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科舉三大試題
4月12日,今天是瑞典在斯德哥爾摩進行統一科舉考試的日子。
往日裏就熱鬧的首都,今天更是變得人山人海,商船靠港后見到如此熱鬧的景象,英國、荷蘭、俄羅斯、波蘭、法國等各國的商人看到都震驚了。
自從瑞典攻破阿姆斯特丹,製造了“姆斯特丹之亂”后,荷蘭這個歐洲的“香檳集市”就徹底沒落了。
阿姆斯特丹的食品加工業、商品大市場的雖然還是主導產業,但是臨近的哥本哈根、倫敦已經搶走了一多半的生意,如果不是還有西印度的殖民地小島提供着商品,東印度殘留的殖民地提供着香料,荷蘭將會墜入破產滅國的萬劫不復的境地。
所以目前歐洲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不再是阿姆斯特丹一枝獨秀,而是哥本哈根、倫敦、阿姆斯特丹三城爭鋒。
但是在各國商人的眼裏,不僅是三城,就是之前巔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會比現在的斯德哥爾摩更加的繁華。
走出碼頭,不用去問就能從報紙和所謂的北歐各國的維京人熱議的話題中知道了,斯德哥爾摩如此熱鬧是因為奧拉夫大帝搞的什麼從平民階層選拔有能力有文化的人做官的科舉考試,瑞典各省各市小有資產家庭的孩子都來報考了,還有沒什麼文化但是自認為是手藝精湛的工匠的人,也能參加科舉考試里的“別科”,雖然不能像“正科”一樣考中了分配官職,但是據說也能給個小官吏做做。
得知了這個情況,各國商人都很羨慕,對奧拉夫這位波羅的海以外都宣傳成姦淫王太后,欺壓幼主,謀朝篡位的“北歐巨龍”也有了許多改觀。
這些商人的出身大多不高,有的雖然不是貧民但也只是大家族的私生子,如果在北歐,憑藉大家的學識一定能考取功名,博得好前程,揚眉吐氣了。
自從去年奧拉夫榮登大帝寶座后,好多國家都把北歐巨熊改成了“北歐巨龍”,因為龍在基督教文化里是跟惡魔一黨的反派,所以這個稱呼顯然不是讚美。
……
在碼頭一直賣報紙,並且通過讀報紙學習各種資訊信息,提升見識的斯特凡·安德松今天並沒有繼續賣報,而是換上了只打了三個補丁的衣服,腋下夾着墨水瓶和鵝毛筆、炭筆跟着人群到了“科舉院”。
科舉院是奧拉夫大帝仍舊是教父攝政公的時候所居住的城堡,雖然不奢華但佔地面積夠大,此時改成了教育部和科舉院,足夠同時容納數萬名考生。
瑞典鐵騎軍被臨時抽調來科舉院維持秩序,同時檢查考生,從早晨六點鐘開始天光大亮考生們就結隊進入,直到10點才算結束。
斯特凡·安德松今年18歲,正好符合參考的資格,他算是最後一批進入科舉院的人,進入高大的城堡,在身穿鐵甲的士兵帶領下走進一間大宮殿,裏面已經擺滿了毛毯,幾乎每張毛毯上都趴着一位考生,大家都是席地而坐。
斯特凡·安德松迅速找到了角落的空位置鑽過去坐下,過了十來分鐘,就聽到門外“叮”的一聲鐵琴響,殿內殿外再也沒了聲響。
一個肥胖的高大男人走進大殿,說道:“現在考試開始,上午到下午共計考三張試卷……”
說了一些考試規則后那個男人就離開了,其他人興許不知道,但是常年在碼頭混跡的斯特凡·安德松卻認的這位男人是奧拉夫大帝的哥哥烏拉夫殿下,他被奧拉夫殿下任命為挪威公爵,在特隆赫姆就是一個土皇帝,現在被大帝調回來做了此次科舉的總考官。
片刻后就有瑞典鐵騎兵抱着一摞雪白的紙張在大殿內穿行,片刻後到了斯特凡·安德松身前,斯特凡·安德松急忙起身拿了一張紙,坐回毛毯上就看紙張上用瑞典文字寫着一道題:“漢斯挖了一個池塘,每小時能往池塘里倒入十分之一容量的水,可是水池每小時會下滲入五十分之一的水量,當水池內的水超過一半的容量后,下滲速度會加倍,請問,漢斯要多久才能將池塘填滿?”
斯特凡·安德松撓撓頭,覺得有些複雜,思索片刻后又隱約覺得抓到了什麼,心中暗自說道:“這好像是一道數學題,這麼難,怪不得要用這麼大的紙寫,看來要求帶炭筆,就是為了些數學題了。
谷呃,既然是一半之前和一半之後的下滲速度不同,那我就分開去演算,最後再加起來……”
苦思冥想了半天,心中終於有了想法,斯特凡·安德松就拿起炭筆在紙上寫寫畫畫,演算了起來。
城堡內像斯特凡·安德松所在的大殿考場有8個,每一個都有上千名考生,第一場靠的就是數學題,題目是奧拉夫親自出的。
等到中午1點鐘,鐵琴聲響起,在考場巡邏的戰士們就開始收卷子,無論是否有人還在寫,到了面前就伸手,不給卷子就拔出腰間長劍將卷子劈碎。
在連續劈碎三張卷子后,斯特凡·安德松考場的考生再也沒有人敢耽誤,急忙把卷子雙手奉上。
斯特凡·安德松半個小時前就寫好了試題,又不放心的反覆演算了好幾遍,等到看着卷子交上去后u,他才鬆了口氣。
收了卷子就是休息時間,考生們急忙魚貫而出,大多都是去廁所,少部分人躲到外面吃東西,或者相熟的人一起討論試題。
每個人的臉上神色都不同,懊惱後悔者有之,得意洋洋者有之,苦惱懊喪者有之,失魂落魄者有之,斯特凡·安德松跟他們都不同,他只是一臉的輕鬆,不管結果如何,他認為自己全力以赴了,如果這次沒考上那就繼續回碼頭乖乖賣報紙,等待下次的科舉就好了。
1點鐘第二場考試開始,考的內容是書寫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斯特凡·安德松每天讀報,這一張試卷更是難不倒他。
等待3點鐘考最後一場,卷子上仍舊只有一道題:“瑞典帝國如何從歐羅巴大陸北部的一個被卡爾馬聯盟聯統的小國一路崛起為北歐強國,又是如何崛起為世界強國的?請結合歷史寫出幾個重要轉折點以及當時關鍵的決策政策。”
這一考題作答的基礎是歷史,考生要對瑞典歷史有着紮實的功底和詳細的了解。
但是奧拉夫真正要考的卻是對強國政策的領悟和理解,這才是為國家選拔優秀政治人才的要求。
斯特凡·安德松讀了好幾遍考題,見周邊的人都在那裏抓耳撓腮,他嘴角帶笑,眼中閃爍着自信的光芒。
作為常年混跡於碼頭的賣報小行家,斯特凡·安德松不僅一直學習背誦報紙上的各種信息,對於政治歷史方面的文章更是最為喜歡,尤其是奧拉夫每年在維京報上的文稿更是倒背如流。
加上他一直也聽外國商人討論古斯塔夫二世和奧拉夫兩位明君的作為,心中對如何作答這一題也就有了清晰的脈絡,基本上可以說是做到了胸有成竹。
環顧一周見只有寥寥數人在埋頭書寫,常常因為出身貧寒而自卑的斯特凡·安德松不禁有些得意,他把墨水瓶放火好,有捋了捋平整的紙張,鄭重其事的拿起鵝毛筆沾了沾水就在試卷上流利的寫下了第一句——
“瑞典帝國的崛起之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天降聖君,帝國強大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是出現了明君,有着偉大的明君領導,帝國的發展正確而又迅速,即使是處在環境相對惡劣寒冷、土地貧瘠、物產不多的北方,仍然能國力蒸蒸日上,不得不說是上帝庇護,偏愛帝國,連續降下多為明君。
尤其是當朝的奧拉夫大帝,更是一舉帶領瑞典帝國成為了世界第一流的強國,這個強國之路的過程我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卡爾馬聯盟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