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道物
今日能來聽馮唐老先生講法的,野獸鬼神乃是神山主人一派,元神修士則是前兩日得了緣法的人呼朋喚友而來,他們都正襟危坐不敢遺漏一絲一毫。
神靈高禖奿的兩位弟子青鬟和翠珠這時才姍姍來遲,可她們卻從隱約聽到的信息中猜出了個大概。
馮唐老先生所言“無為而無不為”之道,對於機緣巧合而來的元神修士和野獸鬼神而言或有裨益,但是對於青鬟、翠珠二女而言,這本就是心知肚明之事。
如果說修身者修鍊的氣血是水,那麼他們的身體就是大壩,一旦身體的強度上去了,只要氣血的消耗不傷及根本,很快就能通過修鍊恢復回來,所以修身者爭強鬥狠,不怎麼在意氣血的消耗。
阜陵縣一案之所以引起“使者”詰問,就是在於青鬟采陽補陰之時,是否故意動了縣尉嫡次子的根基。
而煉命者卻並非如此,相較於陰陽沖和來說,人的身體就像一個水缸,只有日積月累將水缸存滿水,才能繼續向著更高修為境界晉陞。因為損耗他們的法力就是在折他們的壽命乃至斷絕成仙的希望,故此煉命者極為小心謹慎。
“對於人來說,野外有各種危險,而城市、村裡之中卻有法律約束每一個人,越安分守已、越不引人注意,就越能避免各種災難,這就是所謂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而對於諸位妖獸而言,你們依山傍水而居,本身就相當于山野之中的‘大王’,只要你們相互之間沒有爭鬥,就能在各族鬼神的帶領下組成了一個妖獸之市,再加上此處也沒什麼讓人垂涎的東西,所以你們也有了安穩的修鍊之基。”
“你們虎、鹿、鷹、蛇、燕、貓、猴七種野獸能到此者,皆是有着不錯的天資,七族鬼神不惜折損代表着‘陰壽’的修為,也要讓你們一同聽法,老朽自是看在了眼裏……”
“可你等之中壽命最長者不過三五十年,壽命短者更是只有一二十年,因此你們若是想要長生,就得另闢蹊徑。”
“虎、鷹本就具有一副好根骨,所以你們最好是‘煉命先修身’,到了煉炁修為修身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余者則最好是‘煉命先養性’,到了採氣修為元神的好處便能顯現出來,當然若是修身、煉命和養性都有天賦,那最好就是三者同修。”
身、命、性三者同修說起來不過幾個字,然而做起何其難也!
尋常修士只走煉命一道,用一輩子的時間都煉不出胸中五炁,所以人們開始以修身之道或養性之道佐之。
不說青鬟,就是青鬟的師尊神靈高禖“奿”,同樣性命雙修,卻在九十八歲止步於胸中四炁,要是能三者同修,她早就修鍊修身之道了,還不是因為修身之道帶來的好處彌補不了時間的虛度?
劉公幹元神想到這裏不由嘆了一聲,他當年何嘗沒有三者同修的抱負?只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他最終只能性命雙修。
接着劉公幹元神就看向了旁邊的“白鶴童子”,現在他兒子劉遷已然修成了“元神之相”,意味着劉遷只需要身命雙修,就能達到三者同修的效果。
想到這裏,劉公幹元神眼中不由靈光一閃,然後對着馮唐老先生開口道:“馮老先生,老夫曾聽聞‘夫形者,生之所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故大多數修士都會以形身煉命,然我等卻是元神修士,不知這‘煉命先修身’有何訣竅?”
劉公幹元神身為淮南王,當然知道許多‘煉命先修身’的法門,但是據神靈高禖“奿”所言,幾日前馮唐和神山主人論道有所感悟,這才於此開壇講法,所以劉公幹方有此拋磚引玉之舉。
馮唐見鴻鵠老叟如此直抒胸臆,非但不生氣,反而有種看到自己的感覺。
“哈哈哈,既然鴻鵠老叟問起,那老朽就直接將前幾日感悟的一種修身之法說與諸位聽一聽,大家若是有想法,也可以直接提出!”
此言一落,青鬟和翠珠就都正襟危坐起來,空中的七位野獸鬼神同樣露出了期待之色,其他元神修士忽的察覺身邊氛圍一變,也都連忙打起了精神。
馮唐見此卻沒有直接說修身之法,而是指向了神山上的一顆樹木道:“一顆種子載在山上肥沃的土地里,只需適量的陽光雨露,它就能在數年內開花結果,進而長成參天大樹。而同樣的種子若是落在懸崖峭壁上,就算能存活也生長的極為緩慢,往往最終結的果子或少或小。”
“如果把山體當成我們的身體,那麼種子就是我們的命靈,陽光雨露是我們的修行資源,所生長的果子就是被稱作大葯的五行元炁。只是山體上肥沃的地方終究很少,大多數都是貧瘠的山石乃至懸崖峭壁。”
“陽光雨露從天而降,懸崖卻留不住雨水,陽光若是太過熾烈,樹苗更是會有乾枯乃至死亡的可能,所以這種人不適合以修身之法煉命。”
“肥沃的土地固然很好,但也容易因為紮根太淺而被大風吹倒,所以擁有修身天賦之人還是要穩紮穩打,切莫冒進貪快。”
“大多數人的身體都是亂石地,雖然十分貧瘠也留不住雨水,但是只要努力向下紮根,就有機會找到更深層次的水源,而紮根越深基礎也就越強,就算遇到大風也能屹立不倒。”
“因此這‘煉命先修身’之法,着重的不是如何澆水施肥,不是如何開枝散葉,不是如何吸收陽光雨露,也不是如何開花結果,而是如何探尋身體內部的水源!”
聽了馮唐的這一番話之後,有聽眾恍然若得,有聽眾懵懵懂懂,有聽眾則是一臉茫然。
劉公幹元神秉承着耿直的天性,絲毫沒有遲疑的問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於百事之門戶者。難道馮老所言的‘水源’,就在我們的心中?”
馮唐卻是搖了搖頭回答道:“心中氣血早已蘊含陽氣,而非我們所需的‘水源’,故水源或在心中,而不在心內。”
劉遷之前聽的還有些懵懵懂懂,對於心內和心中卻十分明白,所謂心內就是心內流淌的血液,所謂心中則是心臟本身之中。
這時馮唐繼續對着眾人道:“樹苗探尋地下深處水源的是根須,我們修行者的根須,則是我們命靈控制身體的經絡,經脈相當於主根,絡脈相當於鬚根,想要找到水源,還是要靠更多更廣的絡脈鬚根。”
“煉命者只修鍊經脈而很少修鍊絡脈,再加上每一條經絡都有着或通暢或堵塞的穴竅,所以誰也不知道哪一條經絡連通着水源,運氣好的打通一條經脈上的所有穴竅后,就能在這條經脈的絡脈中找到一處水源,運氣不好也不要灰心……”
“諸位有元神修士,有懵懂野獸,有開了靈智的妖物,也有翩然而來的鬼神,或許對水源有些不了解,老朽就在此細說一二。”
“這修行之道,便是修身之元精、煉命之元炁、養性之元神,然而依老朽所見,三者皆是出於先天一炁,先天一炁融入血肉便是元精、融入地便有元炁、融入空中便賦予了萬物元神。”
“亦可以說是,元神是天上的“白雲”,元炁是天地之間的“雨露”,元精是我們如同高山一般身體中的‘水源’!”
“《道德經》曾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這其中的‘象’便是‘白雲’之元神,其中的‘物’就是‘雨露’之元炁,其中的‘精’就是‘水源’之元精,三者謂之何物?皆是道一為物!”
“若非這個道一所代表的先天一炁,修行者何德何能以凡軀修鍊性功、身功、命功超凡乃至成仙?”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唯有一人面不改色,這卻不是皓髮鶴面之人面無表情,而是白鶴童子已然陷入了唯恍唯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