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早朝議事,賑災建言(求追讀,求推薦!!)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卯時。
涼風拂面而來,朱元璋在宮女的服侍下整理好了衣裳頭髮,去往奉天殿,後面跟着眾多太監和宮女。
朱元璋腦海中還在想着張豐的事。
快到奉天殿,忽然停住腳步,略作思考。
後面跟着的人也都停了下來。
定了定神之後,朱元璋這才進入奉天殿。
太監大喊了一聲,奉天殿等待的大臣刷刷都跪下。
端坐在龍椅上,看着下面一個個戴着官帽的大臣,在左手邊,還有太子朱標也在,朱棣則是在下邊。
朱元璋應了聲,讓眾人起來,這才開始朝會。
李善長在眾人之前了,自去年胡惟庸的案子后,李善長就代理了御史台的事物。
留着山羊鬍須的李善長手持白玉朝笏率先站了出來,說道:“陛下,上月工部尚書薛祥已逝,如今工部尚書空缺已一月,應當有人補上。”
聽到薛祥的名字,朱元璋的心思才會拉了回來。
薛祥上月被朱元璋廷杖而死,位置也不能一直空着。
朱元璋看向吏部尚書阮畯,問道:“吏部那邊可有人選?”
“回陛下,臣覺得工部侍郎趙俊熟悉業務,且聞聽如今工部大部分事物也是他在處理,倒不如提上來,可勝任工部尚書的位置。”
阮畯對這些情況早就知曉,大部分人心中也都默認的。
今日在朝會上提出來,其實也在走個過程,工部尚書的位置基本是趙俊無疑的。
朱元璋也沒有意見,直接就准了。
事情議畢,又有人提到江陰候吳良昨日去世的事,朱元璋不動聲色,與眾臣商議,追贈吳良為江國公等,賜謚“襄烈”,着禮部去辦。
朝會到了中途,戶部尚書徐恢皺着眉頭,轉動着三角眼,持着朝笏出來:“陛下,因今年春季多地旱災,夏季河南與山東等地又有水災,最近直隸和山東天氣驟降,多處受到雪災,百姓無糧,多有凍死餓死者。”
朱元璋最不喜歡的就是看到戶部的人了。
從年初到年底,就沒有一句好話,一沒錢,二受災,三要用錢賑災。
戶部尚書已經習慣了,不論哪一次上朝,就是報憂不報喜,這樣才能讓朱元璋覺得他們不容易,而且有別的什麼事,也不會輕易讓戶部拿錢,反正先說的慘一點,對他們都有好處。
“咱知道了,你們戶部就沒有一點好事。”朱元璋顯然也是無奈,如同張豐說的那樣,這幾年天災不斷,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你們可有什麼主意?”
朱元璋看向眾人,既然徐恢說了那麼多的災區,那現在也該是這幫人發揮自己能力的時候了。
朝堂上交頭接耳了起來,大家都很默契,這是朱元璋給他們一個交流的機會。
許多下面的人甚至無話都要跟旁邊的人找話說,互相表示自己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救災。
站的遠的,敷衍的,口中只需念着:“啊對對對……”
反正輪不到他們發言,他們就是湊人頭的。
只有前面幾個人沒有加入到討論中。
朱標似乎也在想救災的辦法,朱棣則是一直低着頭,聽到這些,卻跟着想到北元那邊肯定情況比大明要慘,張豐說的那些是很可能發生的,北元牛羊要是都凍死餓死了,肯定還會下來南方,果然,北方那些人才是最大的威脅,得滅掉!
李善長等了一會,覺得差不多了,這才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微臣倒有兩點建議。”
聽到李善長開口,朝堂上所有人都端正了自己的身姿,安靜了下來,不再討論,做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第一,受災之地,籌備義倉!”
李善長顯然已有準備,說道:“官倉不可輕易打開,不過可以讓當地官員籌備義倉,各地也可捐贈些許,儲備糧食,此法不止可救當下之急,以後也可推廣開來,各地都可有此準備,自然遇到災禍,便多了應對之路。”
“而且修建義倉以後在遇到需要救援,也能及時開倉救援,官倉沒有批文,當地官員都不敢動,義倉則不一樣,可以避免老百姓等待批文的時候餓死,畢竟救濟災民,一刻也等不得。”
李善長果然精打細算,這種法子不用朝廷自己掏腰包,用義倉的方式來儲備糧食,用來救災,可畏一舉兩得。
李善長的這種方法也算常規。
之前幾年受災,朝廷也有向其他地方調動糧食救濟百姓,只是這些年,年年都有災情,冬季更加嚴重,李善長這才把之前的方法總結升華起來,提出建立義倉。
朱元璋聽過張豐的話,知道這天災帶來最大的威脅,還是北方的那些外族人。
倒是想要看看,這滿朝文武有沒有人也有這樣高瞻遠矚的觀點。
“第二點呢?”朱元璋問道。
“陛下,第二,皇子親赴,賑災救民!”
自去年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明顯對朝堂上很多人都不大信任了,不過對自己的兒子,他是絕對信任的。
李善長把握住這一點,接著說道:“陛下,賑災需要審核、校勘、撥款,最終再選幹吏前往災區,這一套程序下來,表面看上去嚴謹,實際卻不穩妥,倘若各縣小吏,上到各府布政使,串通起來,冒領賑災款項,那可如何是好?”
這點說中了朱元璋所想。
看那些官員,總覺得他們那一副嘴臉就是想要貪自己的錢,這些該死的貪官,總是殺不完!
朱元璋哼了一聲,看着下面眾人,道:“他們敢!”
“陛下,賑災款項畢竟數額巨大,保不住有人經不住誘惑。”
李善長不慌不忙的繼續說道:“所以微臣以為,派遣到各個地方賑災的人選,極為重要,而陛下的皇子們,文韜武略,無人能比,從中選人前往,必能無所不利,也能威鎮宵小,讓其他人不敢對歪心思。”
朱標和朱棣兩兄弟聽到李善長的話,內心都不喜,什麼“文韜武略,無人能比”,看上去是在誇皇子,實則是大拍朱元璋的馬屁了。
李善長後面的官員則都連連點頭。
說的好啊,讓皇子去,這種差事現在可沒什麼官員敢接。
換成其他朝代,這可是肥差,可是洪武年間可不一樣。
這要是辦不好,或者不小心丟掉五十、一百兩的賑災銀子,被朱元璋知道,那可就是死罪了。
但讓皇子去的話,就沒這擔憂了,萬一有點什麼差錯,也是皇子的差錯,官員至少能把命保住。
朱元璋頷首說道:“此法倒是不錯,也能讓這幫小兔崽子去鍛煉下。”
“不過,你們想的還是不夠遠。”
“光這樣,可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