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隋西域人口考據
在進入正題前,插播一條倭國人口考據。
日本最早可考的人口數據是在725年,彼時全日本有人口451萬(不包含本州島東北和北海道的蝦夷人)。
作者按照0.6%的年人口增長率回溯,在本書的569年,本書中的倭國當有210萬人口,其中倭王強控制區域的人口當在60萬以上。
顯然,隋書中倭國人口十萬戶的記載的確十分不靠譜,編寫者是將外國的實力大大低估了。
不過考慮到主管隋煬帝時期外交的裴矩等人,需要迎合楊廣徵伐域外的心理,史官們把外國的實力寫弱一點似乎也有其道理。
基於此,作者在考據本書時間段(570年)西域人口時,會對西域各國實力進行樂觀估計。
上一次關於西域人口的詳細統計還是在西漢,其所計大略是公元初年漢新之交的數據,在《漢書·西域傳》可查。
具體的表格我會放在評論區和書友圈。
現在只說結論,在公元10年左右,今日的南疆共有29國(其中兩個漢軍屯墾區),人口28.07萬,勝兵6.17萬。
所謂勝兵,即是有多少人口可以徵召為兵的意思。
南疆綠洲國整體的勝兵率是22%
北疆(含烏孫駐牧的外西北),有13國,人口64.76萬,勝兵19.47萬,勝兵率30%
當然這裏面烏孫一國便佔了人口63萬,其他12國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可以得到一個推論,即使是游牧政體,其軍事動員率當在總人口30%以內。
這樣由周書、北齊書等所載的突厥“控弦四十萬”,當可推測在本書時間段,其游牧人口上限當在120-150萬,而實際應該不及此數。
補充一則信息,外蒙古在清末人口尚只有30餘萬,故對漠北人口不應過於高估。
另據隋書所載,在從今日烏魯木齊到裏海、黑海沿岸游牧的西突厥鐵勒人一共勝兵12萬。
即使以料敵從寬的角度考慮,在本書時段的北疆區域(含外西北),人口亦絕不會超過40萬。
這樣便可以得到一種較為可靠的推論,在570年,以阿爾泰山為界的突厥汗國,其東部人口大略在90萬,其西部人口大略在50萬(不含西域臣屬)。
說完了北面,在漢代西域諸國數據上結合隋書、新舊唐書的記載修訂之後,作者也得到了570年南疆各國的人口數據。
現列如下:
伊吾,人口-0.2萬,勝兵-400。
高昌,人口-3.5萬,勝兵-7000。
吐谷渾西域轄地,人口-1.6萬,勝兵-2000。
于闐,人口-4萬,勝兵-4000。
朱俱波,人口-1.5萬,勝兵-1500。
葛盤陀,人口-0.9萬,勝兵-1000。
疏勒,人口-2萬,勝兵-2000。
龜茲,人口-8萬,勝兵-8000。
焉耆,人口-2萬,勝兵-2000。
以上,西域南疆在570年,存9國(伊吾為突厥領地),人口共計23.7萬,勝兵27900。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從前秦的勢力退出西域之後,西域一直處於混亂狀態,人口應當出現了相當嚴重的損失,本估計採用了較為樂觀的估計。
至於勝兵率下降,主要是由於隋書、唐書見載的勝兵很少,作者對人口進行了高估。
另外,這一時期佛教在西域十分興盛,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龜茲國有僧眾五千。
若按照當時周齊僧眾占人口10%的比例,本文的8萬還是對龜茲人口進行了高估。
但是在唐太宗時代,龜茲還發生過被唐軍斬獲萬計的情況,對其人口,或許仍然應當以樂觀估計。
總之,如果悲觀估計,570年的南疆人口將低於20萬。
當然,本書今後還是將持本文中23.7萬的觀點,作為未來推演的基礎。
相信通過本文,各位能對歷史上唐初在西域經略的反覆有更深的感悟。
西域人口稀少,綠洲狹小,本土食物產出有限,而在西域用兵的後勤損耗卻極大,這便是6、7世紀經略西域最大的內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