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他是真愛秦始皇
第464章他是真愛秦始皇
當大明這頭東方巨龍從酣睡中蘇醒,並且開始強行掃除‘卧榻之側’時,周圍的大國、小國都開始慌亂了。
倭國自不必多說,下一個就要對付他們,何況區區倭島,根本不被朱楩放在眼裏。
等朱權那邊徹底平定了朝鮮島的局面以後,就該發兵了。
同時北方和東北方向也不需要擔心。
倒是西北方向,金帳汗國與奧斯曼帝國聯合了起來,正在對大明虎視眈眈。
不過此時鎮守那邊的乃是王福,朱楩的福國公,還有趙括和岑花協助,以及後方的李景隆和侯大苟也隨時可以支援,加上後方雲南的補給線可以源源不斷送上支援,所以朱楩不是很擔心。
暫時先讓王福按兵不動,等待朱榑與朱柏平定了東南亞各地的局面,然後再做打算。
其實最近朱楩還有一件事要處理,並且這件事還不小。
無他,朱楩正在着手準備遷都的事。
沒錯,正是前任秦王朱樉的封地。
至於遷都的地方嘛,朱楩考慮的地方有三個,其一就是雲南,畢竟是他的地盤,他在那裏說一不二。
原因有很多,其一自然是因為如今的京城處於江南地區,也導致江南世家出身的官員在朝中林立,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朝中大小政策。
漢人還是要以中原為中心嘛,中原的核心地位是不能動搖的,豈能忘本?
所以朱楩還考慮了燕京,也就是北京。
除了雲南與燕京,第三個選擇就是西安。
乃至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中原,建都咸陽。
可見一斑。
當皇帝是真的累,尤其是想當個好皇帝,更是累。
並且這裏夏季炎熱冬季潮濕,其實也不是絕佳的久居之地。
除了第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如今的京城設置在南京,其實有些掣肘。
他們本以為有太上皇在,可以多少節制一下新皇。
現在還好,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楩,皇權高度集中,而且父子倆都很強勢,壓得世家抬不起頭。
沒錯,朱元璋之前就想遷都,可是因為太子朱標的突然薨逝而沒有完成。
除非想當個昏君,那另當別論,否則,還真不如當個閑散逍遙王。
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政務,朱楩甚至還沒有後宮的壓力,否則一旦後宮嬪妃再爭寵,上演一出又一出的宮斗大戲,那他就不用干別的了。
而且要遷都,就需要重新規劃西安的格局,可以打造一個超級大都。
如果只是作為古代的京城,自然是夠的。
就文化來說,西周在此興文修武,制禮作樂,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加上西安就是長安,不光曾經是唐朝的都城,更是十三朝的首都,還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等美譽,即使到了後世,那也是四大古都之一。
史記記載‘長安,故咸陽也’。
可是隨着科技發展,今後必然要進入工業化時代,等到那時候,現有的城市規模就不夠了。
還有就是環境因素,南京不但有玄武湖,還有秦淮河,更是在長江河畔。
文武百官一開始還想勸說,甚至以為能找太上皇朱元璋出面阻止。
都不用別人決堤,自己就被淹沒了。
朱楩去過西安,而且深受當地百姓信賴與愛戴。
處理一地政務都不容易,何況是一國之政。
如今朱楩也要遷都。
而且以如今大明的局勢,方便往歐洲大陸、中東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發展。
說白了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太理想。
為了儘早儘快過上退休生活,朱楩開始加快歷史進度。
朱楩有感而發,所謂皇帝,不過是被國家圈禁到皇宮裏的囚徒罷了。
就算不考慮這些,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以如今的大明版圖,西安那也是位於心臟位置,可以兼顧到全國各地。
朱楩是不用非得選燕京不可的。
可惜他們搞錯了一件事,朱元璋當初也想過要遷都的,只是沒來得及做而已。
只是這樣一來,又太過偏離中原了,簡直像是自甘墮落偏安一隅之地。
一旦發生水患,不可想像。
可是等到後代呢?
明末的東林黨,可就是以江南世家出身的官員組成的黨派,哪怕朱棣遷都到了北京,還是避免不了明末朝廷被東林黨所把持朝政。
哪裏想到,朱元璋很多時候要做的,都是為朱楩保駕護航,如今見朱楩這個皇帝當的還算不錯,索性後來連朝堂都少來了,只是窩在後宮偏殿幫忙處理公務。
所以遷都是一定要遷都的。
但是歷史上朱棣遷都北京,是因為燕京是他的地盤,可以儘快擺脫江南地區的政治格局,以及鞏固自己的地位,自然有他的戰略眼光和政治目的。
總而言之,遷都是一定要遷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仗着擁有強大修為和身體素質,朱楩拼了命的工作,恨不得把一個人劈成四半來用。
朝中政事,科技發展,農業、民政、稅收等各種問題,從上到下都是他一把抓。
而且隨着會試即將到來,朱楩把十四太保,那十四個寶貝大侄子也開始領到身邊,先自己帶着他們開始接觸朝中這些大大小小事務。
原本十四太保也有各自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
可朱楩是把他們做皇儲來培養的,不擅長?你當皇帝能有不擅長的東西嗎?當然不行。
比如朱高煦與朱高燧兄弟,他倆武力最強,本該讓他們接觸軍政事務。
可朱楩偏偏讓他們去處理民生問題,把兩兄弟整的每天都是焦頭爛額。
偏偏他們知道十八叔愛民如子,你敢跟百姓傲一個狂一個試試?
朱高燧還真試過,有一次對一個老大爺嚷嚷着什麼‘狂妄’。
後來被朱楩得知,封了個狂妄居士以作諷刺。
你敢跟朕吼一個試試?
後來朱高燧親自帶着禮物去拜見老大爺,沒少道歉,不然朱楩可不只是給他封個號這麼簡單,是真會抽他的。
而朱高熾與朱允炆擅長的是民生與朝政問題,朱楩就讓他們去接觸從東北與西南傳回的戰報,培養他們的軍事素養和戰略眼光。
當皇帝可以不用御駕親征,但是你得能看得懂戰報,你得能掌握有用信息,知道怎麼回事。
若是連最基本的,多少人多少馬又需要多少後勤糧草都不懂,下面的大臣不糊弄你糊弄誰?
還有其他幾家的侄子們,也都是不得清閑。
尤其是在朝會上與大臣議政的時候,朱楩總是耳提面授他們:“不要輕信妄信他人之言,要有自己的判斷。他們說的每一句話,你們都要在心裏反覆過三遍,然後再做出自己的決定。”
有大臣還想辯解,他們也是為了國家。
朱楩又說:“哪怕真的是清官好官,但是身處位置不同,所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比如若是黃河、長江上游發洪水了,需要下游決堤,但是卻會毀掉一縣民生,該怎麼做?”
“下游的官員為了百姓不肯決堤,他是不是為了百姓?可是上游百姓怎麼活?很多時候哪怕官員是好心,也可能辦壞事。比如劉三吾號擔擔翁,乃謙謙君子之風。可其實很多時候他的建議狗屁不通。”
劉三吾低着頭,你罵,伱使勁兒罵,我還能活幾年?
朱楩以劉三吾舉例,給侄子們上課:“譬如那中書省與宰相被你們皇爺爺撤裁,就是因為感覺到了宰相與中書省的權力過大,甚至可以威脅到皇位與國家。當初的胡惟庸,那是真可以造反推翻咱們老朱家的。你們要引以為戒。”
朱楩這是在打預防針,免得日後有不肖子孫為了清閑,再搞什麼內閣制。
而且有這麼一位雷厲風行的皇上在上面做榜樣,下面的官員自然也是全力以赴,不然他是真的會指着你的鼻子罵你的,偏偏你還沒辦法辯解。
隨着各項政策逐漸落實下去,朱楩也開始了下一步計劃。
那就是軍隊改革。
簡單來說就是,從強征與戶籍制度,改為招募制度。
由於明朝的戶籍制度以前是不允許更改的,所以兵源都是從軍戶籍中徵兵而來,那是百姓的義務。
但是朱楩卻廢除了賤籍、奴籍,順帶着徹底消除了戶籍制度的差異性。
等於說,軍戶籍已經是不存在的了,今後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大明子民。
可今後朝廷又該怎麼招兵買馬呢?
答案是募兵。
在隨後一期的大明官報上,朱楩昭告天下,訴說了全新的招兵制度。
今後徵兵將是面向全國所有大明子民的,不分男女,男人當男兵,女人當女兵,沒有性別上的區別。
隨着朱楩見識過草原女兵,以及巾幗不讓鬚眉的岑花上陣殺敵之後,還有他自己的三位老婆也是文武雙全。
再加上新式火器的誕生。
女兵在戰場上的作用,已經不會比男人小。
何況朱楩已經在讓五哥朱橚與戴思恭在醫學方面進行研發,早晚會建設醫療兵,女人又比男人心細如髮,自然適合她們擔任這個職務。
所以女兵部隊的建制遲早是勢在必行的。
只是看這個時代的人能否接受了,畢竟這是古代,封建思想還是很重的,就不如草原女子彪悍。
另外,新規則下的徵兵模式,不再是對百姓的強行服役,已經沒有兵役了,全看自覺。
一開始還有人覺得,靠自覺?能徵得到兵才怪了。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如果可以自己做選擇,誰當兵啊。
可是朱楩也講清楚了待遇問題。
首先是個人當兵,不但不會連累家人淪為軍戶籍,而且每個月還有軍餉可領,相當於有個保障的工作。
其次是在軍中服役超過了三到五年,還可以自願申請退伍。
這麼一來,百姓們就不得不好好考慮一下了。
竟然還能隨時退伍?那說不得就可以一試了。
其實百姓最擔心的,就是一旦被徵兵,就會永遠固定在軍戶籍下,其實在大明初期,很多部隊甚至就是從北元時期遺留下來的軍戶籍,直接被‘轉讓’了過來。
等於說在朱楩改革戶籍制度之前,許多百姓早已受苦多年。
又因為改革軍隊的時候,恰好就是會試期間,於是朱楩臨時起意讓劉三吾追加了這道題,詢問那些考生,對於這一系列改革有何看法。
很多考生直接就傻眼了。
因為他們是書生,是文人,真不懂軍隊的事啊。
只有三楊答了上來,雖然也不是多好的答案,至少比別人強多了。
於是朱楩在殿試了一番后,就敲定三人為前三甲,楊士奇為狀元,楊榮為榜眼,楊溥為探花。
三楊入手了。
這要是放在遊戲裏,此時的三楊,就算還達不到史詩級,那也是超過精英級別的。
朱楩更是讓三楊直接加入六部之中,分別跟隨着卓敬、錢貴與李叔然三人,一邊參與朝政熟悉朝堂上的流程,一邊做他們的學生。
朱楩也算是煞費苦心,卓敬三人不論是學識、能力還是個人品行,都是上佳,除了李叔然年紀有點大了,其他人都還是中流砥柱。
如果能把三楊儘快培養出來,六部就穩了。
只是他可不敢把三楊交給顧紋,那位毒士一旦發起狠來,可是不簡單的。
至於嚴時泰也不適合做榜樣,他太剛正不阿了,可是過剛易折,朝中之事可不僅僅是對錯之分。
朱楩要的是既有君子之風,又有才學實幹的能臣,而非一味兒只要剛正不阿的直臣,有嚴時泰一個給他用就夠了。
這也是朱楩為何讓嚴時泰當左都御史,而不是其他部門的原因。
嚴時泰雖然也有能力,可若是放在朝中,那就是一股清流。
朝中的事正常發展着,朱楩也開始派人前往西安,準備年底勘察完畢后,來年就要展開擴建,為了遷都做好準備。
只是這樣一來,秦王二世(不是胡亥),也就是朱尚炳就得讓出封地藩國了。
你看看,就算你不來京城,難道十八叔還治不了你?
不過朱楩畢竟不是魔鬼,還是先給朱尚炳去了一封信,不是以皇帝聖旨的名義,而是以族叔的名義跟朱尚炳真誠的述說了一番自己的態度。
朱楩在信中說:“尚炳吾侄,兩年前一別,叔叔還挺想你的,可惜年前你皇爺爺想讓你來,被你找理由給推脫了。不過也無所謂,來年叔叔打算遷都過去,到時候就可以親近親近了。”
朱尚炳:十八叔,你當個人吧。
還好後面朱楩還說:“如今你襲爵繼承了秦王之位,本來按照叔叔我的意思,我朱家親王不該被限制自由,所以就把各藩王藩號撤銷了,本意並非削藩,而是為了更大的目的。譬如你的幾位叔叔如今正在對外征戰,打下的大片江山,你以為會給誰啊?咱們這些二代王爺如此努力,還不是為了你們第三代人?”
“你且放心的在秦王府待着,叔叔怎麼也不會忍心傷害你分毫。秦王府會保留下來給你的,你若是喜歡秦王這個封號,也一併給你保留。不過按照叔叔我的意思,你也老大不小了,若是有點能耐,想要有點抱負去施展,何不過來幫叔叔?”
“所以咱打算把擴建西安建造皇宮的事,全權交給你來負責。放心吧,大侄子,叔叔我會善待你們這些後人的,畢竟都是咱朱家子孫,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朱楩其實知道朱尚炳很怕自己,唯恐自己會削藩,甚至是對他起了殺心。
所以朱楩在信里那叫一個好話說盡,簡直就像是哄着朱尚炳一樣。
因為朱楩擔心的是,萬一朱尚炳真誤會了什麼,萬一再自殺了,自己該如何跟天下人交代?
民間本就有黑子正愁沒有黑他的理由與借口呢。
何況不提歷史上朱柏因為削藩與被懷疑造反而被逼到自焚以證清白不說,朱楩的八哥朱梓,就是因為胡惟庸案擔心受到牽連,於是就跟王妃一同自焚而死了。
(題外話:每次看到這個案例,再回想起前期劇情,有讀者吐槽主角為啥要怕朱元璋,就覺得無語。這不是朱元璋對兒子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兒子們怕不怕的問題。你看老八,多主動。)
朱楩這是唯恐朱尚炳不學好,萬一學他八哥舉家自焚,那就真解釋不清楚了。
所以在正式昭告天下遷都之前,他得先給這個大侄子打個強心針。
大侄子你別怕,叔叔不吃人,不會害你的,你可得好好活着啊。
在朱楩忙得不可開交中,時間來到了永昌元年的十月。
隨着這幾個月的疆土開拓,大明子民的人口數量也是瘋狂增長,倒不是新生人口的問題,而是大明軍隊以鐵一般的紀律,和改土歸流還地於民的做法,征服了無數民眾的心。
大明的民族數量也在瘋狂增加,早已超過六十,達到了接近一百多個民族。
光是寶島小琉球上,就有不下十幾個民族之多。
雲南等地也有二三十個民族。
朱楩當然不會厚此薄彼,沒有區別對待,一縷作為大明百姓,別說一百個民族,就是一萬個民族,那也是一家親。
先不提這幾個月的資源了,面對如今國內多民族狀況,朱楩再次頒佈了一條政策,那就是。
“車同軌,書同文,推行統一官話為普通話。”
他是真愛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