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京城有變第一
次日,晨曦初露。
京都紫禁城端門午門至**之間,御路兩側的朝房前,已然是車水馬龍,準備早朝的大小官員擠滿朝房。
說到這紫禁城,實乃中華瑰寶,人類建築史上輝煌之筆。
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徵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
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壁輝煌的彩畫。
紫禁城位於北京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后三宮。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面的午門,也被稱為“五鳳樓”。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一座門,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紫禁城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位於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端門--午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外朝以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為主,前面有奉天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內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內廷位於紫禁城的後部(北部),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帝后居住的地方,這組宮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以及分佈在內廷各處的四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端門午門至**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
奉天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它坐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奉天殿俗稱“金鑾殿”,是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裏才能陳設。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皇權的象徵。奉天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奉天殿受印。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奉天殿後的華蓋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是皇帝到奉天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和演習禮儀的地方。而華蓋殿後的謹身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