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賊父子各懷心腹事 齊虎子誤撞…
就這樣,閻文應領着洛懷川三兜兩轉,便來到外城廣利門北側一處三進的獨立小院,喚做閑雅居。
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脊高昂,為歇山式雙坡頂建築。
兩側建有廂房各三間。三進的格局差不多與自家東跨院一般無二,只不過面積相對小了許多。
待進到裏面一看,院落規規整整,雖在冬日裏看不出什麼景緻,
但從目前的假山、小橋及院內的樹木來看,倒是一處靜謐之所在。
屋內設施一應俱全,有些完全是簇新的,一眼看得出乃是刻意新添置的。
雖說比起洛府來相差甚遠,可比起莫嫂家低矮的廂房可是天差地別。
洛懷川瞬間感動得無以復加,哽咽着對閻文應道:
“多、多謝你家公子一番美意,不過卻覺受之有愧,又不知如何報、報答?”
閻文應聞言,狡黠地一笑:
“若要感謝還不容易,讓婉姑娘早些回來便是。
省得我家公子整日裏牽腸掛肚的。就連我看了,也跟着急。”
一旁的虎子撲閃着大眼睛,覺得二人對話甚是無趣,遂一個人撒歡似的各處轉去了。
閻文應望着他的背影問洛懷川道:
“你可算得出我為何同意認下這孩子?”
一句話,整個將懷川問蒙了,心裏暗道:
“還未聽說占卜能卜出人的心思來?”可不做答吧,自己可是頭上頂着神棍的稱號。
遂從心理學的角度,細細揣摩他問此話的含義,回道:
“怕、怕是虎子與李二兄弟兒時長得頗有幾分相似,看到他,宛若見到當、當年的自己吧。”
“洛掌柜的可真神了,怨不得我家公子會心甘情願拜你為師。
果然不凡,連我這點小心思都斷得分毫不差。”
洛懷川只是依據常理判斷,隨口搪塞罷了,其實這裏面還有另外一層原因。
歷史記載閻文應有個養子喚做閻士良,勾當著御葯院,頗得仁宗皇帝信任。
具體信任到什麼程度呢,不妨看一個小故事。
自郭皇后被廢后,尚、楊二位美人也自食惡果,最終被送出了宮。
隨即,楊太后便將茶商之女陳氏引薦與了仁宗。
陳氏深諳為人之道,對仁宗之喜好琢磨得十分透徹。
私下相處時,分寸也拿捏的恰到好處。仁宗對她十分着迷,遂有意立其為後。
閻士良因之前閻文應曾聯合呂夷簡慫恿仁宗廢了郭后,
怕陳氏登后位,會對乾爹打擊報復,進而牽連到自己。畢竟她是楊太后的人。
遂尋個機會,向仁宗進言,說陳氏之父乃子城使,大臣家奴僕官之名。
他若納奴僕之女為後,必無顏面對公卿大夫。
仁宗被他一勸,咂摸咂摸滋味,確是如此。
這才最後下了決心,將陳氏送出宮去。
由於閻士良心機深沉,又好貪小便宜,表面上對閻文應百依百順,其實暗地裏父子間早生嫌隙,各有陣營依附。
閻文應就勢認下虎子,也是見仁宗皇帝對此子似有好感。另外,也可藉此給養子敲敲警鐘。
這會子見完成了差事,遂辭別洛懷川回皇宮復命。
單說懷川有了落腳之地,急忙去坊肆買了一些果子點心,前往孫無擇家去接娘親與二叔。
順便將孫家祖父母一起接到了新居。二叔洛孟堂出於自責,也明顯蒼老了許多。
狄夫人面色已然憔悴的不行,這摸摸,那看看,一時間感慨萬千,忍不住老淚縱橫道:
“想我洛家一輩子行善積德,如何就落了這麼一個下場?
也不知狄青與懷亭二人現狀如何?懷婉幾時方能回來?”
懷川扶着娘親坐了下來,軟語寬慰了好一番,這才拉着虎子去白礬樓找懷月與無擇。
此時已近酉時,正是這裏熱鬧之際。
虎子從未來過這等大酒樓,看什麼都覺新鮮,仰着小臉,四處打量。
不知不覺間,便與洛懷川走散了。
走着走着,不知怎地,便繞到了后宅。
虎子聞着屋內飄出的一股香味,頓時覺得肚子咕咕直叫,遂躡手躡腳地推門走了進去。
燕婆婆正低頭做事,猛一抬頭,忽見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溜了進來。
遂急忙向外驅趕道:“這誰家的孩子,如何跑到后宅來了?”
丫鬟春秀見狀,薅着他的手臂一邊往外攆,一邊口還言道:
“去去去,小窮酸,這是你能來的地方嗎?”
虎子被他拽的急了,朝着她的手腕上去就是一口。
直疼得春秀媽呀一聲,一個巴掌拍在虎子臉上。登時打得他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珍珠聞有孩童的哭聲,頓覺心內一陣發緊,三步兩步打從裏面走了出來。
來到近前,呵斥春秀一頓,彎腰扶起虎子道:
“孩子不哭、不哭啊,姨這裏有好吃的,你可勁了吃。”
言罷,吩咐春秀將燉好的羊肉湯端了上來。
虎子打小吃過豬肉、雞肉,卻從未吃過如此鮮嫩可口的羊肉。
看着眼前熱氣騰騰的飯食,又看了看珍珠那張慈愛的面龐,
頓時停止了哭聲,拿起銀箸大口吃起來。
一旁的燕婆婆瞅瞅珍珠,又瞧瞧虎子,忽然面露喜悅之色道:
“珍珠,你看,這孩子眉眼間還真與你有幾分連像,尤其是那高挺的鼻樑最像。”
虎子聞聽二人的讚美,摸着自己的鼻子道:
“鄰家大嬸也說我爹、我娘的鼻子都沒我的高,隔壁香料鋪子的李伯還說我像異域來的呢。”
珍珠雙手拄着下巴,獃獃地看着他,越看心裏越愛。
要不是自己的兒子生來便沒了氣息,想來也有這麼大了。
遂嘆口氣問道:
“可惜我沒如此好命,養不出這般靈秀的兒子。
孩子,你家住哪裏?叫什麼名字?緣何一個人跑到后宅來了?”
“我叫齊虎子,家就在離此不遠的西施豆花店。
原本和我師父來這找人的,可我走懵了,也不知怎麼就拐這來了。”
虎子一邊吃,一邊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