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開學前 第一節 梳子風波
2021.8.20於廣州
說說昨天的事。
今天已經是來廣州的第三天了,一切井然有序,我這幾天的生活一切順利,以為日子就這樣下去了。
終於,衝突爆發了!
我前天在收拾新家的時候,給了兒子一個梳子,和他之前的同款,他很喜歡。而我這幾天發現我自己的梳子放在了快遞包裹中還沒有到,於是我向兒子借。他倒是很願意借給我,但是---
找不到!
兒子幫助找了兩下,我也找了找,沒有找到。
在找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的房間整個亂七八糟的,遠沒有達到我慣有的整潔有序的要求。
天哪,才幾天哪,就變成這樣!
於是,我心裏開始焦躁起來,於是開始數落他,雖然還注意着口氣不要太硬。
“你這裏都亂成這樣了,怎麼找得到?”
孩子的臉立刻陰沉了下來。
“你走!離開這個房間,去干你的事情去!你找我借梳子,結果沒有找到,你還來說我,早知道就不答應借你梳子了!”
我還想據理力爭,“我就是想找到梳子,這麼亂找不到嘛,我希望你這裏整潔一些,就能找到了。”
“我就算找到了也不借給你。你找我借,我可以不借。誰像你,找我借梳子,沒找到,你就說我,你有理嗎?”
我急了,“好,你可以不借。你的屋子我也可以不來,你自己管理。但外面的公共區域你總得維護吧。中午的碗還沒有洗,快去洗吧!”我有些氣急敗壞,要找一個出口。
“我現在就不洗。你出去吧,我生氣了,不想洗。你又找事,因為梳子的事,你又找出洗碗的事,你趕緊走吧。”
“我走也行,把手機給我!”我完全無意識地又找出一件事情,就是想讓他聽我的。
“對吧,又找出來一件事。快走,快走,你就是在找事,每次都這樣。我現在不給,過會兒再給。你走吧,做你的事情去吧!”
“我不想走!我可以選擇不走呀!”我一副不甘心,不想走的樣子。
“你又不想走,每次都這樣!一件事情不行,說另一件事情。讓你走,你又賴着不走,我生氣了,你趕緊走!”
“我也生氣呀”,我說。
“那你回你的房間裏去生氣!”
我想想也是,每次說生氣的時候就要喊停的嘛,大家都需要回到各自房間裏冷靜一下。
於是,我不甘心地走了出來,把兒子房間的門帶上。
------------------------------------------------------------------------------------------------
現在回想當時那個時刻,是什麼讓我拚命地找出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來。因為孩子不受我管控,我失去了對他的控制,我很無奈,我對局面沒有管控,我很慌張,於是我只好扯出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想逼他就範,想讓他順從。哪怕只順從一件事情,那我就覺得有控制感了,我就會覺得有安全感了。
可是,我的兒子不愧是去到了我想讓他去到的那個方向,不恐懼,不屈服外力,哪怕他老媽再說出更多的事情,他也照着他的心意做,不受我控制!
我現在眼前的圖景是,我站在一個茫茫的荒原上,只有我一個人,找不到方向。沒有任何其他人,也沒有任何物體可以讓我依賴,哪怕我能找到一丁點兒的可以讓我依靠的東西,我也會覺得有點點確定感。
是的,就是那種不確定感,讓我迷惘,讓我失去方向,讓我很恐懼。
-------------------------------------------------------------------------------------------------
我後來想了想,想明白了無非就是兩件事情嘛!
一件是,我想用梳子,想梳頭,這是我內心的真正的需要。而且這個需要特別的簡單,何必扯出那麼多與之無關的事情呢!
多年了,沒有關注自己多年了。我已習慣向外,向外付出,同時向外索求。失去自己多年的現在,就回到自己吧,去看看,去察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去滿足它。它需要被滿足,更值得被滿足。
第二件事情,就是對於兒子的房間的整潔度不滿意,已經是很久的事情了,至少有兩年。我實在是看不下去,為此產生的矛盾也很多。
人和人是如此地不同,有人愛整潔,有人愛隨意。成人尚且如此,孩子也是一樣,何況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嗯,青春期,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正是你(家長)讓我做什麼,我偏不做什麼的時候。
而我恰恰是對家裏的整潔程度是比爸爸和兒子更多的,這方面的嘮叨也是最多的,於是兒子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唄!於是,我現在更加理解兒子了。
現在,這部分的後果是兒子自己說“你別進我房間”,或者“你進我房間,我就害怕,害怕你看到房間裏又會說。”
罷了!閉起我的嘴巴吧,對於兒子的房間,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最多提醒一下(但不要太多)。但全家的公共區域,就是會提醒兒子去做的,去邀請或者要求。
-------------------------------------------------------------------------------------------------
想清楚了,於是我敲兒子的房門。
“幹啥?”兒子用不太友好的口吻回答。
我說我要進去,然後和他說了我的發現,我發現自己的需求很簡單,就是需要一把梳子,但是因為梳子沒有找到,扯出很多事情,是我做的不合適。
然後我還告訴他我小時候的經歷,只能順從父母,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所以我長大了后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是要求孩子要聽話。如果孩子不順從,我就會找出其他很多事情來。
兒子收到了,因為他開始聽我說,還和我探討這個問題。並且他主動在房間裏找梳子,雖然梳子還是沒有找到,但是我知道,我們和解了!
-------------------------------------------------------------------------------------------------
我還有個額外的發現,就是沒有梳子好像沒有像開始那樣使我困擾了。
剛開始,受到兒子的拒絕後,我被迫從兒子房間離開,我走到洗手間的鏡子前,發現自己頭髮亂糟糟的,感覺自己的狀態糟透了。沒有梳子這件小事幾乎就要把自己打敗了,自己也慘兮兮的。
但是,當我和兒子後來的整個交流結束后,因為還是沒有找到梳子,但是沒有梳子也要收拾頭髮呀。於是我又到了同一個鏡子前。同一個形象(因為沒有改變過),但是看到的狀態是不同的。我用手捋了一下頭髮,嗯,還行,把頭髮束在一起,還可以呀!沒有梳子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呀!
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困擾自己的不是客觀發生的事物,而是自己對這件事物的看法。境隨心轉,看法變了,情境也就變了。原來再多大,多難,多讓人窒息的事兒就如風輕雲淡般地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