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學貫中西何良燾

第161章 學貫中西何良燾

第162章學貫中西何良燾

“原來是他。”林海在心裏默默接了一句。

他沒想到被米格爾騙上船的這位炮學大師竟是何良燾,如果是此人的話,那擅長修棱堡就沒什麼稀奇的了。

畢竟何良燾所著的《祝融佐理》就是明末兵書中最早介紹棱堡的,無論是范景文的《戰守全書》,還是韓霖的《守圉全書》,裏面關於棱堡建造的內容都是抄的《祝融佐理銃台說》。

不光是棱堡,其實西洋炮學在明末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何良燾。

何汝賓崇禎年間在《兵錄》中增補了西洋炮學相關的章節,內容大概率是間接來自《祝融佐理》,孫元化的《西法神機》則有七成內容是抄自《祝融佐理》。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重要兵書,在滿清大肆毀書的背景下竟然差點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幸好上世紀發現了一本傳世孤本,只可惜內容不全。

“你安排一下,我今天下午就見見這個何良燾。”林海對米格爾交代了一句。

接着他又出門對蝰蛇道:“你馬上去一趟萬華,把從何總戎那裏抄來的《西洋火攻圖說》給我帶到關渡來,我吃完午飯就要用。”

回到會客室后,林海接着問米格爾道:“你跟這個何良燾很熟嗎?”

“有些交情,但也談不上很熟。”米格爾道,“濠鏡的議事會下面有一個五人通事組,何就是其中一個。他最初是在濠鏡的一家私營炮廠里做通事,當時我剛到濠鏡,去那家炮廠買炮,就這麼認識了。”

“那這個何良燾是什麼身世,清楚嗎?”林海對何良燾的身世也有些好奇,此人在後世留下的歷史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曾在澳門當過通事,然後崇禎八年左右在浙江溫處兵備道的幕府中擔任贊畫。

“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有傳言說他本是某個明朝官員的書童,這個官員也是個天主教徒,當年和利瑪竇關係非常好。何就是因為主人家的緣故受洗入了天主教,後來因他與婢女私通被逐出了家門,之後才碾轉來到濠鏡。”

“原來是這樣……”林海之所以想了解何良燾的過去,主要還是想從中窺見其為人,以便更好地將其收為己用。

如果米格爾所說的傳聞屬實,那這何良燾的經歷倒是和明末的第一個天主教徒瞿太素頗為相似。瞿太素的真名叫瞿汝夔,因為和嫂子私通被逐出家門,之後遊歷到廣東肇慶,是在利瑪竇處受洗的第一個華人。

不過瞿汝夔是世家大族出身,永曆年間的大學士瞿式耜就是他族侄,後來也受他影響加入天主教。利瑪竇能在明朝打開局面,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得了瞿太素的指點。

相比之下何良燾的出身就要卑微得多,他私通的對象也只是個婢女,其實放後世應該算是自由戀愛,但在這年代卻無法被世俗所接受。

傳聞是否靠譜不太好說,林海乾脆直接問道:“這個何良燾是什麼樣的人,是否貪財好色?”

“男人嘛,你懂的。據我所知,何在濠鏡的時候,沒少光顧花艇。”米格爾接着又道,“不過何最感興趣的事應該還是鑄炮,他對此十分痴迷,曾經在得到一本西洋炮學書籍后,幾天幾夜不睡覺地攻讀。”

林海聞言點了點頭,若是沒有這個勁頭,那何良燾也很難成為火炮和炮台方面的專家,畢竟他的本職工作只是翻譯,並非是工匠。

“你方才說在鑄炮方面,萬奴卜加勞也不如何良燾,這話是什麼意思?”

“我說的是全面性。”米格爾回道,“萬奴卜加勞擅長鑄銅炮,但他卻不會鑄鐵炮,在歐洲這是英國佬的獨門技術。”

瑞典人也會,幾年前剛從英國人那裏偷師的……林海在心裏默默接了一句。

作為古武軍迷,他對東西方的火炮發展史還算熟悉,這方面就不像是對水利工程那般兩眼一抹黑了。

古代的火炮材質有銅有鐵,其中銅炮又分為青銅炮、紫銅炮和黃銅炮,鐵炮又分為鑄鐵炮和鍛鐵炮,歐洲比較擅長鑄造銅炮,但在鑄鐵炮方面的發展卻十分緩慢。

因為鐵的熔點遠比青銅或黃銅高,造出合格的鑄鐵炮要比鑄銅炮難很多。但銅的延展性比鐵好,所以銅炮的質量更好,同等規格的合格銅炮一般比鐵炮輕便,但缺點同樣明顯――貴。

所以在後世的歐洲,陸軍一般用銅炮,海軍則以鐵炮為主,因為海軍的火炮不用考慮機動性能。但在眼下的歐洲,就連海軍都是以昂貴的青銅炮為主,因為絕大部分國家沒有成熟的鑄鐵炮技術。

法國是第一個掌握鑄鐵炮技術的歐洲國家,但只能用來生產短口徑火炮,未能引起重視。

16世紀40年代英國人對其加以改進,總算是可以鑄造具備實際用途的鐵炮了。半個世紀后西班牙人也搞出了鑄鐵炮,悲催的是成本比青銅炮還貴,而且此後兩個世紀都無改善。

所以英國人基本壟斷了歐洲的鑄鐵炮貿易,就連英西海戰中,西班牙戰艦上的鑄鐵炮都是來自對手英國人,這可能也是英國引領了更加重視炮戰的海戰戰術革命的原因之一。

至於亞洲的兩代海上霸主,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他們的鑄鐵炮技術都來自東方,前者來自濠鏡的中國工匠,後者來自平戶的倭國工匠,時間點就在林海穿越來的這個時代。

果然,林海聽到米格爾接着道:“我們葡萄牙人學習鑄鐵炮技術是從三年前開始的,當時議事會把這項任務交給了何,他從佛山聘請了幾位唐人工匠,向葡萄牙人傳授了這項技術,萬奴卜加勞來到濠鏡后,也專門向何請教過鑄鐵炮的技術細節。”

“我聽說在濠鏡還有一種內層是鐵、外層是銅的複合炮,不知侯爺可有耳聞?”林海接着又問道,明末曾經出現過一種內鍛外鑄的雙層複合炮,後世有專家推測這項技術起源於澳門。

“嘿,這你可算是問對人了。發明這種炮的人正是何良燾,而第一個將其用於實戰的則是鄙人。”

“你說的是真的?”林海聞言微微動容,他原本以為何良燾只是學會了這年代東、西方的先進造炮技術而已,想不到他還能搞發明創造,這對於一個通事來說實在是有些難能可貴了。

“自然是不假,濠鏡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歐洲的鑄銅技術加上明國的鍛鐵技術,在這裏孕育出了你說的複合炮。”

米格爾很快從林海口中學到了複合炮這個詞,接着又誇起何良燾來:“其實何本人就有點像複合炮,也是東方技術和西方技術碰撞之下孕育出來的大匠。”

“老夥計,你的話我完全贊同,但有一點我要糾正你。你應該說歐洲的鑄銅炮技術,而不是歐洲的鑄銅技術。”林海接着又道,“唐人在幾千年前就能鑄造十分精美的青銅器,兩百年前還曾鑄造過一口九萬斤的青銅大鐘,真要說鑄銅技術,你們西人才是弟弟。”

“既然如此,為什麼你們明國的皇帝還要到濠鏡來買炮呢?”米格爾對林海的話表示不服。

“我說過,你們的鑄銅炮技術確實是領先於唐人,但那是因為你們率先摸索出了鑄造大型、長身管火炮的技術,而不是在青銅鑄造工藝方面有什麼超前之處。”

林海所說的大型、長身管火炮就是明清兩代常說的所謂紅夷大炮,實際上明末引進紅夷大炮技術只有短短二十餘年歷史,但本土生產的數量非常龐大,真正的差距並不在鑄造工藝方面。

他接着又說道:“明國北方的河網遠不如西歐那麼密集,這導致陸上運輸重炮十分困難。此外明國長期以來最大的對手都是游牧民,對付他們用輕型火炮打霰彈更加好使,所以我們並沒有發展出大型、長身管火炮的技術……”

“直到近些年來,明國的北方出現了一個十分可怕的對手,為了對付他們,明國的皇帝才要從濠鏡引進歐洲的火炮技術。”

“我不想就這個問題與你爭論了,你永遠都是在抬高唐人,貶低歐洲人。”米格爾忿忿不平,在類似的話題下他已經被林海教育了好幾次。

“我只是在陳述一些被人忽視的事實而已。”林海笑着回道,時不時打擊一下這洋鬼子,還確實有點讓人上癮,“不過我接下來要說的話,應該是你愛聽的,其實我絲毫沒有貶低歐洲人的意思,你看關於戰船,我就從來沒說過唐人的船更好。”

他接着又道:“火炮方面,歐洲人當然也有領先的地方,你知道我指的是什麼嗎?”

“你方才說了,是大型、長身管火炮的鑄造。”米格爾聞言回道。

“這只是表象,你們真正的優勢在於運用了一套科學的鑄炮方法。”林海說著又道,“這種方法我稱之為模數理論,也就是按照炮口內徑來確定火炮各處壁厚和各部件的尺寸,一定程度上實現火炮的標準化生產。”

其實模數理論才是歐洲火炮技術真正的優勢所在,這套理論誕生於16世紀中葉,其核心就是要在火炮威力和重量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否則造出的大炮要麼傻大笨粗,要麼就很容易炸膛。

這個理論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的事,明末引進紅夷大炮主要引進的就是這個,至於鑄造工藝之類的,我大萌缺這玩意嗎?

然而悲催的是,明末引進的模數理論在滿清一度失傳,直到鴉片戰爭時才由丁拱辰從英夷火炮中習得,那時歐洲的后裝線膛炮都快出來了。你但凡讀一讀明末的西洋炮學書籍,也不至於此啊。

“除了模數理論之外,你們的彈道學我也頗為欣賞。”林海接着又道。

然而米格爾卻在這時唱起了反調:“彈道學?說實話,我是不知道這狗屁東西有什麼用。”

“你看看,我誇獎你們歐洲人的時候,你又不接受。”林海呵呵笑道,“看來,你還是更喜歡被我教育嘛。”

“借用你一句話,我也只是在陳述事實而已。在實戰中,沒有任何一個炮兵會用到彈道學這種狗屁不通的東西。”

米格爾說的確實是事實,這年代的彈道學確實是不靠譜,比如伽利略提出的拋物線彈道就沒有考慮空氣阻力,更不用談風力了。17世紀有人認識到了這些,但也無法提出有效的公式。

再加上這年代的火炮尺寸不精確,火藥燃燒同樣沒譜,一門炮能打多遠,彈道是直的還是歪的,不試是不知道的。所以炮手要打的准,光是技術高超還不夠,他得對這門炮足夠熟悉才行。

這就是米格爾說彈道學沒用的原因,用彈道學計算出來的射程,可能還不如明代兵書里炮口墊高几寸、射程達到多少這種統計經驗值。

然而,你用的是經驗,人家用的是物理學,雖然效果可能差不多,但別人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總有一天能產生質的飛躍。

明朝缺技術嗎?不缺,甚至比同時代的歐洲更強,當然某些領域落後是難免的。

明朝真正缺的是什麼?是科學!

大明從不缺少能工巧匠,但也從來沒有誕生過伽利略或笛卡爾。

“彈道學總有一天會大放異彩的。”林海也不想就這個問題再和米格爾深入交流下去了,那不過是雞同鴨講而已。

他接着又問道:“那你們這次在濠鏡,可有找到精通物理學或數學的人?”

“沒有。”米格爾搖了搖頭,“其實,我不太理解你要找這樣的人做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什麼用處。”

“好吧,或許你是對的。”林海也知道引進一兩個物理學家或數學家,其實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要培育科學的土壤,也不能光靠引進人才,這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目前他還沒有資格去奢望。

就眼下而言,還是何良燾這樣善於學習、又富有創造力的能工巧匠更加寶貴。

關於明末西洋炮學之流布,詳見明代火炮方面的專家鄭誠的論文《祝融佐理考――明末西法學著作之源流》。

另,關於何良燾的生平,該論文中也有簡短說明。由於其人留下的歷史記載較少,其生平老朱就在歷史記載的框架下自由發揮了:他和李之藻同為杭州仁和縣人,李之藻又是浙江的天主教先驅,所以老朱猜測大概率兩人是有些關係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晚明海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晚明海梟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1章 學貫中西何良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