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為五斗米折腰

第三章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源已經十幾年沒有做過這些農活了,雖然磨刀動作生澀,磨了一陣後手也酸澀,滿是磨刀石和鐵粉混着水的青黑色漿水,卻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耐着性子慢慢將刀刃磨得錚亮,用手指尖輕輕試一試鋒利程度,才滿意提着刀離開。

以前桃花溪的村民都以木柴燒火做飯,因此幾乎每天都要燒掉大量木柴,天坑中的野樹幾乎都被砍光,只能割生長周期短的茅草灌木晒乾做柴火,甚至還需要去天坑外很遠的山上砍柴。

經過十幾年修養生息,此時天坑中被野生樹木覆蓋,似乎成了一片森林,天坑中四周被巨石包圍,每天見到太陽的時間比外面短一些,光線相對較少,因此樹木為了競爭獲取陽光,都會拚命往上長,樹榦都長得很直很高。

陶源只是掃視一圈,很輕鬆就在附近找到了一棵數米高的老蠟葉樹。

這棵樹是他鄰居家種在後院的,他離開的時候還只有碗口粗,如今已經大了不止一倍,枝繁葉茂,還從根部發芽長出了幾棵子樹。其中一棵子樹有手腕粗,樹榦筆直光滑,用作刀柄再適合不過。

蠟葉樹是南方常見的一種經濟樹,又稱女貞子樹,枝幹長得快,葉子四季常青,葉子是一種燒傷燙傷葯。

樹成年後會結蠟子,一把一把的,密密麻麻,蠟子比米粒稍大一點,未成熟時呈青色,成熟了會變成黑,可以作為中藥使用。

濕木不適合做刀柄,因為它硬度不夠,容易縮水,但陶源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拿着沒有刀柄的砍柴刀砍下蠟葉樹,取一段三十厘米長的樹榦,削去外皮,邊試邊削其中一端。

當木棍頭部差不多可以塞進去一點點后,再用力將刀柄末端撞擊地上的石頭,利用刀的慣性將刀柄一點點擠進去,刀柄差不多到頂后,可以用一根鐵釘釘在刀柄貼近刀刃那一邊,這樣刀柄就不會那麼容易鬆掉。

陶源手中沒有鐵釘,便找了一根發黃了的箭竹,砍出一小片,一端削出尖口,貼着刀柄和刀身插進去些許,再用石塊敲進去,固定效果和鐵釘差不多。

砍柴刀已經製作完成,可以拿來砍樹了。

陶源首先將他目前住的石頭房旁邊以及前面空地上的小樹和荊棘藤蔓砍掉,清理出一片乾淨的活動區域來。砍柴刀前面帶點弧度,還可以割雜草。

這些砍下來的樹和草,晒乾后可以當柴火做飯,被陶源整齊擺在房子旁邊。等到他清理出一片百來平米的地方時,太陽已經出現在天坑上面,看看手腕上的機械錶,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半了。

幹活很容易餓,他此時已經感覺有點慌,想吃點什麼。於是準備停下來弄點吃的。

剛剛又是砍樹又是割草的,身上滿是汗,還沾了不少毛毛草草,身上有些癢,便從書包里找出一套乾淨衣服,來到溪水邊,將衣服放在乾淨圓滑的大石頭上,脫掉臟衣服下溪水中洗澡。

桃花溪就他一人,也不用避諱什麼,他直接脫乾淨了一個猛子跳進水中。

三月的湘北氣溫依然不高,大概也就十幾二十度的樣子,山裡氣溫稍微低一兩度,溪水有點涼,陶源也不想洗涼水,但他沒得選,以後洗涼水是必須的,他總要適應。

其實水涼一點不是問題,適應過後反而覺得很舒服,不想上岸。如果不是怕身體扛不住,而且也餓了,他肯定會在水裏多玩一會兒。

陶源在水裏洗乾淨身體,上來換上乾淨的衣服,還感覺有點冷,於是躺在石頭上,枕着雙臂閉眼曬太陽。聽着潺潺的溪水聲,空靈的鳥鳴,曬着暖洋洋得太陽,感覺無比愜意。

身體曬暖和了,陶源準備回去弄午餐,突然在旁邊發現一些可以吃的野菜。

這裏鄰近溪水,土地不缺水,營養豐富,呈黑色,溪邊有一些野薺菜,綠油油一大片。

雜草中長了很多小根蒜,這種和家蔥長得很像的野菜,是一種很美味的東西,可以拿來炒雞蛋,或者當包子餡,球狀莖拿來腌酸菜也不錯。

草地上的車前草也很多,長勢不錯,葉片很肥嫩,看起來很有食慾。

石頭旁還有一些發出嫩葉的香椿,光禿禿的樹枝一眼就能認出來。不遠處的蕨草叢中還有一些剛剛長出來的嫩蕨,尖上頂着嫩葉還捲成球,說明還可以吃。

說也好笑,這些大都是以前農村人挖來餵豬的野菜,如今卻成了城裏人趨之若鶩的純天然美食,價格也高的離譜。不過屬於有價無市,城裏人吃不到,而農村人根本不屑去吃。

陶源正愁沒有蔬菜吃,於是費了點功夫用刀挖了一把小根蒜,又采了半斤嫩蕨,足夠他吃兩餐了。

剛剛洗澡時,他看到溪水中有魚,巴掌大的野生魚,在清水中的石塊旁,可惜他沒有漁具,不然還可以試着釣幾條魚做魚湯。

溪水來自底下暗河,水量大,水也深,電魚葯魚都不管用,還得是靠釣魚,因此這條溪就從未斷過魚,哪怕發生了世紀級大飢荒,中原地區餓殍遍野,桃花溪的人也餓不死,可以吃野菜打魚填飽肚子。

桃花溪下游的水溪中也有很多魚,因為河流平均有幾米寬,深的地方也有好幾米,從未斷流過,漁業資源非常豐富。

《桃花源記》中,第一句“武陵人捕魚為業”,說的大概率便是陶源的家鄉常德地區。

而很多專家學者,也一度認為《桃花源記》中記載的地方,就是常德桃源縣。如今桃源縣已經開發出了一個桃花源風景區,就在離桃花溪不遠的地方。

不過陶源認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所描述的地方,只是他把看到的景色加以潤色,所假想出的一個世界,現實世界根本不存在。

陶源小時候還曾聽說,桃花溪的原住人,就是陶淵明的旁系後裔呢,那他不就是陶淵明的後人了?

桃花溪雖然是一個老村落,但是並不是一個行政村,以前叫做桃花溪生產小組,後來和旁邊的幾個小村落合併成水溪村,隸屬於桃源縣下的桃花源鎮,所以陶源以前還真覺得自己是陶淵明的後裔。

但這並不重要。

他雖然也和陶淵明一樣,選擇遠離市井,找個地方歸隱。但陶淵明是為了沽名釣譽,而他,是厭倦了自己的人生,不想與其他人接觸。

......

陶源隨意煮了一碗野菜挂面,應付着吃了一頓,隨後開始整理所住的石頭柴房。

這是他唯一可以住的房子,要盡量把房子弄舒適一點。房子裏不漏水,房頂瓦片沒有爛,這一點還不錯。就是裏面的地板有點臟,石頭砌成的窗戶有點小,採光不怎麼好,而且也沒有照明燈。

陶源四處瞧了瞧,提着刀子,一路砍劈開路,來到峭壁底下的竹林里。

這片竹林是村中堂伯父家種的,堂伯父是個篾匠,會用竹片編織谷蘿、筲箕、竹籃等用具,拿去集市上換錢,還會製作魚籠、蝦籠去溪里抓魚蝦。

原本只有小小一片竹林,也就幾分土的範圍,十幾年過去,如今已經長成了大片,侵佔了曾經用來種菜的土地,起碼有好幾畝地,老遠就能看到石壁下的一大片淺綠色。

陶源挑了一根碗口粗的成年老竹,從離地十厘米處下刀,三兩下砍斷,隨着“嘩啦”的枝葉撞擊聲,大竹子應聲而倒。他用刀將竹子上比較茂盛的枝條砍下。

這些枝條便是他需要的東西,紙條去掉葉子之後,綁在一起,加上一根竹柄后,便是農村人以前家家戶戶都使用的竹掃把,比現在市面上買的塑料掃把結實耐用很多。

砍竹子的時候,他發現竹林里冒出了很多竹筍,有的已經有半米高,有的剛剛把泥土頂開,露出了一個黃綠色的竹尖。

竹筍可是個好東西,新鮮的竹筍清炒、炒辣椒都挺好吃,炒臘肉更是一絕,如果吃不完,把竹筍煮熟后晒乾,以後想吃就用熱水泡一泡炒菜吃,可以保存好幾年。

所以,陶源將竹子枝用藤條扛回去后,重新回來扛竹子,順便砍了一根竹筍帶回去吃。

曾經要養活是幾戶人家的天坑,現在只有陶源一人居住,裏面的資源多到可以讓他不出去也餓不死。

陶源在回來之前,他就算過,如果只管自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話,一天吃不完一斤米,而便宜的米一斤大概也就兩塊錢,一天不到兩塊錢支出,一年七百多,哪怕買四十年的米,米錢也就三萬多塊錢而已。

米鹽和油這兩樣必需品也用不了太多錢,吃清淡一點的話,一年吃兩桶油也才百來塊錢,鹽錢更是一年五塊錢都不需要。

在老家不種水稻,直接買米吃,自己種點菜、再養點雞鴨之類的家禽改善菜譜。閑暇之餘,他可以創作文學作品網上投稿賺點稿費,抵擋通貨膨脹,這一輩子也餓不死。

他巔峰時期的網上兼職外快,甚至可以超過現實大部分的上班族工資,這一點他很自信。

發表后就有相應的稿費收益,到了發稿費時間,背後的大公司雷打不動的在固定時間把錢打到銀行卡上,比它上班的公司發工資還準時。而且網上兼職不需要與人打交道,自由不受約束,也符合他的喜好。

他之前便是把這些問題都考慮清楚了,他才下定決心回來隱居的。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摯愛,他已了無牽挂,不想繼續為五斗米折腰。

………分割線………

………分割線………

『待我了無牽挂,從此歸隱天涯;

深山草屋為家,了卻人世浮華。』

………分割線………

………分割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宅居桃花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宅居桃花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不為五斗米折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