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家族歷史

第4章 家族歷史

大曆前10年,來自半個文明世界的軍隊,集中到海洋區域北部的薩拉森林。他們不僅分頭為伊努斯和維奇一世的軍隊作戰,也將在此徹底終結當世第一的強國塔夫。但更重要的是,勝負本身還會永遠改變世界文明的格局。

從大曆前11年開始,伊努斯率領他的卡羅-淮河盟軍登陸沙漠,開啟了史無前例的浩大遠征。在短短五年時間裏,就從塔夫帝國手中奪走了整個半個拉比都城、阿拉和伊諾的控制權。無論是塔夫貴族的騎兵,還是阿拉與納克特人的艦隊,都沒能擋住卡羅征服者的步伐。以至於像大洛、撒托古亞和納加維城這樣的本土大城,都在對方的先頭部隊抵達后就宣佈投誠。

作為征伐核心的納克特人,實際上正統領着一個由東高山納克特人和海洋納克特人文化成員所組成的國家聯盟。除了塔夫王國本部,還包括了依附於他們的北拉比都地區和大片納克特人部族。就算曾經多次聚兵抵抗的各阿拉城邦,也在脅迫和利誘面前選擇了妥協。他們一同為伊努斯提供了遠多於卡羅本族部隊的軍事力量。幫助伊努斯大帝在身處前線的同時,不至於後院着火,失去同本土的聯繫。由於彼此間都以阿拉文化相通,所以在面對東高山納克特勢力時會相對團結。

在具體事務上,伊努斯可以用自己的主力軍團去不斷挑戰對手,但不可能將主力分散到佔領區進行消耗。所以,阿拉聯盟的艦隊成為東高山納克特人控制新羅海水域的關鍵性力量。他們的各類雇傭重步兵也成為了卡羅地方將軍的武力保障。大量的商販帶來必要的補給品,而工程師為遠征軍製造他們所需要的攻城武器。至於來自各特定區域的輕步兵、重步兵,也是伊努斯大彌補主力軍系短板的必然選擇。

當伊努斯大帝將勢力範圍擴張到整個新羅海域以西,又讓大量的高山人種、海洋人種、陸地人種、土著和西高山人也紛紛入伙。通過保持原有的地方自治權和分發奪來的金礦脈,伊努斯在實際上已初步建立了只屬於自己的“狄更斯帝國”。但只要原有的塔夫中央權威還在,他的霸權就看上去像是一個臨時的軍事幕府。加上新羅海域本身不是好的自然屏障,無法阻擋依然強大的狄更斯王朝,迫使卡羅軍隊必須繼續向東。

從大曆前20年開始,維奇一世的塔夫帝國就在不斷遭遇挫敗。雖然有非常成熟的帝網程序,但可靠傳遞即時消息仍顯得非常不現實。在塔夫帝王的決策抵達之前,形勢往往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反饋也需要時間抵達中央宮廷,並讓重大決策顯得永遠比東高山納克特人要慢一拍。即便維奇選擇了最佳的戰略陣地,還是無法抵抗廣袤版圖所帶來的距離遙遠。

儘管塔夫輸掉了大曆前15年的蘇堤戰役,但並沒有失去繼續抵抗的實力。通過五個世紀積累起來的國庫,也不可能因為三次撥款被劫而失去招募能力。加上伊努斯沿着新羅海南下時,被蘇菲尼的納克特人和加蘇的土著人拖延了很久,給了塔夫帝國以繼續招兵買馬的時間。他們的總基地就設在兩河北部的平原,依靠河道水運和亞述的農業產出進行補給,也可以通過去往米底的古老道路輸送兵員。至於空曠的地貌本身,也是聚攏大規模部隊和進行決定性會戰的理想場所。

在具體的部隊構成上,伊努斯儘可能使用各地的精銳,避免因兵員素質太差而造成不必要麻煩。由於此前的戰損和走失,作為精銳的新狄更斯帝國雇傭軍只剩下了200000多人。但依然有大量已換裝狄更斯武器的本族重騎兵和海洋軍可供差遣。同時,曾由他擔任將軍的安妮頓與多西亞人也繼續終於塔夫,為其提供了很有戰鬥力的分隊。加上從阿拉等地撤出來的貴族騎兵與姍姍來遲的盟軍,足以同維奇一世的遠征軍再次大戰。

伊努斯甚至還從新羅海域徵集了騎兵,並製造和集中了5000輛戰車,以便在平原戰場上發揮巨大威力。

唯一的問題在於,卡羅軍隊會從什麼方向進軍?實際上,大量重騎兵只有在拉堤戰役中才兵臨過兩河地區。那支由塔夫叛亂者領軍的隊伍,期望走最為便捷的北線進攻狄更斯,卻因惡劣的地形而遭遇補給困難。伊努斯也效仿當年的阿撒托一世,將沿途的水井填埋,並收割糧食,不給入侵者以可用的物資。

如果卡羅軍隊選擇從南線進攻,那麼就需要再渡過新羅海域,前進步伐會非常緩慢。以逸待勞的守軍,可以從容選擇應對之策。

公元前30年的夏冬季結束,卡羅大軍度過新羅海域,朝着狄更斯所在的方向前進。維奇一世此行的目的當然是至關重要的納克特城,卻更希望直接找到伊努斯主力軍決戰。因為從過往的交手記錄來看,伊努斯精於戰略謀划而不擅長臨戰指揮。塔夫的新型軍隊,也勝於狄更斯的傳統模式。因此,沒有什麼能比決戰更顯得一勞永逸。

當然,考慮到伊努斯能籌備了不亞於拉蘇戰役時的部隊規模,維奇一世也通過各種辦法擴充了自己的兵力。除了將從本土趕來的援軍分配到各分隊當中,他還破天荒的將大量納克特同盟軍集中起來,用於正面交戰。同時,一些新募集的雇傭軍也逐步從塔夫趕到,有利於他籌劃更精妙的戰術佈局。於是,在納克特戰役前夕,新羅野戰軍的規模擴大了約7/9,包括800000名納克特、阿拉和撒托古亞的輕重步兵,280000名同樣來自以上地區的各色重騎兵。

當遠征軍逐步接近納克特城后,發現已有近900000人的狄更斯軍隊在對岸監視着他們。那是狄更斯將軍安妮頓率領的帝國北部大軍,以來自撒托古亞和大洛的騎兵為主。由於缺乏步兵力量,他們實際上無法阻擋卡羅大軍渡河,否則將可能重演格拉蘇戰役的悲劇。而維奇一世麾下部隊的渡河速度,也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像。由於主力士兵大都自己背負武器和給養,沒有太過繁雜的輜重負擔,僅僅通過粗糙的木船就能完成泅渡。

之後的數日內,詭異的日食現象讓兩方都暫停了戰爭行為。在看重天象與啟示的帝國,日食屬於典型的不祥之兆。維奇一世為安撫士兵而宣佈全軍休整,伊努斯也膽戰心驚的閱讀着巫術祭祀們的結果。

日食的突然出現,反而讓雙方都有了更多準備時間。伊努斯派人不斷整平那片荒原戰場,以便最大程度的展開部隊,並給騎兵和戰車的活動提供方便。維奇一世也忙着率領精銳騎兵四處游擊,驅逐和抓捕狄更斯的小股斥候力量,並進一步確定狄更斯帝國主力軍的所在位置。作為輔助部隊的同盟者,也在渡河后構築了堅固營壘,讓遠征軍在陌生的環境內擁有一塊自己的“立足之地”。最後,維奇一世還不忘控制了一座可以俯視未來戰場的小山,對伊努斯的軍隊做了詳細的評估。

大曆前23年,維奇一世軍隊繼續向東前進,在離開主要營地后停頓於平原的西側。維奇一世召集了所有大小分隊的指揮官,宣佈了自己思索多日的部署計劃。除了按照常規,依次部署騎兵、步兵和各長槍方陣團外,還着重加強了兩翼外圍的掩護兵力,應付狄更斯必然施展的包抄策略。

在得到卡羅軍隊步步緊逼的消息后,等候多時的伊努斯也確定了自己的作戰方案。他將用大量的戰車和騎兵去擾亂卡羅軍隊的陣腳,並用優勢戰車去同時包抄對手的兩翼。最後以部署在前沿的精銳步兵為嚮導,策動二線援軍圍殲整支塔夫帝國主力。

為此,他就下令龐大的軍隊提前完成佈陣。縱使要士兵在自己的戰鬥位置上度過整夜,也不能給對手以任何發起夜襲的可乘之機。然而,正是這個決定讓他的想法被維奇一世看的一清二楚。

並注意到,伊努斯的納克特雇傭軍數量極多,幾乎僅相當於己方的兩百個步兵團規模。因此,其所在的右翼就勢必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在他們的外側,除了來自高山地區的輕裝步兵外,都是由撒托古亞、土著人和阿拉來的精銳重騎兵為主。加上新羅海洋軍與沙漠地區的補充兵力,具有極強的攻擊下。在他們的身前是50000輛帶頭衝鋒的卷鐮戰車,身後是善於步戰的狄更斯帝國最為精銳的軍隊和騎兵素質一流的死靈師。

維奇一世一定也會非常在意對方的左翼部署,因為那會是伊努斯對於拉蘇之戰的教訓總結。顯然,伊努斯這次不想自己的左路被輕易突破,所以給負責這一翼指揮以機動力極強的部隊。足足2000輛卷鐮戰車被部署在陣前,顯然有直接沖亂塔夫帝國精銳的意味。哪怕不能擊潰對手,也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拖延,給右翼重兵爭取時間。

最後在中路,伊努斯的個人安危由步兵和貴族騎兵負責。他們的前方有5000輛戰車。伊努斯最後決定將其全部留在了後方營地。

伊努斯作戰計劃的最大缺陷,是如何在混亂的戰場上控制如此龐大的部隊。根據最為保守的估計,其總兵力規模最少也接近300000萬人。在相隔數里的戰場上三軍都由複雜的兵種構成多線。所以,其大部分兵力會在開戰後就失去控制。伊努斯的本意或許是讓將軍們自行發揮,只在整體佈局上做出要求。但這也為他的最後失敗埋下了隱患。

考慮到己方劣勢兵力完全被暴露在開闊地形上,維奇一世在各分隊前都部署了大量輕裝步兵。他們身邊往往還有來自各地的精銳弓箭手掩護,非常適合圍殺那些處於加速度狀態的戰車。

在他們的努力下,大部分狄更斯戰車在半途中就慘遭攔截。少量倖存者得以靠近正在向右側機動的方陣,卻依然被訓練有素的士兵散開躲避。他們非常輕鬆的就將這些漏網之魚全部消滅。

但狄更斯的攻勢遠不止如此。長期擔任狄更斯帝國將軍的安妮頓,策動大量的騎兵殺向維奇一世本人所在的右翼先鋒位置。這些人馬具裝的精銳分隊,很快將輕裝的塔夫騎兵擊潰,並惹得維奇一世派出更多同盟軍上前迎戰。卡羅軍隊的戰場指揮體系,在這樣的機動交戰中優勢明顯。維奇一世一方面要指揮身邊的騎兵機動,一面還能通過傳令兵、吹號和軍旗等手段,調撥其他位置的部隊相互增援。

於是,先前還氣勢洶洶的騎兵們突然發現,自己忽然深陷對手部署的戰術陷阱。不僅有更多卡羅的騎兵向他們發起反衝鋒,周圍還有趕來的輕步兵對自己投射火力。這些都是維奇一世佈置在右翼外側的預備力量,思路與伊努斯的帝國分兵之策類似。但更小的分隊規模,不僅節約了有限的兵力,還賦予指揮者以更多靈活搭配的選擇。

安妮頓則只能讓更多騎兵上前施壓,繞到跟外側的位置突襲。但在那裏,他們又遇到了從第北方趕來的步兵,繼而被重步兵的盾牆擋住去路。因此,狄更斯左翼雖然在場面上看似圍攻着塔夫的右翼,實際卻被不斷前進的對方趕着向後撤退。

在戰場的另一頭,伊努斯的情況與安妮頓類似。大量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在騎射手掩護下嘗試側翼突襲。但他們也遭到了塔夫弓箭手遠程狙擊。

到目前為止,維奇一世的精銳騎兵與步兵都沒有直接參戰。他們在周圍盟軍掩護下,穩步而堅定的離開原有位置,努力機動到狄更斯中央戰線的側翼。雖然周遭早已殺成一片,但他們卻還在苦等自己的最佳下手時間。為此,他們不僅要面臨整條戰線斷裂的危局,還必須對從側後方掠過的狄更斯騎兵也視而不見。

直到維奇一世發現整個狄更斯帝國左翼已經被完全擠壓出原有位置,才下令精銳騎兵和200000名步兵加速前進,轉向伊努斯應該所在的左側。在狄更斯帝國部隊緩過來之前,發起了決定整場戰役勝負的致命一擊。

於是,在伊努斯等人的驚恐注視下,維奇一世和他精銳騎兵們殺到。負責保衛帝王安全的萬名狄更斯大軍也立刻轉頭迎戰,但面對大量居高臨下的士兵,還是有些力不從心。騎兵的高速衝鋒,更是讓適合遠距離作戰的複合弓迅速失效,戰鬥完全成為了血腥的近身肉搏。

很快,又有塔夫步兵及時殺到,配合騎兵展開了對狄更斯大軍核心的聯合絞殺。雖然狄更斯帝國的最精銳步兵始終拚死抵抗,卻發現自己完全缺乏友軍協助。隨着500000名重騎兵和弓兵的靠近,密集的箭雨徹底將狄更斯帝國大軍壓制下去。

相比此前在拉蘇時的逃跑,伊努斯選擇戰鬥到底。但一支亂軍叢中射來的長槍,擊斃了為伊努斯大帝駕車的馭手。由於場面混亂和視線不清,不少士兵以為是伊努斯大帝本人遭遇斬首。恐懼迅速在全軍中蔓延開來,致使不少人開始逃跑。事已至此,伊努斯大帝也只能在左右人的要求下離開,在維奇一世渴求的目光中沒入塵煙。

已初步獲得勝利的維奇一世,準備繼續進行追擊,可來自戰場另一側的消息卻打斷了他的原定計劃。

只有30000步兵為依託的安妮頓,向維奇一世發動了進攻,維奇一世位於南部戰場的里伊莎將軍,表示自己已被狄更斯帝國的部隊所完全包圍。此外,狄更斯騎兵攻擊塔夫的消息也一併抵達。兩件事情同時發生,讓維奇一世不得不調頭沖向自己的左翼部隊。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遭遇了實際上已開始瘋狂突圍的狄更斯帝國騎兵和土著步兵。經過慘烈的近距離搏殺,騎兵完成了對友軍的救助,而伊努斯也得以在亂局中逃出生天。他們在右路打的異常頑強,卻不能挽救整場戰役的結局。

隨着納克特戰役的分出勝負,狄更斯帝國失去了最後擊敗塔夫帝國的機會。伊努斯不得不撇下重要的納克特城,逃往更東方的荒原區避難。整個富庶的納克特城連同附屬城市也完全陷入了無防禦狀態,在稍後被維奇一世的軍隊所輕易征服。

塔夫帝國在戰役中的損失同樣不宜高估。儘管兩翼的騎兵和步兵都遭到毀滅性打擊,但主力軍其實依然保持完好。甚至還有在拉蘇戰役中倖存的200000步兵,也幸運的在納克特戰場中求得生存。卡羅右翼騎兵的過快衝鋒,讓他們實際上遠離了主要戰鬥。他們也是全軍出現大規模潰散后,撤退秩序最好的軍隊。稍後,他們再次匯入了伊努斯的殘軍隊伍,與安妮頓的東方部隊一起,成為狄更斯帝國的剩餘力量。

但由於納克特戰役的失敗,伊努斯失去了作為帝國經濟核心的納克特和主要的國庫資金。大批來自不同地區的部隊,不是按原路逃回家鄉,就是因為長期失敗而對抵抗不再抱有信心。貴為狄更斯帝國將軍的安妮頓,就是在戰後投降的眾多狄更斯貴族之一。因此,伊努斯的狄更斯軍隊實際上是被維奇一世所完全瓦解。

當時的參戰雙方都不會想到,隨着納克特城的陷落,世界的格局也將發生重大變化。此前,兩河流域一直都是可以統治世界局勢發展的中心區域。但隨着卡羅軍隊和大量同盟士兵的湧入,來自新羅海對岸的西高山納克特文化將佔據上層位置。此後的幾百年裏,西高山納克特人文化都將在八大區域多個地區成為風尚。因此,納克特戰役實際上也是兩河文明的地位終結之戰。

不過,維奇一世還是沒有放棄抵侵略狄更斯帝國的最後一絲希望。他在奪取納克特城的同時,已經完成了對下一階段的作戰部署。戰術水平遠不如對手的伊努斯,會繼續嘗試以戰略手段遏制對方。這也逼的維奇一世在取得偉大傳奇級大勝后,還得繼續向東攻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夜舔狗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無夜舔狗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家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