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借南郡
周瑜帳下的功曹龐統特從江陵趕來廬江替周瑜送喪,東吳人大多聽說過龐統的名號,知其擅品評人物。於是待龐統將欲返還荊州時,陸績、全琮和顧雍的長子顧邵三名剛及弱冠不久的青年一齊送他到昌門,都想讓其對自己品評一番。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人,父親全柔在孫策渡江后舉兵歸附,后被孫權用為長史。全柔曾使全琮運穀米數千斛到吳郡交易,但全琮到后卻散用穀米,空船而還。全柔聞此大怒,全琮頓首道:“我認為販米之事並非緊急,而士大夫正有倒懸之患,所以出手振贍,而不及先行啟報父親。”全柔聽后對全琮另眼相看。後來中州士人避亂南方,數百人依從全琮而居,他傾盡家財賑濟災民,和他們貧富與共,由此遠近顯名。
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就說:“陸郎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郎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而全公子好施慕名,有似汝南名士樊子昭,雖不以智力見長,也可成一時佳話。”全琮聽后問道:“照先生之言,公紀兄是要勝於孝則兄么?”龐統笑着說:“駑馬雖精,卻只可讓一人乘坐;駑牛一日只行三百里,但所載的又豈是一人之重?不過是人才各有所宜罷了。”全琮聽后似有所得,又說:“先生既以知人而著名,又是否自知呢?”這本是全琮的一句玩笑話,誰知龐統毫不自謙地說:“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我似有一日之長。”其餘三人聽后同時放聲大笑,紛紛對龐統拱手道:“等天下太平了,願與先生一起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
就在龐統這一來一回之間,江陵的歸屬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瑜故后,孫權極為倚重魯肅,甚至以光武帝“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作比。而接下軍政大權的魯肅認為征伐益州的計劃太過激進,同時荊州一帶尚有襄樊的曹仁、樂進和江夏的文聘為患,就向孫權建言說:“曹操居北,虎視江南,而我軍初臨南郡,恩信未布。愚以為宜以南郡借劉備,既用其聲威安民,又使其與曹操勢力接壤,為我前驅。如此多樹曹操之敵,結我黨羽,實為上策。或可讓劉備撤兵夏口作為交換,使江夏南部全歸至尊治下。若來日劉備與曹操爭於襄樊,則至尊可趁勢進取益州;若劉備難保南郡,則我軍仍能自江夏出兵左右荊州局勢。”孫權也認為自己獨立對付曹操力有不逮,就同意了魯肅的主張。
覬覦南郡許久且已經碰過一鼻子灰的劉備聽到孫權突然肯將南郡相借自是大喜過望,對將本就是孤軍的關羽從夏口撤走也是毫無異議。於是完成南郡的交接之後,魯肅將部隊撤出江陵,移兵下駐陸口,恩威大行,增兵萬餘人,又被拜為漢昌太守和偏將軍。曹營之中,謀士程昱在赤壁之戰後就提出孫權會繼續資助劉備來與北方對抗,可曹操不以為然,認為孫劉兩方利害相關,同盟早晚破裂。所以當曹操聽聞孫權借南郡給劉備的消息時,震驚之下竟將正在寫信用的筆落在了地上。
劉備雖然早在劉表麾下時就聽司馬徽說起過“鳳雛”之名,但畢竟龐統新近來投,自己又有大批荊州故吏需要安置,幾無空職,最後只讓他擔任了耒陽縣令。滿心失望的龐統消極怠惰,在任期間不理縣務,劉備對此極為不滿,覺得龐統有名無實,準備將其罷官。恰好此時魯肅的信送到了,劉備閱後有些猶豫,就寫信向諸葛亮詢問龐統之事。身在武陵的諸葛亮還不知龐統來投,回信中對其大加溢美之詞,自認才學有所不及。劉備覺得魯肅和諸葛亮這兩位當時英才絕不會同時看走了眼,便反思恐是自己怠慢了人才,導致龐統不願有所作為。於是劉備立即召見龐統,想親自驗證其才能。
會面后,又從各方了解過龐統事迹的劉備問道:“先生擅評人物,所述往往多過其才,不知是何緣故?”龐統回答說:“方今天下大亂,正道漸衰,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欲興此風以助長正道,標榜人才可使本人奮進,也可使他人見賢思齊。十人之中若可改善五人,便得其半,進而教化世人,使有志者自勵,這樣難道不好么?”劉備聽了眼前一亮,龐統繼而對軍國大事侃侃而言,讓劉備越發器重。兩人相聊甚歡,逐漸親近,閑談間,劉備說:“士元你曾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我到京口與孫權相會時,周瑜曾上秘信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龐統也不隱瞞,直言道:“確有其事。”劉備不禁感慨:“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而不得不往,竟差一點身陷囹吾!果然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我卻認為孫權所要防備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賴我為援手,故毫無疑慮。現在想來,這確是一步險棋,非萬全之計。”
確信龐統大才后,劉備先任其為治中從事,后又加軍師中郎將,倚重程度不亞於諸葛亮。得南郡為基業,得龐統為謀主,歷經崎嶇百折的劉備能成就自己的霸王之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