧是給馬車減震用的,受限於材質和工藝,每一根的彈性係數都不盡相同,拿來做“彈簧測力計”的誤差太大,暫時行不通——用力下壓,彈簧壓縮。
“我對彈簧施加的,就是「壓力」。”
“你們互相按壓自己的手掌,或者按壓地面,又或者坐在地上本身,都是一種壓力。”
李維擺弄着彈簧,將受力通過形變的方式,直觀地展示給眾多學徒們。
“而我們之前已經學習過了「接觸面」的相關知識。”
“施加在單位接觸面上的壓力,就是「壓強」。”
李維一腳踩在彈簧上,一腳落在地面,雙手下指,對着一眾學徒說道:“顯而易見,強度越大的東西,受到同樣的壓強時,變化越小。”
“同樣是木棍,削尖了的木棍就比圓頭的木棍鋒利,這也是因為「壓強」。”
李維又抽出了自己的匕首:“這也是為什麼劍刃比劍身要薄。”
埃利奧特舉起了手中的筆:“但是,大人,越薄的東西往往越脆弱。”
早在獸欄的時候,李維就發現埃利奧特的思維發散性特別的強,眼下也不例外。
李維嘴角微翹,想要折斷手裏的獅鷲羽毛筆——發現折不斷——不動聲色地拿起一根普通羽毛筆,掰成兩段,接著說道:“這就是除了壓力測試外我們要進行的另一個測試,我將它稱之為「折彎測試」。”
……
完成原理的普及,接下來就是實際的操作了:
將混凝土塊鋪在鐵砧上,兩端懸空,保證懸空長度不少於混凝土塊總長度的五分之四。
混凝土塊兩端各自懸挂或者上置等重的重物或者水,接觸面積儘可能小,記錄水泥塊崩裂以及折斷時的重物質量。
通常來說,同一標準的混凝土的“抗折強度”是“抗壓強度”的10%到20%,而懸空的混凝土“抗壓強度”是鋪在地面上的30%到40%。
用這種粗陋的方法,可以在沒有法師的情況下完成簡易的檢測。
對於李維來說,內燃機、坦克、大貨車這些玩意有生之年能看上一眼就算是主角光環附體了。
荊棘領1.0版本的馬路是字面意義上的“馬路”——讓馬走的路。
不管是行軍調度的軍馬還是載貨的牛、馬、驢車,牲畜和人力是這個年頭主要的運輸工具。
所以李維要修建的馬路考慮的是馬車的車輪以及馬蹄踐踏產生的破壞,用料和強度上肯定是遠遠不如21世紀的八車道柏油路的。
李維也沒這個技術條件。
而且拿羅馬水泥鋪路本身就挺“糟踐”羅馬水泥的,只能算是權宜之計——羅馬水泥最適合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或者建築工程。
比如說留存至今的羅馬萬神殿。
馬路嘛,實在不行的話壞了修、修了壞,就當是增長荊棘領的GDP了。
總不會比土路更爛了。
當然,更精細的檢測李維還是要在法師的幫助下進行:
【振動回蕩】或者【化石為泥】可以檢測不同配比的混凝土開裂或者損失一定質量(變成粉末)所需要的時間;
而透過破壞小塊混凝土需要的施法時間李維可以將混凝土的強度和魔法掛鈎;
各種殺傷性的魔法就是對混凝土理化性質最好的檢測。
所謂“不看療程看療效”,就是這麼個意思。
等到製作出不同水泥的“標準件”,確立了不同型號的羅馬水泥的標準,這些繁瑣的檢測工作就可以靠“荊棘領住建局建設工程檢測中心”抽樣檢測來完成了。
就是苦了這些法師和法師學徒們,每天都被李維壓榨得形容枯槁,早早品嘗到了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工作強度。
……
「松香的建議添加量在水泥重量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
「生石灰與火山灰的配比在1:0.6至1:1.1之間,隨配比不同有如下變化……」
「水泥灰與砂石的配比在1:2至1:3.5之間,隨配比不同有如下變化……」
「篩網的目數選擇……」
「爐渣、煤灰的建議添加量不超過15%,隨含量增加變化如下……」
「砂石的選擇……」
折騰了大半個月,第一輪實驗室條件下的數據新鮮出爐。
“實驗公路二號”項目隨即開工建設。
而伯爵府派來的陶瓷匠們也帶着二十多種不同的黏土來到了白馬山。
此時的李維終於意識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在加洛林語裏,沒有“高嶺土”這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