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羅藝興衰(2)——作死的羅藝
巍巍大唐:開國正文第十八章羅藝興衰——作死的羅藝老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縱觀中國歷史,許多野心勃勃的權臣、奸雄,基本都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可以說,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絕大多數,都是被自己的野心、權欲葬送。
例如,南北朝時期,北魏末年的權臣爾朱榮,在亂世中抓住時機,平定六鎮起義、擊滅葛榮、打退陳慶之北伐,迅速崛起壯大,權傾朝野,成為了北魏王朝的實際掌控者,最大的一股割據軍閥。
客觀地講,爾朱榮的軍事能力,可圈可點。但是,他的政治韜略,真不敢讓人恭維。執掌大權后,爾朱榮立刻開啟了作死模式。爾朱榮率軍入洛后,悍然炮製了“河陰之變”,出動精銳鐵騎,大肆屠殺北魏文武百官,自丞相、高陽王元雍以下兩千餘名朝臣,全部被殺戮殆盡。後來,爾朱榮更是滋生出更大的野心,企圖染指皇權,篡奪北魏江山,自立為帝。最終,爾朱榮的這種作死行為,徹底激怒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被元子攸設計殺死,一代梟雄悲情落幕。
與奸雄爾朱榮一樣,隋唐時期的邊軍大將羅藝,也是這樣一個故意作死的異類。羅藝最後的人生悲劇,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己天性作死,直到最後落得個起兵謀逆,身首異處的下場。
面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主動示好,羅藝非但沒有一絲慶幸,反而愈發不安起來。在羅藝看來,自己曾經是隱太子李建成的舊部,並得罪過新皇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肯定會殺人立威,拿自己開刀。而且,羅藝的思維異於常人,唐太宗對他越好,越禮遇有加,他便越覺得李世民不安好心。
首先,便要來看一下,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是如何對待羅藝這個隱太子舊部呢?李世民是否像羅藝想的那樣,準備秋後算賬,開刀問斬呢?沒有,恰恰相反。李世民非但沒有秋後算賬,反而對羅藝繼續委以重任,不計前嫌。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特別想極力籠絡羅藝。因此,唐太宗即位一個月後,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分封開國功臣,總共晉封四十三位建唐功臣。其中,以太上皇李淵在位時的宰相裴寂,排在第一位,羅藝亦在當中。唐太宗拜羅藝為開府儀同三司,食邑一千二百戶。這個食邑數量,與平陽昭公主的丈夫駙馬柴紹,基本相當。
顯然,唐太宗的這種做法,是在向羅藝表示自己的誠意。李世民的言外之意,告訴羅藝,雖然你曾經得罪過我,但只要你可以安分守己,我李世民作為皇帝,可以既往不咎,繼續對你委以重任。
試想一下,羅藝曾經得罪過唐太宗,結果,皇帝寬容大度,主動降低姿態,不計前嫌,還對其封官賜邑。如果換成別人,回家燒高香吧,對唐太宗感恩戴德吧!可是,碰到的是羅藝這個異類。
羅藝是一個有着逆向思維的人,唐太宗對自己越好,他心裏越發不安。依照羅藝心胸狹隘的性格,自己得罪過李世民,李世民肯定耿耿於懷,處心積慮地報復,這才是正常的反應。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竟然繼續對自己委以重任,絲毫不計前嫌。這樣一來,羅藝心裏犯起了嘀咕,李世民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麼葯,這種行為有些反常。
思來想去,羅藝得出了一個結論,李世民之所以這樣做,一定是別有用心,準備對自己實施捧殺。李世民先用高官厚祿套住自己,讓羅藝暫時放鬆警惕,然後,趁着羅藝不備,一舉將其除掉。正因如此,玄武門之變后,羅藝一直對李世民保持着高度戒備,總是擔心李世民會從背後捅刀子。
不得不承認,羅藝的想像力太豐富了,腦洞大開。本來,一些特別簡單的事情,經過羅藝的大腦,瞬間變得錯綜複雜起來。羅藝的這些想法,完全都是他一廂情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實上,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絕不是羅藝想像的那樣陰暗、下作。如果李世民真是這樣一個陰暗之人,就太小看唐太宗了。那麼,他也就不會開創出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也不會成為光耀千秋的一代聖君。相反,唐太宗不僅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睚眥必報之人,而是一個真正具有容人之量的王者。
中國的歷史事實證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善於化敵為友,平衡各方矛盾,寬容對待臣下,駕馭群臣的皇帝。這樣海納百川的王者氣度,恰恰是唐太宗的魅力所在,從而締造了“貞觀之治”。從以下的幾個事例,便能清楚地看出唐太宗的王者魅力。
玄武門之變,身為秦王的李世民,成功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掌控大局。然而,李建成雖死,但太子集團的殘餘勢力,依舊存在,隨時可能向李世民反撲。怎樣處置這些太子集團的殘餘勢力,成為了李世民執掌大權后的首要任務。從處置太子一黨的殘餘勢力,足以看出李世民的政治智慧。
當時,玄武門之變后,秦王府諸將向李世民一致建議,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從前的一百餘名親信,全部誅殺,並將他們的家產一律沒入官府,以便趕盡殺絕。大家都贊成這個做法,起初,李世民沒有禁止,默許了諸將的想法。一場血腥的大屠殺,眼看就要在所難免。
關鍵時刻,有人站了出來,阻止了這場即將到來的大屠殺。誰呢?猛將尉遲敬德。自從歸順唐朝以來,尉遲敬德便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追隨李世民四處征戰,對他忠心耿耿。而且,李世民數度戰場遇險,都是尉遲敬德殺入敵陣,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所以,李世民十分信任尉遲敬德,將他視為心腹愛將。
如今,諸將一致請求,誅殺太子、齊王一黨,尉遲敬德覺得,這樣一來,必然會引起騷亂,將秦王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所以,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場殺戮。於是,尉遲敬德便向李世民進言:
罪在二凶,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
聽了尉遲敬德的建言,李世民頓時恍然大悟。其實,李世民是一個絕頂聰明之人,他非常清楚,玄武門之變后,人心惶惶。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爭取人心,穩定政局,不能一味地依靠血腥屠殺來誅除異己。那樣,只會激起更大的動蕩,還有損自己的形象,得不償失。
第二天,李世民向父親唐高祖李淵請旨,大赦天下,其實就是通知皇帝老爹一下。反叛的罪名,只追究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對於其他的太子、齊王黨羽,一概既往不咎。這樣一來,玄武門之變遺留下來的恐怖陰影,終於漸漸散去:
是日,下詔赦天下。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其僧、尼、道士、女冠並宜仍舊。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
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的頭腦,保持着高度的清醒。除了沒有大肆株連太子黨羽以外,另外,李世民對於自己曾經的政敵,也是表現出令人折服,極具魅力與智慧的一面。
前面說過,李世民非常善於化敵為友,能夠讓與自己勢不兩立的敵人,心甘情願,投到自己麾下效力。關於李世民的化敵為友,史書中,留下了不少令人稱讚的故事,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舉一個例子,首先,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處理政變后的遺留問題,即征服朝中的對立派。這個主要的對象,就是原來東宮的主要成員,李世民曾經的敵人。對於這些曾經與自己作對的政敵,李世民的處理,總結起來,十六字方針:不計前嫌,既往不咎;寬宏大量,收為己用。
李世民認為,原來太子集團的許多成員,都是大唐建國以來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將他們收到自己的旗下,那麼,他們將來都會是新朝的股肱之臣。所以,對於原來東宮與齊王府的骨幹成員,李世民沒有採取血腥的屠殺,沒有將他們斬盡殺絕。以兩個人為例,用來證明李世民的化敵為友。
第一個化敵為友的對象:魏徵。
李世民用自己的寬宏大量,憑藉個人魅力,征服朝中對立派的過程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魏徵。
眾所周知,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智囊”、第一謀士。在李建成、李世民的儲位之爭中,魏徵與王珪二人,一直是李建成的左膀右臂,多次為李建成貢獻奇謀妙計,多次險些將李世民置於絕境。比如,建議李建成挂帥親征河北,趁機結交山東豪傑,便是出自魏徵的手筆。可以說,李世民和李建成有多大的仇,就和魏徵有多大的仇。
在李建成、李世民兩大集團的明爭暗鬥中,魏徵作為太子集團反秦王的急先鋒,經常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可以說,是李世民政治上的勁敵。對於這個天縱奇才的勁敵,按道理講,李世民在獲得最高權力后,應該恨不得將魏徵生吞活剝。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對於這個曾經千方百計置自己於死地的政敵,李世民並沒有進行報復,而是對他委以重任。
不過,李世民對於魏徵的寬恕,有一點點特別,恩威並施,胡蘿蔔加大棒,先壓一壓魏徵的銳氣,敲山震虎,再大度地寬容他。李世民之所以這樣做,其主要目的,無非是想讓魏徵從心裏對自己產生敬畏。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特意傳召魏徵。魏徵到了之後,李世民臉色鐵青,故意質問於他:“汝何為離間我兄弟!”意思是說,你一介外臣,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之情?短短的一句話,盡顯威勢。
面對李世民隱含殺氣的質問,所有人都不由替魏徵捏了一把汗,如果回答得不好,說不定,立刻就會身首異處。沒想到,魏徵從容不迫,正色答道:“先太子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如果當初太子李建成能夠採納我的建議,你李世民還能會有今天嗎?回答得不卑不亢,正氣凜然。
魏徵此話一出,把在場的所有人都嚇壞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魏徵這傢伙不是找死嗎!萬萬沒想到,聽了魏徵的話,李世民好像突然明白了,覺得魏徵此人很有個性,立刻改變了態度,不談這個話題。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對魏徵以禮相待,馬上給他安排工作,任命其為詹事主簿。
之後,到了唐太宗即位,貞觀年間,唐太宗與魏徵二人,更是留下了進諫納諫,君明臣直的千古佳話,君臣二人,共同締造了“貞觀之治”。與此同時,唐太宗、魏徵的君臣佳話,成為後世無數君臣為之效仿的典範。
第二個化敵為友的對象:薛萬徹。
薛萬徹與其兄薛萬均,從前都是羅藝的部下,以驍勇善戰聞名,是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一員戰將。羅藝之所以能夠穩坐幽州,在河北夾縫求生,全部仰仗於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的奮力作戰。
後來,羅藝率部歸唐,薛氏兄弟自然也跟着一起降唐。太子李建成深知薛萬徹是一員猛將,便將其招入麾下。不久,李建成又安排薛萬徹,在齊王李元吉手下效力,擔任齊王府副護軍。
由於秦王集團的軍事力量,過於強悍,為了和秦王府抗衡,李建成私自在長安及周邊地區,招募了兩千餘名驍勇,充當東宮警衛部隊。這兩千餘名驍勇,分別屯守左、右長林,名為“長林兵”。這支兩千餘人的“長林兵”,就是李建成的私人武裝,薛萬徹便是統率“長林兵”的將領之一。
在玄武門之變中,薛萬徹與他的兩千長林兵,差一點就讓李世民的計劃功虧一簣,也險些端了李世民的大本營。所以,論起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私人恩怨,薛萬徹一點兒也不比魏徵少。
玄武門之變的當天,李建成、李元吉單騎入宮。不料,李世民親率八百精銳,提前埋伏於玄武門內,守株待兔。等太子、齊王進入之後,李世民立刻關閉宮門,伏兵四處,以最快的速度,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佔據了主動。
可是,太子、齊王的武裝勢力,距離玄武門不遠,消息很快便傳了出去。當時,駐守東宮的翊衛車騎將軍馮立,聽說太子喪命於玄武門,嘆息一聲道:“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
於是,馮立與時任齊王府副護軍的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齊王府兩千長林兵精銳,直撲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僅僅帶了八百秦王府精銳,加上玄武門的守軍也不夠。東宮、齊王府的兵馬,足足有兩千精兵。所以,李世民一時在玄武門獨木難支。
就這樣,秦王府的部隊與東宮、齊王府的兩千長林兵,在玄武門展開了一場激戰。駐守玄武門的人,是李世民麾下大將張公瑾,此人天生神力,臂力過人,獨自一人關閉了城門,將馮立、薛萬徹等人擋在了玄武門外:
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
馮立一看進不了城門,索性開始強攻玄武門,雙方展開大戰。因為李世民兵力單薄,對此,李世民的妻舅高士廉,為了支援李世民,急忙釋放監獄裏的囚徒,給他們分發武器,臨時拼湊起了一支隊伍,趕至芳林門,與玄武門守軍形成夾擊之勢。
在秦王府部隊的頑強抵抗下,東宮、齊王府的兵馬,始終無法突破玄武門。為了可以迅速擊敗東宮、齊王府兵馬,早被李世民收買的玄武門守將之一的雲麾將軍敬君弘,率部挺身出戰,他手下親兵,紛紛勸他:
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
可是,敬君弘不肯聽從部下勸阻,與中郎將呂世衡大聲怒吼,向著對方戰陣衝殺過去,和東宮、齊王府的部隊,展開了短兵肉搏。結果,敬君弘與其部下,寡不敵眾,全部戰死於玄武門外,壯烈犧牲。東宮、齊王府和秦王府的三方部隊,在玄武門互相奮勇廝殺。瞬間,大唐的宮城城門,變成了血流成河的戰場。
由於秦王府部隊的英勇抵抗,玄武門久攻不下。就在這時,薛萬徹突發奇想,調轉槍口,準備進攻秦王府,端了李世民的老窩,防止李世民投鼠忌器。因為秦王府的大批兵力和將領,都集中在玄武門,秦王府必然兵力空虛。所以,薛萬徹擂鼓吶喊,鼓動東宮、齊王府的將士們,大舉進攻兵力薄弱的秦王府。
這一舉動,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可以說,秦王府兵力空虛,幾乎處於不設防的狀態。如果秦王府被攻破,那麼,留在王府內的李世民家眷,必將會慘遭毒手。關鍵時刻,李世民一使眼色,站在城頭上的尉遲敬德,拎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對着下面的東宮、齊王府部隊,一聲大喝。
如此一來,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頓時喪失鬥志,紛紛四散潰逃。馮立、薛萬徹阻止不了部隊的潰敗。薛萬徹帶着數十名騎兵,逃入終南山中。馮立覺得,自己斬殺了敬君弘,已經報答了太子,對部下說:“亦足以少報太子矣!”故而,丟下兵器,落荒而逃。到此為止,玄武門之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對於這些以前太子、齊王一黨的舊部,李世民向來採取寬容、善待的政策。果然,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第二天,曾經第一天率軍圍攻玄武門的東宮舊將馮立、謝叔方,紛紛前來面見李世民,主動向李世民請罪。李世民就坡下驢,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寬恕了馮立、謝叔方二將。
前一天帶兵險些攻下秦王府的薛萬徹,在兵敗玄武門后,帶着幾十名騎兵,逃入終南山,躲藏起來。李世民知道,薛萬徹是一員很能打仗的猛將,如果能將他收服,將會是如虎添翼。於是,李世民多次派人向薛萬徹明示,表示既往不咎。
因此,薛萬徹便也歸順了李世民。馮立、謝叔方、薛萬徹三位東宮舊將,先後歸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感慨地說:“此皆忠於所事,義士也。”
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薛萬徹更是屢立戰功,先後參加了平滅突厥、擊敗吐谷渾、大破薛延陀、東征高句麗等一系列對外戰爭,因功升任至右武衛大將軍,而且還娶了唐太宗的妹妹丹陽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唐太宗曾經這樣評價薛萬徹,將薛萬徹與英國公李勣、江夏王李道宗稱作“當世三大名將”:
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
但是,薛萬徹後來的人生結局,還是比較悲慘的,虎頭蛇尾。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永徽四年二月,薛萬徹因為參與“房遺愛謀反案”,意圖擁立唐太宗之弟荊王李元景為帝,事泄被誅。臨刑之時,薛萬徹仰天大吼:
薛萬徹大健兒,留為國家效死力固好,豈得坐房遺愛殺之乎!
說罷,薛萬徹解開衣領,對監斬官大喊道:“亟斬我!”不過,劊子手看到薛萬徹這個樣子,難免有些驚悚,第一刀下去,竟然沒有砍准。緊接着,薛萬徹厲聲呵斥:“何不加力!”最後,劊子手連砍三刀,才斬下薛萬徹的首級,一代名將就此殞命。當然,這些都是發生在唐高宗在位時的事情了。
不僅是寬恕政敵,化敵為友,李世民的王者魅力,還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面:賞罰適度。這個賞罰適度,絕不厚此薄彼,不分陣營,不會因為是自己的從龍功臣,便特殊對待;也不會因為是從前的敵對一方,便嚴厲苛待。有一件故事,足以說明李世民的賞罰適度,不分你我。
唐太宗即位后,開始分封功臣,評定功臣等級。有一次,身為中書令的房玄齡,向唐太宗反映了一個情況。不少秦王府的潛邸舊臣,對皇帝的分封不滿,認為對太子、齊王一黨過於優待,反倒對曾經的生死袍澤有些不公平了:
秦府舊人未遷官者,皆嗟怨曰:“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宮、齊府人之後。”
很明顯,這些秦王府的藩邸舊臣,是在向唐太宗主動伸手,討要封賞。只不過,他們不好意思向皇帝說,只是委託房玄齡轉達意思。在這件事中,房玄齡只是充當一個“傳話筒”的角色。面對昔日袍澤、舊臣發出了一通牢騷,唐太宗怎麼辦呢?唐太宗不愧是千古一帝,當眾說出了一段振聾發聵的至理名言:
王者至公無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與卿輩日所衣食,皆取諸民者也。故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後哉!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乎!今不論其賢不肖而直言嗟怨,豈為政之體乎!
之所以花費這樣篇幅,敘述唐太宗的王者氣度、人格魅力,無非是要證明一點,唐太宗絕不像羅藝想像的那樣陰險歹毒,包藏禍心。羅藝就算以前得罪過李世民,比起魏徵、薛萬徹來,他的這些事,根本不值一提。或許,李世民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不會為了一點小事耿耿於懷。
仔細想一想,連魏徵、薛萬徹這樣的死敵,唐太宗都能寬恕,還不能寬恕羅藝嗎?可問題是,這是正常人的思維,羅藝不是正常人的思維。羅藝一向心胸狹隘,多疑偏執,他總是認為,唐太宗對自己越好,越覺得李世民不懷好意,準備伺機報復。所以,羅藝終日惶惶不安,活在憂懼之中。
最終,羅藝認為,擺脫這種憂懼、不安的日子,只有一個辦法,乾脆先下手為強,直接起兵造反。其實,羅藝決定起兵謀逆,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鬧劇。例如,真正促使羅藝下定決心造反,本身就是一個鬧劇。
終日的惶恐憂懼,沒有辦法,羅藝只好求助於神鬼之術。當時,曹州有一個妖巫,名叫李五戒,以招搖撞騙謀生。妖巫李五戒,自稱通曉鬼神之道,可以治療各種疾病,不少人對她深信不疑。
有一次,李五戒來到羅藝府上,給羅藝的妻子孟氏看相,然後蠱惑她道:“妃骨相貴不可言,必當母儀天下。”沒想到,孟氏竟然信以為真,又讓她給丈夫羅藝相相面。因此,李五戒繼續忽悠孟氏和羅藝,說道:
妃之貴者,由於王;王貴色發矣,十日間當升大位。
就這樣,在江湖騙子的忽悠下,孟氏做起了母儀天下的皇后夢,開始極力勸說丈夫羅藝,起兵造反。本來,羅藝早已心懷異志,加上妻子和妖巫的慫恿。最後,羅藝想都不想,決定起兵謀逆。僅憑自己妻子和江湖術士的三言兩語,羅藝便倉促起兵造反。由此可見,此人行事極其草率、任性。
既然決定造反,就必須要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做到天衣無縫才行。思來想去,羅藝想到了一個辦法:假傳聖旨。當時,羅藝麾下的天節軍部眾,全部集中在涇州。於是,羅藝打算利用天節軍造反。
貞觀元年正月,羅藝對外聲稱,要在涇州舉行閱兵,將天節軍各部兵馬,悉數調至涇州一帶。等部隊就位之後,羅藝又謊稱朝中有變,接到密詔,命自己率兵入朝。羅藝統率天節軍多年,頗有威望,麾下部眾都唯羅藝馬首是瞻。見到羅藝矯詔舉兵,所部官兵不明真相,蒙在鼓裏,竟然糊裏糊塗地跟着羅藝出發了。
至此,羅藝假傳聖旨,公然舉兵造反。在得到部下的擁戴后,羅藝引兵向幽州進軍。幽州是羅藝當年的發祥地,且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幽州臨近長安,又能直通河西。如果羅藝佔據幽州,進可直逼長安,退則投奔突厥,至少可以和李世民分庭抗禮。所以,羅藝率部從涇州出發后,直撲幽州。
這個時候,駐守幽州的唐朝官員,並不知道羅藝已經舉兵謀反,以為羅藝帶兵前來,是有軍務在身。故而,幽州治中趙慈皓親自出城,前來接待羅藝。不曾想到,看到趙慈皓出城,羅藝原形畢露,突然扣押了趙慈皓。隨後,羅藝率兵入據幽州。時隔多年,羅藝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經的發家之地——幽州。
羅藝佔據幽州的消息,一經傳出,滿朝震驚。這代表着隱太子一黨,大有死灰復燃之勢,並且,羅藝佔據幽州之後,必然會勾結突厥。到時候,趁着羅藝叛亂之機,突厥鐵騎必會揮兵南下,後果將不堪設想。
此時,唐王朝剛剛實現全國統一,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實在經不起太多折騰了。於是,新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議,如何應對羅藝叛亂一事。先前,唐太宗多次示好,希望能夠安撫羅藝。奈何,羅藝毫不領情,居然起兵作亂。反正,唐太宗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既然羅藝執迷不悟,那就怪不得自己了。
更何況,現如今的唐朝,一統天下,掃平割據。羅藝舉兵造反,完全就是不自量力。最終,經過商議,唐太宗雷厲風行,當即拍板決定,絕不姑息,出兵討伐羅藝。因此,唐太宗派出了兩位重量級的人物,領兵出征,他們分別是: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
這兩位統兵之人,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大舅子,長孫皇后的哥哥。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長孫無忌便是秦王集團的主要成員,為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尉遲敬德自不必說,那是唐太宗的心腹愛將,久經沙場,戰功無數。因此,唐太宗委派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率軍討伐羅藝,平定叛亂。
不過,事態總是會發生奇迹般的逆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的唐軍主力,還沒有抵達幽州,叛軍內部卻發生了內訌。這個內訌導致的最終結局,羅藝被他的部下聯手殺死,這場兵變,兵不血刃地平定了。
原來,自從羅藝舉兵以來,他的許多部下,才明白過來,之前說奉詔入朝,都是騙人的,造反才是羅藝的真實目的。說實話,羅藝部下的許多人,是不願意造反的,一時間,叛軍內部人心浮動。而這一切,被一個人看在眼裏,那就是被羅藝扣押的幽州治中趙慈皓。趙慈皓認為,這或許是一個機會。
再加上此時,趙慈皓聽聞朝廷大軍將至,更覺得機不可失。於是,趙慈皓私下與統軍楊岌密謀,二人準備殺掉羅藝,響應朝廷軍隊,配合唐軍裏應外合,收復幽州。可是,百密一疏,不知為什麼,趙慈皓、楊岌的合謀,意外走漏了風聲。羅藝大驚,先下手為強,將趙慈皓囚禁起來。
此時此刻,楊岌率領部隊,駐紮在城外。他發現城中有變,判斷可能計劃失算。事到如今,也只有奮力一搏。緊接着,楊岌率領所部兵馬,集體倒戈,轉兵攻打幽州城。羅藝沒有想到楊岌會鋌而走險,所以,他根本抵擋不住楊岌的進攻,手下部眾四散潰逃。最後,羅藝見幽州實在守不住了,便拋下妻兒,帶領數百名騎兵,落荒而逃。
羅藝逃出幽州后,該何去何從呢?最後,羅藝一想,還是像之前的劉武周、宋金剛、劉黑闥那樣,遠奔突厥。因此,羅藝一行人,一路敗逃,行至寧州地界,過了烏氏驛。要說起來,羅藝一路的逃亡,狼狽到了極點,身邊的部眾,不斷私自逃脫,人是越走越少。到最後,羅藝身邊就只剩下了區區數人而已。
直到此時,所有人都明白了,如今的羅藝,就是一個喪家之犬、亂臣賊子,跟着他還能有什麼出路?於是,羅藝身邊的數名隨從,私下一商量,乾脆除掉羅藝,向朝廷邀功。最終,羅藝左右親隨,趁其不備,斬殺了羅藝,隨後傳首長安。羅藝的弟弟羅壽,時任利州都督,受到了羅藝的牽連,亦被連坐誅殺。羅藝被殺后,唐太宗下令,將他的首級懸於鬧市,以示懲戒。
截至此時,羅藝的叛亂,終於被徹底平定。這場來自唐朝內部的兵變,以鬧劇開場,也以鬧劇收場。羅藝,這樣一位在隋末唐初叱吒風雲,馳騁沙場的梟雄,以一種悲劇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當然,羅藝叛亂,其本質,就是一場發生在唐朝內部的軍事叛亂。這場兵變,就是一個由跳樑小丑主導的荒唐鬧劇,根本無法對唐王朝的統治,造成任何影響。所以,羅藝舉兵造反不到一個月,便被迅速平定,灰飛煙滅。
不過,通過平定羅藝叛亂,也能從另一個側面看出,唐朝的統一戰爭,已經接近勝利,逐漸接近尾聲。至武德七年,唐軍消滅江淮輔公祏勢力,實現南、北一統,唐朝基本掃平了除朔方梁師都以外的所有割據勢力。
所以,唐朝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步,便是消滅朔方的梁師都。盤踞在朔方的梁師都,也成為了唐朝一統天下的最後一個敵人。那麼,梁師都是何許人也?橫掃群雄的李唐王朝,又是如何一鼓作氣,啃下建國戰爭中的最後一塊骨頭,徹底消滅梁師都勢力,完成大唐一統天下的大業?
與此同時,除了掃平中原內地的割據勢力,實現全國性的統一之外,初定天下的李唐王朝,還要面對另外一股軍事勢力,來自草原的突厥汗國。唐朝一統天下之後,不可避免,要與草原霸主突厥發生衝突。雙方之間的最終較量,無法迴避。唐朝與突厥之間的戰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實,自隋末唐初以來,中原內地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都與突厥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不解決突厥這個強敵,唐王朝就不算真正完成統一戰爭。那麼,在攻滅梁師都后,唐王朝又將如何對付強大的草原雄鷹突厥呢?最終,唐軍將士又是怎樣一舉擊敗突厥,畢其功於一役,將大唐旌旗插到塞北草原之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