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五院方案

第409章 五院方案

得知臂板通信試驗成功后,朱由檢很快認識到,樞密院成立的條件成熟了。

憑藉這套通信系統,樞密院至少可以保證對京城附近的軍隊如臂指使,不會成為空架子。

如果自己繼續拖,會讓兵部的官員不知所措、不知接下來要怎麼辦。

那時反對樞密院的聲音,就會逐漸冒出來。

甚至這些人可能和朝堂上的保守派聯合,反對機構調整,繼續維持原樣。

這是朱由檢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朝廷機構調整方案,交給大臣廷議。

袁可立、韓爌等人,第一時間就接到了這份方案,揣摩其中變化。

“樞密院的級別沒變化,核心還是執掌軍令,擁有調兵之權。”

“只是之前打算留給兵部的後勤、裝備等軍政事務,同樣划給了樞密院。”

“看來陛下是對樞密院放心了,打算繼續放權。”

袁可立看着這份方案,和李邦華等兵部大臣商議道。

在最初的樞密院設置中,樞密院的權力,主要在軍令方面。

軍政方面的軍官選任、功勛賞賜、後勤裝備等權力,則留在了兵部。

樞密院說起來級別高,其實和兵部的權力相差不大。六部只靠兵部,就能制約樞密院。

這次皇帝給出的方案,則把後勤、裝備等事務,都從兵部份出,並且放到了樞密院。

樞密院除了軍令權力外,在軍政方面也有了一些職權。

甚至皇帝還寫明兵部除了是政務院六部之一外,還以軍政部名義,作為樞密院機構。

樞密院在軍事方面,幾乎掌握了全權——

說是幾乎,是因為皇帝保留了五軍都督府,掌管京營和地方衛所。

李邦華看着這份方案,皺着眉頭向袁可立等人道:

“京營仍是以勛臣為提督、兵部侍郎為護軍使。”

“陛下甚至在這個方案里規定了,京營參將以上將領,必須有五軍都督府身份。”

“五軍都督府還能插手相應地方的衛所事務,幫助世襲軍官和軍士維護應有的權利。”

“這哪是對樞密院放心,是想讓五軍都督府制約。”

對五軍都督府這個幾乎沒有實權的衙門,李邦華是不怎麼看得上的。

甚至在他看來,五軍都督府就該裁撤,把寄銜的都趕去皇帝設置的金吾衛都督府。

所以在他和袁可立等人的商議中,樞密院除了在海軍衙門的基礎上成立海軍部外,還應成立陸軍部,執掌京營、邊軍等陸上軍隊。

之前皇帝對此還不置可否,如今終於明確了態度。否決了成立陸軍部的提議,取而代之的是邊防部,負責邊軍和防衛軍。

京營和地方衛所仍舊歸五軍都督府,和樞密院相互制約。

對於這點,很多兵部官員是不滿的。尤其是擔任京營護軍使的李邦華,迫切想要把京營中尸位素餐的人趕出去,按自己的想法整頓京營。

袁可立理解他們的想法,但他更是知道,皇帝不可能把京營完全交給文官。

他向這些官員解釋道:

“前宋除了樞密院調兵外,尚有三衙統兵。”

“陛下把五軍都督府當成三衙來用,也是應有之義。”

“何況除了執掌京營外,五軍都督府也沒有多少權力。”

“以後衛所就只是作為將士來源,世襲軍官和軍士可看做低等爵位。”

“陛下讓五軍都督府維護他們,是要穩住這些人。”

“邊防部說起來不是陸軍部,但是所擁有的權力,卻沒多少差別。”

相比掌管所有陸上軍隊的陸軍部來說,邊防部的職責,主要是掌管邊軍,以及從衛所中徵集的防衛軍。

可以說,真正能打仗的軍隊,都歸邊防部調遣。

這點袁可立已經滿意,沒奢望皇帝把所有軍隊都歸樞密院管。

在他勸說之下,兵部官員逐漸接受了這個方案。

不管還有沒有五軍都督府分權,樞密院成立之後,文官都掌握了軍隊的調兵權——

所有軍隊的指揮調動,都要通過樞密院。

袁可立能夠保證,所有兵部大臣,都會在廷議上支持這份方案。

但是其他大臣是否支持,他就不確定了。

因為這份方案,對政務院的權力進行了削奪。在政務院之外,又成立了大理院和理藩院。

大理院不用多說,是由大理寺轉變的。

皇帝把司法權從政務院獨立出來,單獨成立一院。

而且大理院的權力還有點大,六科給事中被併入,有權力審查所有衙門的命令,判定它們是否符合禮法——

劉宗周重製禮樂后制定的禮法,將會由大理院執行和維護。

對於不合禮法的命令,大理院有權封駁。

可以說,這是級別更高的給事中,能制衡其它所有衙門。

並且皇帝還要求,大理院高級官員要像都察院那樣,由大臣提名候選人,皇帝直接任命。

理藩院同樣如此,皇帝把宗藩、內藩、外藩、外交等事務,都放在了裏面。

並利用之前臣子不注意獲得的境外戒嚴權力,可以用不經過內閣的中旨直接管轄理藩院。

袁可立能夠想到,內閣和政務院的官員必然有意見。

因為大理院和理藩院分的,是他們的權力。

他料想得不錯,韓爌看到大理院和理藩院的設定后,就對這份方案頗為不滿。

同屬於東林黨的錢謙益更是直言:

“這是陛下對韓公提出的政務院不滿,用大理院和理藩院分權。”

成基命等人點頭,同樣如此認為。

韓爌提出的政務院,差點讓皇帝打算設立的樞密院胎死腹中。

這個五院方案,就是皇帝的反擊。

之前韓爌提議設立政務院,就是為了讓內閣繼續高高在上,政務院和樞密院、都察院相制衡。

如今皇帝同意設立政務院,同時增設大理院和理藩院,看似制衡的機構更多,其實卻在分內閣的權:

大理院合併了六科給事中,能對內閣和六部的命令進行封駁。

理藩院更是完全由皇帝獨裁的機構,不需要內閣大學士寫票擬。

這兩院增設之後,不但政務院權力被削減。內閣也受到限制,被大理院制約、被理藩院分權。

這和韓爌的本意,可謂相差甚遠。

想着其中的權力差別,韓爌沉默了許久,向眾人道:

“諸位,陛下已經把這個方案交付廷議。”

“到時候是支持還是反對?”

作為內閣大學士,他是不能夠參加廷議的。

但是作為東林黨的領袖,他能影響許多人。

這也是以前東林黨聲勢浩大的原因,他們在廷推和廷議上,能輕易干翻那些一盤散沙的人。

如今皇帝控制着在朝堂上使用東林黨,但是東林黨的影響力還是很大,能影響很多親近他們的人。

成基命此時說道:

“這份五院方案,是由設立樞密院引發,陛下讓兵部尚書袁公主持廷議。”

“我看兵部的大臣,多半是支持這個方案的。”

“他們這些日子,都在談設立樞密院。”

從一部變成一院,院下還要設部。兵部官員的興奮可想而知,他們都有機會趁着這個機會陞官,單獨執掌一部。

而且後世的樞密院歷史上,也會留下他們的名字。說他們在開設樞密院時,留下什麼樣的功績。

朝堂上的文官,大多也不會反對樞密院設立。因為這代表着,文官徹底掌握住兵權。

要不然這一個多月,也不會沒多少反對的聲音。

所有的文官都知道,樞密院設立對他們的意義:

這代表着皇帝放棄了用武將制衡文官,而是從文官中分出人員,讓文官之間相制衡。

文官再也不用擔心,回到國初那個武將掌權的時代。

之前韓爌也不是反對設立樞密院,而是反對分內閣的權,所以他提出同時建立政務院。

如今皇帝倒是答應政務院建立了,但是又提出增設大理院和理藩院。

而且五院綁定,要設就一起設。

韓爌琢磨着其中變化,感嘆道:

“當今陛下,真是善於用權啊!”

“我看這份方案,多半會被通過。”

方案中大理院的事情,有都察院的先例在前,群臣應該會接受皇帝對這個衙門的官員擁有任命權。

而且劉宗周等負責重製禮樂的官員,更是會支持大理院設立——

因為大理院的職權,就是維護禮法。

理藩院則因為這個衙門所擁有的權力,皇帝現在就掌握——

之前皇帝就利用群臣的不注意,利用境外戒嚴,攫取了這個權力。

如今不過是規範化,設個衙門負責。

甚至,因為設立衙門后必然會有文官加入,很多文官還會歡欣鼓舞,加強對這些事務的影響力。

而在韓爌看來,留個皇帝能直接管轄的衙門,也能讓皇帝發泄旺盛的精力。不至於把精力集中在軍政事務上,一直琢磨着和文官奪權。

至於理藩院奪取了禮部主客司的權力,他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在他看來,這不是什麼重要的職權。

當今禮部尚書溫體仁,更不會反對皇帝。

這樣算過來算過去,反對五院方案的大臣都不多。

甚至韓爌自己,都能夠接受這個方案。

所以,他在思慮之後,還是沒調動朝堂上有限的東林黨人,反對這個方案。

只是上了奏疏,對五院方案提出修改意見。

無奈皇帝根本就不給他討論的機會,堅持把這個方案近期舉行廷議。

他和很多不滿意的大臣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這個方案。

十一月十一日,袁可立主持的廷議上,在兵部官員的極力支持下,五院方案順利獲得通過。

從此朝堂機構,會按這個方案調整。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五院改制。

內閣首輔黃立極被皇帝任命總攬此事,主要負責理藩院。

內閣次輔韓爌協助,主要負責大理院。

兵部尚書袁可立,主要負責樞密院。

政務院則不設主官,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

甚至都沒有政務院印,六部等衙門仍舊分管自己的部門。

只是因為五院級別被皇帝統一定為正一品,政務院領頭的六部尚書等官員,理論上能升為正一品——

五院平常以正二品官員主事,但可以由更高品級的大臣擔任。

都察院也因此升格,從正二品衙門升為正一品衙門。

朱由檢這樣設置的主要目的,是想把一些致仕大臣任命在自己掌握的理藩院。讓這些人發揮餘熱,牽制一下掌權的內閣大學士和九卿——

理藩院掌院所擁有的權力,相比後世的美國國務卿也不遑多讓。

有能力的大臣擔任這個職位,完全能成為朝堂上最重要的官員之一。

可以說,這五院的設立,朱由檢雖然剛確定沒多久,其實卻大多早有想法,甚至可以看做是去年機構調整的延續。

大部分衙門也打下了基礎,調整起來有條不紊。

但是有一個朱由檢沒想到的變化,那就是大理寺被升為大理院后,九寺少了一寺。

一些大臣對六部八寺的說法不習慣,提議增設一寺。

戶部尚書畢自嚴就提出,應該把太府寺的農業事務分開,另外成立司農寺——

現在的太府寺職權實在太大了,幾乎和戶部相當。所以他提議分權,把農政總署、糧食總署分出去成立司農寺。

朱由檢考慮之後,同意了這個提議。

一是農業事務確實重要,值得單獨設立一個衙門。

二是六部八寺確實不好聽,九寺更加符合古制,更容易讓官員接受。

而且多出司農寺卿后,小九卿也不用翰林院掌院湊數,直接把九寺正卿列上去就行了。

朝堂上很多官員,也因此贊同設立司農寺的提議。

戶部自此之後,分立出太府寺和司農寺。一共三個衙門,執掌大明國計。

還有人仿照前宋的稱呼,把三個衙門合稱為三司。負責的官員稱計相,也就是三司使的別稱——

當然,因為太祖明令禁止設相,更多的還是被稱為計臣。

政務院戶部尚書,也被視為事實上的宰輔,經常被加從一品弼政大臣銜,成為兵部尚書權力被削弱后,新的九卿領袖之一。

(調整后戶部及其督導的太府寺、司農寺合稱三司,或者說三計司,和三法司區分)

第一任司農寺卿,還是由郭允厚擔任。

因為他喜歡大司農的稱呼,而且對農業事務更擅長。

所以他主動放棄了權力相對更大的太府寺卿,擔任司農寺卿。

空出來的太府寺卿,則由專督錢法侍郎董應舉轉任。

這個之前負責錢法事務的侍郎,剛剛擔任太府寺卿,就上了一份奏疏,提議設戶部銀行,專門負責銀錢收支和轉運。

奏疏中,董應舉列舉了戶部銀行設立的必要性,以及這一年來順天府賦稅徵收時,順天銀行發揮的作用。

認為應該仿照順天銀行,設立一個全國性的銀行,並且在各地設立分行,負責當地事務。

他之前負責的錢法事務,同樣應划入戶部銀行,負責貨幣鑄造和發行。

這份奏疏,在外廷引起什麼動靜不好說,但是朱由檢看到后,卻是一聲長嘆:

文官的進化速度,比自己預想的還要快。

之前內府監銀行獨攬金融業的局面,已經不可能繼續。

自己還需要再找個錢袋子,為接下來的戡亂和救災準備錢糧。(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崇禎重振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崇禎重振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409章 五院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