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四聖試禪心
剛回到劇組,李成儒這個大喇叭就把黎陽成為大作家發表小說的事情傳了出去。
黎陽並沒有阻止,因為他必須要加重自己在某位女孩心中的地位,他要速戰速決,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一開始大家並不相信,畢竟哪有大作家當場記的。可是何情對此卻深信不疑,因為從黎陽平時的言談舉止就知道他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
“黎大哥,我相信你,他們只是不了解你,時間會證明一切。”
為了證明自己相信黎陽,何情連以前羞於啟齒的稱呼都叫上了,然後不等黎陽反應,就害羞的跑了。
“跑什麼呀,情妹,以後這個稱呼不能改了。”
黎陽在後面叫喚,聽到他的話,何晴跑的更快了,一溜煙就沒影了,真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傍晚收工時,楊潔導演把黎陽叫到旁邊。
“小黎同志,你真的在雜誌上發表作品了嗎?”楊潔導演通過這些天的相處,知道黎陽做事穩重,有的放矢。
“真的”
“什麼雜誌”
“當代”
就這樣又過了兩天,大家議論小了許多。這天中午,楊潔導演把大家叫了過來,手裏還拿着最新的當代期刊,樂呵呵的說道“恭喜黎陽同志成為一名大作家,大家鼓掌。”
只見當代雜期刊封面寫着活着兩個大字,下面赫然是黎陽的名字,大家先是一愣,然後熱烈的掌聲響了起來。何情同志更是激動地把手掌拍的通紅,望着黎陽的眼神充滿了柔情。
人群散了以後,楊潔導演把黎陽留在身邊。
“小說寫得很深刻,我這一大把年紀看了都受不了,真的是年輕有為,準備回京了吧,這個淺灘困不住你這條真龍。”
“楊導,真是謬讚了,我確實打算動身回京。”
“什麼時候動身,是等着何情同志四聖試禪心后離開吧。”
“這您都知道!”
“都是過來人,這場戲本來就是這兩天拍,你得抓緊時間表白了,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以後見不了面感情就淡了。”
“我會的。”
晚上躺在床上,黎陽無法入眠,劇組這麼多美女,為什麼自己偏偏對她情有獨鍾,主要還是嬌憨可愛和後世大氣溫婉的反差感吧。嗯,可能這就是養成的快樂嗎,想到以後可以看着她由俏皮可愛向端莊高貴轉變,大期待。
“四聖試禪心”,民間又叫“豬八戒撞天婚”,說的是四位尊神菩薩試探唐僧師徒取經決心,這一章節嚴格的說並不能成為八十一難之一,因為受苦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豬八戒。
其實不光西遊記,現實中也是一樣的,金錢與美色,往往能產生很大程度的誘惑。西遊記中以黎山老母為首的四位尊神用這些測試唐僧師徒,當然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西遊記中這一章節大多數人都認為唐僧師徒中只有豬八戒有心做上門女婿,最終沒有通過測試。
這個結論有兩個證據,一是豬八戒撞天婚,結果在野外被吊在樹上了一夜;二是四聖留下的八句頌言。
原著是這麼寫的“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薩請下山,普賢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間。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
這八句言語不僅道出了此次測試的策劃人是觀音菩薩,黎山老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都是受邀而來,而沒有通過的貌似只有豬八戒。
其實明眼人也都看得出這一劫難另有蹊蹺,唐僧師徒並不是只有豬八戒一位沒有通過測試,其實還有他——唐僧。
唐僧的表現在四聖測試中貌似完美,就表現而言,面對金錢和美色,毫不動心,對此四聖還是比較滿意的。
可是接下來唐僧的表現卻讓四聖很不滿“三藏見他發怒,只得者者謙謙叫道:悟空,你在這裏罷。
行者道:我從小兒不曉得干那般事,教八戒在這裏罷。八戒道:哥啊,不要栽人么,大家從長計較。三藏道:你兩個不肯,便教悟凈在這裏罷。”
這是什麼話,自己不願意留下,卻把徒弟推出來定罪。這樣的做法配為高僧嗎?佛家經典說得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可到了唐僧這裏卻成了“我不入地獄,自然有徒弟替我入地獄”。
也難怪四聖不滿意,這也引出了黎山老母接下來的舉動“急抽身轉進屏風,撲的把腰門關上……”其實黎山老母這樣的表現不是生氣唐僧師徒推脫,而是在表達對唐僧自私自利的不滿。
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都在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但這句話卻恰恰被唐僧忘得一乾二淨。
四聖的“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說的其實是唐僧,點名批評豬八戒,只是再給金蟬子面子,如果單獨去說唐僧,恐怕如來佛祖臉上也不好看。
1983年5月10日
“四聖試禪心”劇組
“預備!開始!”
“這是我的大女兒,叫真真,今天二十歲。”
“這是我的二女兒,愛愛,今年十八歲。”
“這是我的三女兒,憐憐,今年十六歲。”
。。。。。。。。。。。。。
“哎,娘,哪個大戶人家沒有個三妻四妾的,就是再來十個八個,你女婿我也笑納了。”
“如果我把三個姐姐都抓住了,可否把她們都許配給我”豬八戒
“女兒們,快出來,撞天婚配女婿啦”BGM響起
“來啦”
“不是我的三個女兒乖滑,是她們謙讓”
“娘,她們不招我,你就招了我吧”豬八戒
“好女婿,這麼沒大沒小的,連丈母娘都要啦”
。。。。。。。。
“我這三個女兒生性最巧,一人織了一件珍珠汗衫,你能穿上哪一個織的就把哪個嫁給你”
“好,要是我把三件衣服都穿上,就把三個女兒都嫁給我”
。。。。。。。。
“卡”
“過了”