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何不瀟洒走一回(103)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的代表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GL市是中華陶器之源,是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萬年智慧聖地”,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甑皮岩、大岩、廟岩)的城市,GL市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
“萬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級文化名片,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
桂林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遺產靈渠兩大世界遺產。
2014年6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以桂林為首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申遺成功,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榮登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桂林是中國發現的洞穴遺址最豐富、最集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成為中國首批2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考古所等考古機構認為:桂林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發明,桂林是萬年人類智慧聖地。
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桂林舉行“萬年智慧聖地”揭牌儀式。
2018年8月,GL市興安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2年9月,“中華陶器與當代經濟學術研討會”形成《中華陶器與當代經濟學術研討桂林共識》,一致認為桂林是“中華陶器之源”重要組成部分。
氣候
GL市地處低緯度,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8攝氏度,最熱的天氣在七、八月,平均溫度為二十八點五攝氏度左右,偶爾也有達三十多度的。平均年降雨量為1926毫米。雨水最多季節為四月至八月,降雨量佔全年的百分之四十。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氣在一、二月,平均溫度為八點三攝氏度左右,偶爾也降到零度以下的。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一年四季遊人均可前往遊玩,其中五、六、七月最宜旅遊。
初春的北國還身披銀裝時,桂林卻已是一個花紅柳綠、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氣溫在13攝氏度左右,有時夜遊瀝瀝春雨相隨。您只需身着春裝,帶上禦寒冬衣,以備不時之需。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總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此時出遊,您應特別注意隨身攜帶“晴雨傘”。雖然,雨對旅遊者來說,有諸多不便,但是,雨卻為桂林營造了一個朦朧的意境。在雨霧煙嵐之中光看桂林山水,更有飄之若仙之感。灕江沿岸的青竹叢,碧翠如滴,濃蔭作笑,長長的排成十里長廊。盡現“灕江百里畫廊”的絕妙佳境。
秋天,金風送爽,天高雲淡,正是桂林旅遊的高峰。此時的桂林秋高氣爽,波平如鏡,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時節。江水澄澈,明凈若鏡,整個江底世界盡收眼底,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無水無山不入神”的神秘境界。
冬天,桂林的最低氣溫在8攝氏度左右,雖然使人倍感涼意,但並無北方冬日裏刺骨的感覺。初冬的十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又是桂花盛開的時節,金桂,丹桂,銀桂灑滿枝頭,迎風怒放,香飄萬里,將桂林裝點成了一座花城。由於氣溫所限,很難觀賞到桂林的雪景。但是如果寒潮到來氣溫突變,在桂林最高的堯山上,偶爾也可以觀賞到“堯山冬雪”的景緻。
歷史文化名城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聖地,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成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古迹遺址。陳毅元帥詩云:“寧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桂林的山水養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靈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畫家。
1982年國務院公佈桂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萬年智慧聖地
從2001年甑皮岩遺址首期陶被發現,歷時1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GL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中國民主同盟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圍繞甑皮岩首期陶的專題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在該項研究中,“陶雛器”所使用的“雙料混煉”技術,讓甑皮岩先民們將上萬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2017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萬年智慧聖地”揭牌儀式,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等聯合為桂林成為“萬年智慧聖地”進行了揭牌。
中國陶器起源地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製成型后未經燒制就直接用來燒煮食物,在煮食過程中經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煉,具備了一定的緻密度,雖然沒有燒煉到陶化的溫度,更沒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備陶器的基本特徵及相應的實用功能,這樣的器物在經受更高的溫度燒煉后可完全陶化。
因此,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的雛形,屬於“陶雛器”。陶雛器的出現,揭示了人類從燒烤食物向燒煮食物發展的需求,觸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脈搏,它最終促成陶器的產生。而桂林的甑皮岩、廟岩、大岩遺址先後發現了距今萬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遺址中發現的陶器與甑皮岩陶雛器和雙料混煉技術有着明顯的傳承關係,充分證明了桂林是中國陶器起源地之一。
傳統戲劇
桂劇作為廣西最具代表的劇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弋陽、崑山和亂彈等腔就已流傳於桂林一帶,又叫桂戲或者桂班戲。
桂劇採用桂林本地方言演唱,表演細膩貼切、活潑生動,藉助身段姿態與面部表情表達情感,着重採用細膩而富於現實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即便是武戲,也多為文做,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
桂劇吸取了京劇、祁劇、崑曲等多種戲劇的表演藝術和聲腔,唱做念舞佔得比重相當,特別以唱工細膩、做工傳神見長。桂劇的聲腔樂曲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要表現形式,兼有崑腔、高腔、雜腔及吹腔等。
當代戲劇
廣西大鼓為曲類鼓詞分類曲種,於1962年逐漸形成,最早叫做桂林大鼓,曾受京韻大鼓劉派傳人張秀穎(小映霞)的指點,表演利落瀟洒,特別講究架子功,剛柔分明,擅長演唱“武段子”。代表的創作曲目有《太平軍將軍橋大捷》、《特別慰問品》、《好庭長》、《西沙之戰》、《雷鋒語錄》等。
桂林大鼓的基本曲調是由舊時乞丐所唱“千家贊”演化而來,逐漸又從“桂林彈詞”等曲種之中吸取精華,從而形成了具有特殊風格、板式與聯曲變化相結合
歷代文人題詠
《送譚八之桂林》——王昌齡(唐)
客心仍在楚,
江館復臨湘。
別意猿鳥外,
天寒桂水長。
《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齡(唐)
留君夜飲對蕭湘,
從此歸舟客夢長。
嶺上梅花侵雪暗,
歸時還拂桂花香。
《贈桂林友人》——李頻(唐)
君家桂林住,
日伐桂枝炊。
何事東堂樹,
年年待一枝。
《桂林嘆雁》——李渤(唐)
三朝四黜倦遐征,
往複皆愁萬里程。
爾解分飛卻回去,
我方從此向南行。
《桂林行之灕江偶吟》——貴穀子(當代)
桅杆輕澈上,搖櫓沿下行。
桂林山水甲,境流天浪清。
澄碧灕江貌,青羅伴波粼。
客游奇峨秀,神仙留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