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養老危機與複雜的經融體系
大漢歷35年10月7日,長安城,賢者大會。
徐愛民把自己和張辟疆等人商議一天,把自己理政的理想,當著大漢所有諸侯,太守,賢者的面宣讀。
在場所有賢者倍感欣慰,天子政策是和太上皇一脈相承。
而且的這是30年的發展目標,這就說明大漢未來30年的政治主張都不會發生變化,大漢的政治格局還是一脈相承。這對內心還是處於惶恐階段的賢者們來說,是最大的好消息,這讓所有賢者都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大漢的經濟存在大航海時代,大開拓時代,還有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三波紅利的加持,歷史上300多年創造出來的財富,被大漢用三十多年創造出來,其創造的財富總量,遠遠多過了歷史上的日不落,加上大漢的分配製度比日不落高效了十倍不止,這也是大漢能供養的統治者遠遠比日不落更多的原因。
但大漢也有自己的難題,大漢開國已經30多年時間,天下和平也有30年,這30年沒有爆發大規模天災人禍,加上醫療的進步,人口急劇增加,而大漢開國一代的年輕人,大部分已經步入了老齡化階段,而且這批人的數量將會遠遠超過華夏3000年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盛世的證明。但這些老人也給大漢的養老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大漢剛開國之時,全國六旬以上的老者只有三萬餘,這既是因為戰亂大部分人活不到這個年紀,也是因為封建時代醫療環境差,年紀大了,一個小病就能把人帶走,還有各種不便明說的地方習俗,什麼神隱之類。
只要知道一點,越缺什麼,便越要強調什麼,封建時代一直強調以孝治天下,那就說明孝子是很少的,大部分的老人也活的不怎麼好。
而大漢開國之後,每個六旬老人,每個月能得到兩石糧食,一斤糖,一斤鹽,一斤食用油,當然因為各地富裕情況不同,老人的養老金也會不同,但底線的糧食和鹽是不缺的,這部分是由大漢朝廷直接支付的,甚至還有不少老人可以帶上紅袖章,每個月能賺100,200錢的俸祿,老人在大漢不但有個保底的收入,還能賺不少的錢,所以經濟屬性直接改變了絕大多數老人的命運。
經濟決定上層結構,這一點用在民間也是一樣的,當上了年紀的老人不但不是家庭的負擔,反而可以為家庭創造財富,大漢各地什麼神隱的習俗就通通消失了。
孝子賢孫也就變多了,照顧自己的父母也變得更上心了,巴不得自己的父母長命百歲,好多領幾年的養老金,雖然錢不多,但就這些食物那也能供一家人的開銷,多方面加持之下,大漢每年退休的老人增長的都非常快。
尤其是等酈商成為大漢丞相之後,正好到達了臨界點,大漢退休老人每年都以一成半到兩成的數量增加,今年正式突破了百萬的數字。
而現在大漢一個老人基礎退休金是價值500錢的食物和日用品,富裕的郡縣還會有地方補助,大漢朝廷一年要為一個老人支出6000錢。百萬退休老人就是60億錢,這是當年暴秦財政開支的兩倍。
更加關鍵是,通過上計數據,要不了5年時間,這個數字會突破到200萬,這也意味着,即便不增加對老人的福利待遇,當大漢光退休金的開支就會超過百億錢,這連漢吏的俸祿開支都超過了,成為了朝廷最大的支出。
天子如果還增加福利待遇,那隻怕這塊開支的增長會全面超過大漢財政的增長,這將會引發大漢的財政危機。
但現在酈商是有口難言,現在是新天子對諸侯,對賢者,對太守乃至於對大漢所有百姓宣讀自己的政治宣言,這時候打斷天子的話,那不相當於和天子結死仇了。酈商只能想着有時間找個單獨的機會和天子稟報這件事情。
而此時大漢的賢者們卻為徐愛民的富裕社會激動,他們卻齊聲道:“我等必定為富裕社會鞠躬盡瘁。早日讓大漢實現富裕社會。”
徐愛民長出一口氣,自己的政治宣言算是得到了大漢賢者的認可,有這個基礎,它就可以推動大漢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大漢的賢者大會,隨着徐愛民的富裕社會的政治宣言而宣告圓滿結束。
徐愛民這個繼承人,大漢的各個階級在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
而後大漢的《大漢周報》《法治周報》《墨子周報》都是在頭版頭條大範圍的介紹富裕社會各項標準,各個措施,了解什麼是富裕社會,各地達到了什麼標準才算是富裕社會。
長安的百姓是第一批接受這些信息的人,他們看幾乎和太上皇提出的戰略是一樣的,而且可行性也非常高,新的天子好要減免他們教育支持,醫療支出,這就讓長安的百姓內心湧現熟悉感和好感,這和大漢前30年的政策是一模一樣,天子提出了一個目標,而他們就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長安的百姓頓時安心起來了,天子還是站在他們這一邊,自己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大漢的盛世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諸侯大會也是極其順利,五皇子徐愛軍被天子冊封為天竺王,封地於天竺,天竺商社的管理權限被移交給新的天竺王。天竺商社下轄的農林牧漁等基礎的農業設施將會歸天竺國所有。天竺商社的各個工廠將會按照股份分配給各個股東,其中皇家的股份歸了天竺王,龐大的天竺商社就這樣被拆分。
對於這點,大漢上下其實早有預期,即便是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大漢的這些商人不像他們那些西方的同輩那樣權勢滔天,他們的政治地位依舊比較低,受到大漢主流社會的壓制,以商社控制一個國家,大漢的主流社會是不認可這一行為的。
大部分人已經在預估天竺商社什麼時候被拆分了,甚至天竺商社拆分的方式都和大家預想的差不多,皇家以皇子鎮壓天竺,剝離天竺商社的統治權,這個龐大的商社就此煙消雲散。
而後就是大漠諸侯移封的事情,其實這也基本上是公開的秘密了,早在諸侯大會之前,這些諸侯就跑到太上皇跟前,請求太上皇給他們找一個富裕點的封國。
整個大漢都知道太上皇是有名的點金手,全球哪個地方有金銀礦,哪個地方富裕,太上皇通通都知道,這些諸侯為了自己家族的富裕,直接撇下老臉來求太上皇了。
徐凡也不好拒絕,一來這些老兄弟在大漠吃風沙吃了20年,對比大漢其他諸侯的確可憐。二來遷移諸侯對大漢來說也是固本培元的好事情,大漠經過了這些諸侯教化20年,已經認可了大漢的統治,認同了漢人的身份,大漢朝廷可以設郡縣直接統治這片地區。三是為其他地區遷移諸侯做示範,在徐凡的內心當中,大漢的完整版圖,包括江南和遼東,這些地區後面肯定是要收回來的。
和荒涼的大漠相比,遼東江南的諸侯想要移封諸侯國難度就非常大了,但有這個先例之後,朝廷移封這些諸侯就有法統,名正言順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華夏歷史上有多少個瘸腿的王朝就是差在這四個字上。
以後大漢即便是要收回這些富裕的諸侯國,在政治宣傳上也可以佔據上風,沒道理,你們這些諸侯國只能從窮的地方遷移到富的地方,就不能從富裕的地方遷移到窮地方去。
徐凡乾脆點出來後世最有名的金礦,讓這些諸侯去挖金礦,反正現在全球的工業中心只有大漢,這些諸侯挖出來的金礦也會流向大漢,更不要說大漢朝廷還能分其中的一半呢,有這些黃金的加持對大漢的經濟是利好的。
此時大漢的貨幣極其複雜,是一種金銀本位,加貨物本位,再加信用本位的混合本位制度。
這其中原本可以充當貨幣本位的糧食,布匹,香料,白糖,鐵錠因為其產能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過剩的情況,已經開始逐步退出貨幣的體系,變成一種普通的商品。
而金銀本位卻在加強,本來大漢快速工業化,金銀的數量是跟不上大漢工業發展需求的,但徐凡開外掛,三番市的金礦被提前挖出來,中殷洲的金銀礦也被提前挖掘出來,這些經營的收入極大的加強了金銀本位。
最後是信用貨幣,也就是大漢的紙幣,這隨着大漢工業實力的增長,金銀數量的增加,反而加深了信用貨幣的信任度,即便徐凡知道後世是信用貨幣的天下,但他一個人不可能扭轉整個天下人的想法。
整個大漢從上到下是認可信用貨幣作為金銀的補充,而不是相反的情況,而且大漢也沒有因為缺少金銀而爆發危機,從上到下都沒有推動信用貨幣的動力。
等大漢的經濟進一步壯大,當全世界的金銀都無法滿足大漢經濟的需求時候,自然會有人想辦法推動信用貨幣的
而且徐凡內心也有一些顧慮,後世有一個白頭鷹諷刺笑話,美金的可信度比不上寶鈔,30年時間就貶值了98%。朱元璋和他們比都成為了老實人了。他也不知道真假,但貶值是一定的。
信用貨幣後世宣傳了那麼多好處,好像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的結果。但他們卻從來不提信用貨幣的缺陷,哪怕這缺陷就光天化日擺在那裏,但人家也不宣傳,不談論,不說明。
買包子都費勁的金元券,價值50萬馬克的麵包,冥幣都寫不出來的數字,這一切不是發生過的事情,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玩意兒可是金融核彈,什麼股市的收割機都比不了,一發下去寸草不生。徐凡很懷疑大漢的漢吏甚至自己的後代能忍住這個貪婪的慾望。
反而是以金銀做貨幣,大漢這幾十年的物價極其穩定,30年前的錢和現在的錢幾乎沒有多大區別。
大漢朝廷現在不缺錢,自己就當是為大漢保留底蘊了,以後大漢遇到危機,多一種金融手段去解決這個危機,所以徐凡也沒有強制推廣信用貨幣,只當這是一種補充。
本次諸侯大會當中,有十位諸侯分封在天竺,十位諸侯分封在炎洲,十位諸侯分封在南洲,這些諸侯國將會成為大漢在海上貿易的一個據點,完善大漢的海洋貿易體系,和大漢的這些諸侯則可以脫離寒苦的大漠地區,找到一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諸侯國,重新開始,可以說這次的移封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其中朝廷為了支持他們開發自己的諸侯國,每年會支持他們價值1000萬的貨物,開發銀行每年會給他們一億錢的無息貸款,一共持續10年時間,同時交付他們一艘3000噸級的帆船,和一艘千噸級別的蒸汽輪船,讓他們運輸人員和貨物。
而這些大漠諸侯領地將會被大漢整合為朔方郡,雲中郡,定襄郡三郡,此三郡讓大漢直轄的面積向大漠直接擴充了上千餘里,現在大漢朝直轄的面積越來越像後世的西漢朝了,甚至還有所突破,畢竟匈奴這個敵人現在已經沒有在大漢四周了。
至此諸侯大會圓滿結束,大漢新老皇帝的交接儀式圓滿完成。
而後徐愛民也開始執行自己大漢皇帝的權利了。
第一他任命了賈誼為尚書右令,命令他擴張尚書台漢吏數量,輔助他處理政務。
尚書台是幫助徐凡處理政務的官署,尚書令為陳列,官職兩千石卻是徐凡的心腹,尚書令屬於那種位卑而權重的官署。內部的漢吏卻不算多,有近百人,這些人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負責處理大漢諸侯上報給天子的信息,按照輕重緩急上報天子。
另一部分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丞相府交上來的奏摺分門別類的分類好,同時按照輕重的等級交給天子來處理,同時在天子的命令下,監督跟蹤朝廷三公九卿執行政令的情況,並向天子做彙報。
因為他把主要的任務都交給丞相來處理,徐凡監督以丞相府為首的三公九卿執行政令的情況,做好定崗定責的的事情。
大漢在哪方面政令出了錯誤,徐凡就毫不留情的斥責丞相府,命令丞相府改進,或者斥責專門做那個事情的府衙。執行具體政務的都是大漢的三公九卿。徐凡這個皇帝的政務自然就少了。這讓徐凡有更多的時間用在實驗室,發展科技樹這樣重要的事情,去學府講學傳播後世的知識。
而大漢的三公九卿也喜歡這個模式,在自己的相關領域的事務,他們可以一言而決斷,天子雖然讓他們背負了責任,但也放手給了他們相應的權利,事情都沒做好,被天子斥責,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也很喜歡天子這種拱垂而治的模式。
而現在徐愛民成了新的大漢天子,這種重要的部門自然要安插自己的心腹了,但陳列是大漢的元老,他剛剛繼位,就把太上皇的心腹給換了,傳出去不好聽,他就乾脆讓賈誼為尚書右令,接管尚書台,輔助自己處理政務,等時機成熟他再把陳列升為九卿。
而後就是就是把內史府長史陳買升為內史令。這是大漢從開國之後,再一次出現30多歲的九卿高官。
但卻沒有幾個人不服氣的,陳買初入仕途就是金城這樣的偏僻之地,大漢朝廷的政策就是對這些深入邊疆貧苦之地的漢吏,予以優先提拔。而後陳買去了新大陸為官十年,建設了殷洲都督府,讓大漢每年多增加了幾百億的財富,憑這個功勞封侯都不為過,而且他待滿兩個任期才調回長安城,加上他大漢開國丞相之子,天子親信的身份,從陳買的履歷來看,人家要功勞有功勞,要身份有身份,要資歷有資歷,自然沒有多少人會感到不滿。
劉恆被升遷為兩千石的營造令,他將會負責把營造曹建設成為地方郡縣的一個常見官署。這也是徐愛民為解決大漢百姓住房問題做的準備。
而後袁盎等人進入大司農為吏,劉雲等人進入太尉府,張楊等人進入少府為吏,張釋之進入廷尉府,晁錯進入御史大夫府。徐愛民的那些太子舍人紛紛進入大漢的三公九卿各級官署。
本來徐愛民還想要讓張辟疆成為大漢首任外交令。但被張辟疆拒絕了,他認為天子剛剛繼位,就任命兩位九卿級的高官,容易引起朝廷內部的老臣不滿。
而且他認為大秦州的總領事館剛剛建立,朝廷的炎洲都督府,還有蘇伊士運河還處於起步階段,這些地方更需要他。
徐愛民認可張辟疆的說法,就沒有晉陞他,而是繼續任命他為大秦洲外交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