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橫浦關前,遇吳越大將梅絹
橫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是五嶺山脈險要處的三座關口,正好扼守從中原之地進入嶺南的通道。
三個關口形成了一個軍事大三角,可以相互支援,大三角的支點,便是連江下游的湟溪關。
湟溪關因為處在西江和連江交匯的地方,它設置的用意非常明顯,那就是為了支援上游的橫浦關和陽山關,如果上游的關口一旦被突破,湟溪關便可以作為第二道防線。
橫浦關,在秦末時期是湞江與墨江交匯處的一座水關。
出豫章郡可達咸陽,破關而入可直抵南海郡郡治番縣。
“縣令大人,前方三十里便是台嶺(今大庾嶺),嶺內有不少山匪流寇,霸山為寨。”
“囚吾,你說前面就是台嶺嗎?”
囚吾本是廬江郡之人,百姓出身,平定嶺南的大軍增徭時,被迫加入嶺南大軍。
後來被吳陽提到手下當親衛,為人機靈,而且魁梧的身形,也讓他天生便有一把子好力氣,搏鬥起來,平常兩三軍士不得近身。
“回大人,前方確是台嶺。”
“哈哈哈!”
“大人,為何突然大笑?”
“無事,只是我與此地有緣吶!”
台嶺,秦漢時期大將梅絹不就在此地嗎?
若是記得沒錯,梅絹可是越王勾踐的直系後裔,為了躲避楚國的迫害,流離逃亡,后隨越君無韁(勾踐的五傳孫)逃到這台嶺地界,據山建城。
秦末時期,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梅絹在台嶺操練軍士。
在反秦的戰鬥中,梅絹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有勇有謀,文武雙全,指揮若定,攻城掠地,奮勇當先。
這是一位真真的將帥之才,比漢王劉邦麾下的樊噲,曹參之流,強數百倍。
“此處山嶺可有聽聞梅絹此人?”
吳陽開口向一旁站立的囚吾問道。
“梅絹?”
“未聽說過,此人有何特殊之處?”
“先不着急去橫浦關,幫我找到梅絹,此人應該就在這附近。”
“諾!”
作為吳陽的親衛,囚吾知道什麼該問,什麼不該問。
一萬軍士找人,效率自然是很快。
“報!”
“大人,梅絹被我們找到了。”
“走,帶我過去。”
“大人,這梅絹可不簡單,此人在台嶺溪水之源頭,修建了一座城,城名梅城,有重兵把守。”
“有多少兵馬可知曉?”
“我們抓了一個城內的百姓,據說足有三千之眾。”
“三千?這麼多。”
這個梅絹還真是厲害,雖然如今的大秦帝國已經暗流涌動,可是獨自擁有三千兵馬,還能躲過百越之戰,沒點頭腦,墳頭草都有一米高了。
不過歷史確實也是如此,天下大亂,梅絹帶着聚攏的幾千兵馬奪了橫浦關,隨後攻下贛邑。
可以說沒有梅絹,霸王項羽,漢王劉邦,不可能那麼快大破秦軍。
“大軍行進,在梅城外駐紮,我們去找這位梅將軍談談。”
“諾!”
梅城內,梅絹正在捧着《孫子兵法》閱讀着。
“報!”
“城外發現萬餘敵軍,正向梅城而來。”
“報!”
“敵軍打着嶺南軍的旗,已經距離梅城不足三里。”
梅絹毫無波瀾的放下手中兵法,下令道。
“關閉城門,所有人登城,準備作戰。”
“諾!”
吳陽看着足有三丈之高的城牆,再次滿意的點了點頭。
城高牆厚,確實是個好地方,若是只靠這屈屈一萬軍士,肯定拿不下這座堅城。
“城上可是梅絹將軍。”
吳陽策馬來到城下,高聲問道,身後跟着囚吾一人。
“你是何人?因何來我這梅城?”
原來此人便是吳越大將梅絹,生的虎背熊腰,魁梧英俊,一看便是鐵血硬漢,不愧是擁有將帥之資。
“傅羅縣縣令,嶺南軍校尉吳陽受命前往橫浦關駐防,路過此地,聽聞梅將軍再此地據城而居,特來拜會。”
“傅羅縣縣令?”
“正是,梅將軍盡可放心,陽此番並無他意,只是來拜會,順便討杯酒水喝。”
看着依舊狐疑不定的梅絹,吳陽再次開口道。
“若梅將軍不信,我可以只帶我這一親衛入城。”
“大人,不可啊!”
囚吾着急的對吳陽低聲說道“這梅絹到底是什麼人我們都不了解,萬一他們將大人……”
“無妨,我相信他。”
城上的梅絹不由的一愣,這是傻,還是真不怕?
不過就憑這份膽魄,確實是一方人傑。
“開城門!”
梅絹下令道,如果只是吳陽跟他的親衛進城,他還真不怕。
“久聞梅將軍大名,今日能得見,榮幸至極啊!”
“大人客氣,我梅絹不過就是一佔山為王的山大王,當不得將軍二字。”
“梅將軍若是都當不得這將軍二字,手底下兄弟們豈不是要心寒了。”
“哈哈哈!”
只有十六歲的吳陽,身體裏可是裝着一個近三十歲的靈魂,為人處世自然極為老道。
這一番恭維下來,梅絹對吳陽也是好感大增。
“大人裏面請!”
“請!”
梅絹帶着吳陽穿行在小城的街道上。
很快來到了梅絹的宅院,簡單的屋舍,簡單的陳設,要不是每隔幾米就有一個站崗的士伍,絲毫看不出來這是一位手底下有三千兵馬的將軍住宅。
要說與鄉下百姓的住宅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太簡單了,簡單的就像一個練兵的校場。
掃過庭院,一顆獨自站立的不知名目的樹,應該是這個宅院最有特色的風景了。
“梅將軍,還真是過的簡單吶!”
“讓大人見笑了,秦滅六國,連年大戰,賦稅徭役重多,百姓都過的那般清貧,我又有什麼資格凌駕於他們的痛苦之上,享受那不該享受的富貴呢?”
“是啊,如此重的賦稅徭役,土地無人耕種,還要修建那毫無作用的驪山陵和阿旁宮,的確有些不應該。”
梅絹額上出現了兩道褶印,疑惑的問道“大人也認為秦滅六國不對?”
“哈哈,對錯於否,現在都已經發生了,何必糾結那些。”
吳陽雖然並未回答梅絹,但是始皇帝覆滅六國,他還是比較認同的,畢竟一個統一的國家才是歷史前進的象徵。
只是始皇帝覆滅六國后,政法律令有些跟不上,才導致六國貴胄抵死反秦,這就更加導致了後面一系列的悲慘事件發生。
秦始皇統一六國,就連後世都是褒貶不一,他又有什麼資格去評價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