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當領主,種番薯
帝都郊外。
無名山莊後院。
葡萄藤下一石桌,兩位看上去已是知天命年歲的老者正在對坐手談。
棋局勝負已分,二人這才開口對話。
“聽說楊氏領主已經三年沒響應烽火徵兵令了,想必是在雷州那蠻荒之地難以教化野人,亦無良將願追隨,無力組建軍隊。”
“是嗎?楊軒他向大帝認錯了嗎?”
“沒有,他說種了三年番薯,今年終於有餘糧可以進貢給大帝嘗嘗了——大帝一看他的奏章這樣寫,摔了筆就罵’那就讓這小子繼續在鳥不拉屎的地界種地吧!’。”
“番薯是什麼?從未聽過。”
“說是雷州新有的作物。”
“南蠻之地能有什麼好物,想必是那賴貨楊軒糊弄大帝的。”
“大帝寬容他三年免稅,他倒是賴過了這三年,但我大周以武立國!明年是第四年,他再不響應烽火徵兵令,按照帝國法典,不完成徵兵任務的領地稅金便要罰倍了!”
“楊氏畢竟是太子母家……”
“若是上任家主在世,大帝或許看在情分還會松上一松,現在是楊軒那個混賬東西接任家主,那可不好說了。”
“今年大帝整壽,勢必大辦,看楊氏如何反應吧……”
-----------------
蠻地雷州。
黎縣。
鄉野水田之中。
一雙看起來就是養尊處優慣了的腳陷入了一片泥濘之中,白皙的小腿有三分之一都沾上淤泥;褲腳雖然卷了起來,還是不免濺射上泥水隱隱打濕了。
這個年輕人把造價不菲的長袍綁在腰上,站在這方土地上,望着不遠處忙着彎腰插秧的男男女女,喃喃自語:
“今年這水稻的產量平均上到畝產600斤,爭取優化良田畝產達到700斤,沒問題吧……”
要是放在年輕人上一世,這個產量且算個普普通通,要能達到畝產千斤才值得一提,若是在實驗田中,甚至產量可以提高至畝產1600斤以上。
年輕人知道,他手裏這批種子,就算種在低產田,通常畝產量也能保持在600~700斤左右,如果可以精耕細作、適當除蟲除草施肥,高產到1000斤也不是什麼難事。
奈何在這方地界,大周在荊州最為肥沃的良田水稻精心耕作畝產才達到300多斤(註:1),而窮鄉僻壤,農業知識與農具匱乏的雷州在他來之前,畝產也就是200來斤。
腳下這批雜交水稻種植之初,他保守地估計畝產500斤,都讓手底下佃戶們表示嚴重懷疑——200到500,在這落後的鄉地,已是神跡才能實現。
若不是前年他傳授的番薯種植成果在去年春季見效,讓家家戶戶至少不會餓肚子進行春耕,他們就連半信半疑地使用他提供的種子都不敢。
在雷州開荒可比楊軒上一世扶貧助農難多了。
作為一個下鄉助農幹部,楊軒沒想過自己會在運送助農物資的路上,因為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殞命。
他更沒想到會穿越重生在另一個同名同姓的人身上,繼承他的記憶與身份地位。
而這個人雖說是個領主,可這領地和需要扶貧的地方差不多,百廢待興、嗷嗷待哺。
就當是換個地方扶貧助農了,楊軒務實且樂觀地想。
然而,他剛穿越過來的時候,正好也是楊氏家主第一年才抵達到雷州之時。
楊軒整理清楚自己處境后第一件事,就是查找了雷州歷年的農業數據。
然後立馬愁得撓頭:這跟他前世下鄉扶貧助農的時候遇到的貧困縣有何區別?
或者說還不如前世的貧困縣。
前世的貧困縣至少有國家政府的政策、資源、人才支持啊!
現世這大周朝廷對雷州的處境實在是啥助力都沒有。
這畝產200斤的稻穀佃戶租種至少需要付出一半去做租借地主的租金,而擁有自耕地的農戶也僅僅人均在2畝地左右。
以楊軒的助農經驗來測算,若是老百姓只依靠那畝產200斤左右的水稻,怕不是最多支撐到來年春耕結束,就有不少人家要斷頓了。
——即使加上了野林採集捕獵,河水捕撈野生水產省着口糧開銷,也難以堅持到第二年秋收。(注2)
就在楊軒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時候,他發現:他遭遇泥石流時正運送的那批助農物資,竟然可以按照他的意念變成實物出現在這個現實世界!相關種植方法的書也能在腦中用意念直接閱讀!
他不知道這裏面的道理何在,既然他都穿越了,也就坦然接受了這項奇事。
可惜他嘗試了幾次,測試出他其實是無法肆意調配清單上的物資的,種子類的物資,他一開始也僅僅是具象化出了番薯,數量也和物資清單上一致,無法隨意拿出更多。
所幸恰好,他就正需要番薯。
秋收后的雷州氣溫還會有兩個月時間保持在20度以上,冬日平均溫度也在十幾度,需要4到5個月成熟的番薯,秋收后種下,來年開春收穫,畝產能達到3000公斤以上。
當然,儘管番薯的產量看起來比水稻大,但若實際作為糧食計算,是要打折扣的。
如果沒有深加工的條件,作為主食也無法替代稻穀,不過番薯對養殖業意義重大,它可以作為飼料餵養豬、牛、羊、雞、鴨、鵝、兔等,對於目前的雷州,番薯算是僅次於水稻的重要作物了。
只是楊軒沒想到,就連在自己的耕地上推廣番薯的種植,都花了他好一陣功夫。
因為白手起家,他尋思着先把有限的種薯在自己的耕地上先擴大培育一遍,才有足夠多的種薯量供給給全州百姓。
結果他讓他的佃戶種植的時候,人家死活不信秋天才種的東西,能在春天收穫什麼好物?
佃戶們生怕新來的領主不着調亂種作物,壞了耕地,來年春天肥力不夠插秧稻穀了,餓死一家人。
萬萬不肯從命。
楊軒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讓誰給他種地呢?
楊氏帶來的家族私兵本來就不多,能好好護送他千里迢迢來蠻荒之地就不錯了,還讓他們幫自己種地?
真要下令,人家不當場嘩變了就算對老楊家尚有一絲忠心了。
最後,楊軒大手一揮,告訴佃戶種植番薯以及來年的水稻,都免租了,旱澇保收都歸他們自己,如此好說歹說,佃戶們才勉強才願意按照他這個地之主人要求執行種植。
管家楊長忠卻是急壞了。
怎麼這位主子又換了花樣折騰楊家啊!
族內旁系不願隨楊軒這個家主遷徙,走了不為人知的門路求得周帝睜一眼閉一隻眼,默許他們窩在中原老家不遷徙,頗有與楊軒這一支主家分宗,另立祠堂的意思。
楊軒作為氏族之長,老家舊產眼看將是會被旁系霸佔的結果了,如若再管理不好新封的領地,那則是於大周再無立足之地了!
楊軒不知道楊長忠在急啥,權當是老僕在替自己不舍租金。
他很肯定,即使是雷州這麼窮的地方,也有不少富得流油地主老爺,他們一定會覺得主家收租子天經地義,只要那五成的租金已經可以號稱心慈。
全免?那只有皇帝賞賜給老爺的,斷然沒有老爺允許佃戶同享的。
楊軒唯有告訴楊長忠:他從家族老書里翻出一本農業典籍,翻出了適合這蠻荒之地的植物,便是番薯,種好了至少能讓這方百姓信服楊氏。
楊長忠問楊軒哪本書記載的,楊軒就把他從助農物資清單里的番薯種植指導書找出來,重新編撰成更符合大周王朝的行文,叫管家尋些會寫字的人,多謄幾份備用。
為了安撫老僕,楊軒說封面就寫《楊氏番薯種植術》,哄着老僕言之鑿鑿這是“楊氏在雷州揚名立足之本”。
他是沒料到後來番薯這玩意儘管官方稱之番薯,民間卻都叫它楊薯。
薯薯我啊,改姓啦!
而另一邊,接了任務的管家總歸是理解到了兩點:
第一,楊大少爺他不是一時興起做這事。
第二,楊大少爺的毛筆字真難看!
-----------------
注1:參考唐朝肥沃灌溉水稻畝產138公斤,平均在100-160公斤。
注2:稻穀加工成米粗放點的話只有65%成品率,200斤*0.65=130斤,一戶人4-5口人,一天一共消耗2.4斤的話,2畝地夠差不多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