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管窺》雜誌

第671章 《管窺》雜誌

萬曆三十五年七月,進入秋季之後,京師晝夜下雨如傾盆,沖毀房屋,淹死了不少人民,甚至使得東華門內的城牆和德勝門城牆坍塌。

禮科給事中汪若霖上奏:“雨者陰氣,水者陰像,陰盛則雨災現。”以此為理由要求萬曆皇帝讓朱常洛讀書聽講,並管理稅監。

汪若霖說朱常洛“五年不讀”其實是瞎扯,朱常洛雖然沒有出閣,但東宮也有若干講官,大明的儲君教育相當嚴格,朱常洛哪怕沒有正式出宮也是要每天讀書的。

包括後世有人說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從小沒讀過書所以只是個喜歡做木匠的文盲,這也是瞎扯。朱由校的學習是孫承宗親自抓的,朱由校還喜歡給人家提匾額,一直到後世雲貴還有朱由校親提的石牌坊在,那一筆楷書有相當功力。

汪若霖所謂叫東宮讀書,其實就是為了讓太子黨可以更多的培養自己勢力。另外就是彈劾遼東督稅太監高淮。

官員們大批附和,也不是說這些官員真相信下雨下多了就是因為皇帝不修德行,而是每一次天災都是文官們可以用來對朝廷進行建言的機會。

如今隨着線膛槍和空心彈的功績被吹捧,太子黨已經得到了很大名聲,萬曆皇帝對於朱常洛的勢力擴張比較忌憚,對於太子出宮讀書的提議不敢回復。

但萬曆總不能把官員們所有的提議全部駁回,於是為了能夠保護維持自己在太子一事上的主動,萬曆駁了太子出宮的建議,而對於汪若霖上書中連帶着的高淮問題他就不得不有些表示。有心人其實都明白,東林黨這一套打法最終的目的就是打壓高淮。

這不光是東林黨為了爭取名聲,也真是因為高淮做的太過份。

隨着萬曆皇帝對於稅監態度的改變,全天下的收稅太監已經收斂了許多,唯一舊態未改的就是高淮,這傢伙鎮守遼東,天高皇帝遠,加上此君腦子真有些泡,引得官員們同聲反對。

四年前,高淮在遼東勒索百姓激起民變,嚇得直接從山海關跑回京城,此君帶着三百多兵丁,刀甲鮮明,鑼鼓之聲震天動地,哭着喊着要進宮廷見皇上,連萬曆都被他嚇了一跳。

不過那次萬曆也知道高淮就是腦子不轉彎,根本沒有造反的可能,加上高淮確實挺能收稅,於是萬曆頂着眾官員們的彈劾為高淮辯解,還幫他平復了遼東的局勢。

而高淮從此之後更加確定了萬曆皇帝和他是一條線的,回到遼東更加跋扈,萬曆給他的官職只是個稅收太監,他卻自稱“鎮守”、“協同山海關事務”,連牌子都造出來了。

遼東軍官發現他打着這麼大名號的官牌出關收稅,嚇了一跳,於是問到兵部,兵部一查,發現這貨的官牌就是自己造的,還給自己加“鎮守太監”頭銜,連忙上奏指責高淮狂妄。

萬曆皇帝多半也對這傻子頭疼,但還得保他,於是表示:“朕固命之矣。”於是高淮先上車後補票,真的成了遼東鎮守太監。

此後幾年,高淮在遼東更加肆無忌憚,他在遼東簽發文書直接用代天鎮守的黃票,外出打龍旗,還到朝鮮以萬曆的名義索要各種貢品。此君還剋扣軍餉,和邊防將領爭功,在遼東買官賣官。甚至為了立威爭功打死遼東指揮張汝立。

高淮如收稅,獲得的利潤和萬曆兩人對分,萬曆自然保他,但山海關內外從文官體系到武官體系、周邊藩國部落都被高淮得罪了,在對付高淮這件事上遼東上下已經達成一致。

東林黨攻擊高淮亂遼很大程度上真是出於公心,錦州、松山兩軍已經嘩變了一次,嘩變的口號就是:“誓食淮肉”,雖然被鎮壓下去,但下一次嘩變幾乎不可避免。

但高淮撈錢的手段太強了,這次藉著京城大雨的機會上書,萬曆皇帝對於高淮也不過是語言懲戒而已,他私下寫信讓高淮不要貪污軍餉,可以針對遼東的普通百姓收稅。

高淮的回復是:“遼東都是軍戶,我貪污的就是普通百姓的錢,只不過是被言官說成軍餉而已。所謂動軍餉,其實是我貪了軍戶的錢,他們拿軍餉去補,小的也很委屈。”

這番解釋,萬曆皇帝還真信……

萬曆並不真關心遼東人,他是害怕遼東局勢垮了,邊關受損。

就在這樣的遼東局勢下,王文龍的新作《東人平生錄》終於寫作完成,準備連載。

四月份,原屬於禮部甲骨文研究會的內部刊物《甲骨文會刊》和京城物理社的《北方物理社會刊》編輯部悄悄做了整合。

京城是北方最大的輿論中心,王文龍一直想要把自己的報刊賣入京城,但是《蘇州旬報》的地方性還是太強了,而且其中的一些政論文章在京城這個黨爭核心還有政治危險,王文龍便想要收購一家政治性低一些的京城刊物。

《甲骨文研究會刊》原來只是一個不定期發表甲骨文最新研究的業餘會刊,此刊物經常刊登最新的甲骨文研究成果,在大明的考據學愛好者中有一定地位。

但這刊物的印刷量並不大,每批次的印本基本都在研究會內部就消化完畢,因為受眾遠比印刷量多,京城的抄報房倒是常從研究會員手上獲得此刊,然後自行抄錄印刷發賣往外地。

至於《北方物理社會刊》,那是京城物理社的下屬機構,前身是徐光啟幫物理社買的一個印書作坊,京城物理社的參會人員實在太少了,本身寫論文能力也不高,之前的《北方物理社會刊》基本只是在轉發江南物理社刊物的文章,還兼營一些外接印刷工作,徐光啟想要脫手處理,正好可以組建成新刊物的印刷發行部門。

京城物理社和甲骨文研究會一直覺得自己下屬的編輯部門有些不正規,徐光啟已經就此事和王文龍商量了幾次,這次回到南京,董其昌也向王文龍表達了甲骨文研究會改革旗下刊物的想法。

這次王文龍打算連載新小說,乾脆趁此機會說服物理社和甲骨文研究會把兩個刊物的編輯部合併了,成立了甲骨文研究會和物理社合辦、獨立發行運營的會刊《管窺》。

刊名來自《答客難》中“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筵撞鐘”一句,原意是諷刺一些學者用竹管看天,用瓢舀海水,用草桿去撞鐘,沒有大局觀,只局限於小範圍的研究,終究不能得到什麼今天的結論。

《管窺》一名乃是董其昌建議的,在京城做刊物政治敏感性實在太高,他乾脆就決定用此名自污。表明此刊物只想研究古董、做自己的物理實驗,無非管窺蠡測,沒有想探究更深遠道理的想法。

物理學社和甲骨文研究會都想要把《管窺》做好,主動邀請王文龍以技術和管理資源入股,占股份三成,另兩方各領三成半的股份。

王文龍同意入局,最先想到的改變方法是樹立《管窺》的權威。

他先要求雜誌每年度邀請物理學社和甲骨文研究會兩個組織的成員組成考古方向和理工方向的專家組,對於雜誌上發表的學術文章予以評分,評分最高者頒發以“管窺獎”,獎品沒多少錢,關鍵是個榮譽。

這年代的考據學家和理工科愛好者沒有多少將自己的愛好變現的機會,少數發明極為轟動或許能夠受到朝廷的嘉獎,另外就是一些頂尖人才才能夠在甲骨文研究會這樣的機構中成為研究員,但對於更多的愛好者來說,此時極度缺少讓他們獲得榮譽的平台。

王文龍回憶《皇家物理會刊》等著名學術雜誌的發展歷程,感覺在半專業性質的愛好者學會出現同時,依託於學術雜誌的相關獎項在這時期也差不多要出現了,不如就將《管窺》朝這個方向運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671章 《管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