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峨眉山中小道觀

楔子、峨眉山中小道觀

“天下秀”之峨眉山,海拔1300米處的“零公里”處,有一條依稀可見、長滿青苔的石階小道,幾個拐彎就消失在人們視線之外。

小道蜿蜒而上,沿途有川省溫暖氣候下,四季長青翠綠的樹林、清澈的溪流和奇石怪岩,一步一景,充滿詩情畫意。

大約步行40分鐘,眼前出現一座無名小山峰。

它不是那種壯麗的險峰、巍峨聳立,而是一座清幽秀美的小山丘,含蓄地矗立在大山之間,宛如一顆自污的寶物,隱藏在巍峨的大自然中。

小山峰頂部,一座小小的道觀,悄然矗立在那裏,瓦礫斑駁,古樸而神秘。

若有人在此,四面環顧,天空湛藍,雲淡風輕。整個山峰被時不時漂移過來淡淡的薄霧遮掩,像是仙境一般,讓人心曠神怡。

峨眉山東漢以來就是道家聖地。

當時的張道陵在此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峨眉山因此成為道教的重要聖地。

此後,山中道觀林立,千年古剎——洗象池、龍門洞、財神殿等道教勝跡猶存。歷代高道多在此修鍊。逐漸形成了全山皆道的盛況。

一度吸引了無數的信徒前來朝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將峨眉山列為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稱之為“靈陵太妙洞天”。

然而,隨着時光的推移,受歷代帝王“抑道揚佛’’,以及佛道本身對於入世的理念差異,人們逐漸只知盛世時佛廟,而不知戰亂時一心救世的道家。

峨眉山的寺廟日益興盛,讓許多人忘記了,這裏曾經是道教聖地。

此刻,無名小山峰道觀里,走出了一位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清秀,如玉雕琢,氣質儒雅的青年道士。

青年道士那雙深邃的眸子,透出智慧與靈動的神韻。

來到觀前小廣場石桌旁,放下手中的茶壺,沏上一杯峨眉雪芽,從道袍里掏出一部破舊的手機,小道士坐在石凳上,瀏覽起橘子網上的小說。

小道士名叫馬速,是老觀主在山腳撿到的嬰兒。

自幼飽讀經書,老觀主見其超人的聰慧,順應時代,將他送到峨MS市上學,連續跳級后17考上了川大歷史系。21歲便完成了碩士學業,被保送博士。

前些天,老觀主病重,馬速聞訊匆匆趕回。

可惜老觀主沒來得及交待什麼修鍊功法,只是摘下從不離手的一串手鏈,言稱這是道觀傳承已久的信物,囑咐他好好保存,便駕鶴西去。

馬速不得不中斷學業,繼承了這座小道觀。

這段守孝時間裏,小道士經同學推薦,看了多本《禽滿四合院》同人小說。

好傢夥,這個題材無一不是戾氣衝天,差點亂他的道心。

但因專業是歷史,對那個年代抱有一些探索心理,哪怕小說里都是虛構,與正史相差甚遠,但作為年輕人,從不拒絕任何信息來源。

何況,歷史都是人寫的,哪怕是正史,也受到撰稿人主觀意志和環境的影響,未必就是歷史真相。

因此,誰規定小說就一定偏離了歷史?

殊不知,不少小說作者,為了故事情節更為真實,要查閱大量資料,因為時代不同,旁觀者清,沒有正史編撰者那麼多顧慮,或許還能還原丁點歷史真相,或者說線索也不一定。

此刻,又一次看到四合院禽獸們,那完全不可理喻的行為和言語,馬速心中也隨之有點煩躁。

手中的愛瘋手機,機背是玻璃材質,本就有些開裂。

馬速看到憤概處,握着手機的手不禁稍微用力了點力,機背終於不堪重負,裂開了幾個碎片,割破了他的手指,鮮血侵入手腕上的手鏈。

突然,一道無聲無息、常人無法觀測到的炫光閃爍。只見青年道士僵硬地呆坐在石凳上,雙眼失去了神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雙穿年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雙穿年代
上一章下一章

楔子、峨眉山中小道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