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改版后的《延河》發行
第302章改版后的《延河》發行
方明華心裏也高興。
簽約莫岩、余樺、蘇童、格非四人,即便別人都無功而返,國內八九十年代幾個主要新銳作家就囊括到手。
還有那個王碩呢?
不知道白苗搞定沒有?
此時的白苗正在和王碩在賓館外一家飯店喝酒。
雖然這次開會飯菜都很好,但是對於酒類是限制的,除了第一天晚上歡迎晚宴和最後一天告別晚宴,平時吃飯都沒酒,免得第二天開會一個個精神萎靡不振。
王碩喜歡喝酒,所以白苗就邀請他去外面找了個小飯店,要了一瓶西鳳特曲,幾樣下酒的小菜,兩人都喝起來。
酒喝到酣處,白苗就提出自己的想法,讓王碩簽署“大神約”。
王碩聽了眯着眼睛抽了口煙,才說道:“白主編,你們方主編為什麼不來和我說?”
“你也知道,我們方主編剛結婚不久,準備要孩子,所以他媳婦不讓他喝酒。”白苗解釋道:“要不,我找方主編過來?他現在估計還在賓館。”
“不,不用.”王碩搖搖頭:“他媳婦宋棠棠,是個好姑娘,我也和你們方主編的大舅哥熟,行,我和你們簽,不過我只簽五年!”
今天,他坐在辦公室里,看着最新一期的《延河》雜誌。
扉頁結束,就是廣告頁,用了比較好的銅版紙,這樣雖然增加了雜誌成本,但人家出了廣告費,就要有好的效果。
這一個月多時間忙忙碌碌,又陪着眾人去逛了一遍兵馬俑,爬大雁塔,現在誰提到這幾個景點他就想吐。
“簽了五年?截止到91年?”方明華回憶了下,王碩的寫作黃金時期也就是這幾年,後面基本上都是玩編劇拍電視劇去了。
會議在進行,後面幾天去兵馬俑、大雁塔亂逛那也是開會,方明華的“大神約”計劃也在進行中。
中青年作家創作座談會終於圓滿結束,眾作家也踏上回家的旅途,方明華總算鬆了口氣。
最後經過統計,有11名作家和《延河》雜誌簽署了合作協議,除了余樺他們,鐵擰和遲子建竟然也簽約了協議,這讓方明華很高興。
“我們方主編說了,簽約是遵循個人自願,雙贏為原則好,五年就五年。”白苗立刻決定。
但大部分人還是沒簽,包括方明華的朋友王安依、李保存,這些絕大部分都是文壇上成名人物,和各大雜誌社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熟人、朋友什麼的,不可能自己的作品全部都給《延河》。
忘記了,遲子建曾經就讀於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算是和張艷倩是校友嘛。
“五年也好,辛苦你了,以後你就多多關注他。”方明華說道。
嗯,也算是和自己是校友,雖然函授大專含金量比較低。
為此,王安依和李保存還專門找到方明華說明情況表示歉意,說有合適作品一定也會來投稿。
第二天在賓館,白苗和王碩簽約的事情告訴方明華。
方明華很是理解,人家這次接受邀請,主要因為是私交,並不是衝著你是《延河》主編來的,像陳中時、賈平娃也是如此。
新一期的雜誌和老版相比,時尚了許多,原來封面是普通的亞光紙換成膠版紙,光澤度和光滑度都提高許多,《延河》兩個字顯得更加清楚。
“來,為,我們的合作而乾杯!”白苗舉起酒杯。
目錄頁過後第一頁名為“主編推薦”欄目,隆重推出了格非的那篇《追憶烏攸先生》,為此方明華專門給他寫了“主編推薦語”:
作品借鑒偵探故事的藝術形式,敘述了知識分子烏攸先生被下放山村之後,雖滿懷啟蒙志願,卻最終死於非命的悲劇。在1980年代“新啟蒙“語境下,格非接續魯迅等“五四“先驅者開創的優秀傳統,對啟蒙文化面對“前現代“文化的弱勢處境進行了反思。
每期雜誌能隆重推出一到兩篇重磅小說就足矣。
方明華還是比較滿意。
想了想,他又給白苗打了個電話,讓他過來一趟。
“白苗,讀者們對咱們這改版雜誌有什麼反應?”方明華問道。
“讀者來信里基本上表揚,說咱們的雜誌高級時尚了許多,再不像以前土裏土氣的模樣。”
“內容呢?”
“讀者們非常喜歡那篇《追憶烏攸先生》,說是《延河》雜誌今年來少有的佳作,那個叫格非的青年真是厲害,21歲竟然就能寫出這樣的小說,前途不可估量。”
白苗嘖嘖稱讚。
廢話,要不人家是國內先鋒作家代表之一,和余樺蘇同其齊名
“下一期主編推薦的作品你想好沒有?”方明華又問道。
“秦北那個高建群來稿了,我想把他作為主編推薦作品,我去拿來伱看看怎麼樣?”
“行,你拿來我看看。”方明華頓時來了興趣。
高建群是陸遙推薦的,雖然現在還沒有什麼小說發表,但和格非一樣,《延河》雜誌社和他簽署了大神約,沒想到返回延安以後就就將自己寫的小說郵寄過來。
沒過幾分鐘,白苗就拿出一沓稿件返回辦公室。
“行,你放在這裏,我仔細看看。”
這是一個短篇小說,名字叫《遙遠的白房子》。
小說以“白房子”邊防戰士“我”的口吻,講述了一段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白房子邊防站站長馬鐮刀是一個傳奇性人物。他做過走私生意,當過綠林頭目,後來被清政府招安當上了邊防站站長。由於一張牛皮的失誤,導致了一場外交風波。最後,主人公馬鐮刀因自責而自殺。女主人公薩麗哈在馬鐮刀死後,掩埋了行義的士兵,成為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果然是陸遙推薦的人物,後面能寫出《最後一個匈奴》這樣的長篇巨著。
方明華心裏感嘆。
讓白苗再好好審核修改,下一期主編推薦就是這篇了!
方明華又拿起新版雜誌,認真看起來。
如果將來作者投稿多了,稿件質量上升,是不是增加雜誌篇幅?
來個加量不加價?
當然這要綜合考慮成本問題。
還有詩歌。
讓趙暮春好好和那些年輕詩人們聯繫約稿,要不年底也搞個詩歌研討會?
作品是關鍵,人才是關鍵啊。
方明華心裏想着。
他不知道的是,在燕京,王濛的辦公桌上也擺着他們最新這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