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第144章 刻印
第144章刻印
當年,魏家也是逼着魏琰的大哥讀書上進過的,只是魏琰的大哥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整日裏不是鬥雞走狗,就是流連青樓煙花之地,至於書那是一點也看不進去。
魏家沒有辦法,只能放棄魏琰的大哥,轉而在魏琰身上下功夫。
好在魏琰雖然也有些弔兒郎當的,但他卻讀書還算認真,也還算孝順,在魏夫人和孟院長等人的嚴厲管教下,如今也算是如了魏家的願。
魏琰既然中了進士,那以後肯定會成為魏家的依靠,魏琰大哥是個靠不住的,魏琰大嫂這個時候不說好好巴結魏琰,居然還因為魏琰的兒子是長孫,就耍各種小動作,真的是不知道讓人說什麼的好。
周苒聽了葉奚鳴的話后眼睛一亮,是啊,現在想讓葉小妹帶着孩子離開魏家正是好時候。
“等魏琰考完庶吉士之後我去和他聊一聊吧。”葉奚鳴道。
若是現在就去找魏琰說這些,肯定會影響到魏琰的庶吉士考試的,雖然魏琰能被選中庶吉士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但是總要讓他全力一試的。
兩人說定之後就把這事先放了下來,接着繼續往下看。
下面,張氏又繼續說了陳氏和李氏的事情。
這妯娌兩人在三月初前後腳的也生了,不過讓張氏和陳氏失望的是這兩人生下來的都是男孩。
這兩個孩子沿用之前三個孩子的名字,取了名字叫葉懷義和葉懷信。
張氏還在信中抱怨,說是要是往後兩人再生齣兒子,孩子都沒有名字可用了。還說是幸虧家中如今不缺錢了,不然這麼多毛頭小子,以後怕是連媳婦都要說不起了。
最後,張氏還道: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才能抱上香香軟軟的小孫女。
周苒看到這裏,側頭看了葉奚鳴一眼,笑道:“孫子多了就不值錢了,娘現在就只想要可可愛愛的小孫女了。”
葉奚鳴笑了笑,道:“回頭我給大哥和二哥去信,讓他們兩繼續努力,早日給娘生個小孫女。”
反正他和周苒這裏暫時是沒有希望的。
周苒聽后“噗嗤”一聲笑了出來,大嫂和二嫂兩人才剛生完,葉奚鳴就寫這樣的信回去,真是不怕兩個哥哥來罵他啊。
五頁的信紙,張氏交代家中發生的事情用了兩頁多,關心葉奚鳴和周苒的話寫了一頁多,最後才是葉二郎交代那一萬多兩銀票的事情。
那些銀票是去年烤鴨店一年的盈利,葉二郎擔心葉奚鳴他們在京城要用銀子的地方多,他們身上銀子又不夠,和葉大郎商量過後,就將去年一年店裏的盈利全都給葉奚鳴捎過來了。
葉奚鳴將信看完之後,把信紙收了起來,然後將盒子裏的銀票盡數交給了周苒,道:“既然二哥將銀票送來了,那我們就先收下吧。”
正好他們現在急需銀票要用。
想要將流光閣以最快的速度開遍大順朝,那沒有銀票肯定是不行的。
有了這些銀票,他們的速度就可以更快一點了。
周苒把銀票收了起來,葉奚鳴又打開了柳文卓的那個盒子。
這個盒子裏放的同樣是一封信和一沓銀票,只不過這沓銀票比起葉家送來的薄了不少。
葉奚鳴拿起銀票數了一下,總共四千五百兩的銀票。
葉奚鳴依然將銀票交給了周苒,道:“這應該是去年商隊的分成,你先收起來吧。”
“去年商隊收益也不錯啊。”周苒道,比起前兩年商隊的收入可以說是穩步的在上升了。
葉奚鳴點了點頭,道:“如今商隊對路越來越熟悉,對各地的稀缺貨物也越來越了解,往後只要把控的好,收入肯定會越來越高,不過今年開始我和柳文卓的合作就結束了,以後商隊的收入都和我沒有關係了。”
周苒聽后,道:“這樣也好,你做了官,要是再繼續和柳公子合作,被人知道了不好。”
大順朝商人的地位雖然不像是有的朝代一樣那麼低下,商人的子孫也可以參加科舉,走仕途,也禁止官員的家人從商,但官員本人卻是不允許行商的。
葉奚鳴當初也是想到這一點,所以和柳文卓合作的時候只定了三年的時間。
之後葉奚鳴又看了柳文卓給他的信,信中主要寫的都是商隊的事情。
看完信,葉奚鳴把信收了起來,和周苒說起了明日的安排。
前段時間,周苒又仔細想了一下,她發現關於流光閣的事情,她走進了一個誤區。
她只想着找綉娘去教導那些想學綉技的女子,卻忘了自己手中還有工具。
她手中的三本各級刺繡技法大全完全可以當做綉娘師父們教導學徒們的道具來用。
這樣她就不用發愁那些綉娘師父本身的綉技不夠高超,綉娘學徒們想要學習更好的綉技而她又沒有辦法親自去教了。
而且那些綉娘師父也可以照着書上的內容去學習更加高深的綉技了。
所以葉奚鳴和周苒就商量着把那三本書拿去多刻印一些,給每一個地方的流光閣都分發一部分,如果可以的話,他們還想將那書直接免費發放,這樣就可以讓更多想學習刺繡技能的人學到刺繡手藝了。
之前葉奚鳴已經去找了刻印坊,也將書送過去,讓他們出雕版了,明日便是他們答應的最後日期了,他們的雕版應該是已經刻好了。
他們明日需要去看一看他們刻的雕版,若是沒有問題的話,他們就可以開始印書了。
雖然這樣一來,需要耗費的銀錢定然不少,但是只要能完成系統任務,花再多的銀子也是值得的,畢竟銀子沒了還能再掙。
兩人說完這事都累了,洗漱過後就上床休息了。
第二日一早,兩人在家吃完早飯就直奔葉奚鳴之前找的刻印坊。
葉奚鳴找的這家刻印坊不大,倒也不是葉奚鳴不願意去找大的刻印坊,而是大的刻印坊不願意接他的生意。
這家刻印坊在京城西郊的一個小院子裏,整個刻印坊的工人和師父加起來還不超過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