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巧用王脩,攬無雙太史慈

第五十四章 巧用王脩,攬無雙太史慈

劉備當即任命王脩為五官掾,負責治理縣內豪強及律法同時兼治一縣。

另外兩個家主十分高興,但他們兩個卻不做官,兩人說有偌大的家業需要打理,雖想為官造福百姓,但也不想荒廢了家業。

劉備也是不解,這王氏很有意思,舉家投自己又不願意做官,那想幹什麼?

漢末這些豪族依附於地方官員,無非是想攫取利益,獲得田地和人口,獲得影響到國家對鄉里控制的強度,具有在宗族以外甚至一里一鄉,擁有支配力和影響力。

王閭卻說為的是家族子弟中聰慧之子能夠有機會施展抱負。

劉備這才明白了,合著這兩人不想做官,是讓家族子弟做官,把自己放下,給家族子弟鋪路。那還是一個意思,就這樣吧,劉備想着,既然安排這兩個人不幹,那情分就得轉移到家族子弟上。

子弟,子弟就好下手了,反正政策法度規矩都說清了,一旦違反懲罰起來就不要怪我了。

“府君,王氏願將三成產業獻出,以供府君施政行策。若府君另有需求,我王氏定全力支持。”王閭堅定的說著。

幾人瞬間震驚了,三成產業,那得是多少啊。原以為三家相投也就是資助些錢財,謀些利益。沒想到一下子獻出三成的產業,那可是相當龐大的錢財。

付出這些錢財的代價就是為了家族謀取發展,讓家族子弟能夠有更好的出路可走,那就可以理解了。

畢竟家族的發展在這些人眼裏是最重要的,這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所在,自己可以不做官,但家族一定要強盛的發展下去。

王氏是想成為潁川荀氏,清河崔氏,弘農楊氏,亦或是汝南袁氏?或許這些世家大族都互不甘心互不服氣。

但畢竟人家荀氏崔氏楊氏袁氏叫世族,那可是動不動什麼四世三公,傳承百年,想那司馬懿不也是,往上數全是當大官,這才叫世家。王家頂多算個當地豪強。

袁氏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士族,四世三公,門吏無數,無數士人依附於門下,可以說,想要官場上走的一帆風順,必須要拜袁氏的山頭。

朝堂之上遍佈袁氏門徒,影響力極大,宦官在他們手裏只是跳樑小丑,沒有得到過權力的弄權閹人而已,根本動搖不了袁家的這顆大樹。

樹大根深,枝繁葉茂,桃李滿天下,只能這麼形容這巍巍袁氏。

劉備深知世家大族的厲害,世家湊到一起,那就是幫派啊,幫派湊在一起要幹什麼?為百姓謀福利?為君主多出力、出謀劃策?

那群幫派是為了結黨營私的啊。就是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才抱在一團。

所以來北海之前就一度憂心於如何處理世家大族的利益,以及各種幫派。

先主在蜀時,善於平衡人際關係,對於各世家門派進行平衡。

有元老派系,那就是創業初期追隨先主的一幫子,掏空家底的舅子糜竺糜芳,社交達人簡雍孫乾,結義兄弟關羽張飛,老貼身秘書趙雲,那都是最重要的一班子人,信任的人必然地位高。

可就是信任,糜芳不還是叛逃了,還害死了關羽,這中間不正是因為覺得糜芳覺得自己不平衡,沒有收到應得的待遇和利益。

這反倒側面證明了元老派也不滿意現有的利益分配。

另一大幫派就是荊州派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黃忠、魏延、蔣琬,費禕、馬良、馬謖等人。

這些人是劉備在荊州時招攬的一批人,特別是劉表去世后,許多荊州氏族加入劉備陣營,這些人組成蜀漢政權的荊州派系,掌握着蜀漢政權的核心力量。

甚至可以說,荊州派系支撐着蜀漢運行,尤其是在劉備死後,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達到蜀漢權力的頂峰,武將以魏延為首別的不服就服諸葛亮,趙雲又是諸葛亮的得力幹將。

第三個派系是東州派,法正、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等劉焉入蜀時帶去益州的一批人。

當時劉焉還把南陽、三輔一帶數萬戶入蜀的流民收編為“東州兵”。

劉備入蜀時法正、李嚴都是劉備的堅定擁護者,所以劉備、諸葛亮非常重用他們。這幫人形成了東州派派系。

作為益州本地的豪族派系,那自然是益州派,主要人員黃權、李恢、馬忠、譙周、王平等人。

這些人是益州本土豪族,劉焉、劉璋父子就是依靠東州派來壓制益州派。本人地頭蛇必須要外來人壓制。

不得不說的就是本地豪族確實起很大作用,影響力不說別的,光是在劉禪那裏就起到了對蜀漢的決定性影響。

鄧艾打過來了,劉禪問怎麼辦,結果譙周說投降吧,劉禪覺得行,結果蜀漢就開城投降,整個蜀漢滅亡了。

譙周勸降力排眾議,如何力排眾議?無非是憑藉個人的利益,不能人人都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不能像姜維那樣不顧一切的九伐中原報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他們是有家族的人,要為家族考慮。

英烈的北地王劉諶只能以死明志。

這主張投降譙周正是益州派,還是那句話,作為本地人,投降也沒事,反正是換君不換臣。

派系與派系之間就這麼和諧嗎?也不盡然。

蜀漢還有一些人的派系比較模糊。比如姜維,雖然繼承諸葛亮的衣缽,好像屬於荊州派系,卻又得不到蔣琬、費禕等人的支持,九伐中原猶如一個人在戰鬥。

再比如馬超,曾經是一代梟雄,位列五虎上將,可他的作用在哪?

即便如此,先主卻仍憑藉著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將眾派系聚攏在一起,讓整個蜀地發展的蒸蒸日上,先主之德昭昭。

三國中另外兩方處理方式,劉備覺得也可以借鑒。

像曹操,把世家大族攏在手裏,讓夏侯氏和曹姓的人掌軍政大權,其餘都是各處招降來的,重用之下分化世家豪族的權力,五子良將無一人是曹姓,但都被曹操賦予重任。

反觀孫權,曹操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沒錯,孫權這個碧眼賊極善制衡之術,少年時執掌江東,主少國疑,政權旁落,內有張昭,外有周瑜。陸,吳,顧,張四大家族站在孫氏背後,皆有私心。

四大家族的子弟掌握着朝堂半數以上的話語權和經濟控制。此時的東吳,四大家族是東吳的半壁江山

孫權不像老爹和老哥一樣英烈勇猛,孫權心思深沉,善於權謀,十分雞賊,將幾大家族收拾的服服帖帖,通過聯姻的方式拉攏陸家,互相制衡,把利益交織的江東管理的與曹操對峙,三分天下。

無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世家大族又怎樣,自然有處理辦法。但是日後如果入朝中,袁氏還是個大問題。

袁氏怎麼解決的?劉備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袁氏好像沒有對曹操造成過困擾,弘農楊氏也沒有,潁川荀氏一直在幫助曹操。

對,袁氏都死光了,袁紹袁術都被滅了,袁氏被董卓抄家了,董胖子把他們都砍乾淨了,好你個董胖子,用處還不小。

劉備原本就是想在諸侯討董的時候再幹掉董卓的,這樣的話自己就可以把名望提到巔峰,現在一看,確實是可以,等董胖子把袁氏滅門再說。

劉備想着袁氏也和自己無冤無仇,幹嘛要這麼搞他們。旋即一想,這也不是自己搞的啊,他袁氏樹大根深,可樹大招風,他們袁氏這麼硬,碰到橫的董卓不也沒辦法。

董卓還是他們從涼州引來的,還是袁氏門徒,結果被反噬了,自食惡果而已。

當下王家三氏已經歸順自己,還把家產提供給自己,那剩下的所謂孫氏,讓王脩去解決吧,好看看王脩有什麼能力。

北海和東萊相鄰,劉備一早就想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這個人是自己必須要招到麾下的,東漢名將,太史慈。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這是他病亡前所說的話。

太史慈,字子義,東吳大將,曾和小霸王孫策酣戰,武藝超群,還是一位真正的神射手。

太史慈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裏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直接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柱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

這證明太史慈不僅精準,而且臂力極大。況且太史慈不僅武藝超群,還有膽識有謀略。

在孔融被黃巾賊圍困在北海之時,太史慈想要衝出包圍找先主求援。

孔融認為這太過於冒險,想要等待救援。太史慈卻說服孔融不能坐以待斃,孔融擔心太史慈的安危,太史慈將謀划向孔融說完孔融只能答應,也沒有別的辦法。

太史慈嚴裝飽食,待第二天天明之後,便帶上箭囊,攝弓上馬,引着兩人騎馬跟隨在身後,兩人撐着一個箭靶,開門直接出城。

外圍下的賊眾皆十分驚駭,城裏怎麼跑出來三人,急忙召集起人出來防備。

太史慈只引馬來至城壕邊,插好箭靶,離這不遠搭弓引箭練習射藝,習射完畢后,便帶着兩隨從入門回城。

第二天也是這樣出了城,外圍的賊眾有的站起來戒備,或有躺卧不顧。

於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繼續練習射藝,習射完畢后再次入門回城。

第三天又是如此復出,外圍下人已經習以為常了,權當是對面這人在城裏待着無趣便出城易射,再沒有站起戒備,沒有人理太史慈。

太史慈看到這情況,果斷快馬加鞭直突重圍中,顧馳而去。

群賊還沒有反應過來,待得群賊反應過來,太史慈已衝出重圍,回顧取弓箭射殺數人。有人上馬追趕,太史慈飛馳着回身射箭,追好的人皆應弦而倒,因此無人敢去追趕,太史慈就這麼衝出了包圍。

這麼一個良將,怎麼能留給別人,抓緊下手。

劉備命郡內官吏前去東萊打聽太史慈的消息,官吏便輪番往東萊跑,打聽這個太史慈的消息。

沒幾天便打聽到了,東萊黃縣人,尚未加冠,劉備十分高興,看來太史慈還在呢,打聽到太史慈下落之後,那就要把太史慈搞到手!

怎麼搞到手是個問題,自己親自去?那肯定不行,畢竟太史慈還沒什麼名氣,自己過去請他一個尚未加冠的太史慈,顯得有些過火,通過簡雍?簡雍這個人弔兒郎當的,也就尊重一下自己和身邊的幾個人,外交還行,社交就一般了。

算了,簡雍找了不少寒門子弟,讓這些寒門子弟去慰問慰問太史慈的母親,太史慈家裏生活一般,不是什麼大家族。

劉備找來幾個機靈的少年,讓他們帶着錢財去前往黃縣,以太守想要招賢納士為由,打聽到縣裏太史慈少年勇武,如果太史慈願意可以去北海,這些錢財是照顧太史慈母親的。

太史慈忠孝無雙,能擺平他母親,太史慈必定來投。

太史慈的母親收到了劉備的資助,對劉備十分感恩,太史慈知道后也感動不已,因需要照顧母親無法離開,只願加冠之後才能外出,並向劉備修書致謝,書中寫明自己的情況。

劉備看到了書信,知道這事成了。劉備不怕等,好飯不怕晚,也需要給太史慈成長的空間。對於照顧母親一事,劉備也提出將太史慈母親二人接來北海,不過一切看兩人的意願。

太史慈到自己麾下,又能多一個大將,對於如何處理和武將之間的關係,劉備一時間還無從下手。

對於關羽、張飛、楊義等人,跟着自己從處發展到打黃巾,趙雲樂進等人是黃巾之亂時招來,對於他們自己都一視同仁,不想讓任何人感到不平衡。

但隨着勢力的發展,必然有新的武將加入,就不能給他們過於高標準的待遇,讓跟着自己的老將覺得沒有受到自己的重視,自己喜新厭舊,疏遠了他們。

因此還要時常增加情感交流,有空就去看看他們,平時沒事就書信問候,解決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的體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熟讀三國的我竟成了劉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熟讀三國的我竟成了劉備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巧用王脩,攬無雙太史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