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何不瀟洒走一回(118)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是道教典籍。呂祖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本經便是命功修行之法。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也稱《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玉皇心印經》或《心印經》。《玉皇心印經》是道士每日功課必誦經典,是修道之徑路,是“命功”修鍊功法。按照經中所講悉心做去,小則有益身心,大則證道登真。誦持不退,不但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詮,且能感格高真上聖,資助道力。
內容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5]
心印
“心印”者,即以心印道,以道印心,印無所印,心無所心。心印於事,則體必紛,心印於物,則體必淫。於無印,於無心,心從無宅,印從無精,一靈不昧,善果臻身。人本有心而自失之,人能印而自失之失非其失,則可有心;棄其所棄,則可能印。即知其心,既知其印。既知其印,即知非心有心。既知非心,即知有印非印。印不印印,心無心心,真神真氣,合我真精,一元三品,是印是心。斂情斂意,忘見忘聞。三年乳哺,一紀飛升,如此真道,名得真心,真心一得,七竅皆靈。
心印經,是闡敷至道之玄機,剖露性命之根蒂。實登真之路徑,為度世之梯航。學者苟能造其理,達其辭,窮神以知化,參玄以入妙,知心為一身之宗,操養不失;勿塞勿閉,四闥光明,天宇泰定,虛室生白,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上下洞徹,如月現於江,如星涵於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為心,孰為印,至於心印俱忘,神與道俱返其天真,則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七竅相通」,是用來形容悟道后,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見外界事物。這種悟后的體驗,在先秦典籍中也有類似之記載。《列子·黃帝篇》,敘述列子學道九年後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無不同,與此經所說者相似,文云: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又,《列子·仲尼篇》載亢倉子悟道后,也有類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與內丹修鍊次第,有驚人的巧合,今錄於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倉子所言之「體合於心,心合於氣」,頗似內丹修鍊之「煉精化氣」階段;「氣合於神」,則似內丹家之「鍊氣化神」;「神合於無」,則為煉內丹所說之「煉神還虛」先秦時期的《列子》與唐宋后的內丹書,年代相隔懸遠,而所述修道次第,則若合符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