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完)

第一百七十七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完)

第一百七十七章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完)

上大學和找工作,還有學歷。

聰明人倒也很快就聯想到了這其中的聯繫。

嬴政皺起眉:“他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居然讀完之後不是想着要報效朝廷?而是需要自己謀生?”

想想當初稷下學宮出來的那一批,去到哪一個諸侯國那可都是要被當做上賓對待的,封爵拜相也不在話下。

嬴政心中飄過一絲淡淡的荒謬之感。

但念頭一轉,若是放到現在,他敢就這麼大膽的將朝政委託給這些人嗎?他們過往的十幾年都是在讀書而已,並不通世務。

這樣一想,忽然又覺得有些合理。

扶蘇和李斯等也在感慨:“這也未免,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未免太奢侈!”西漢的董仲舒也在感慨,“不過,若是人人都能讀書,每年能有那麼多的大學生,似乎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人太多,朝廷自然會在其中擇優。

各個時代的書院和教育官員們,驚訝於後世居然那麼多大學,密密麻麻的,整個天幕都放不下。

課桌不夠,年輕的學生們就站在門外聽,沒有足夠的煤油燈,就一群人湊起來就着一盞燈複習功課。

“各位同仁,國家的前途將會更危險,我們教育界要有所準備。”

“尤其是那些書,一定要好好的保存起來。”

為了躲避日軍,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段子,就是學生說入學的時候,學校在慶祝成立二十周年,結果等到他畢業的時候,又開始慶祝成立五十周年。】

但讓他們震驚的還在後面——

師生們收拾好物件——主要是學習用的,幾十萬冊圖書和實驗器材,自己的行李都很少——南京大學,那時候叫中央國立大學,連醫學院的大體老師們都被全部搬走了,還有農學院的所有牲畜,連根雞毛都沒給日本人留下。

“我們去雲南,你們

“其他的都不要,但這些書一定要帶上,當時是託人從香港帶回來的,花了大價錢,要是丟了可就再買不到了。”

“這不是臨陣脫逃,這是大義之舉!”

“四川璧山!”

白鹿洞書院等天下知名的書院內,師生們看得熱血沸騰。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學校有兩次不同的校慶,大概率就是因為這樣的拆分合併。】……

“大丈夫應當與城池和百姓共存亡!我等雖是儒生,但也無懼於上陣殺敵!”

“這可棄城逃跑、臨陣脫逃的懦夫行為有什麼區別!”

“我實驗室里的東西……”

所有的學子都看向他。

【中央、中山、交通、復旦等大學遷到重慶,武大內遷四川,浙大遷到貴州,北大、清華、南開內遷到雲南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遷陝西城固成立西北聯合大學。】①

【后戰爭結束,他們返回原地的時候,像西南聯大就將它們的師範學院留在了昆明,作為對雲南教育的支持,也感謝雲南人民的庇護。這就是雲南師範大學的由來,所以,我們能看到,西南聯大的紀念會上,除了北大、清華和南開,還會有雲南師大。】

前朝亂世,外族入侵之際,也有不少書生毅然棄筆從戎,立下功勛,甚至是捨身成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來,這樣轉移陣地的行為頗有些逃避之嫌。

路小柒找出了當年的路線圖,

螢燭雖微,亦可生輝。

路上還能遇到其他學校的師生。

武漢大學到了四川后把破舊的廟宇和土坯平房當成了校舍,師生們分散到了七個地方,平時上課和生活就在其中奔走,風雨無阻。

【那會兒,國內還是有一些大學的,大多都是洋務運動時期成立的大學堂以及民國政府創立的大學。為了抵抗日軍,保存實力,民國政府決定將這一批大學或遷徙到雲南,或遷徙到西南重慶、西北等地,躲避戰火。】

大致是北方高校南下、東部高校沿長江西進、廣東福建的高校向西或向北轉移到附近山區。

“重慶沙坪壩。”

【然後,2012年的時候,一堆大學一起慶祝成立六十周年,這些大學難道都是一窩蜂在同一年建立的嗎?】

“快去收,能收一點是一點,那些太重的就……哎,算了,咱們找個地下室好好的把它們藏着,說不定能逃過一劫呢。”

【第一個就是抗日時期的大學遷徙。】

幾所大學裏面,所有的師生們都在急匆匆的打包着行李。

他們依戀的看了一眼熟悉的校園風景,毅然決然的轉頭,離開了校園,踏上遷徙之路。

【其實,這和華夏大學發展史上兩件事情有關。】

去哪兒?”

“就應如此,既然此地不可留,那就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無論何時,也不能停止教學。”

兩方爭執之時,德高望重的山長開口了:

“就怕日本人扔炸彈。”

【大家紛紛問他,是不是大學讀了三十年?】

藏書樓中擁有無數珍貴典籍的他們很能理解仙畫中那些師生不帶自己的行李而以書籍為重的心理,換成他們也會如此。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見:

內遷的目的地大多是山區,道路艱辛,風餐露宿。到了之後,也沒有現成的校園可用。雲南那邊是建起來的茅草屋,滿是泥濘。

“生死存亡之際,與敵人刀槍相見,自然是英勇。但你們的刀槍真的比得上那些在軍中多年的人嗎?你們是不是確定自己上陣能殺敵而不是拖後腿?”

“你們讀書是為了什麼而讀?”

有學子舉起手,傲然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他學子也紛紛點頭。

山長和藹的點點頭:“好志向!那你們就要明白,你們是從千千萬萬的百姓中被挑選出來的,被家世挑選也好,被時勢或者是頭腦所挑選也罷,你們

的肩膀上擔負著的不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

一個國家的文脈!”

場中安靜下來。

文脈!

“你們焉知,假使戰火燒到了更偏遠的這些地方,這些師生們不會憤而起義呢?但是,不到最後一刻,都要忍耐。”

“文脈興,而國家興。文脈亡,而國家亡!”

“人在,國在,人亡,國亡!”

這些轉移的師生們,是在保存華夏的文脈啊!

場中肅然,片刻后,學子們對着山長彎下腰去:“多謝山長教誨,學生受教了!”

魏晉。

謝安的寬袍大袖在風中揚起,和他的心情一樣,絲毫不平靜。

他想起父輩的永嘉南渡,為了躲避戰亂,北方的士族們攜帶着家眷南下遷徙,隨着他們一起的,除了細軟之後,最多的就是書籍。

有了這些讀書的人,有了這些書,南方才逐漸成為了現在的文興之地。

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後世,或許這些師生,只是普通家庭,連庶族也稱不上,但他們的品性依然高潔,散發輝光。

明朝。

一位叫陸深的松江府藏書家,站在自己的藏書樓外。

在他面前的這幾棟小樓里,有着七萬多卷的藏書,還有一些珍貴的孤本,可能連皇室都沒有。

這曾經讓他引以為傲。

但是,現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陸深對跟在自己身後的官家道:“傳出消息去,我陸氏的藏書樓,可對外開放,只要有人引薦,就可前來此地抄書並且帶走。”

後世的師生們努力保全書籍,以及危難之際創造一切機會讀書的場景震撼到了他。

將這些書藏在這裏,只是自己記得的時候偶爾翻一翻,又有什麼意思呢?

遇上亂世,一把火就能將它們燒個精光,相關的知識和智慧的微光從此就消失在世間,再也尋不到蹤跡。

多麼的可悲可嘆……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

【這可以說是華夏大學史上的一個拐點。】

【它的背景,其實是背後的理念之爭。】

【在調整之前,國內的大學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與風格,還有很多有着教會背景。那個時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講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們不按照學科來分學院,比如牛津大學的著名的三一學院,就涵蓋了很多不同的專業。】

【咱們現在的兩所頂尖大學之一,清華大學,當初就是這樣的,不設專業,重視的是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四年級,才會着重學習專門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認同。】

【所以,52年的時候,咱們決定要走社會主義路線,將這種模式改為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標就是

培養專門人才,

專業設置要越具體越好,

並且要和實踐就業緊密結合。聽上去,就很實用。】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院校與專業調整拉開了序幕。】

一位老教授這樣回憶:

“當時的實施進度很快,政策下來后,扛起行李就出發,而且限期上課。不少學生是在這個大學入的學,卻在另一大學畢的業。”

又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搬家。

不過這一次的氣氛輕鬆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們要搬到燕園去?”剛剛得到消息的北大學生們議論紛紛。

“那燕京大學呢?”

“據說他們的文科和理科全部併入咱們學校,然後工科併入到清華大學。”

“那不就是……”

學生沒有說出口,不過他的同學完全明白他想要說什麼,鄭重的點了點頭:“就是你想的這樣。”

【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在華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見。】

【而裏面的一些外籍教師和背後援助捐贈的力量與資本也都被請出華夏。】

【在那個國家剛成立的年代,很多東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戰背景,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過,同樣有點慘的還有幾家本土的綜合性大學,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大調整裏面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

【就以南京大學為例,它原本是國立中央大學,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當時民國政府對它的期望,在院系和專業設置上,也的確是堪稱全國高校之冠。】

天幕上出現了原本的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院和科系設置。

一共有文、理、工、農、法、醫、師範7個學院,以及35個不同的專業系。

辦學規模非常的齊全和完整。

【52年,南京大學保留了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合併。】

【然後,它的工學院獨立為如今的東南大學,工學院的水利系與兄弟院校合併,成為了如今的河海大學。工學院的航空工程系和其他學校的航空系合併,組建成了如今的西北工業大學。】

【它的師範學院獨立為了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也就是南師大。】

還有許多現在知名的大學,都是從原本的南京大學身上獨立或者是獨立再與其他大學的學院合併而成立的。

比如,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空軍軍醫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

路小柒根據查到的資料做了一個南京大學科系變遷圖。

在調整之後,原本的35個系只剩下13個系。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其他四所“母校”身上。】

【這樣看,似乎是一所大學分成了好多所新的大學,但實際上,被合併和被撤銷的大學更多,全國的高校從原本的211所縮減為了182所。】

這1

82所裏面按照不同的類別,分為了綜合性大學、工科院校、師範、農林、醫藥、政法、財經、藝術、語言、體育和軍事等。

密密麻麻的一張表格,但分類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如果說剛剛還只是簡單的列了一下985和211大學的區別,以及一些簡單的專業設置,那現在的這一段可就將其中的組織架構列得明明白白了。

天幕下的古人們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大開眼界。

“咱們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沒想到,這後世的大學還真的有這麼多行啊!”

“這也太齊全了!”

一位賬房先生打趣道:“沒聽到嗎?要和實用結合,難不成我這小賬房也能混個大學讀讀?”

他眼尖的兒子喊了起來:“有財經大學,爹,說不定還真是培養賬房的!”

大家頓時來了興趣,開始在那張放大的圖譜裏面試圖找到和自己現在從事的行業相關的學校。

“這政法聽上去有些熟悉……”有一位在官府當小吏的人喊了出來。

西漢的張湯眼睛一亮:“可是律法?”

沒想到後世居然還有專門教授律法的大學!

不單單是他,桑弘羊在家中踱步:“財經,經貿……居然有專門的學校!後世果然對其十分重視……”

如果他沒有想錯的話,這倆都是與自己的本職工作有關的。

桑弘羊瘋狂的想知道這些學校到底都在上一些什麼課,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

同樣驚訝的還有衛青和霍去病。

舅甥倆原本還在感慨疆域大就是好,避難的時候都還有地方可以去,聽聞后,霍去病高興的喊了出來:“軍事學校……舅舅,你看,我之前沒有猜錯吧!”

他就覺得,以後世的種種行為,定然對軍中人才的培養極為看重,就猜測是不是會有專門培養將士的大學?

果真有!

很震驚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時欣慰不已。

同樣覺得欣慰的還有各朝代的樂師們,還有舞伎們,有的甚至是涕淚交縱:“沒想到咱們這些微末伎倆,居然也能成立專門的大學!”

要知道,在現在他們即使名揚天下成為大家,但說起來依然不過是樂戶罷了。

生來就要低一等。

他們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職業會與“讀書人”扯上關係。

相關人等當然高興不已,逐字逐句的開始揣測那些專業到底教授的是什麼具體內容,皇宮之中的筆吏們卻如臨大敵,奮筆疾書。

這可是極為重要的東西!

這些院校和專業的設置看似簡單,但實際卻是經過無數次調整過後得到的,本身就充滿了智慧。

現在朝廷創辦的大學就急需這樣一份東西。

帝王們往後靠的姿態都輕鬆悠閑了不少。

趙匡胤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兒。

有了

這個,省事不少啊!

當然啦,也不能原樣全搬,比如那什麼航天學院,現在都沒影呢,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緊要的,是大的分類。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這個分類設置,以及工程師的定義。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認為是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似乎都能劃分其中。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語,“似乎和之前講的機械發明等有那麼一些關係。”

而且工科似乎還很受重視。

“算了,先放一邊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無非就是往裏面填充血肉。

可之前兩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不過,這次的大調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顯然用很快的速度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才,教師、醫生、農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師走上了工作崗位,為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有個說法就是STEM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STEM是取自於四個單詞的首字母。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

充滿着精英氣質的主講人在大講台上侃侃而談:

“科學,可以解釋世界的自然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這個規律上改造世界。而數學,是技術和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

【這就有點像是咱們在調整科系中的理念。】

【而我們培養工程師、重視工程師的傳統,也是從52年的院系大調整中開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個是綜合性大學被這樣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個更嚴重一點,那就是對人文社科這些領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很多科系被合併后,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學這種。】

【以至於咱們長期以來缺乏優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體等等。】

【當然,這裏面還涉及到了很複雜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變。】

【對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應在了教育領域。】

【唯物論、馬克思主義、華夏傳統文化,以及民國遺留下來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間的衝突,為了防止404,這裏不再贅述。總之,回顧那幾十年,思想的搖擺與混亂,融合和爭鬥,從未停止。】

【甚至到現在,還在暗潮湧動。】

【這又是另外一個領域的話題了,打住。】

文科的沒落讓天底下的大儒們繼續陷入到惆悵之中。

好不容易恢復一點的心情立刻又變得沉重起來。

剛剛提出文脈說的山長痛惜的搖頭:“文學和歷史

自然重要。若是華夏無人知道孔子,無人知道先賢,那華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華夏,是否還是原本的那個華夏呢?

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麼能不重視它呢?

帝王們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對眾臣道:“這其實和剛才說的是一個道理。若是大唐未來的英才都是從佛門道觀開辦的學校中走出來的,那自然不妥。”

更別提還是西方傳過來的宗教了。

所以,教會學校必然消失,也必須消失。

即使現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絕不想在自己頭上真的擺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讓它凌駕於世俗皇權之上。

“思想之爭,莫過於此。”

對這個頗有些研究和經驗的朱元璋更是深有體會、呵呵冷笑幾聲:

“重塑衣冠,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思想,聽上去似乎虛無縹緲,沒有實體。但這東西才是至關重要的。

衣冠也不過只是思想之下的一處小小細節體現罷了。

這裏面涉及到新舊之爭,階層之爭。

教育、建學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與清洗,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來後世也不是那麼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後世的一點缺陷,使勁嘲笑。

心中隱隱還有些得意。

有了仙畫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彎路。

【總之,52年的這一次調整造就了一些優勢,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們後面有錢了也有心力了,開始去蘇聯化,嘗試走自己特色的路線,也在補之前留下來的漏洞,比方把單一性學科轉變為複合性學科,然後重新建設頂尖的綜合性大學。】

【道阻且長,但從結果來看,也算是越來越好吧。】

【1999年的時候進行了“大擴招”,那同樣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圓的播報着新聞:

“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緊急通知,決定今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

高考考場外,記者採訪了幾個考生。

他們的情緒顯然都還算比較愉悅:

“今年擴招了嘛,我覺得我還是挺有希望能考上的……我報考了上海大學的經濟學院。”

“我報的東華大學的高分子專業。”

“希望能考上。”

【那會兒很瘋狂,1998年我國高校有1022所,到2012年達到2442所,增加了1420所,每三天就能誕生一所大學,堪稱奇迹。】

【同樣有利有弊,所以後面教育部開始剎車減速。】

【然後,現在提倡的是讓普通本科嚮應用技術本科轉型,也就是說,開始重視起了職業教育。

【除了大學之外,大專、高職等等也都規劃在內。】

【畢竟現在產業轉型,各種產業鏈上都需要接受過教育的素質更高的“藍領”…………

……

“㈨_[(”

當國家需要工程師的時候,就大力發展工科,當國家需要高素質藍領的時候,那政策就會往這方面傾斜。

嬴政和劉徹等帝王開始思考現今的大秦、大漢等需要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才。

“生於南為橘,生於北為枳,不可一味照搬後世。”

也有眼尖的人發現了後世考公的細節。

東方朔恍然大悟:“陛下,原來後世的科舉是要等到大學之後才能參加啊!”

也就是說,如果不上大學,可能連科舉都參加不了。

而且似乎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參加科舉。

難說陸小柒一直強調的是“高考”的重要性,而非“考公務員”的重要性。

東方朔琢磨了一下“公務員”這個詞,笑道:“此詞甚妙。”

民間的老百姓們依然還沉浸在“找職業”的樂趣里不可自拔。

“看,那不是廚子嘛!居然還有專門的廚子學校。”

“他們連做飯都有人教啊。”

“別說,要是現在有這樣的學校,我可要去學校門口守着搶人去!”開食肆和酒樓的東家笑道。

好的大廚多難找啊。

“爹,爹,那是木匠啊!”

也有女性開心的歡呼:“那是刺繡吧?還有裁衣!”

“還有那個,不就是工地上幹活的么,髒兮兮的,居然也有學校教這個?”

大家只覺得大開眼界。

原來這些如今看來實在上不了檯面,被歸類為“工”和“雜役”的行當,在後世都是可以堂堂正正的進入到學校學習的!

讀書人這個詞語,似乎一下子就從神壇上被拉了下來。

不再神聖,但卻變得更加的親切、觸手可及。

所有人心中對於職業階層的偏見似乎一下子就被顛覆了。

深植於心底的“士農工商”在連續不斷的仙畫轟炸中早就被連根拔起,只剩下一兩條根須還在死命掙扎,但眼看已經無力回天。

【教育,貫穿了每個現代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

【我們也在教育中汲取到了支撐起生活的能力以及引領人生的智慧,從而讓人生能夠變得更加輕鬆一點,順遂一點。或許,這就是教育的實際意義。】

【好了,這次的視頻就到這裏,下次見。】!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七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